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河南省半冬性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河南省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演变规律,利用近二十年河南省小麦冬水组区域试验数据,对新育成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品种育成年份的延后,抽穗期和成熟期呈提前趋势,株高呈降低趋势,每666.7 m2有效穗数和全生育期天教呈减少趋势,穗粒数、千粒重、灌浆时间和每666.7 m2产量则呈增加趋势.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千粒重、穗粒敖以及灌浆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抽穗期、成熟期以及全生育期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产量的提高主要与抽穗期提前导致灌浆时间、穗粒数以及千粒重的增加有关.文中还对今后河南省半冬性小麦品种在产量三要素、株型结构和热期等方面的遗传改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近二十年审定花生品种主要性状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1986—2004年在河南省推广的12个花生品种为试验材料,对花生品种主要性状的演变规律进行了 研究。结果表明: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得到了明显的改良。2000年以后审定的品种产量水平有较大提高,比 前期(1994年以前)和中期(1995—1999年)的品种平均增产540kg/hm2 ,增产幅度达6. 8%。近期品种单株果重、 单株饱果数、百果重和单株有效果数比中期和早期极显著增加, 500g仁数极显著降低,产量性状中只有出仁率和 500g果数变化较小。近期品种脂肪含量比早期显著提高,比中期极显著提高;近期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比中期有所 下降,比早期品种都有极显著的提高,而且幅度较大。近期品种的株高比中期降低4. 9cm,侧枝长减少4. 33cm,总 分枝数比前期和中期减少了2个左右,但结果枝数变化不大。生育期明显缩短,由前期的135~140d缩短到近期的 120d左右。从各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和改良潜力看,单株有效果数、单株饱果数和单株果重的改良幅度较大,出仁 率、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较小。  相似文献   

3.
小麦品种性状演变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955~1997年75个试验组别、786个参试品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间呈非-致性变化。同时有的年份气候条件对性状表值的影响程度超过了遗传因素。提出现阶段高产、超高产育种中各性状的理想构成模式应为株高在偏高年型85~90cm,偏低年型75~80cm,穗数525~600万/hm^2;千粒重分别为40~45g和38~40g;穗长9~11cm;分化小穗数20~22个;结实小穗数18~20个,穗  相似文献   

4.
对河南省1985—2012年审定的74个大豆品种的产量、品质及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呈上升趋势,蛋白质含量略有下降,脂肪含量略有上升;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是株高增高,单株荚数增多,生育期延长,有效分枝数先增后减,百粒重稍有下降,变化不大。分析表明,河南省当前夏大豆产量水平为2 700 kg/hm2左右,蛋白质含量42%左右,脂肪含量19%~20%;理想株型应是株高在80 cm左右,有效分枝数2个左右,单株荚数50个左右,百粒重18~19 g,生育日数在109 d左右。  相似文献   

5.
为充分了解青海省小麦品种的种子表型性状特征及其相关性,以1957年以来审定的66个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在青海小麦高产区(柴达木盆地)对种子长、宽、长宽比、面积、密度指数和千粒重6个种子表型性状的3年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依据种子表型性状可以将这些品种聚为4个类群;千粒重与种子长宽比显著相关,与其他4个性状极显著相关,这些性状均可以作为千粒重选择的指标;不同阶段审定品种的千粒重变化不大,说明青海省在千粒重方面育种改良效果不明显,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有待加强;3年平均千粒重超过60 g的品种有4个,它们为高千粒重育种提供了资源.  相似文献   

