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苏东坡作为饮食文化史上著名的烹饪艺术家、美食家,其饮食观在明代王如锡编纂的《东坡养生集》中有集中体现。本文通过对《东坡养生集》中饮食观的系统梳理与研究,可以看出,其中记录的饮食生活、饮食理论、饮食原料、烹饪技法及饮食意境等方面均体现出浓厚的道家文化色彩,这对于研究道家饮食文化、宋代文人饮食及苏东坡的饮食思想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孙洪升 《农业考古》2006,(1):199-208
“民以食为天”,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对饮食是格外重视的。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不仅是古代社会物质文明的反映。而且折射出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体现了社会的精神文明。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还体现了不同阶级、阶层,不同地区、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观,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的结果。宋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饮食文化也迎来了发展的高潮。在我国饮食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浓厚的研究兴趣。回顾过去学术界对宋代饮食文化史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对宋代饮食文化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和薄弱节。也有助于学界加强有的放矢的研究工作,把对宋代的饮食文化史的研究工作推向深入,为我们今天的文化发展注入新鲜空气。  相似文献   

3.
河姆渡人饮食习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姆渡人饮食习俗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黄谓金饮食是人类生活和改造自身的首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由饮食而产生的饮食文化的研究,是人类物质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拟以考古资料为主要依据,对我国新石器时代河姆渡人饮食情况作一初步观...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饮食旅游资源特点与开发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谭志国 《安徽农业科学》2011,(8):4881-4883,4886
将土家族饮食文化看作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其浓厚的民族特色,指出其文化意义与开发价值。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探究了其发展现状,资源优势等,提出了土家族饮食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一.宋代茶文化的发展宋代文化从特质上来说,是一种精致、内敛的文化。庞大的士大夫阶层就是在这种文化的氛围中,把茶文化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使"斗茶"成了上层社会盛行的一种带有文化品位的高雅行为,尤其是皇帝(如宋徽宗)爱好与王公大臣们斗茶,上行下效,蔚然成风。宋代人崇尚的斗  相似文献   

6.
宋代是士大夫政治趋于高度成熟的一个时代。社会变革与转型的社会特征,促使"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阶层解放思想,上下求索,"变风俗、立法度"以为"万世法"。在求索中,他们各自提出了丰富的社会建设理论,为使宋代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做出了贡献,其中精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丰富的社会建设思想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他们提出关于基层社会组织建设思想如注重宗族建设、编修族谱;社会控制思想如重视"礼、德"、编修礼书;社会理想如追求古代仁爱礼乐的理想社会等社会建设方略并付诸于实践。  相似文献   

7.
饮食禁忌不仅是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还是蒙古族伦理道德观念和日常行为的重要体现。蒙古族饮食禁忌既来源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来源于对礼俗的崇尚。本文通过对饮食禁忌的研究,可以看出蒙古族珍惜食物的传统美德、尊敬长辈的伦理观念、团结和谐的生活态度以及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8.
竹枝词是研究地域文化特色及历史风貌的重要史料。从现存的四川近现代的竹枝词中可以看出当时四川的饮食风貌及文化特色,即食物原料丰富、优质,人们在日常饮食中苦乐参半、包容开放,待客热情谦让,节日食俗多姿多彩;饮食市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格局,并且受移民文化和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呈现出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海南旅游业的发展,海南沿海岸线逐步开发成商业和住宅小区,沿海的原住民在开发中搬离原来居住的地方,由此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饮食习俗因搬离会逐步改变或消失。本文探索、挖掘海南省万宁市东澳镇沿海原住民因海而形成的饮食文化及海边人家独有的饮食习惯,通过饮食的多个侧面,了解沿海原住民的生活习惯、仪式,见识构成海南海文化特有气质的元素。  相似文献   

