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水足迹理论,从水环境污染(灰水足迹)视角探讨了长江经济带水污染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变化关系,利用脱钩模型进一步研究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发展和灰水足迹的脱钩关系,对长江经济带2001—2015年灰水足迹总量及其结构变化特征进行了核算与分析,综合评价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水资源压力状况,分产业对各省水污染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有效测度在碳排放约束条件下长江经济带各省、直辖市的农业生产效率,为促进长江经济带农业低碳化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农业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选择Super-SBM模型和GML指数测算并分解碳排放约束下长江经济带11省、直辖市2008—2021年的农业生产效率,结合莫兰指数(Moran’s I)探究碳排放约束下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借助Tobit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分析。【结果】碳排放约束条件下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效率呈现较为显著的上升趋势;生产效率提升是技术效率提高和技术进步双重作用的结果,其中技术进步是主要驱动力;碳排放约束下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水平空间演变趋势显著,但11省、直辖市间农业的空间相关性不强、缺乏区域联动性;耕地规模、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和农村用电量是碳排放约束下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显著因素。【结论】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低碳发展,提出以下4条建议:1)加强区域有效合作,制定区域整体农业降碳减排发展规划;2)依托双轮驱动减少碳排放约束的同时,重视提升技术效率来改善农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4.
5.
陈红  沈俊源  陈诗雨 《湖北农业科学》2022,61(12):200-205+220
采用SBM的Max-min-DEA模型以及Kernel密度估计函数,对2001—2018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第二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差异规律。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第二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较高,但仍有上升空间,需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以提升效率。在观察期内,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长江经济带子地区间和各省市间第二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演变规律和趋势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  相似文献   

6.
7.
由于先前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其中以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为主要战略考量,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能够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观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路线,推动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长江经济带应该以这些理论为指导,优...  相似文献   

8.
淮河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制度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兆开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599-7600
在阐述淮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及其重要地位的基础上,分析了构建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重要性,最后提出构建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长三角16个城市的碳排放量进行测算,然后对长三角地区的碳排放效率进行收敛性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的碳排放效率水平呈收敛状态,说明伴随着时间推移,长三角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差异会逐渐缩小,最后对长三角地区的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析发现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对区域碳排放效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0-2017年数据,运用STIRPAT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总量与农业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均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9%和1.87%,且各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与碳排放强度差异明显。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就业人员、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农业技术水平、城镇化率对区域农业碳排放影响显著。分区域看,东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城镇化水平推动农业碳减排,中部农业技术水平和人均耕地面积能抑制农业碳排放增长,西部农业就业人员、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化水平造成农业碳排放量增长快。  相似文献   

11.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新常态下研究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情况,对保障长江流域粮食安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变异系数、Theil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重心模型等方法探究1999—2018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的时空演变,并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1)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水平总体差异呈扩大态势,地带内差异是造成区域粮食生产变化的主要原因,其平均贡献度达98.09%。2)长江经济带粮食产量具有显著正向集聚特征,并随时间推移呈“增强―减弱―增强”的变化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显示高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在江淮平原附近,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川、滇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及浙江省内的大部分城市。3)粮食产量重心在111.77°E~112.68°E,29.81°N~30.15°N之间变动,重心轨迹在东北、西南方向交替变化。4)化肥施用量、人口总量对粮食生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粮食生产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基于生产要素投入和社会经济两方面作用强度的空间差异,通过优化施肥结构,提升测土配方技术入户率,加强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推进粮食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等措施,提高长江经济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2.
为了优化长江经济带农用地结构、提升农用地利用效率,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评估了长江经济带2013—2017年农用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结果表明,5年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农用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整体偏低,区域农用地利用平均效率不足0.7。通过对比2017年不考虑碳排放影响下的农用地利用效率结果得出,碳排放会对农用地利用效率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Tobit回归分析发现,对区域农用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年均气温、耕地面积以及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因此,探讨碳排放影响下的农用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对优化农业土地结构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土地城镇化及其影响机制,利用地理空间统计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进行分析,并探究经济转型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分权化对城市土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2009—2018年,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区域差异显著;土地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集聚特征,土地城镇化水平的热点区域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现象;2)随着中国的经济转型,全球化、市场化以及分权化等因素均显著影响了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此外,城市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均影响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然而,经济全球化下的各类因素对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土地城镇化的作用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空间载体,构建多要素综合评价方法,运用GIS空间分析手段,从“地-地”对应和“地-人”对应两方面探讨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基础及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从资源组合中度来看,四川、云南为一般组合区,重庆、贵州、湖南为中等组合区,湖北、安徽、江西为较高组合区,江苏、浙江、上海为高组合区;从资源环境保障程度看,云南、四川、贵州为高保障度区,江西、湖北、湖南为较高保障度区,安徽、重庆、浙江为中等保障度区,江苏、上海为一般保障区;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匹配程度看,云南、贵州、四川为高匹配度区,江西、湖北、湖南为中等匹配度区,安徽、重庆、浙江为一般匹配度区,江苏和上海为低匹配度区.研究结果可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安徽及沿江地区的产业结构总体处于“二三一”的发展阶段,农业、工业和六大支柱产业布局各有特点,但是与长江经济带的其他地区相比,产业布局还明显地存在产业层次较低、产业布局经济效果差异大、技术创新能力较低、产业转移力度较差、生态环境保护不力等问题,因此,以产业布局的全局性、经济性、比较优势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安徽参与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布局优化路径有:拓展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科学选择主导产业,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联动模式的创新,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产业发展区域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为推进长江经济带耕地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利用当量因子法、环境成本法等测算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和负外部性价值,结合耕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将长江经济带11省(直辖市)划分为盈余区、平衡区与赤字区,对耕地生态外溢价值进行评估,并分析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耕地生态价值总量呈上升趋势,由3 670.37亿元上涨至4 661.55亿元,耕地生态外溢价值缓慢上升,由1 353.82亿元上涨至1 970.77亿元。(2)长江经济带耕地资源整体处于盈余状态,耕地生态价值总体呈现出“东低西高”的态势,四川省耕地生态价值和盈余量最高,上海市耕地生态价值最低。(3)2011-2021年间,浙江省和上海市处于耕地生态赤字区,四川省处于耕地生态高盈余区,重庆市和贵州省处于耕地生态平衡状态,江西省、安徽省和江苏省耕地生态盈亏无显著变化,云南省和湖北省耕地生态盈余水平有所上升,湖南省耕地生态盈余水平有所下降。基于此,长江经济带各省(直辖市)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制定和实施适应性的耕地保护策略,推动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实现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9—2014年的面板数据为例,构建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综合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测度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引入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11省市创新环境与创新绩效水平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整体表现为下游地区的创新环境与创新绩效好于上游与中游地区,同时全域的创新环境与创新绩效均处于不同等级阶段的失调状态,创新环境与创新绩效总体协调发展程度较弱。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研究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提出建议以期对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有所帮助.基于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相关数据,计算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指数,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检验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度,以此来综合评价城镇...  相似文献   

19.
为我国长江经济带连片特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在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中,提取水资源、土地资源、交通资源和生态资源空间要素,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空间统计方法,测算长江经济带连片特困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并对其自然条件和空间开发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连片特困区以坡度较大、生态质量较好的生态空间为主,水资源普遍缺乏,空间开发适宜度低或较低;经济发展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值均低于全域均值;该区域保护指向性强,不适宜大规模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