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砷污染健康风险与砷代谢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水稻是人类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目前稻米主要生产区(东南亚地区)的土壤和灌溉水砷污染严重,导致稻米中砷的积累;砷在稻米中的积累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所以,稻米砷污染问题已成为东南亚地区比较突出且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而减少水稻对砷的吸收、控制水稻体内砷向籽粒转移、降低籽粒中砷的生物有效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途径。因此,深入理解水稻对砷的吸收、体内转运和转化等代谢机制非常有必要。近年来有关水稻对砷的吸收和体内砷代谢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研究表明,水稻根系通过磷吸收通道吸收五价砷(As(Ⅴ)),水通道吸收三价砷(As(Ⅲ))。进入水稻体内的砷,一部分由地下部转运到地上部,其中一部分进一步被转运到水稻籽粒中。根表铁膜能抑制水稻对As(Ⅴ)的吸收和向地上部的转运。在水稻的地下部和(或)地上部还存在着As(Ⅴ)还原、As(Ⅲ)甲基化等砷形态的转化过程。最近,水稻砷酸盐还原酶基因已经被克隆和表征。  相似文献   

2.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通过对无机砷的吸收和释放研究,结合砷形态测定,研究了沉水植物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L.f.) Royle]对无机砷(As)的吸收和释放能力.结果表明:黑藻对五价砷(AsⅤ)和三价砷(AsⅢ)均具有较高的吸收速率(最大吸收速率分别为105、96.1 nmol·g-1 DW·min-1),且对AsⅤ和AsⅢ的最大吸收速率差异不显著(P >0.05).无论暴露于AsⅤ还是AsⅢ溶液中,黑藻体内均以AsⅢ形态为主(> 90%),而且黑藻可以将外界AsⅤ迅速吸收进入体内并还原为AsⅢ,并快速将AsⅢ释放到外部溶液中(AsⅢ释放量占AsⅤ吸收量的53%).加磷(P)显著抑制黑藻对AsⅤ的富集(体内主要存在形态AsⅢ为不加P时的1/3),进一步导致溶液中的砷形态以AsⅤ为主(占总砷含量90%),加P不影响黑藻对AsⅢ的富集;植物螯合素(PCs)合成抑制剂丁胱亚磺酰亚胺(BSO)显著抑制黑藻对AsⅤ和AsⅢ的吸收,无论是AsⅤ还是AsⅢ处理,黑藻体内AsⅢ含量均降低,分别为对照处理的8%和10%,且溶液中砷形态含量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P >0.05).  相似文献   

3.
锌是动物的必需元素,它存在于机体所有组织和器官中,主要存在于骨骼、肌肉、肝脏、肾脏和皮肤中。食物和饲料中的锌大多数是以结合态存在,主要与蛋白质(或氨基酸)、核酸或植酸结合。锌必须从这些化合物中释放出来才能被组织器官吸收。由于其在体内有广泛的生理生化功能,而被称为“生命元素”,锌是体内40多种金属酶的组成成分,200多种酶的激活因子,参与核酸和蛋白质合成、能量代谢、氧化还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锌具有促进舌黏膜味蕾细胞的迅速再生、增强食欲的功效。缺锌时,会导致体内物质代谢紊乱,影响动物的生长、免疫等。高锌则主…  相似文献   

4.
《新农业》2006,(12)
贝壳类水产品中含有较多的砷化物,由于这些砷化物都以5价形式存在,对人体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但如果在食用这些砷含量高的水产品的同时,服用大量的维生素C,可使5价砷转变为3价砷.3价砷就是砒霜,服用后可能引起中毒.因此,在吃水产品时,不要服用大量的维生素C.  相似文献   

5.
采用营养液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在根表无铁氧化物膜形成的情况下,苗期水稻对生长介质中三价砷和五价砷吸收及向地上部转运的基因型差异。水稻植株分别暴露在含20(M五价砷和含五价砷、三价砷各10(M的营养介质中14d,对水稻生物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在6个水稻基因型中,砷处理促进了根系的生长,但抑制了地上部的正常生长,只有基因型94D-22除外,2周的砷暴露对其生长虽然有抑制作用,但这种抑制效应并不显著;不同程度的砷暴露并没有对根中砷浓度、地上部砷浓度产生明显影响(94D-22除外),但基因型之间砷浓度的变化趋势与有铁膜形成时相比存在明显差异。营养液中三价砷和五价砷共存时,基因型94D-22茎叶中砷浓度最高(69.5mg/kg),是其他基因型的1.8~3.1倍,并且94D-22对砷的吸收能力和转移能力也最大,KY1360和94D-64对砷的转移能力最弱,这与有铁膜形成且经过整个生长季的水稻对砷吸收和转运能力的影响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绒山羊皮肤干细胞定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干细胞在内蒙古绒山羊初级毛囊、次级毛囊及表皮中的位置,通过对绒山羊颈部静脉注射BrdU,每周取皮肤样本,用4%多聚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发现,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前10周内BrdU结果呈阳性,说明皮肤中存在干细胞,BrdU可用于大动物短时期的体内标记;BrdU用于大动物标记时在绒山羊体内的存留时间大约为10周;初步判断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及表皮中均存在干细胞,而且干细胞的niche可能就位于毛乳头处;用Ⅳ型胶原粘附培养初级和次级毛囊的毛乳头,其呈圆形或多边形,核大,核仁明显,细胞器少,细胞呈克隆生长,慢周期性,具有无限的增殖能力.经流式细胞术检测,初步证明为毛乳头处存在毛囊干细胞.  相似文献   

