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棉花早熟性与纤维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传分析表明:2.5%跨长、整齐度、比强度、从播种到初花天数的加性效应显著;伸长率、麦克隆值、从播种到初絮天数,除加性效应显著外,有的显性效应也显著。二个生育期,2.5%跨长、比强度的h^2较高整齐度和伸长率中等,麦克隆值较低。两个生育期间;两个生育期与多数纤维性状间及2.5%跨长与比强度、伸长率间均呈正相关。麦克隆值与整齐度间以及它们与2.5%跨长、比强度间均呈负相关。伸长率对比强度的相对贡献量  相似文献   

2.
利用生育期不同的陆地棉(G.hirsutum L.)亲本,配制了5个组合的 P_1,P_2,F_1,F_2,B_1,B_2各6个世代。应用多元分析法,对棉花纤维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绒长整齐度、纤维宽度以加性效应为主;2.5%跨长、纤维细胞壁厚度由显性及上位效应控制;比强度以加性和显性和显性×显性效应为主;伸长率、麦克隆值、腔/壁和纤维素含量的遗体成份中,上位效应占有较比重。绒长整齐度和比强度、伸长率、麦克隆值、纤维宽度、纤维素含量间;比强度和伸长率,纤维素含量间;伸长率和麦克隆值、纤维素含量间;壁厚与纤维宽度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整齐度与2.5%跨长间;麦克隆值与纤维素含量间;壁厚与腔壁/壁间均呈免相关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分析还表明:伸长率,整齐度和纤维素含量与比强度的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3.
对湘杂棉3号的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进行分析发现:棉花纤维品质指标中以麦克隆值的变异系数最大,在产晕性状构成因素中以单株成铃的变异系数最大.关联分析结果表明,2.5%跨长是制约气纱品质与整齐度的主导因素,整齐度是制约2.5%跨长与比强度的主导因素,气纱品质是制约麦克隆值的主导因素,且2.5%跨长与产量的变化势态接近.在产最构成因素中衣分是制约单株成铃、单铃籽棉重、衣指的主导因素,衣指是制约衣分的主导因素,而单铃耔棉重是制约子指的主导因素.通径分析结果表明,2.5%跨长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衣分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主成分分析表明,在湖南特殊的环境条件与栽培条件下单株成铃、单铃籽棉重、农分3者的信息量仅占总信息量的82.7%;2.5%跨长、麦克隆值、比强度3者的信息量占总信息量的66.9%.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4个品系在同一地块连续3 a的试验,研究了不同年份间中长绒棉纤维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年度的气象差异对中长绒棉纤维品质的影响程度为伸长率>麦克隆值>比强度>长度>整齐度;遗传差异对麦克隆值和伸长率影响最大,比强度和长度次之,整齐度最小;气象差异对伸长率的影响大于遗传差异,遗传差异对麦克隆值的影响大于气象差异.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16份转基因抗虫彩色棉两年的间比试验,对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进行测定。产量性状单株结铃数、衣分、子指、霜前花、铃重变异系数分别为72.82、75.95、7.27、102.31、5.64。纤维品质指标2.5%跨长、整齐度、伸长率、比强度、马克隆值变异系数分别为17.96、2.12、15.60、34.10、12.88。结果表明彩色棉育种性状选择先后顺序:霜前花>衣分>单株结铃数>比强度>2.5%跨长>伸长率>马克隆值>子指>铃重>整齐度。  相似文献   

