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技术与市场》2003,(6):13-13
北京裕德隆科技发展公司和清华大学生物系生态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根据中国农林业的特点,合作开发了绿宝水肥营养缓释剂。 绿宝水肥营养缓释剂是一种能保持土壤水分养分、改良土壤、提高作物产量的新  相似文献   

2.
干旱沙区由于立地条件和涵水能力差,导致造林成活率低,使用"清华绿宝"抗旱保水剂对同一地区不同树种进行蘸根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显著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尤以阔叶树种更为明显,比对照提高了13.3个百分点;促进造林苗木的生长;地径增粗明显。该项技术适宜在同类地区的林业工程造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保水剂在干热河谷造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保水剂在干热河谷区造林中的使用效果,进行了施用不同种类、不同用量保水剂的川滇桤木、墨西哥柏的温室育苗缺水模拟实验和元谋、易门典型干热河谷区的台湾相思、印楝田间造林试验。温室实验表明,应用保水剂使苗木根际土壤的含水量高出对照9.1%~39.2%,使苗木生长天数延长0.2~108.8天,耐旱天数延长2.2~100.6天。田间造林试验表明,在干热河谷的造林中应用保水剂,使新植树苗根际土壤的含水量高出对照0.7%~15.4%,且根际土壤含水量随保水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使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提高1.1%~72.4%,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也随保水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使苗木株高、地径、冠幅和叶片数的生长获得显著提高,其提高程度仍随保水剂用量的增加而增长。  相似文献   

4.
2种保水剂对北京南口风沙区侧柏成活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北京南口风沙区人工种植的侧柏苗为研究对象,对造林时施用2种保水剂及其剂量的处理与不同浇水量的对照处理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造林初期,施用保水剂可使成活率达90%以上,与浇水量高1倍的对照相差无几,施用2种保水剂后第2年春季土壤含水量比对照提高了84.7~119.4 g·kg-1,2种对照处理的保存率比保水剂处理的降低了7.78~25.56个百分点,从而降低了浇水和苗木补植所带来的成本;同时保水剂的施用也显著地提高了侧柏的初期生长量.研究中所选定的不同保水剂及其剂量对侧柏苗生长的影响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河南林业》2003,(2):62-62
清华绿宝水肥营养缓释技术开发是“九五”期间国家农业科技转化基金重点研究项目,缓释剂由清华大学生态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制。该技术以高分子合成材料为前体,用水稀释制成无色胶状体,可持续缓慢释放水分及营养,能保持土壤水肥营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边坡陡坡地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开展了乡土树种枫香、木荷、马尾松以及马甲子等4个树种直播种子造林试验研究,对木屑、稻草覆盖以及不加覆盖物(对照)3种处理的成活率、保存率以及苗高生长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从覆盖处理方式上看,表现为覆盖处理各树种直播苗平均成活率、平均保存率、苗高生长量均略高于对照组,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从不同树种来看,枫香、马尾松、马甲子的成活率显著高于木荷的成活率,而枫香、马尾松、马甲子的保存率仅略高于木荷的保存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枫香、马尾松1、2年生苗高生长量均显著高于木荷、马甲子的苗高生长量,说明枫香、马尾松比木荷、马甲子更适合在边坡陡坡地生长。  相似文献   

7.
总结出春季工程提高成活的方法:一是将春季整地提前至秋季整地;二是严把整地质量关;三是选好苗,把握好栽植时间;四是将阔叶苗与针叶苗分别对待,采用浸坨和保水剂等科技手段,大大提高了苗木成活率。浸坨苗比对照成活率提高3.6%,使用保水剂的黄栌和侧柏苗木成活率分别比对照提高4.7和3.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保水剂在桉树栽植中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不同含量的保水剂(浓度分别为0.05%、0.1%、0.2%)进行桉树栽植试验,分别测定苗木成活率、基质含水率及苗木的生长量。结果表明:使用保水剂的苗木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实验,各处理对苗木成活率的影响高度显著,保水剂含量0.1%的处理能得到较高的成活率及生长量。由于保水剂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必须有水可保,试验后未再补水,因此基质含水率变化的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9.
亚高山半干旱地带植被恢复保水剂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亚高山半干旱地带采用四种不同类型的保水剂材料对油松、岷江柏、刺槐、山桃进行了持续三年的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CMS吸水材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生长素等配制的复合保水剂对亚高山半干旱地带造林树种进行处理,可提高苗木成活率、保存率并促进幼苗生长。造林第二年针叶树和阔叶树的平均成活率提高5.9%,造林第三年针叶树和阔叶树的平均保存率提高5.2%,针叶树和阔叶树的苗木高生长量平均增加61.7%。经统计检验,确认了复合保水剂的不同剂型对苗木成活和生长的影响之差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在黑龙江省宾县退耕还林区中应用保水剂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应用保水剂使4年生樟子松造林保存率平均比对照提高8个百分点,土壤含水量比对照提高23.8%,高生长平均比对照提高11 cm。在退耕还林重点区域应用保水剂,可有效地节省人力和物力。  相似文献   

