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F型小麦是一种新型"三系"小麦雄性不育系。为了研究F型小麦作为杂交小麦育种亲本的应用价值,选用了4个F型小麦不育新品系与6个普通小麦新品种(系)配制了杂交组合,对其杂种优势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太113是F型小麦的一个优良父本,其杂交组合的千粒质量、穗长、株高等性状表现出较强的超亲优势,且株高优势都表现为正向优势。  相似文献   

2.
科技信息     
二系杂交小麦大面积试种成功我国首创的"二系杂交小麦"应用技术,已经走出实验室,成功实现了大面积试种。据在"二系杂交小麦"研究上居国际领先地位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介绍,该院已选育出超高产二系杂交小麦新组合12个,平均增产5%~32%;其中部分组合在北京、河北、安徽等地已成功联合示范2 300多公顷,平均增产15.8%,最高单产达631kg/667m2,已为我国杂交小麦快速走向大面积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影响小麦杂交制种产量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的杂种优势现象是普遍的、明显的和有利用价值的.目前小麦杂交制种的主要途径是三系配套和化学杀雄.影响三系杂交制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优良亲本的选择以及异交栽培措施的搭配.本文就影响小麦杂交制种产量的因素及杂交制种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历经20余年,在国内外率先创制了冬性二系杂交小麦新品种京麦6号和京麦7号,构建了二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体系,在北京、天津、河北、新疆、安徽等地共示范杂交小麦近2.6万公顷,平均增产15.7%。该技术体系被庄巧生、程顺和、刘旭等院士鉴定认为是我国小麦育种领域中的一项重大成果,使我国杂交小麦研究达到世界  相似文献   

5.
二系杂交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麦2个环境敏感型雄性不育系和23个恢复系间的产量相关性状的配合力研究表明:二系杂交小麦产量优势主要取决于单位面积穗数优势,穗粒数的负效应显著;穗数的遗传受加性效应控制;粒重的遗传受加性和非加性共同作用,但以加性效应为主;穗粒数的遗传表达较为复杂,与雄性不育性状的恢复能力有关;产量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提出了大幅度提高二系杂交小麦产量构成中穗粒数的超亲优势,是超高产二系杂交小麦组合选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转换规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威  孙辉  赵昌平  刘黎明  于卓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349-6350,6362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转换规律,是二系法杂交小麦应用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的小麦光温敏不育系表现出不同的育性转换特点,包括光温敏感时期和光温转换阈值。对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育性转换规律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鉴定、筛选二系杂交小麦安全制种生态区和不育系高效繁种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本报讯7月17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共同签署北京杂交小麦种业一揽子保险协议,其在保险险种设置和配套方案组合方面均属首例,是保护制种科研成果、树立种业品牌的创新尝试。据了解,北京首创的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是我国小麦育种领域一项重大创新成果,使中国杂交小麦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此次签署的  相似文献   

8.
1992年中国在国际上率先报道育成小麦温光敏两用核不育系,这是近40年来世界杂交小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在过去10年中,中国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在不育系、强优势组合、制种等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在长江上游麦区正逐步走向大面积生产,该技术体系已成为目前进展最快、最有发展前景的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之一。本文总结了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关键技术研究的主要进展,同时对该技术体系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我国杂交水稻试验成功并大面积推广,这是水稻生产上的一项重大革新.继"三系" (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 杂交水稻之后,安徽省芜湖地区农科所又进行了"两系" (不育系、恢复系) 杂交水稻试验,并获得可喜成果. "两系"杂交水稻"鉴59"F1表现明显的杂交优势,单产达千斤以上,既可作早稻又可作双晚栽培,且制种较"三系"简便,是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的又一创举. 杂交水稻增产的基本原因是穗大粒多,每穗实粒数可达100粒以上,但其空秕率却达30~40%,显著高于一般水稻,这既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杂交水稻增产潜力所在. 杂交水稻造成空秕粒的原因,是一个  相似文献   

10.
当前,国内外杂交小麦研究已分别进展到小面积试种和小规模推广阶段,但仍存在几个问题。主要是:1、小麦杂种优势虽然确实存在,但单株优势高于群体优势。因此,冬性和弱冬性组合一般每亩播种量在10—14万粒左右效果较好。提型不育胞质带来种子瘪瘦、发芽力低、有效穗数优势较低等不良付作用。选择适当的保持系基因型和使恢复源多样化有助于减轻这种不良效应;2、恢复源多样化和恢复基因累加是当前国际上培育恢复系的共同趋向。我国当前已育成的恢复系恢复源过于单一,不利于充分发挥杂交小麦的杂种优势。大花药的恢复系一般具有较高的恢复力。恢复系的恢复力可能要分离到 F_(10)才能稳定;3、培育优良不育系的关键是轮回亲本的选择。为了克服杂交小麦倒伏问题,不育系株高最好在60公分左右(或略高),恢复系在75公分左右(或略高)。抗病性一般表现为显性,所以对杂交小麦育种是一个有利的因素。培育优良新三系是比较彻底解决提型不育系最大弱点恢复系难找和难于培育的途径。有人建议在普通小麦中寻找不育胞质。据报导,山东正在培育密普型新三系;4、当前我国组合选配工作因配合力研究贫乏而常有较大的盲目性。B 系和 R 系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是当前测定配合力比较简易可行的方法。若干生理指标也可作为组合选配的参考。杂交小麦的繁种与制种问题不大,但应注意亲本花期配合适宜。  相似文献   

