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保山市杨柳小流域1994年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2004年Aster卫星遥感图像为信息源。结合地面调查。获取了森林资源扣土地利用的现状图。通过GIS的空间叠加分析得出土地利用10年间的空间变化信息。结合地形因子提出坡度25°以上的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并对小流域做作出初步的治理决策分析。为杨柳小流域的合理规划扣治理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不仅对推动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具有指导意义,更是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GDP考核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了提高对小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进行全面评价的效率,实现评价的程序化,本研究以小流域地形图、土地利用分布图、土壤质地图及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关系数据库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和Arc GIS Engine二次开发技术,结合分布式水文模型和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开发了小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系统。系统包括数据管理、水文效应评价、保持土壤功能评价、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主沟道评价和经济效益评价6个功能,本研究将对保持土壤功能评价和主沟道评价2个主要功能进行阐述。基于构建的系统,对北京市房山区最早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蒲洼小流域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小流域治理前后相比,土壤侵蚀强度大幅度减小,土地利用变化以及植被恢复是土壤侵蚀保护的主要影响因素;主沟道水文地貌等级总体情况较好,评价较差的沟道主要分布在中下游人类活动频繁地区,人类活动是影响沟道环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以云南省抚仙湖尖山河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次生林、人工林、灌丛和坡耕地4种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化学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对0~20cm、20~40cm、40~60cm 3种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的土壤化学元素含量变化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化学元素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养分元素含量、有机质、pH值等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异,由此看出,土壤各化学因子之间的关系并不单一,而是相互影响并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4.
以DEM为基础数据,通过水文分析将研究区自动分割成28个小流域,并分别提取各个小流域的沟壑密度、平均坡度、平均坡长、起伏度等地形因子,建立地形因子间的回归模型,利用聚类分析将小流域划分为6种类型,并采用C5.0算法发现各个类型的基本特征,该文还进一步探讨了地形与土地利用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DEM在低山丘陵区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基于多角度、新方法的综合治理迫在眉睫。DEM模型能准确快速地反映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在低丘的治理中有着多层次的应用。笔者提出了应用DEM模型进行低山丘陵区气温和降水的空间模拟方法,划分区域作物优生区、适宜区的操作流程以及土地利用分区的确定,并把理论应用到小流域的具体实践中,数字化地形图建立样区的DEM模型,根据DEM数据监测样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坡度等级分布,提取坡度>25°的耕地,为小流域进一步的退耕还林做数据支持。实验结果表明:应用DEM模型能形象地表达区域的地形因子及流域特征,在低山丘陵区的综合治理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尖山河小流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因素,以5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对象,研究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季节变化和土层深度变化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酶活性存在显著影响,且次生林和人工林的酶活性较高;雨季土壤酶的活性较旱季高,且变化明显;土壤酶活性随土层加深活性降低。可见土地利用类型、季节变化和土层深度是影响土壤酶活性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兼顾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控制和供水安全,研究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黄土高原小流域径流和产沙影响,以寻找节水、高效的流域综合管理技术。【方法】利用甘肃平凉纸坊沟典型小流域1955—2003年的水上保持措施与径流和输沙等监测数据,建立年径流系数和产沙模数与土地利用的线性关系,定量评价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和产沙的影响。【结果】1955—2003年,年降水量呈不显著降低趋势,年径流深和产沙模数显著减少;小流域降水产流能力随植被破坏而提高,随植被恢复而大幅降低;修建梯田和淤地坝等工程措施可增加小流域的径流拦蓄能力,但会因工程老化而逐渐降低甚至消失;小流域单位径流深的侵蚀与携沙能力随林草面积增加而下降很大,但工程治理后未能明显降低;拟合小流域年径流深随年降水量和土地利用及年产沙模数随年径流深和土地利用的线性关系,发现林地和梯坝地可消减年径流,其中林地消减强度为梯坝地的1.48倍;径流主要来自草地与坡耕地和其他2个地类,其中草地径流率是坡耕地和其他的1.8倍;林地和草地可降低产沙模数,其中林地作用是草地的2.5倍;产沙来自梯坝地与坡耕地和其他2个地类,尤其梯坝地贡献为坡耕地和其他的2倍;将流域面积10%的坡耕地和其他地类转为林地、草地和梯坝地后,年径流变化量分别为-9.6,+4.2和-8.1 mm,产沙模数变化量分别为-6 367.0,-2 532.4和+300.5 t·km-2a-1。【结论】植被措施的治理效果寿命长于工程措施。林地减沙效果好,但耗水最多;草地减沙效果和用水效率虽低于林地,却能维持甚至促进小流域产流;梯坝地减少径流作用稍低于林地,其拦截泥沙能力会逐渐降低甚至丧失,且用水效率最低。综合来看,干旱缺水地区要满足节水、高效的水土保持治理要求,应以恢复草地为主,既能持久减沙,又能增加或维持产流,且生态用水减沙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运用景观生态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方法,对四川省阆中市岳家沟小流域调整前后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调整后该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明显变化,新增斑块类型3个,商品林、水域面积明显增加,防护薪炭林面积显著减小;土地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指数分别由原来的1529.8,1460.94提升到1719.99,1758.21;景观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分别从调整前的1.3028,0.6108上升到2.0920,0.8463;而景观优势度指数则从0.6431下降到0.2106。说明该区土地利用趋于合理,景观斑块的空间分布趋于均匀,斑块聚集分布状况分散化。  相似文献   

