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密度对杂交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6个不同密度处理的杂交棉从生育进程、产量性状和品质等几个方面进行试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生育进程略有推迟,单铃重和单株成铃数依次下降,衣分变化不大,每公顷3.0万株和3.9万株的处理每公顷成铃数和品质居前两位,每公顷3.0万株的处理产量最高.建议生产上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并提出相应的增密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稀植、留营养枝对杂交棉豫杂35通风透光特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8万株/hm^2并留3个强势营养枝,2.1万株/hm^2并留2个强势营养枝和2.4万株/hm^2并留2个强势营养枝比1.5万株/hm^2并留3个强势营养枝的棉花,群体叶面积动态及中下部透光合理,干物质积累多,群体开花量大,单位面积结铃数显著增加,皮棉产量增加9.5%~10.5%,达到显著水平。而在1.8~2.4万株/hm^2密度范围内,棉花产量差异不显著。说明在高产条件下,杂交棉豫杂35密度弹性大,密度可由目前的(2.25~3.00)万株/hm^2降低到1.80万株/hm^2。  相似文献   

3.
不同生态区抗虫杂交棉稀植留叶枝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江苏大丰和山东惠民为试点,研究了不同生态条件下抗虫杂交棉去、留叶枝处理及其与密度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在一定密度范围内,留叶枝处理对株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对果枝数没有明显影响,不同密度处理对单株叶枝数影响不大,但随着密度的增加,有效叶枝数减少;除大丰试点最高密度处理外,不同密度下留叶枝处理的皮棉产量均高于去叶枝处理,大丰和惠民两试点分别平均增产5.41%和12.90%;大丰试点以1.8万株/hm2留叶枝处理组合最优,其次为2.4万株/hm2留叶枝处理组合,惠民试点则以3.75万株/hm2留叶枝处理组合产量最高,其次为4.2万株/hm2留叶枝处理组合。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结合稀植简化整枝栽培技术推广杂交棉,是实现杂交棉高产高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在河南省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抗虫杂交棉豫35的适宜密度和行距配置。结果表明,在保留2~3个强势叶枝时,豫杂35以种植2.25万株/公顷配合行距1.20米较为适宜,分别比1.50万株/公顷配合行距1.20米、2.25万株/公顷配合行距  相似文献   

5.
垦单10号玉米品种随着种植密度加大,个体发育进度减慢,密度由每公顷4.5万株增加到9万株,拔节期至抽雄-吐丝期可推迟1~2d;但到玉米生育后期密度大的处理则出现早衰,提前到达生理成熟期;每公顷播种9万株的处理4株高和穗位高均最高;每公顷播种7.5万株的处理3叶面积最大;穗长、穗粗、穗粒数和百粒重等穗部性状逐渐降低,而群体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达到一定密度后产量开始下降。该试验显示,公顷播种密度在6.0~7.5万株,为垦单10号最适密度,公顷产量最高可达到13241.8kg/hm2。  相似文献   

6.
郑单958玉米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个体发育进度减慢,密度由每公顷4.5万株增加到9万株,拔节期至抽雄吐丝期可推迟1~2d;但到玉米生育后期密度大的处理则出现早衰,提前到达生理成熟期;每公顷播种9万株的处理4株高和穗位高均最高;每公顷播种7.5万株的处理3叶面积最大;穗长、穗粗、穗粒数和百粒重等穗部性状逐渐降低,而群体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达到一定密度后产量开始下降。试验结果显示:公顷播种密度在7.5~9.0万株,为郑单958的最适密度,公顷产量最高可达到13230.0kg。  相似文献   

7.
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吉糯3和吉糯6两个糯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3.5万株/公顷、4.5万株/公顷、5.5万株/公顷、6.5万株/公顷4个密度水平,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糯玉米产量以及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从中选出对于两个品种的最适种植密度。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鲜穗籽粒重随密度增加而下降,但总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升高,并且提升很大,可见增加密度仍是玉米提升产量的主要途径;农艺性状中苞叶重、轴重、轴粗、穗粗、穗长、穗行数、行粒数随密度增加而逐渐下降,株高、穗位、茎粗、秃尖长随密度增加而上升;品质性状与密度变化没有明显相关性。综合来看,两个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在4.5~5.4万株/公顷之间。吉糯3种植密度在4.5万株/公顷左右较合适;吉糯6在5万株/公顷左右较合适。  相似文献   