6.
按照品系产量比较试验标准,对两类亲本10个组合进行正反交试验,研究棉花F2的杂种优势以及正反交F1的产量和纤维品质指标差异。结果表明:姊妹系F1产量杂种优势存在显著差异;F1杂种优势越高,F2优势降低的幅度越大,其中皮棉的减产幅度小于籽棉;F2较F1衣分增加和子指降低的趋势明显,其中衣分比子指有更大的稳定性,比强度和麦克隆值的变化大于绒长、整齐度、伸长率的变化。正反交F1的衣分和子指都表现了母性效应,以早熟、高衣分亲本做母本时皮棉产量有3%左右的优势;正反交对F1麦克隆值和伸长率的影响大于对比强度、绒长和整齐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陆地棉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采用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分析陆地棉8个杂交亲本和F1代28个组合的12个主要经济性状的两年试验资料,估算各项遗传方差分量和成对性状间各项遗传效应的相关。结果表明,产量性状间的相关受加性、显性和加性与环境互作相关共同影响。皮棉产量与纤维品质间的相关主要是加性效应相关。皮棉产量与纤维长度、麦克隆值呈正相关,与纤维强度、伸长率、整齐度呈负相关。纤维强度与纤维长度、整齐度、麦克隆值呈加性正相关。单铃重与衣分呈负相关。衣分与产量呈正相关,与纤维品质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利用SSR标记对(石K5×新陆早24号)F2群体进行了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并利用(石K5×新陆早24号)F2:3家系进行了纤维相关性状QTL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①F2:3家系的纤维相关性状呈现多基因控制的遗传特点,衣分、麦克隆值存在超亲分离。衣分与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存在负相关,与麦克隆值、断裂比强度、伸长率之间存在正相关,但相关性均不显著。②在两亲本间筛选了2 100对棉花SSR引物,共选出多态性明显且重复性好的50对SSR引物。利用陆地棉品种间杂交(石K5×新陆早24号)F2群体,对50个标记位点进行遗传连锁分析,初步构建了一个包括12个连锁群,34个标记,标记间平均间距18.11 cm,全长615.9 cm的陆地棉和陆地棉的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该图约覆盖棉花基因组的12.32%。③复合区间作图,检测到1个衣分QTL,解释衣分变异的76.93%;1个断裂比强度QTL,能解释断裂比强度变异的30.82%;1个麦克隆值QTL,能解释麦克隆值变异的13.57%。  相似文献   

9.
棉花产量性状与纤维品质性状的关联度及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联度分析表明:棉花纤维品质性状中,纺纱均匀性指数是制约2.5%跨长、整齐度与比强度的主导因素,2.5%跨长是制约麦克隆值的主导因素,比强度是制约纺纱均匀性指数的主导因素;产量性状中,铃重是制约株铃数的主导因素,衣指是制约铃重、衣分及子指的主导因素,子指是制约衣指的主导因素。通径分析结果显示,整齐度与衣分对皮棉产量的综合直接作用最大。经典型相关分析可知,增加株铃数有利于提高产量和改善纤维品质,但要注意优化成铃时间与部位,争取多结优质铃。  相似文献   

