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奶牛胎衣不下是奶牛产后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率高达40%~50%.本病的发生,不但对奶牛产奶量带来明显的影响,而且还可造成奶牛产后发情期延长,是直接影响奶牛繁殖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手术剥离胎衣,讨论发病原因,提出预防措施,以便解决胎衣不下这一难题,提高奶牛养殖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胎衣不下是奶牛产后极其常见的一种疾病。本病的发生,不仅对奶牛产奶量带来明显的影响,而且还可造成奶牛产后发情周期延长、屡配不孕等一系列繁殖问题,直接造成奶牛生产中经济效益的下降。为此,本文就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胎衣不下是奶牛产后的一种常见病.一般母牛产后经过8~12h胎衣尚未全部排出即可定为胎衣不下。其发病率与饲养管理水平关系密切.我国平均发病率在10%左右.而有的奶牛场可高达40%。胎衣不下不但引起奶牛产奶量下降。还会引起子宫内膜炎、子宫复旧延迟和子宫脱出.导致产后发情延迟。配种次数增加。从而大大降低繁殖率.使许多奶牛提前淘汰,给养牛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结合牧场工作实践,就奶牛胎衣不下的病因、治疗和预防简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奶牛产后,胎衣在12 h内不能自然完全脱落下来称胎衣不下(Retention Fetal Membrane,简称RFM)。有资料显示,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通常在10%~25%,有的奶牛合作社为30%~40%,夏季可高达60%[1]。高清友等[2]研究报道,在717头分娩奶牛中有148头发生产后胎衣不下,发病率为21%。靳国旺等[3]于2007-2011年间,对安阳地区奶牛场的奶牛胎衣不下病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在856头分娩奶牛中,有188头在产后发生了胎衣不下,发病率22%。该病作为奶牛产后常发、多发病之一,在导致奶牛产奶量下降的同时,可继发子宫内膜炎,造成繁殖障碍,导致奶牛因不孕而被提前淘汰,使奶牛养殖业遭受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5.
奶牛胎衣不下病因分析和预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胎衣不下是奶牛常见产科疾病之_一。发病率为13%—35%。有些奶牛场高达42%。本病常引起子宫炎,影响产奶和繁殖力,甚至可因子宫大出血或败血症引起死亡。我们于1986—1991年底对产后奶牛胎衣不下的病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合生产对产后奶牛施行防治,收到一定效果。一、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规律1.与饲养条件的关系饲喂大量青干草的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低,平均12.98%;而用稻草代替青干草,且精料不足的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20.35%。两种不同饲养水平条件下胎衣不下的发病率差异显著(P<0.05)。2.与季节的关系炎热夏季发病率高,可达24.55%,冬季发病率低,为12.90%,夏秋季发病率20.36%,冬春季发病率15.45%。夏秋季(5—  相似文献   

6.
奶牛胎衣不下的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胎衣不下又称胎衣滞留或胎盘停滞,一般母牛于产后4~8h胎衣自行排出,若产后经过12h胎衣尚未全部排出,称为胎衣不下。胎衣不下是奶牛产后常见病,易继发其他产后疾病,已成为影响奶牛繁殖的主要疾病之一。特别是由胎衣不下引起的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显著增高,致使母牛不孕、发情延迟、增加配种次数,影响母牛繁殖效率和产奶量,给奶牛饲养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胎次、妊娠天数、围产时间、犊牛初生重及月份与奶牛产后疾病的相关性,为降低奶牛产后疾病发病率提供参考。本文调查了宁夏某场2 975头中国荷斯坦牛不同胎次、妊娠天数及月份等对奶牛产后疾病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宫炎、蹄病及产后瘫痪的影响程度,并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胎次的增加,奶牛胎衣不下、乳房炎、蹄病和产后瘫痪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但对子宫炎发病率的影响不明显,其中第6胎奶牛的产后发病率最高。5-7月份奶牛产后疾病的发病率最高。妊娠天数和奶牛进入围产圈时间的增加使得产后疾病的发病率降低。犊牛初生重的增加使得奶牛胎衣不下和产后瘫痪的发病率升高。患胎衣不下导致乳房炎和子宫炎发病率增加,患蹄病导致胎衣不下、乳房炎和子宫炎发病率增加,产后瘫痪导致胎衣不下、乳房炎发病率增加。不同胎次、妊娠天数、产犊月份、围产时间和犊牛初生重对奶牛产后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宫炎、蹄病和产后瘫痪有一定的影响,且产后疾病间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母牛产出胎犊后超过12h胎衣还未全部排除时即为胎衣不下。本病是奶牛常见的产科疾病,国外资料表明,其发病率为9%~25%;我国发病率为21%~38%。胎衣不下能引起奶牛产后恶露不尽,继发乳房炎,产奶量下降。同时能使子宫体感染引起内膜炎,严重者引起脓毒败血症。因胎衣不下易导致产后发情期延迟  相似文献   

