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炼山在华西雨屏区造林时广泛应用,杉木林采伐迹地炼山后的土壤理化性质研究鲜有报道.本文以华西雨屏区28 a生杉木林(对照)及其采伐迹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的炼山方式后采样测定土壤pH值、全N、P、K及其有效性以及Ca和Mg含量等,旨在阐明炼山对华西雨屏区杉木采伐迹地土壤的理化性质短期效应.结果表明:炼山能显著提高土壤pH值,能显著增加土壤0~40 cm层的全N含量.不同土层的P含量对炼山的响应不同,炼山后表层土(0 ~20 cm)的全K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中层土(20 cm~40 cm)是先下降、后增加,底层土(40 cm~60 cm)持续下降.炼山后土壤中速效N、有效P的含量均先增加、后降低,而速效K的含量先下降,后增加.炼山后的土壤表层Ca含量显著增加,但对土壤中层和底层土的Ca含量影响趋势无规律.土壤各层中的Mg含量在炼山后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南方,天然次生阔叶林转变为杉木人工林是一种常见的管理措施。为研究森林利用方式转变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我们在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比较了天然次生阔叶林、第一代和第二代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量。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明显低于天然次生阔叶林。第一代、二代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仅为天然次生阔叶林的53%和46%,微生物氮为97%和79%。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占有机碳的比例也低于天然次生阔叶林土壤,但微生物量氮则相反,为杉木人工林高于天然次生阔叶林。因此可以得出,天然次生阔叶林转变为杉木人工林以及杉木林连栽引起了土壤生物学特性和土壤质量降低。图2表3参36。  相似文献   

3.
桉树人工林与天然林土壤养分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的基础上,对人工林与天然林的土壤养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林土壤表层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都明显低于天然林,反映了人工林对养分的旺盛需求和消耗,并且人工林还会造成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降低和土壤容重的增大。提出变炼山全垦为块状整地、轮栽并适当休闲养地、提高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建立复杂的人工林群落等措施,以实现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平衡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正> 炼山是我国南方林区栽培杉木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杉木丰产林基地建设的迅猛发展,炼山引起的生态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目前林业界对炼山的利弊众说纷纭。鉴于此,我所承担了国家“七五”攻关项目“炼山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在福建尤溪建立了12个不同坡度径流小区,对炼山林地的水土流失规律、炼山引起的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酶活性的变化及林木生长效果进行了连续4年系统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炼山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炼山第1年的径流量和泥沙冲刷量分别达2743.3立方米/公顷和24.8吨/公顷,分别是不炼山林地的11倍和88倍,炼山后3年中,有机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培养法,分别选取了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表层和深层土壤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表层0~10cm土壤有机碳分别降低了22.2%和32.2%;次生林表层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分别是杉木人工林和果园的2.0倍和1.8倍;而深层土壤分别是杉木人工林和果园的1.7倍和1.4倍;次生林转变为人工林后,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显著降低,且对深层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高于表层土壤。因此,今后森林经营过程中应减少人为活动的影响,避免加剧土壤有机碳的损失和稳定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6.
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储量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之一,皆伐炼山所造成的环境负效应值得深思.本文以华西雨屏区28 a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旨在阐明皆伐和炼山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C库的影响.结果如下:(1)皆伐所造成的干材C转移量为85.9(±7.6)t·hm-2、(2)炼山所造成的采伐剩余物、林下层植物和凋落物C量损失分别为8.8(±0.3)t·hm-2、0.19(±0.02)t·hm-2和2.80(±0.08)t·hm-2、(3)炼山能显著降低0 ~60 cm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其C损失量为39.5(±1.0)t·hm-2.炼山造成的采伐剩余物、林下层植物、凋落物和土壤有机质燃烧所释放CO2量为188.1 t·hm-2.在全球气候变化情景下,人工林皆伐炼山所造成的环境负效应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黄亮 《林业科技开发》2003,17(Z1):43-44
通过少耕法培育杉木人工林试验,结果表明少耕法不炼山,带状清杂,挖暗穴造林及化学控草,可减少人为对植被和土壤表层的破坏,节省营林投资,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林地生态平衡,促进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浙江省开化县林场研究了不同间伐处理下杉木人工林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间伐2年后,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显著改善,0-20 cm土层土壤容重随间伐强度增加而降低,土壤温度、有机质、总氮、水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和pH值均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升高,37%间伐强度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高于20%间伐强度处理。间伐对0-1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大于10-20cm土层。这些研究结果对认识杉木人工林经营与土壤质量的变化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不同发育阶段(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对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影响,为揭示杉木地力衰退的原因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南方杉木中心产区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利用数学模糊评价和主成分分析2种方法,综合比较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结果]不同发育阶段对人工林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均有显著影响。在同一发育阶段中,杉木人工林表层土与底层土之间存在差异(p0.001);土壤质量含水量对土壤物理性质具有显著指示作用,有机质、p H值与土壤养分指标呈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和模糊评价方法均得出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土壤肥力呈现幼龄林成熟林中龄林的规律。[结论]随着杉木栽植时间的增长,需要采取施肥、间伐等人工干预恢复地力,进而满足杉木速生需求。  相似文献   