10.
利用通径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棉乡368品种在2006—2007年河南省短季棉区试及2009年生产试验中所得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密度、株铃、铃重的最终效应均极显著,其中密度为负效应,而衣分、子指的效应不显著。实现高产,应在合理密植的基础上,力争株铃、确保铃重为主攻方向。各品质因素性状对纺纱指数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最终效应(绝对值)依次为:比强度>2.5%跨长>整齐度>伸长率(负)>麦克隆值(负)。足见纤维品质的长、细、强度及整齐度对提高纺纱指数至关重要。模拟高产结构指标参数为:密度5.170万~5.304万株/hm2,株铃9.24~9.65个,铃重5.16~5.31 g,衣分39.27%~39.71%,期望产量1 437.33~1 461.38 kg/hm2。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4个南疆自育中熟陆地棉品种(系)和在新疆引种推广的5个中棉所系列品种为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13个经济性状作了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南疆自育品种(系)单铃重、第一果枝高度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中棉所品种的第一果枝节位、2.5%跨长、马克隆值、伸长率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而在株高、果枝数性状上两类亲本主要受非加性效应控制,衣分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控制。衣分、2.5%跨长、单铃重的广义和狭义遗传力较高,宜在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12.
低酚棉品种资源遗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34个国内外不同来源的低酚棉品种资源的单株子棉产量、单株皮棉产量、果枝数、单株结铃数、铃重、衣分、衣指、子指8个产量性状和纤维长度、整齐度、比强度、伸长率、麦克隆值5个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13个数量性状大都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遗传变异潜力小到中等。相比而言,单株子棉产量、单株皮棉产量、单株铃数、单铃重4个性状的遗传变异潜力较大,遗传变异系数在10%以上;纤维整齐度、长度、比强度、仲长率和衣分5个性状遗传变异潜力较小,遗传变异系数在5%以下;其它性状遗传变异潜力介中,遗传变异系数为5%~10%。遗传力分析表明,铃重、子指、衣指、衣分的广义遗传力较高,均在70%以上,而纤维比强度、整齐度、伸长率的遗传力较低,均在60%以下,其它性状的遗传力在60%~70%之间。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这13个数量性状的遗传进度,表明在产量及其组分(单株结铃数、铃重)上选择效果较好,而5个纤维品质指标的选择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新疆本地棉花种质基因库,筛选适于作优异亲本的种质资源。【方法】 以288份种质资源为材料,对4个农艺性状和5个品质性状进行变异、相关性、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结果】 变异系数分别为单铃重(9.14%)、衣分(8.34%)、单株铃数(14.03%)、果枝数(6.26%)、上半部平均长度(4.50%),整齐度指数(1.56%)、马克隆值(6.43%)、伸长率(1.99%)、断裂比强度(7.26%);单铃重与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伸长率及断裂比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衣分与单株铃数、上半部平均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整齐度指数、马克隆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上半部平均长度与伸长率、整齐度指数及断裂比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马克隆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前3个成分特征值累计贡献率达到61.68,第1主成分主要跟单株铃数有关,第2主成分主要与纤维品质有关,第3主成分主要跟衣分有关;聚类分析将288份陆地棉种质资源在遗传距离为11.5时划分为4类,第Ⅰ类群包含88份材料,马克隆值最好的材料。第Ⅱ类群包含75份,类群材料衣分平均数为43.2,4个类群衣分平均里是最高的;第3类群包含124份材料,材料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都相对较好;第Ⅳ类群材料稀絮H10属于特异种质资源,被单独分为一类。【结论】 288份种质资源变异系数幅度较大(1.56~14.03)。单株铃数变异系数最大为14.03,样本间差异较大;其它性状变异系数均小于10,材料纤维品质性状间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利用棉花杂种优势,促进三系杂交棉的选育,以哈克尼西棉、三裂棉(D8)和海岛棉(05 53A)3种不同来源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母本,以新疆早熟陆地棉新陆早33号、新陆早36号、系9为回交亲本,连续回交4代,获得9个新不育系(A1~A9);用3个恢复系(R1~R3)与之进行杂交,获得27个杂交组合,并对8个主要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育系衣分、籽棉产量、纤维长、整齐度、马克隆值、伸长率和比强GCA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恢复系纤维长、伸长率、比强和籽棉产量GCA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杂交组合铃质量、衣分、马克隆值、伸长率、比强和籽棉产量SCA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纤维长和整齐度主要受加性效应的影响,铃质量主要受非加性效应的影响,马克隆值、伸长率、比强和籽棉产量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的影响。从GCA来看,产量性状中铃质量和籽棉产量的GCA效应值是正值的比例较高(均为58.33%); 3个恢复系中,R3的7个性状的GCA效应值均为正值;9个不育系中,A1、A4的GCA效应值综合较高,A6籽棉产量的GCA效应值最高,A9纤维长的GCA效应值最高。从SCA来看,产量性状中铃质量和衣分的SCA效应值是正值的比例较高(均为55.56%);杂交组合A2×R1、A6×R2、A5×R3、A7×R3、A8×R3产量性状的SCA效应值综合较高;A5×R1、A3×R2品质性状的SCA效应值综合较高;A9×R1、A7×R2、A4×R3产量和品质性状的SCA效应值综合较高。  相似文献   