9.
奶牛胎衣不下是在奶牛生产中常见的产后期病病之一,一般在母牛产后8~12h之内胎衣尚未排出即可定为胎衣不下,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可分为完全胎衣不下和部分胎衣不下两种.本病的治疗方法是可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剥离两种.药物治疗时采用促进子宫收缩、促使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的分离,防制胎衣腐败及子宫感染,结合全身治疗;剥离胎衣若适时使用,操作方法得当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母牛产犊后12h仍未排出胎衣,称为胎衣不下.本病是奶牛最常见的产科疾病之一,据不完全的调查,发病率在18%~25%之间,给奶牛业造成严重危害,可继发子宫内膜炎,导致产间距延长,甚至屡配不孕,降低奶牛经济效益,还可造成奶牛流产或者引起乳房炎和代谢疾病的发生.因此,预防和治疗胎衣不下,是奶牛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问题.1 发病原因1.1 日粮搭配不平衡,微量元素缺乏,导致母牛产后子宫收缩力减弱,引起胎衣不下.1.2 奶牛运动不足,新陈代谢缓慢,降低了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使子宫的支持组织松驰,腹壁张力降低而胎衣不下.1.3 母牛过肥或过瘦,产道狭窄,或者母牛阵缩无力而胎衣不下.1.4 流产、早产、母体胎盘愈合导致胎衣不下.1.5 双胎、胎儿过大、羊水过多造成难产,人工助产而损伤子宫引起胎衣不下.  相似文献   

11.
奶牛胎衣不下是在奶牛生产中常见的产后期病病之一,一般在母牛产后8~12h之内胎衣尚未排出即可定为胎衣不下,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可分为完全胎衣不下和部分胎衣不下两种。本病的治疗方法是可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剥离两种。药物治疗时采用促进子宫收缩、促使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的分离,防制胎衣腐败及子宫感染,结合全身治疗;剥离胎衣若适时使用,操作方法得当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奶牛胎衣不下是指奶牛分娩后8-12小时胎衣仍然没有完全自然排除。奶牛胎衣长时间不能完全排出造成胎衣在子宫内腐败分解,腐败分解的胎衣组织和细菌感染所产生的毒素被吸收.引起急慢性子宫内膜炎,严重的病例可引起产后败血症,常常引起产后奶牛急性死亡。胎衣不下引起子宫内膜炎是造成产后奶牛繁殖障碍的主要原因。胎衣不下的发生率为20%-50%,在炎热的夏季,产奶量高的高产牛群中发生胎衣不下的比例会更高。  相似文献   

13.
胎衣不下是母牛产后的常见病,在舍饲奶牛群中较常发生。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多的现象,胎衣不下已成为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对90头产后胎衣不下的奶牛进行治疗。在奶牛生产过程中,几年来,我们应用“胎衣灵”与“催乳下衣产后康”治疗奶牛胎衣不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规模化万头牧场全面兴起,单产不断提升,然而奶牛胎衣不下常有发生,本文旨在查明分娩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原因及规律,为防治奶牛胎衣不下制定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提供数据参考。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对2022年11月—2023年10月一年间分娩的2 936头荷斯坦奶牛从分娩胎次、胎儿性别、单双胎、胎儿出生体重、产犊难易度等生产实际状况进行调查与统计,分析其与分娩母牛胎衣不下的关系。结果显示,二胎次奶牛产后胎衣不下的发病率最低,初次分娩的奶牛产后胎衣不下发病率高达24.41%,发病率最高;产公犊的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显著高于产母犊的奶牛(P<0.05);产双胞胎的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显著高于产单胎的奶牛(P<0.05);犊牛初生重<30kg时,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高于其他体重群体;在胎天数<260d的分娩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分娩奶牛(P<0.05);自然分娩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显著低于助产奶牛(P<0.05)。综上,分娩胎次为二胎时,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最低,头胎发病率最高;产公牛犊,母畜怀有双胎,胎儿出生体重<30 kg、>36 kg,早产...  相似文献   