9.
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近年来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介绍了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风沙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城郊型生态景观小流域治理模式等3种小流域治理模式。提出在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时,应结合本地区小流域治理的实践经验,合理地运用各种模式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0.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质与全氮供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薇 《绿色科技》2014,(5):10-12
选取了我国西南部抚仙湖流域典型流域尖山河小流域为试验区,以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径流小区作为试验对象,对径流小区内土壤不同土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剖面有机质及全氮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即0~20cm20~40cm40~60cm,且随深度增加含量差距减小;在同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全氮含量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4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次生林人工林灌草丛坡耕地,全氮含量表现为灌草丛坡耕地人工林次生林,说明在土地利用类型不同且人为干扰严重的情况下,土壤全氮含量随有机质含量变化的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加快,各行各业的用地量增加,用地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城市建设的加快,城市扩张对土地的需求量扩大,城市向农村迅速蔓延。这就必然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城乡统筹的视角来全局考虑综合安排各行业用地。以泸定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例,从泸定县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统筹安排各行业用地。  相似文献   

12.
国际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作为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通过影响气候、土壤、水文以及地貌而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则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以及景观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改变。文中介绍了国际上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相关研究在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基于炉霍县耕地利用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采用非线性回归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构建了炉霍县耕地需求影响分析数学模型,据此预测到2020年炉霍县耕地保有量至少为4 772.09 hm2,提出了炉霍县耕地资源利用及保护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在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前提下实现炉霍县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区分直接经济价值与生态系统调节和支持服务,本文构建了适用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评价模型,并以三亚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规划落实后,ESV总量将出现下降,其中直接经济价值下降明显,而生态调节和支持服务价值则有所提升,反映出三亚城市发展重心由经济到环境的变化。作为对三亚ESV影响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林地和园地构成了三亚市ESV总量的主体,且三亚市ESV受对二者的变动最为敏感;水域对三亚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有很大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RS与GIS的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及其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哈尔滨市1989年、2007年2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RS和GIS的支持下,分析土地利用格局的动态演变,并应用马尔可夫模型完成对研究区未来土地利用的定量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林地、水域和草地发生了扩张,耕地、居民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减少;耕地和林地具有较高的保留率,草地和未利用地具有较高的转换率;2007年以后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是林地逐年增加,其它土地利用类型逐年减少,该变化持续到2079年后,区域土地利用达到相对稳定状态时,耕地占57.79%,林地占25.24%,草地占2.80%,水域占3.98%,居民工矿用地占9.28%,未利用土地占0.91%。  相似文献   

16.
林草间作经营在挖掘生物资源潜力、缓解农林争地、保护及修复生态系统、推进林农增产增收、石漠化及荒漠化综合治理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为达到土地及自然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节约林农生产经营成本,推进农、林、牧、副业的高效、和谐、健康发展,实现森林及草地生态系统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文中阐述了在中国、亚洲、澳大利亚及新西兰、非洲、美洲、欧洲等地区林草间作的研究背景、内容、类型及特征,分析了林草间作对土壤性状、养分、含水量及固土保肥的作用,总结归纳林草间作对经济、生物多样性、微气候、林木及其产品的效益分析,提出林草间作未来深入研究探索的技术手段及方向,可为林草间作的应用推广及系统性、整体性和定量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山高坡陡,切割强烈;降水丰富,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土层深厚,土体疏松等是盈江县沙化土地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坡耕地面积逐年增加等是盈江县沙化土地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盈江县现有沙化土地面积2520.5hm^2,有流动沙地、兰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沙改田4个沙化土地类型。通过长期的治理,沙化土地各类型面积及利用状况发生明显变化,总体发展趋势呈现逆转,沙化土地得到有效利用。今后需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中心,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相结合,开发利用并举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城市湿地公园被誉为"城市之肾",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具有生态修复净化环境等功能。因此对城市湿地公园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监测,对环境改善、合理利用土地以及保护湿地资源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成都市白鹭湾湿地公园为例,利用ENVI进行监督分类动态监测土地利用前后变化情况,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白鹭湾湿地公园2012土地类型划分情况为:植被、耕地/半裸地、人造物/裸地占比分别为42%,33%,25%;2015年土地分类占比分别为42%,20%,22%,同时增加了16%的水体,湿地公园耕地、植被、水体等面积逐年增加,土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通过遥感技术动态监测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有利于湿地公园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对城市湿地的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Efforts at achieving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throughout the world often appear to pit global economic and development interests against those who seek pre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Faith's resources. Such conflicts, where they do arise, are often unmindful of the full range of land use parameters which must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developing sustainable forest models on a regional, if not subconlinenlal scale the scale on which many multinational corporate entities now base their business planning. In fact, sustainable forest resource planning in the global marketplace must be integrated with regional sustainable land use, cultural, ecosystem and economic planning if the myriad forest attributes are to be maintained for future generations. The proposed paper would describe comprehensive sustainable land use planning being implemented in the Lake Baikal region of south central Siberia, Russia, which incorporates the full range of forest utilization from wild forest preserves to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for wood products. This paper describes similar projects being undertaken by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c. (ESD) in Mongolia, the Altai region of Russia, the Ussuri River Basin of Far Eastern Russia and China. Nicaragua and British Columbia, finally, the authors make recommendations key to achieving sustainable forest policy on the federal, state, regional and local levels.  相似文献   

20.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养分贮量比土壤有机质的小,但它既是植物所需养分的有效来源,还是养分的临时贮库。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综述了一些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动态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C 和 N 的限制、残留物和营养物质的经营、植物种类、土壤质地、土壤湿度和温度等。通过细致分析,我们认为未来研究应着重于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热带和亚热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参 5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