7.
正确认识“猪流感”对养猪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正确认识"猪流感"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该科病毒呈球形,直径80~120 nm。表面有突起,有时呈丝状,长可达数微米。甲型流感病毒1901年被发现,人感甲型流感病毒1933年才被分离出来,它常以流行形式出现,广泛分布于各种动物中,能造成世界性流感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1940年被发现,从海豹中分离出来,能引起流感局部暴发。丙型流感病毒于1947年被发现,最初是从猪群中分离出来,主要以散病例出现。  相似文献   

8.
硼与动物营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硼为稀有元素 ,在地壳中的含量极少 ,自然界中主要以硼酸和硼酸盐 (如硼砂、Na2 B4O7·10H2 )的形式存在 ,约为 3 .0mg/kg。土壤中的硼除少量以硼酸分子 (H3BO3)和离子 (HBO-4)存在外 ,大多以无机或有机形态存在于土壤固相中 ,根据其形态可分为难溶性硼、缓效性硼、可溶态硼及有机态硼。进入动物体内的硼遍布于机体的组织和器官。硼有蓄积作用 ,以骨灰中硼含量最高。饲料中的硼被吸收后 80 %~ 10 0 %以原样通过尿液排出 ,少量通过乳汁排出。1 无机硼对骨骼强度和矿化作用的影响实验证明 ,动物日粮中硼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骨…  相似文献   

9.
铁是动物机体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元素.仔猪初生时,体内铁的总贮量较少,仅有40毫克~50毫克,其中大部分是以血红素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或储存在肝脏内.  相似文献   

10.
不同砷形态在水产品中的毒理及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砷形态化合物在水产品体内的毒力大小、毒理效应和转化机制,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二十年几种常见砷化合物在水产品中蓄积规律的研究,发现在所有砷化合物中,无机砷的毒性往往大于有机砷,但也有研究发现三价态的有机砷MMA毒性比无机砷高数几倍;在对水产品体内不同砷化合物含量测定的研究中可以得出有机砷是主要的存在形式。但研究也还存在不足,对水产品的砷含量研究多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海产品类,今后还需要加大对淡水性水产品类砷含量以及蓄积规律的研究力度。本文主要阐述了砷的几种常见形态As3+、As5+、DMA、MMA、AsB、AsC、TMAO、TETRA(TMAs+)、砷糖和砷脂间的毒力大小比较及其毒性产生机理、环境中砷元素的来源和砷形态在水产品内的迁移、转化、代谢机理,旨在不同价态砷化合物在水产品中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棉酚是存在于棉花色素腺中的一种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的黄褐色聚酚色素。结合棉酚在动物消化道内不被动物吸收 ,毒性很小 ;而游离棉酚则易被动物吸收 ,对动物毒性较大 ,尤其单胃动物过量摄取和摄取时间较长 ,可导致生长迟缓、繁殖性能及生产性能下降 ,甚至导致死亡。现将我团某猪场 2 0 0 2年发生此病的诊断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我团某猪场一直以生产长白瘦肉型猪为主进行养殖 ,以保证团场广大干部职工的肉食供应 .该猪场自行设计饲料配方并进行饲料生产 ,育肥猪采用砖混结构建筑的房屋进行平地饲养和高床饲养。 2 0 0 2年 5月 …  相似文献   

12.
毒鼠强又名“三步倒“、“闻到死“等.国内外的科学实验和灭鼠实践证明,毒鼠强对所有温血动物都有剧毒,其毒性是氰化钾的100倍,砒霜的300倍.5毫克毒鼠强即可致人死亡,1公斤可毒死20万人.其化学性质相当稳定,在植物体内可长期残留,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污染,即使被动物摄取后仍不能分解,仍可以原毒物形式滞留在动物体内或被排泄,吃了被毒鼠强毒死的动物仍可导致二次中毒.同时毒鼠强对植物还有较强的内吸特性.1952年发现以毒鼠强处理过的土壤生长的冷杉,4年后结出的树籽仍可毒死野兔.氟乙酰胺也属高毒杀鼠剂,可造成二次中毒.   ……  相似文献   

13.
<正>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一、发病机理病原主要存在于患畜的体内,随乳汁、脓汁、流产胎儿、胎衣、生殖道分泌物等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及周围环境,由于易感牛、羊直接或间接接触本病原,病原经口或皮肤、粘膜和交配进入体内潜伏,当机体遇到不良刺激而抵抗力下降或病原达到一定数量  相似文献   