15.
To analyse the combining ability and heterosis between high-strength lines and transgenic Btbollworm-resistant lines in upland cotton, 5 high-strength lines were crossed as female lines with 12 transgenicBt bollworm-resistant lines according to NCII design. 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compositions of variance invarious traits were quite different. For seed cotton yield, lint yield, boll numbers per plant and boll weight,the dominant (special combining ability) effects were the major effects, accounting for 87.38, 84.40, 80.04and 64.46 % of the total phenotypic variances, respectively, while for fibre strength and micronaire value, theadditive (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 effects had the major effects, with a ratio of additive variance to pheno-typic variance of 78.85 and 43.80 %. As for lint percent and 2. 5 % span length, the dominant and additivevariances had similar effects, in phenotypic variances (54.94 and 40. 11% for lint percent, 45.76and42.49% for 2.5% span length, respectively). The mid-parent heterosis (Hpm), surpassing parent heterosis(Hpb) and competitive heterosis (Hck) for seed cotton yield and lint yield were both extremely significant.For fibre properties, the Hck and Hpm of 2.5 % fibre span length were extremely significant, the Hck of fibrestrength was significant, and the favorable negative Hck of micronaire was also extremely significant. The in-crements of hybrid over common variety were 17 % for lint yield and fibre strength, 7 % for fibre span length,and 4% for fineness.  相似文献   

16.
以 4个陆地棉隐性核不育系和 2个海岛棉品种为试材 ,按 NC 设计 ,对陆地棉隐性核不育系在陆海杂种优势中的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多数组合皮棉产量具有中亲优势 ,最大达到 1 7.1 %。单株铃数、子指具有明显的中亲优势 ,而衣分、铃重的中亲优势为较大的负值。与陆地棉对照相比 ,全部组合均明显减产。配合力分析表明 ,铃重、衣分、子指、衣指、纤维伸长率和马克隆值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 ,而皮棉产量、单株铃数、单株果枝数、2 .5%跨距长度和比强度同时受基因加性和非加性效应作用 ,双 56和抗 A1是两个较好的不育系  相似文献   

17.
调查了100份陆地棉主推品种种质资源的12项指标,包括株高、果枝数、吐絮铃数、铃质量、衣分、子指、皮棉产量、上半部平均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断裂伸长率、马克隆值,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参试品种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0份材料的产量性状变异程度较大,品质性状变异程度较小;单铃质量与吐絮铃数、皮棉产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衣分存在显著正相关;上半部平均长度与整齐度、断裂比强度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断裂伸长率、马克隆值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前4个主成分分别代表了100个棉花品种12项数量性状的68.12%的信息,其贡献率分别为22.934%、22.377%、13.169%和9.641%;当欧氏距离为10.01水平时,可将100份参试品种分为6大类。综合分析,该批种质的类型多样,但综合性状表现一般,尤其是纤维品质性状表现一般,在以后的育种研究中,应主要注重提高该批材料的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生态环境下陆地棉转基因抗虫杂交棉遗传效应及杂种优势,为抗虫杂交棉选育和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采用MINQUE统计方法、ADE遗传模型对10陆地棉亲本材料及其24个F1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组合(6×4)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的3个生态区试验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单铃重、衣分、皮棉产量和伸长率、2.5%跨长、比强度、麦克隆值主要受遗传主效因控制,子棉产量、亩铃数和整齐度受环境效应影响非常明显;在遗传主效应中,除铃重外,其余4个产量性状中显性效应值大于加性效应值,5个品质性状加性效应值均大于显性效应值;通过群体平均优势(Hpm)和群体超亲优势(Hpb)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皮棉产量、衣分稳定性较好,子棉产量和铃数稳定性较差;产量性状与环境互作效应值较大,而品质性状与环境互作效应值较小。【结论】产量性状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而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不明显;棉花品质性状在一个环境可选育,而产量性状必需结合生态环境选育,才能达到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