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优质食用稻营养特性及需肥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两年多品种田间试验结果指出:(1)每生产100 kg 优质稻谷需吸收 N, P2 O5, K2 O 分别为22,12 和39 kg 左右,高于普通稻,其50% ~75% 来自于土壤,后期吸磷率高于普通稻,钾则反之。(2)氮、磷最高含量在分蘖期,钾在穗分化始期。(3)早稻养分吸收高峰在穗分化至孕穗间;晚稻氮、钾先于早稻,氮还先于普通稻,磷、钾与普通稻一致,后期吸磷速度及比率高于普通稻。(4)优质稻的氮、钾运转率低于普通稻。(5)对养分的利用率高于普通稻。  相似文献   

2.
四优6185     
四优6185是江西省抚州地区农科所于1976年利用V41A与6185选配而成的杂交早稻组合。1977年参加该所新组合优势鉴定试验,1978~1980年参加江西省及抚州地区杂交早稻新组合区试试验。1978~1983年江西省累计推广面积达30万亩以上。1主要特征特性1.1熟期较早,生育期短一般3月下旬播种,大暑前后成熟,全生育期120~122天,比珍汕矮11号早熟5天,比广陆矮4号迟熟3~4天。播种至齐穗97天左右,始穗至齐穗5天左右,抽穗整齐,主茎总叶片数14叶,全生育期总活动积温为2750℃。1…  相似文献   

3.
本文调查了不同小麦品种在减数分裂期遇高温导致不育的差异,获得了热带、亚热带小麦育种的基础知识。把从世界一些国家往集的109个小麦品种(品系)分别于10月下旬、2月下旬、5月上旬和7月上旬而。秋播小麦,英国,荷兰,德国品种减数分裂期在最高气温20-23℃,最低气温16-18℃下几乎完全不育。从春到夏气温高4-5℃的西班牙品种,减数分裂期日最高气温24℃,最低气温18.5℃,结实率约为60%,同为春小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湖南省1972~1992年水稻品种区域试验资料的产量分析结果,指出我省水稻育种20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是早稻或晚稻均上了7500kg/hm^2。产量7500kg/hm^2以上的穗粒结构是颖花量3.5~4.0万/m^2,结实率75%~80%,千粒重26~28g,这些指标可作为水稻高产育种和栽培目标确定的依据,由于水稻育种的进步,早稻和晚具有相同的生产潜力,生产上应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本文调查了不同小麦品种在减数分裂期遇高温导致不育的差异,获得了热带、亚热带小麦育种的基础知识。把从世界一些国家征集的109个小麦品种(品系)分别于10月下旬、2月下旬、5月上旬和7月上旬播种,调查结实率。结果表明:减数分裂期处在高温条件下结实率低,结实率因栽培地区的温度、环境条件而异。秋播小麦,英国、荷兰、德国品种减数分裂期在最高气温20—23℃,最低气温16一18℃下几乎完全不育。从春到夏气温高4—5℃的西班牙品种,减数分裂期日最高气温24℃,最低气温18.5℃,结实率约为60%。同为春小麦,瑞典和挪威育成的品种与热带或亚热带的菲律宾、巴西育成的品种相比,减数分裂期遇高温结实率显著降低,这给热带、亚热带小麦育种在亲本选择上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1990~1991年,先后使用10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早、晚稻见穗时喷施,经我们两年试验和大面积示范,结果以复激保果剂效果最好,产量居第一位:早稻比对照早熟2~3天,晚稻提早齐穗3~5天;平均每亩增产稻谷53.1公斤,增长11.87%。成对数据检验表明,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培矮64S育性表达的温敏感部位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培矮64S在育性转换敏感期(Ⅳ~Ⅵ期)主茎幼穗长为0.70~9.34cm,顶叶叶枕距为-20.0~-3.5cm,穗尖离地面距离为2.77~15.56cm,穗尖离第一节距离为6.70~19.92cm,分蘖上述四项指标值均小于主茎指标值。敏感期幼穗感受自然低气温(平均日均温21.6℃),表现为可育,花粉可染率为21.8%,套袋结实率为11.3%;感受人工垣定玫高水温(25℃),表现为不育,花份可染率为0.4%,套袋结实率为0,表明敏感期幼穗为其育性表达的温敏感部位。另外,在低气温条件下(平均日均温21.6℃),敏感期淹深水极显著降低可育性表达,花粉可染率为2.7%(对照为21.1%),套袋结实率为0.2%(对照为10.4%)。  相似文献   

8.
威优438     
威优438由湖南安江农校育成的早籼组合。其父本438系75P12/测64杂交后代连续测交选育而成。1988年湖南省联合鉴定续试,获早稻品比第一名,同年作丰产试验,栽培面积2.14亩,在试验地肥力不匀、禽畜危害的情况下,实收稻谷1389.8kg,折合亩产650kg。1主要特征特性威优438在湖南安江作早稻栽培,3月底4月初播种,6月20日左右始穗,7月25日前成熟,全生育期116~118天。适宜于长江流域作双季早稻栽培。该组合属多穗型,每亩可容纳有效穗26.5~27万,每穗总粒数93~95粒,结实…  相似文献   

9.
早稻穗发芽对水稻产量和米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田间自然条件下穗发芽的早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穗发芽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穗发芽严重影响水稻的千粒重,千粒重降低6.91%~24.45%,同时,穗发芽导致槌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下降10%~90%,并使透明度和胶稠度下降,严重影响了稻米的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  相似文献   

