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分子育种法—穗茎注射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炳然  王桂元 《作物研究》1994,8(2):13-14,19
本文主要介绍了“穗茎注射法”导入外源DNA的经典实验及作者等用在水稻上的基本情况,并对外源DNA注射的有效时期与部位及其在分子育种时的特点,包括与化学诱变的关系等问题的分析与探讨,以达到促进水稻及其他作物分子育种研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人工诱变与外源DNA直接导入相结合创造遗传变异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光荣 《作物研究》1994,8(2):15-15,34
根据人工诱发突变的原理和实践,结合外源DNA导人的方法,提出诱发突变与外源DNA导入相结合创造遗传变异的百种新途径。并从理论上分析了这种结合的特点和可行性。实践上以水稻为受体导入玉米、高粱、大豆、稗于等植物的DNA,进行了具体研究。结果表明,诱发突变与外源DNA导入的农业分子育种相结合,是一种效果更佳的育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高蛋白质水稻育种的新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利用水稻×玉米进行远缘杂文,育成了高蛋白质水稻新品种9个。在此基础上,应用外源DNA导入技术,转育成了一系列新的高产、高蛋白质、优质的水稻新品系。  相似文献   

4.
水稻分子育种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水稻分子育种的兴起、发展与研究现状。较全面地介绍了分子育种的由来,外源DNA导入的方法,导入后代性状的变异与遗传,外源DNA导入的分子验证,DNA的提取与纯化,育种效果与育种程序等。作者根据多年从事该项研究的实践,对外源DNA导入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及有关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利用外源DNA导入技术选育高粱优良品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外源DNA导入技术选育高粱优良品系石太渊,杨立国,林凤(辽宁省农科院生物技术室110161)7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将外源DNA导入到水稻、棉花、小麦等植株中,并获得了具有有益性状的植株。这种分子杂交育种法,可以实现远缘间遗传分子...  相似文献   

6.
遗传工程水稻GER-1试种结果初报遗传工程水稻研究课题组(湖南农业大学长沙,410128)遗传工程水稻GER-1是湖南农业大学万文举等人,运用“外源DNA浸胚导入法”将玉米DNA片段导入水稻,并对其变异后代进行多年定向选育而成。为了探明GER-1的生...  相似文献   

7.
应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大赖草DNA导入小麦,已从受体761转化后代中选育出稳定遗传的大穗变异系。主要特征为:⑴大穗变异系生育期晚,株型高大,叶片宽大,穗长、穗粒数和单株粒重显著增加,同时籽粒长、宽和千粒重明显提高;⑵大穗变异系除蛋白质含量有显著变化外,其胚乳谷蛋白和醇溶蛋白电泳图谱发生了明显变化,出现了新的蛋白组分和受体一些带的消失。由此可见,大赖草DNA导入小麦后发生广泛变异,可能是外源DNA片段重  相似文献   

8.
玉米总DNA导入水稻后的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穗茎注射法将玉米总DNA导入水稻91-524,D1代未发现任何变化,D2代出现大量的变异分离,D3,D4代大多数株系继续严重分离,个别株系的主要性状趋于稳定。对DNA导入对变异率,变异性状分布特点、遗传力、遗传进度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总DNA导入,能产生广泛的性状变异,但又有别于有性杂交和突变育种,具有自身的特点。据此,从育种学的角度,对玉米总DNA导入水稻引起的遗传变异及在育种中的利用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多聚鸟氨酸介导外源基因的直接转化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南相日 《大豆科学》2000,19(1):26-30
利用多聚鸟氨可以改变本来都带负电荷的原生质体或外源DNA表面电性,使其中之一带正电荷,从而达到原生质体和外源DNA正负相吸,并且促进外源DNA进入到原生质体中。本实验采用以多聚鸟氨酸改变外源DNA表面负电荷为正电荷的方法。在大豆品种黑农35和黑农37的多聚鸟氨酸介导BT基因的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而且转化效率达到0.33%。  相似文献   