11.
以青梅当年生枝条为试材,用几种不同类型的生根荆对梅花砧木扦插繁殖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专用生根刑砧木扦插成活率比920结晶粉及清水明显要高,且成苗质量好。在试验中最佳处理苗木成活率比对照高37.9%,苗木质量比对照高20.8%。在试验中有的处理比对照的成苗率还低,如B3、D3处理分别比对照成活率低905%、906%,表明生根利的不同浓度对其砧木扦插繁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采用扦插和嫁接方法进行了肉花卫矛无性繁殖试验,结果表明,肉花卫矛扦插繁殖生根非常困难,1年生枝成活率仅有1.7%~8.7%,2年生枝成活率在1.4%以下,α-萘乙酸、吲哚丁酸、ATB生根粉处理对扦插成活率无促进作用,成活率低于清水处理;用丝棉木作砧木进行肉花卫矛嫁接,其成活率可达85%,因此,肉花卫矛应采用嫁接方法繁殖.  相似文献   

13.
GGR6在南方红豆杉扦插育苗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不同浓度的GGR6对南方红豆杉插穗进行处理,通过扦插成活率、生长量、生物量的调查和测定,结果为 流水对插穗进行前处理12 h后,用20 mg·L-1的GGR6溶液浸泡5 h,扦插后插穗成活率大幅度提高,分别高出相 同浓度的2,4-D和萘乙酸处理25.5%和16.2%,为空白对照的2倍。成活苗木的高度和粗度均高于其它处理。表 明用GGR6处理插穗能够提高红豆杉的扦插成活率,并可以促进高生长和径生长。用多菌灵提前处理插穗,能够降 低GGR6的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采用黑膜覆盖进行杨树扦插育苗试验,结果表明,黑膜覆盖能够明显提高苗木质量,显著降低育苗成本.与常规育苗对照相比,黑膜覆盖苗高平均高出46 cm,成活率提高8%,育苗成本节省53%.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抗旱造林粉、BGA激活剂、ABT生根粉和浸根造林等抗旱技术对梭梭造林的影响,在民勤干旱沙区开展了有关应用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抗旱造林技术处理对造林林分保水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BGA土壤激活剂使梭梭造林林分(100 cm)土壤含水率提高53.24%;(2)抗旱造林技术对梭梭的生长差异显著,BGA土壤激活剂处理的梭梭植株高相对对照处理增长5.32 cm,枝长增长2.81 cm; (3)抗旱造林技术对于提高梭梭造林成活率有促进作用.ABT生根粉、抗旱造林粉2种处理对于对照处理成活率分别提高8个百分点和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6.
应用不同浓度的ABT3号生根粉和萘乙酸对毛竹苗进行处理,在同样的立地条件下,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造林试验,同样的经营管理措施,各试验地的毛竹成活率、出笋率不同。其结果表明:用ABT3号生根粉处理的毛竹苗比用萘乙酸处理的造林成活率平均高1.2%,出笋率高3.8%。劈草整地造林的毛竹林比炼山整地的毛竹林平均成活率高2.3%,出笋率多3.6%。  相似文献   

17.
抗旱保水剂对干旱荒漠区沙棘造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5种不同类型抗旱保水剂对沙棘造林效果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5种保水剂对沙棘造林成活率、苗木生长量、造林地土壤含水率影响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不同类型的产品之间差异显著.由此可见,抗旱保水剂在干旱荒漠区造林中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雷竹引种栽培时,移栽母竹应用3种方法进行处理.其一用黄泥浆溶液进行处理,二是吲哚丁酸溶液处理,三是ABT 3号生根粉溶液处理.栽培后,对母竹3种处理的试验,苗木生根长鞭、成活率、出笋率、生长量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用ABT 3号生根粉溶液浸泡的母竹栽培,比吲哚丁酸和黄泥浆溶液处理的生根长鞭分别提高29%、45%,成活率分别提高4%和7%,出笋率分别提高52%、64%.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苦槛蓝在不同土壤含盐量的滨海堤岸的插条造林试验表明,苦槛蓝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从含盐量0.8%的盐土到含盐量低于0.1%的脱盐土均能生长,造林成活率均达95%,而且在土壤含盐量达0.8%的盐土中的生长量明显大于脱盐土.插条长度大于30 cm以上的苦槛蓝林分生长量明显高于插条长度10 cm以下的林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