10.
杉木人工林土壤碳库动态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进宁  汪思龙 《广西林业科学》2007,36(3):147-151,163
土壤有机碳(SOC)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土壤有机碳动态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的关键。杉木人工林是我国亚热带主要的人工林,综述了杉木经营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动态变化研究现状,以及采伐、整地、炼山等人类活动对土壤有机碳库影响等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以福建沙县官庄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模拟氮沉降试验平台为对象,研究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对氮沉降(N沉降量分别为0、60、120、240 kg·hm-2·a-1)的响应。连续7 a的试验结果表明:模拟氮沉降对土壤碳含量影响不显著,对土壤氮含量和氮磷比有增加作用而对土壤磷含量有减少作用。但模拟氮沉降的效应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表明加强对表层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可以更好地评价生态系统对氮沉降的响应。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间伐对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间伐对土壤物理与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不显著,间伐增加了不同土层土壤pH值和有效磷含量,强度间伐提高了表层土壤的全碳和全氮含量,而对亚表层全碳和全氮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亚热带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添加葡萄糖(C量水平分别是0,100,300,1 000,2 000,5 000 mg·kg-1)对土壤氮含量、氮素矿化和硝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添加降低土壤无机氮含量和比例,硝态氮的降低幅度大于铵态氮;但是没有降低可溶性有机氮(SON)和pH值,甚至提高SON的比例。添加葡萄糖降低氮素净矿化和硝化速率,氮素矿化作用受到抑制。结果显示,随着葡萄糖添加,亲水性氮所占比例显著降低,这与氮的固持和转化有关,导致SON比例增加;分析表明,硝态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在提取液全氮中所占比例成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R2=0.902)。研究发现,1 000 mg·kg-1的葡萄糖C添加量可能是影响杉木人工林土壤氮素转化的分界点。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间伐和修枝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分析间伐和修枝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全碳和(C)和全氮(N)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间伐和修枝使人工杉木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显著减小(P0.05);间伐使杉木人工林土壤全碳(C)和全氮(N)含量降低,而修枝则增加土壤全碳(C)和全氮(N)含量,且间伐对土壤全碳(C)和全氮(N)含量的影响较大;间伐对土壤细菌、革兰氏阳性菌数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对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总数的影响显著(P0.05),修枝对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的影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桉树连栽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良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循环,促进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在广泛查阅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桉树不同连栽代次对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的影响,并进行连栽桉树人工林与其它林对土壤养分影响的对比。结果表明,桉树连栽会导致土壤有机质明显下降,特别是表层有机质,且会造成土壤氮、磷、钾含量下降,土壤表层钾含量和中下层全氮含量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保持自肥+科学施肥+施用菌肥,改变耕作制度,发展复合经营,优化林分结构,降低养分移出强度,这些措施都能有效提高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改良土壤养分循环。  相似文献   

16.
沈宝贵 《绿色科技》2021,(6):157-158,161
为了解采伐剩余物不同清理方式对杉木幼林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设置了炼山、清除和劈条带3种采伐剩余物清理方式对杉木生长及生物量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炼山处理对杉木幼林树高、胸径和材积均显著高于清除和劈条带处理;炼山处理杉木干、根、地上和总生物量均高于清除和劈条带处理,但叶和枝生物量各处理间并无显著差异;炼山处理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比例小于清除和劈条带处理。为此,提出了炼山处理在杉木幼林期有利于林木的生长,但其长期的效果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即将采伐的1代29 a林龄杉木人工林中设置固定标准地,采伐后进行5种剩余物处理试验并营造2代杉木人工林。造林后对2代23 a林龄不同处理的杉木生产力进行横向比较表明,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的林分蓄积量为不炼山>加倍采伐剩余物>全树利用>炼山>全部清理。通过纵向比较,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的2代23 a林龄杉木林的林分蓄积量与其1代相比的增量为加倍采伐剩余物>不炼山>炼山>全部清理>全树利用,结论与横向比较基本一致。尽管不同处理杉木生产力差异不显著,但保留采伐剩余物仍然有利于2代杉木林长期生产力的维持。2代23 a林龄杉木林的生产力已超过其前茬的1代29 a林龄杉木林,说明采用适合的立地管理措施是提高杉木生产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不同抚育方式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选择割灌除草(Ⅰ)、间伐+割灌除草(Ⅱ)、间伐+半割灌除草(Ⅲ)、抚育间伐(Ⅳ)4种抚育措施为研究对象与不抚育(CK)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抚育能加快林内枯落物分解,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方差分析显示,土壤容重在不同抚育方式间达显著差异水平,土壤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土壤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在不同抚育方式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抚育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显著大于不抚育样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在不同抚育方式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土壤速磷含量、pH值在不同抚育方式间则没有明显差异。试验结果对科学合理经营杉木人工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不同立地管理方式对多代经营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 ,在 1代杉木采伐迹地上用 5种林地处理方式进行 2代杉木人工林营造 ,试验表明 :(1)BL3BM0 (收获树干和树皮、加倍采伐剩余物 )处理方式对 4年生 2代杉木林的生长最为有利 ,对降低土壤容重和提高土壤pH值的作用最大 ,是最佳的立地管理措施 ;(2 )BL1BM0 (清理树木的所有部分 )处理生长最慢 ;(3)BL0 BM0 (清除地上所有有机质 )处理的杉木在 1~ 2年生时生长为次好 ,但对土壤肥力的维持最为不利 ,3年生后杉木生长略为落后 ;(4)BL2 BM1(商业性收获加炼山 )处理的杉木生长比BL2 BM0 (商业性收获 )的略好 ,但未达到差异显著水平 ;(5 )采伐剩余物分解至质量残留 5 0 %的时间需要 2 0个月 ,估计分解至质量残留 5 %需要 90个月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对杉木萌芽更新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杉木林采伐迹地上进行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对杉木萌芽更新影响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炼山清理迹地能提高萌条数量而且能促进萌条生长,提高萌条质量,并对伐桩的萌条分布也有一定影响,采伐时应尽量降低伐桩高度,并正确留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