10.
早熟大豆外源DNA导入的RAPD分子验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李希臣  谢纬武 《大豆科学》1994,13(2):152-156
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直接导入外源总DNA,从而进行农作物品种改良,在国内外许多作物上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外源总DNA是否能够通过花粉管通道进入受体。后代的变异是不是由于外源总DNA片段与受体基因组整合,表达所引起的,一直没有得到直接的分子生物学证据,本文利用RAPD这一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通过花粉管通导入外源总DNA所获得的大豆早熟后代进行了分子验证。结果表明:在后代基因组中找到了供体具有而受体没有  相似文献   

11.
外源总DNA直接导入植物后的整合与分子验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已有的几例外源总DNA直接导入植物后的变异研究分析,提出外源DNA导入植物后,在种细胞中先与蛋白结合形成“小染色体”,同源结构“单元”经“拟联会复合体”与受体基因组发生重组,非同源性外源DNA可能以“B染色体”方式存在的假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分子育种可能从对总DNA的操作发展到对重组结构“单元”的操作与对这种结构单元的直接验证。  相似文献   

12.
外源DNA导入大豆性状遗传变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源DNA导入大豆性状遗传变异的初步研究吉林农业大学农学系·长春13011张君王丕武刘宗昭邬信康本试验将花生和小牛胸腺DNA导入栽培大豆中导入后代在叶型、株高、分枝数、生育期、产量等都发生变异并研究其引起的变异作用,为外源DNA直接导入的理论研究提...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组织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及原生质体融合,外源DNA是入及DNA指纹分析等生物技术在谷子育种上的应用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农业部水稻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和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作完成的“水稻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和研究”成果 ,于2002年12月23日通过了由浙江省科技厅主持、以中国水稻基因组学著名专家李家洋院士和韩斌博士为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的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成果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部分成果达到了国际水平。通过建立大规模、高效的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体系 ,将玉米转座子Ac/Ds等外源基因导入水稻未成熟胚和种子诱导的愈伤组织 ,获得了1.2万余个独立的T -DNA插入株系 ,并构建…  相似文献   

15.
浸渍法是一种玉米导入外源基因的常用方法。本文通过实践应用,对此法加以改进,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薄膜袋浸渍技术,该方法克服了原浸渍法外源DNA用量大,浸润不均匀,污染率高的缺点,具有外源DNA用量少(0.5~2.0mL),易固定,且花丝浸润均匀,污染率低的优点,可供各位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亚麻外源DNA导入后代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讨论了亚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分析的适宜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进行的亚麻外源DNA导入后代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分析,结果表明:DNA导入后代与其受体的酶谱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酶谱带数的不同和谱带染色深浅的差异。由此表明外源DNA片段(或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并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亚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分析的适宜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进行的亚麻外源DNA导入后代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分析。结果表明:DNA导入后代与其受体的酶谱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酶谱带数的不同和谱带染色深浅的差异。由此表明外源DNA片段(或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并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8.
亚麻总DNA快速提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本试验在对不同的DNA提取方法进行研究改进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适合于提取亚麻植株体DNA的新方法-高盐低pH法,用该方法提取的DNA不仅纯度高,片断长度接近50kb,符合外源DNA导入的要求,而且具有高效、省时、无毒、简便、经济等特点。是目前进行亚麻植株体DNA提取的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应用花粉管通道法、种子浸渍法及孕穗期茎注射等方法,将玉米等外源供体DNA直接导入水稻品种中,其后代在生育期、株高、穗数、粒数及粒重等主要性状方面都产生了明显的变异。本文初步报道了用普通栽培水稻盐粳10号为受体,玉米黑307为供体将其DNA经孕穗期茎注射法导入后得到的变异株系及花粉管通道法、种子浸渍法后代的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20.
燕麦DNA导入普通小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以健壮燕麦(Avena sativa L.)为供体,宁春4号小麦为受体,采用花粉管通道法进行外源DNA导入。结果表明,变异株系在生育期、株高、穗长、结实小穗数、千粒重等性状上产生了明显的变异;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数与受体相比增加或减少,叶绿素含量和瞬间光合速率偏向供体或受体;并筛选到对小麦条锈病免疫或高抗的部分变异株,表明燕麦DNA已导入到小麦中,并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