10.
广优4号     
系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红莲型不育系丛广41A与青六矮1号组配育成的华南早籼迟熟组合。1990~1991年早稻参加广东省杂交稻迟熟组区域试验,两年均名列第一,亩产481.8和480.48kg,比汕优63增产9.62%,达极显著值,1993年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1主要特征特性广优4号全生育期130~135天,比汕优63早熟2~3天,株高105cm,亩有效穗20万左右,每穗总粒数130~150粒,结实率80%~90%,千粒重24~24.5g。前期长势较弱,中后期长势转旺,分蘖力中等,抗倒性中等,后…  相似文献   

11.
水稻抛栽高产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世宏 《杂交水稻》1999,14(4):23-25
1995~1998年对水稻抛栽的高产配套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抛栽的适宜叶龄为3.5~4.5叶,抛栽密度早稻为30.0万~36.0万蔸/hm2、晚稻为33.0万~37.5万蔸/hm2,基蘖肥与穗粒肥的比例早晚稻均以7∶3为宜,抛栽稻的立苗期为3~5d,大田抛栽水层深度以1.0~1.5cm为好。  相似文献   

12.
邓秋生 《杂交水稻》1995,(1):13-14,37
V20A在幼穗发育5-6期亩施尿素5-6kg和钾肥3-5kg作保花肥,可提高母本柱头外露率15%左右,可使异交结实率提高10.8%-17%。产量增加10%以上。  相似文献   

13.
威优赣5号     
威优赣5号(原名威优秀2号)系江西省宜春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984年用V20A不育系为母本与该所选育的恢复系秀恢2号,即(华矮17/IR24)测配选育而成的中熟杂交早稻组合。1990年3月经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合格,定名为威优赣5号。1主要特征特性该组合总叶片数14叶,全生育期115天。株高90.7cm,每穗着粒115粒,结实率78%,千粒重28.2~29.82g,米质优,食味好,高产稳产性好,抗逆性强,适宜我国长江以南各省作双季早稻搭配种植。2产量表现威优赣5号1986~1987两年…  相似文献   

14.
通过考种分析表明,稻小球菌核病可造成寒地水稻减产7.6 ̄32.5%,糙米率下降2.7 ̄6.0%,其中,穗重型品种的减产幅度高于穗数型品种3.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5.
1 .鄂早16系湖北省荆州市种子总公司育成的早稻品种。1998~1999年参加湖北省早稻品种区试 ,两年试验平均单产378.07kg/667m2,比对照鄂早11减产3.51 %。全生育期111.6天 ,比鄂早11长3.6天。高感白叶枯病和穗颈稻瘟病。2.嘉育202系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育成的早稻品种。2000~2001年参加湖北省早稻品种区试 ,两年试验平均单产454.09kg/667m2,比对照鄂早11增产5.33 %。全生育期106.8天 ,比鄂早11长0.8天。中抗白叶枯病 ,高感穗颈稻瘟病。3.嘉育1…  相似文献   

16.
湘南三熟制稻田小麦幼穗分化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个年度的小麦幼穗分化观察结果表明:湘南地区三热制稻田小麦幼穗分化开始早,进程快。主茎叶龄2~2.5叶即开始进入伸长期,次年2月底3月初进入抽穗期。在栽培技术上,适当延长小花分化历期,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水稻红莲型不育系粤泰A在杂交稻育种中的利用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初步阐明了水稻红莲型不育系粤泰A在杂交稻育种中具有以下特点:(1)稳定的雄性不育性,在南京1994年和1995年的8月15~30日镜检其花粉可育率均低于1.5%,套袋自交结实率低于0.08%;(2)良好的制种性状,该不育系的柱头外露率达97%,异交结实率61.5%±9.8%,每平方米颖花数达42179个,均极显著地高于珍汕97A;(3)该不育系与中粳广亲和系配组杂种出穗期表现受积温影响较大,而受日长变化影响较小,呈现明显的感温特性。因此,可以预见该类组合在生产上具有较广泛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唐秋澄 《作物研究》1995,9(1):15-16
早稻生育期间灾害性天气是早稻单产难于提高的重要原因,如4月低温造成烂秧,使插秧季节推迟;5月上,中旬低温,使有效分蘖减少,造成穗数不足;5月下旬,6月上旬低温,对幼穗的分化和发育不利,6月大雨造成颖花退化,结实率下降,7月寡照辊暴雨造成大幅度减产。抵御低温,提高单产的有效途径有:加速良种更新换代,扩大中,迟熟品种和杂交早稻,增加投入,改革育秧技术,综合治理僵苗不发等。  相似文献   

19.
零陵地区1990年种植杂交早稻133.58万亩,其中地膜小苗直栽77.8万亩,平均亩产411.5公斤,较常规大苗亩增33.3公斤,增产8.8%,这项技术解决了杂交早稻4月低温烂秧,5月低温不发的难题,为杂交早稻早熟高产、低成本、高效益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其技术要点为;严格种子消毒、搞好浸种催芽,选择冬子板田作苗床,8月底4月初播种。湿播旱育,地膜低拱覆盖,2~2.5叶带土移栽,双株密植.  相似文献   

20.
地膜小麦较常规小麦0~10cm地温提高2.25~2.82℃;0~10cm、11~20cm、21~30cm、31~40cm、41~50cm土壤含水量依次比CK提高1.96%、1.34%、2.32%、1.64%和1.04%;穗分化提前3~5d;分蘖质量和数量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冬前、返青和拔节期的增蘖幅度依次为11.5%、30.3%和10.6%;成穗数增加9.7%;扩源增库效果显著,拔节到抽穗期主茎叶面积增加11.5%~30.4%,各器官物质积累量大幅度提高,产量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成穗数增加52.5万/hm2,穗粒数增加4.6粒,每公顷净增产1306.5kg,增产幅度2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