8.
鲁西南麦套杂交棉适宜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种植密度是棉花群体形成的基础,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皆有重要影响。为探明鲁西南麦棉套作条件下杂交棉的适宜种植密度,于2009年在山东省嘉祥县设计3.0、4.0.5.0.6.0.7.0株/m25个密度处理,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套作棉花果枝数、果节数、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经济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棉花单株果枝数、果节数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皆有显著影响,密度在4.0株/m2时棉花产量构成因素比较协调,经济系数合理,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较高,可作为麦套杂交棉的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9.
决定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公顷穗数和穗粒数,增加种植密度是玉米获得较高产量的途径之一[1]。为探索华玉11在公顷密度6.75万株(T1)、7.5万株(T2)、8.25万株(T3)条件下产量构成,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农技中心于2015年在海拔900 m的长乐坪洞口村二组田永登责任田采用育苗移栽方式,进行华玉11公顷产量15 t攻关试验。结果表明:华玉11在密度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13.8 t/hm~2;3个处理间产量差异显著,T2和T3处理间产量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杂交棉营养袋育苗技术,提高我团棉花整体产量,2007年我团在林管连普通的日光温室内采用营养袋育杂交棉苗7万株,移栽地块选择在10连8#地,移栽面积0.3公顷,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种植密度及方式对高蛋白春大豆品种福豆234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及方式对高蛋白春大豆品种福豆234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每公顷种植22.5-45.0万株和每穴留苗1-4株范围内,该品种以每公顷种植22.5万株和每穴2株组合的产量效应较好。该处理组合植株茎秆粗壮,分枝数和单株荚数多,百粒重大,单株生产力高。  相似文献   

12.
加工型马铃薯原原种扩繁的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加工型马铃薯泉引1号脱毒原原种为材料,按6个密度进行种植试验(行距均为50cm,株距分别为ll、12.5、14.0、16.0、18.5和22.0cm)。结果表明,在闽南泉州的自然条件下,泉引1号种薯产量和单个块茎平均重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单位面积块茎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对植株地上部鲜重和叶面积指数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较高密度群体具有发育快、生长旺的特点。在本试验中,株距为11.0cm(每公顷15.0万株)和12.5cm(每公顷13.5万株)时.虽可获得更多的块茎数,但其叶面积增长过快,相互遮荫,光合效率降低,产量低下.小薯比例增多;株距为14.0cm(每公顷12.0万株)和16.0cm(每公顷10.5万株)时,可获得较高的块茎产量,同时.由于株距为14.0cm处理的块茎数目明显多于后者,因此,它是泉引1号原原种扩繁的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适当密植留叶枝对鲁棉研36号生育进程、皮棉产量及纤维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同密度留叶枝较去叶枝处理开花期推迟1~2 d,对吐絮期影响不大。随着密度增加,株高、果枝数、叶枝数均呈降低趋势;不同密度留叶枝处理平均单株有叶枝1.8~2.6个,株高较去叶枝矮1~2 cm。铃重随密度增加呈下降趋势,但留叶枝对铃重影响不明显。不同密度留叶枝处理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均低于同密度去叶枝处理,减产幅度1.7%~8.1%;每公顷7.5万株(A2)和9.0万株(A3)无论去、留叶枝产量水平都较高,且留叶枝较去叶枝处理减产幅度较小;叶枝对产量的贡献率为3.8%~16.4%,密度越大贡献率越小。密植留叶枝对纤维品质无明显不利影响。本研究结果说明鲁棉研36号对密度的适应范围较宽,易管理,推行每公顷7.5万株至9.0万株留叶枝简化栽培、减少管理用工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经过一年的试验可以看出,在110厘米垄上双行栽培,四个耐密品种不同密度试验,一是两种密度对比,A密度公顷保苗6万株与B密度公顷保苗7.5万株相比,经济性状和产量因子前者均好于后者;二是四个品种对比,处理1、2、比对照分别增产1.3~0.4%和12.4~14.5%,处理3减产6.1~9.8%,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公顷保苗6万株处理2,亩产822.9公斤,比对照亩增产91.7公斤,增产幅度12.4%。通过试验数据表明,上述四品种,处理2、处理1和对照,适合通透密植栽培,密度范围公顷保苗在5.5~6.5万株。  相似文献   