14.
猪嗜血支原体也被称为猪附红细胞体,是寄生在猪血液内,主要存在于红细胞表面或游离于血浆及骨髓中而引起动物发病,发病仔猪主要以体温升高、发生贫血、黄疸及母猪流产等症状为特征。本实验研究以延边州农业科学院培育的东方香猪为实验动物,通过注射地塞米松的方法降低其免疫力,然后以腹腔注射方式接种猪嗜血支原体,以建立嗜血支原体感染东方香猪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农药污染是指一些长效性农药喷撒时除一部分被作物所吸收造成作物内的残留外,降落到地面的农药,有的残留于土壤中,被土壤动物如蚯蚓等所摄取而在其体内积累与浓缩,并通过家禽的捕食等辗转危害;有的则随灌溉水或雨水流入江河湖海,  相似文献   

16.
原子荧光法测定水产品中的无机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砷及其化合物已被国际癌症机构确认为致癌物,自然界的砷以不同化学形式存在,包括无机砷(三价砷和五价砷)以及有机砷,毒性顺序为AsH^3〉As^3〉As^5〉R—As—X。目前国际上均以无机砷的形式进行卫生学评价。沿海滩涂砷的污染日益严重.深入研究水产品中的无机砷含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6mol/L HCI水浴条件下,无机砷以氯化物形式被提取,实现无机砷和有机砷的分离,选择介质为2mol/LHC1条件下测定总无机砷,设置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表1),寻找最佳试验条件。  相似文献   

17.
砷的土壤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土壤中砷的化学行为,主要阐述了:1.土壤及土壤组分对砷的吸持及其影响因素;2.土壤中含砷矿物及其稳定性;3.土壤中砷的形态及其意义;4.土壤中砷的价态及其意义;5.土壤微生物对砷转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豇豆和番茄对砷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土壤盆栽和溶液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考察砷胁迫下豇豆(Vigna unguiculata L.)和番茄(Cypho-mandra betacea L.)的生长、砷吸收累积状况、植株体内砷价态和根系分泌物变化。结果表明:砷(50mg/kg)胁迫显著抑制豇豆(精选901青豇豆)的生长,其生物量和产量较对照分别下降47%和54%,属于砷敏感型蔬菜;而砷处理显著促进番茄(特大红宝石)的生长,其生物量和产量分别为对照的1.56倍和1.51倍,属于砷耐受型蔬菜。2种蔬菜果实中砷含量均未超过GB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0.05mg/kg(FW)。砷在2种蔬菜中以As(Ⅴ)和As(Ⅲ)2种形态存在,其中以As(Ⅲ)为主;2种蔬菜根部As(Ⅴ)所占的比例无显著差异,但As(Ⅴ)在豇豆叶片中的比例显著高于番茄。砷胁迫显著增加了番茄和豇豆根系分泌苹果酸和乙酸的量,砷胁迫下番茄根系有机酸分泌增加率显著高于豇豆。  相似文献   

19.
添加外源耐砷菌与零价铁对土壤砷有效性和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室内土壤培养试验,探讨了外源添加耐砷真菌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 L.)和零价铁对土壤砷的有效性和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向污染土壤中添加耐砷真菌棘孢木霉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中水溶态砷和NaHCO3提取态砷含量均呈稳定增加趋势,耐砷真菌促进了土壤中砷的溶出和释放; 培养30 d时,耐砷菌处理土壤有效砷含量比同期对照增幅达3.9%~10.7%,水溶态砷以As(Ⅴ)为主,未检测到As(Ⅲ)、一甲基胂(MMA)、二甲基胂(DMA)等其他形态的砷;随着外源零价铁的加入,土壤中砷的活性大大降低,其有效砷含量降幅为76.5%~90.4%;在耐砷菌与零价铁联合作用下,相比于单纯的零价铁处理,土壤有效砷含量显著增加(P<0.05),因耐砷真菌棘孢木霉的加入导致零价铁对土壤砷的固定效率下降7.0%~11.1%。耐砷菌导致土壤砷活化可能主要与残渣态向非专性吸附态砷的转化等过程有关,外源零价铁对土壤砷的固定作用可能与非专性吸附态向无定形及弱晶质氧化物结合态、残渣态砷等转化过程相关;耐砷菌的加入抵消了零价铁对土壤砷的部分固定效果,但短期内(<30 d)不会构成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硫元素是动物必需的矿物质元素之一,分布于动物体内各个细胞中,主要以有机硫形式存在于蛋氨酸、胱氨酸、半胱氨酸中,其次还存在于生物素、硫胺素、硫酸软骨素、硫酸粘液素以及肝素。辅酶A、纤维蛋白原和谷胱甘肽中。 器官和组织中硫的浓度按下列顺序递降:毛—软骨—肝—骨—肌肉—皮肤—肺—脑—睾丸—血液,胆汁和精液中也含有大量硫。除软骨组织外,硫主要似含硫氨基酸的形式存在。1 硫的营养作用与代谢 硫参与体蛋白、血红素的合成,具有抗脂肪肝效应;与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有密切关系;是某些酶(如脱氢酶和脂肪酶)的活化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