15.
1胎衣不下指奶牛分娩后,胎衣在24小时以内不能自然脱落的疾病,是奶牛常见的产科疾病之一,发病率较高,该病若处治不当易继发子宫感染等多种疾病。不少奶牛因胎衣不下造成不孕而被淘汰,重度的可引起败血病,造成病牛死亡。妊娠后期饲养管理不当,造成奶牛产后气血不  相似文献   

16.
氟尼辛葡甲胺在缓解分娩疼痛、促进奶牛产后生理代谢功能恢复、预防围产后期代谢病方面有一定效果,但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奶牛产后不当使用氟尼辛葡甲胺对胎衣不下的发病率有不良影响。为探讨氟尼辛葡甲胺不当应用对奶牛产后胎衣不下的影响,笔者对北京市郊区某奶牛场奶牛使用氟尼辛葡甲胺注射液前后胎衣不下发病率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奶牛产后不当使用(胎衣排出前注射)氟尼辛葡甲胺会极显著(P0.01)增加胎衣不下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饲养奶牛的过程中,经济效益的大小与繁殖率有很大的关系,繁殖率提高了,产犊多,说明胎间距短,产奶时间长,相应也就提高了产量。而胎衣不下在奶牛饲养中是最常见的,影响繁殖率的一种疾病,产后胎衣是否顺利排除,与今后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有关,治疗和预防胎衣不下,提高繁殖率,对饲养奶牛有重要的意义。 胎衣不下,又称胎膜滞留,是指奶牛在产后正常时限内(产后12h内)胎衣完全或部分滞留在母牛子宫或阴道内,不能正常排出,发病率占饲养总数25%~40%。发病原因很多,怀孕期间长期舍饲,运动不足,母牛过肥,体弱多病;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造成子宫乏力、弛缓以及胎盘炎症、侵入感染(如布氏杆菌、沙门氏杆菌、李氏杆菌、胎儿弧菌或病毒等引起的感染)等。胎衣不下在奶牛中是一种危害很大的疾病,它容易继发产后疾病,造成奶牛的子宫内膜炎,影响繁殖率,甚至危及生命。 1 症状 胎衣不下分为胎衣完全不下和胎衣部分不下两  相似文献   

18.
<正>前言奶牛胎衣不下又称胎衣滞留或胎盘停滞,是指正常母牛分娩后12h之内胎衣不能自然排出[1]。胎衣不下是奶牛的一种常见疾病,发病率大约在20%~50%,夏季甚至高达60%以上,分为完全胎衣不下和部分胎衣不下。胎衣不下极易继发产后疾病(如慢性子宫内膜炎、阴道炎、不孕等)。导致产后发情延迟,配种次数增加,极大的影响繁殖率。故给奶牛生产造成一定损失。使用抗生素药物,导致牛奶含抗生素,直接影响奶农的经济效益。胎衣不下  相似文献   

19.
正胎衣不下是奶牛产后的一种常见病又称胎衣滞留或胎衣停留。临床上将产后12h胎衣未能完全自然排出称为胎衣不下,发病率高达40~50%,胎衣不下不但可引起奶牛产奶量下降还极易继发产后疾病(如慢性子宫内膜炎,阴道炎,子宫复旧延迟和子宫脱出等)的发生,常常导致母牛不育,不发情和习惯性流产,致使许多奶牛被迫提前淘汰甚至危及母牛的生命,严重影响养牛  相似文献   

20.
奶牛胎衣不下是在奶牛生产中常见的产后期疾病之一,母畜产出胎儿后,不能在正常时间内将胎膜全部排出称为胎衣不下或胎衣停滞。各种家畜都可发生,以牛多见。各种家畜排出胎衣的正常时限为马1.5h、牛12h、山羊2.5h、绵羊4h。据资料分析,本病在我国的发病率约10%左右,国内外的大量文献报道,正常分娩的奶牛群,胎衣不下的发病率约为3%~18%,异常分娩的牛群,如双胎、难产或患有布氏杆菌病等,发病率则为30%~50%。本病不仅影响奶牛的产奶量和牛奶的品质,还影响奶牛的繁殖,给奶牛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困扰着奶牛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