15.
种植密度在每公顷4.50万-6.75万株时,产量随密度增加而上升,以每公顷6.75万株产量最高;当密度增至7.50万株时产量开始下降,空秆率升高,抗倒性变差,纹枯病较重。在鹗西北地区以每公顷6.00万-6.75万株为宜。  相似文献   

16.
在“蒜-棉”套作下研究了不同密度(1.80万、2.55万、3.30万株/hm^2)与整枝方式(常规整枝和简化整枝)对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鲁05H9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密度下常规整枝处理的产量高于简化整枝处理,以3.30万株/bm。产量最高,籽棉与皮棉产量分别达到4866.5kg/hm^2和1945.0kg/hm2;简化整枝下以2.55万彬hm2产量相对较高,但仍比同密度下的常规整枝处理显著减产。说明鲁05H9在高肥水“蒜一棉”套作下不宜保留叶枝,应进行常规整枝栽培管理,且种植密度不宜低于3.0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冀南地区麦套条件下杂交棉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以中早熟抗虫杂交棉邯杂9号为材料,在冀南地区曲周示范点研究了种植密度(3.75万、4.50万、5.25万、6.00万和6.75万株/hm~2)对棉花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种植密度对棉花农艺性状有明显影响,在5.25万株/hm~2处理时,籽棉产量达到最高(4 693.4 kg/hm~2),显著高于低密度处理(3.75万株/hm~2)和高密度处理(6.75万株/hm~2),与其他2个处理差异不显著。在4.50万株/hm~2时,皮棉产量最高(1 942.6 kg/hm~2),显著高于低密度(3.75万株/hm~2)和高密度处理(6.75万株/hm~2),与其他2个处理相当。在3.75万~5.25万株/hm~2处理时,铃重变化不大,但显著高于6.00万、6.75万株/hm~2处理。[结论]在维持较高铃重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提高群体铃数,从而实现麦套棉高产。  相似文献   

18.
经试验讧明,德美亚1号玉米品种在该地区栽培密度在9.0~9.75万株/hm。为宜,其中密度在9.75万株/hm^2,产量最高,公顷产量14.1t;其次是9.0万株/hm^2的处理,公顷产量13.6t。  相似文献   

19.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设置每公顷密度4.5万株和9.0万株两个密度水平,副区设置不打顶、人工打顶和化学封顶3种方式,研究不同密度下打顶方式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增大,棉花株高和单产增加,而单株干物质重、单株果枝数和单株铃数减少;不同打顶方式比较,高密度下单株有效铃数、单铃重和籽棉产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化学封顶人工打顶不打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低密度下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每公顷密度9.0万株下化学封顶处理的产量最高,为4 143.19 kg/hm2,说明化学封顶更适于棉花高密度种植。  相似文献   

20.
湘杂棉3号在长江下游地区的适宜密度与施肥水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江中游(湖北、湖南等)地区的种植密度一般在1.8万株/hm^2以下,为探索其在长江下游的适宜种植密度及施氮水平.于2005年在扬州进行了不同密度与不同施氮水平对产量构成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两种密度水平下,每公顷2.4万株的比1.8万株的增产11.88%,增产极显著;在三种施氮量水平下,以每公顷465kg的产量最高,345kg的产量次之,分别比225kg的增产21.22%和18.35%,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而每公顷465kg和34.5kg两水平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最佳处理组合为每公顷密度2.4万株、施氮量34.5kg.其籽棉产量为4203.2kg,说明湘杂棉3号在长江下游种植应适当增加密度和施氮量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