11.
科技要闻     
《北京农业》2012,(28):54
正我国杂交小麦育种研究获突破山西省运城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冯树英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研究,改变以远缘杂交培育小麦不育系的通用做法,采用6倍体普通小麦近缘杂交的方法,培育成功一种新型小麦不育系,并以冯树英名字命名为"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其研究方法获得国家专利,达到世界领先。  相似文献   

12.
1982~1984年间,用与栽培黑麦杂交难易程度不同的五个普通小麦品种(系)和三个品种间杂种F_1作母本,以栽培黑麦作父本对照,研究了普通小麦与Secale ancestrale、S.dighoricum、S.segetale,S.anatolicum、S.dal-maticum、S.fragile、S.kuprijanovii和S.montanum的可杂交性。结果表明普通小麦与上述各黑整种的可杂交性同普通小麦与栽培黑麦的情况基本相似。对与栽培黑麦易于杂交和极难杂交的小麦品种,上述各黑麦种的反应是一致的;但对中间类型的品种和亲本一方为易杂交品种的品种间杂种F_1,S.ancestrale和S.fragile的杂交率则显著高于栽培黑麦和大多数其他黑麦种。  相似文献   

13.
培育杂交种子是农业增产的措施之一。小麦化学杂交剂在世界上已进行半个世纪的研究,应用化学杂交剂进行杂交制种,与传统方法比较,优势在于亲本选配自由,制种程序简单,周期可缩短三分之二。目前,在国际上登记的3种小麦化学杂交剂中,有种子干瘪的缺陷。近年来,中国农大的农药学专家陈万义、王道全,小麦育种专家张爱民、黄铁城4位教授精诚合作,带领课题组在小麦杂交剂的创制和应用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他们在北京连续进行5年小区实验,结果证明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2017,(9)
<正>最近,河南科技学院承担实施的"强优势BNS型杂交小麦组配与规模化高效制种技术研究"通过专家组验收。预计品种审定推广后,仅河南一省就可增产小麦10亿千克。该项目选育出新恢复系16个、不育系8个;全面研究了制种技术及防杂保纯技术,不育系制种产量达356千克/亩,纯度达99.99%,为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立杂交小  相似文献   

15.
BT型不育系盐粳93538A及其组合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开展杂交粳稻选育研究起步较早,但进展缓慢。其原因是杂交粳稻三系育种滞后于常规粳稻育种.制约了杂交粳稻竞争优势水平的提高。杂交粳稻不育系和保持系的选育有两条途径:一是利用生产上应用的高产品种直接转育成不育系;二是通过杂交重组选育新的保持系,然后转育成不育系。前一种方法周期短、见效快,从而不育系和保持  相似文献   

16.
CHA杂种小麦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CHA杂种小麦研究国内外主要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从与CHA杂种小麦研究应用密切相关的化学杂交剂(CHA)、强优势在组合选配和制种技术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品种间和亚种间杂交育成的大穗型和超大穗型二系、三系杂交水稻组合,在结实期间冠层功能叶及根系代谢活性的早衰现象,是降低空秕率、发挥杂交组合大穗优势、从营养生长优势转化为经济产量优势的主要障碍,尤其是灌浆后期,约有30%左右的大穗型已受精弱势颖花要在强势...  相似文献   

18.
目前,山西省已经启动了以杂交小麦研发为核心的运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F型杂交小麦产业化。这一科技园区的启动,是基于运城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成功育成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选育出比最好的常规小麦品种增产15%左右的杂交种,其产业化推广,将有望为中国大幅度提高小麦单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杂种小麦是提高小麦单产的一个重要途径,强优势组合亲本选配与杂种优势预测又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目前,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亲本的选配都是依据农艺性状的观察以经验而定,这需要大量的田间工作和较长的时间.本研究通过对9个化杀杂交小麦组合RAPD指纹图谱的分析,试图在分子水平上,研究RAPD技术在杂交小麦亲本选配及杂优预测中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世界农业》2007,(10):F0002-F0002
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专门从事小麦遗传育种、栽培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高新技术研究机构。中心主任兼首席专家赵昌平博士。“十五”以来.先后承担国家863、农业部、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现主持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小麦项目。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二系杂交小麦应用技术、小麦新品种选育、小麦DNA指纹图谱库的建立,以及小麦光温敏不育系遗传机理与分子机制研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