10.
饮食娱乐文化即饮食文化与娱乐文化的有机结合,或是宴饮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或是进行娱乐活动时增添某些饮食内容,从而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的需要,是一个时代生活方式的体现。魏晋南北朝是饮食娱乐文化的重要发展期,从宫廷皇室和贵族之家的各种豪华宴飨活动,到民间不同阶层人们的宴饮聚会,都会伴有不同的音乐、歌唱、舞蹈、百戏、游戏、美女佐酒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饮食娱乐活动。饮食娱乐活动中的音乐要素、歌舞、百戏杂技等形态对后世其它新型艺术形式的出现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其中的饮食民俗文化更是呈现着异彩纷呈的文化盛景。中国饮食民俗文化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食事活动在中华"泥土乡情"味的大地上经久积淀而成的风俗习惯、精神意义的集合。探寻中国饮食民俗文化中蕴含的"泥土乡情",反观"泥土乡情"承载着的中国饮食民俗文化,对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民族自豪感,拓宽乡村振兴战略视野皆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稻米饮食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有川 《农业考古》2002,(1):272-273
中国是世界上种稻最早的国家之一,据浙江河姆渡与罗家角出土古稻谷测定与研究,我国至少已有7000年以上的稻作历史。我们祖先从茹毛饮血过渡到农业时代,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水稻的新品种逐渐增多,用水稻制成食品不计其数,工艺不断更新和提高。稻米的饮食文化也得以不断发展,它内涵十分丰富,涉及饮食资源、烹调技术、食品制造、食物治疗、饮食民俗、饮食文化等诸多方面,本文就某些方面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13.
文章回顾了高校饮食管理模式变迁的历程,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革中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并就高校饮食管理模式改革方向和对策进行了探讨,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创新管理体制,充分调动现有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寻求多元化发展的新途径;打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品牌;磨练出一支能打硬仗的高校饮食服务队伍;积极培育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4.
朱贺琴 《农业考古》2012,(1):243-248
"民以食为天",饮食作为人们的生存之本,一直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人们在长期的饮食历史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的饮食文化。为了生存和提高生命质量,人们的饮食活动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物质和精神领域,在食物原料的选择利用上、食品生产的制作和消费上,以及由此产生不同的饮食方式、饮食生活和饮食特  相似文献   

15.
宋代人饭后如何刷牙?他们的酒量如何?……来自古都开封的李开周,十几年来以研究宋朝为乐,尤爱美食,堪称“宋代美食研究第一人”。他著作的《宋朝饭局》既是一本饮食文化的断代史,又是一本市井生活的地方志。在书中,李开周点评无数宋朝流行的主食和副食、大江南北的饮食习俗,道尽宋代美食和市井谐趣,文风倜傥,不拘一格,令人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16.
魏形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246-1248
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别涉及许多方面,而饮食观念的差别是其中最重要的.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体验性的和注重调和的,西方的饮食观念是理智性的和强调个性的.中西饮食观念存在明显差异,而形成这些差异的根源是双方不同的"中坚思想"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这也是中西文化的本原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其气候、物产、历史条件、风俗习惯、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影响,从饮食结构、饮食制作、饮食器皿、饮食礼仪、饮食保健、饮食审美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习惯、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了一个宠大的饮食文化体系。中国饮食文  相似文献   

18.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兴盛的时期,文人士大夫们的文化修养普遍提高,诗歌的题材也大大扩展.由于宋代科举打破了门第的限制,大量平民子弟得以通过科举步入仕途,而出身于乡野的文人士子为官后对于自己的家乡和恬静的田园生活仍然有着本能式的怀恋和向往.从某种意义上说,宋代诗人对乡村田园的吟咏不仅是其思乡念归的表现,更代表着他们对于回归精神家园的诉求.追慕渊明以及大量拟陶诗、和陶诗的出现,成为宋代引人注目的一个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周全霞 《农业考古》2007,(4):250-253
在数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中,历代之“士”穷毕生之力,究诘“内圣外王之道”,形成了思辨人文、社会与历史的知识传统,对“工匠术技”都视为末流,鲜见着墨,但于“饮食”却是一个例外。长久以来,围绕人类食事活动,不仅文人墨客竞相吟咏,还总结出了一系列食物原料的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礼仪,产生了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形成了悠久而丰富的饮食文化。它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考古学、历史学、生态学、经济学、艺术学、心理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福建与台湾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交往渊源,其中闽台两地的饮食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既有鲜明的闽台区域特征,又有独特的本地饮食习俗,闽南人迁居台湾后带去的传统饮食文化和闽菜烹调文化,与台湾相互影响,互为借鉴,共同发展,形成了闽台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