6.
为加快花生新品种选育效率,分析了广西1986-2016年审定的51个花生品种系谱及农艺性状的演变。 结果表明,广西审定花生品种共涉及75个直接亲本,其中,主要以广东的育成品种及广西的中间材料为主。杂交育 种是广西花生品种改良的主要手段,并以“育成品种×中间材料”和“育成品种×育成品种”两种组配模式为主。粤油 551、汕油523、粤油223等是广西审定花生品种的骨干亲本。近年以来,广西审定花生品种荚果产量增产显著,但品 质性状没有明显提高,株高、侧枝长、百果重、百仁重对增产贡献较大。因此,加强国内外花生优异种质的引进和利 用,重视品质和抗性改良,是广西花生育种需要完善的地方;在常规杂交育种的基础上,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 现代生物技术手段,以实现花生育种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小麦诱变育种进展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诱变育种是仅次于常规杂交育种的一个重要育种途径.河南省小麦诱变育种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通过诱变先后培育出16个小麦新品种,利用突变体杂交育成17个新品种,为小麦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详细地论述了河南省小麦诱变育种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给湖北省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参考,以该省2001-2020年审定的57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对其重要产量、品质性状和抗病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品种产量逐年增加,年平均增产  39.29 kg·hm-2,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呈升高趋势,穗粒数和千粒重随年份呈缓慢下降趋势。相关分析显示,产量与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产量相关程度表现为有效穗数(0.549 1)>千粒重  (0.392 7)>株高(-0.333 2)>穗粒数(0.110 4)。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各因素与产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要性状相关程度表现为有效穗数(0.821 0)>千粒重(0.811 8)>穗粒数(0.783 6)>株高(-0.162 6),且产量构成因素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今后要在适当降低株高基础上,提高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兼顾穗粒数,协调三因素间关系。品质性状分析显示,供试小麦品种主要以中筋为主,弱筋小麦所占比例呈增加趋势。"十三五"期间共审定了6了弱筋品种,占比全部弱筋小麦的66.67%。此外,楚襄1号和华麦1168达到国家强筋标准,强筋小麦有了突破,小麦品质也更多样化。抗病性状分析表明,供试小麦品种缺少高抗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品种,抗性亟需加强。直接亲本统计分析,发现利用4个高使用频率直接亲本育成品种主要集中于"十三五"期间,占全部审定品种24.56%,表明20年湖北省审定品种遗传基础较狭窄。建议加强不同来源种质资源收集、利用和创新,以选育出高产、优质和多抗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克字号小麦品种性状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克字号小麦品种的更替,产量大幅度提高,其产量性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体现在,单株产量,株粒数,千粒重增加,株高变矮;品质性状呈现高低高的“V”型变化趋势,说明90年代我所在品种选育上基本实现了高产和优质的结合,从克字号小麦品种演进规律和关联度分析可以明显,今后克字号小麦高产育种的目标为:在保持千粒重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或在保持穗粒数的基础上增加千粒重。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近年育成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四川小麦新品种培育和生产提供参考,统计了2008-2018年四川省审定的100个小麦品种的6个农艺性状和8个品质性状,并对其性状变化规律及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8年四川省审定小麦品种的产量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每年提高22.0kg·hm^-2;产量三要素中,穗数和粒重呈下降趋势,穗粒数呈上升趋势。生育期平均每年缩短0.36d,株高呈上升趋势,但变化不明显。高产品种的穗数较多,千粒重较高,增加穗粒数可能是进一步提高产量潜力的关键。近年审定品种的粗蛋白含量和沉降值相对较高,但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等指标相对较低;同一品种多个品质指标间强、中、弱筋层次交错。总体来看,四川省小麦高产优质育种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穗数接近350×10^4·hm^-2、穗粒数44粒、千粒重45g以上的多穗型品种可能更适合四川气候和生产条件;相同品种的多个品质指标间不协调,总体较差,品质遗传改良研究亟需加强。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河南省不同时期育成的小麦品种(系)的加工品质状况,选取河南省1980年以来审定或种植的176份小麦品种(系)进行品质性状检测。结果表明,供试材料面粉的蛋白质含量在7.53%~15.34%之间;湿面筋含量在26.70%~46.00%之间;微量SDS沉淀值在6.66~31.05 mL之间;面团稳定时间在1.00~29.90min之间,平均值为4.63min。弱筋材料(稳定时间≤2.5min)为63份;中筋材料(2.5min稳定时间7.0min)为80份;强筋材料(稳定时间≥7.0min)只有33份,占总数的18.75%。1980-2002年审定品种(系)的稳定时间平均值为4.35min,2003-2008年的为4.41 min,而2009-2014年的为5.73min,2015年、2016年和正参加河南省区试的为3.95min,表明近年来河南省审定的小麦品种仍以中、低筋为主,但2002年以后审定的优质品种数目明显增多。对优质品种(系)的系谱分析发现,大多数优质品种为小偃号(小偃6号及其姊妹系)的后代,推测小偃号是河南小麦的主要优质源。此外,发现和面仪参数如峰值时间、峰高、尾宽等原参数及其组成的复合参数与粉质仪的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等参数均有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表明可以用和面仪检测育种材料的品质状况。综上所述,随着20世纪末对小麦品质需求的不断提升,河南省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的进程大大加快,小麦品质得到显著改良,小偃6号作为重要的优质源在优质新品种的选育中起着骨干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小麦育种目标性状几种权重确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适合于小麦育种性状综合评价的最佳权重确定方法,以安阳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2011-2012年度小麦3个杂交组合F2代20个单株试验数据为基础,分别采用专家确定法、灰色关联度法、层次分析(AHP)法、离差最大化法和信息熵法对株高、单株穗数、单株产量、饱满度、穗粒数、千粒重、单穗重等7个小麦育种目标性状的权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灰色关联度法用于小麦育种目标性状的权重确定时,不仅具有专家确定法权威可靠的优点,而且具有动态性、可调性和灵活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专家确定法。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给甘肃省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对以甘肃省2004-2022年审定的284个小麦品种的基本情况和抗条锈病性进行了分析,并统计了生育期、株高和产量水平。结果表明,甘肃省近19年审定的小麦品种数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育种单位主力为省内科研院所,联合育种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表明科研工作者对小麦品种选育具有较高的积极性;通过高使用频率直接亲本统计分析,发现甘肃省审定的小麦品种亲本配置组合主要来自主栽品种和人工创制的种质资源,并发现5个高使用频率直接亲本,表明近19年甘肃省审定品种遗传基础较窄;育成品种主要采用的育种方式为杂交育种,且育种方式趋于单一,表明今后要加强创新育种方式;审定的小麦品种以冬小麦为主,其中80.2%集中在陇东泾河上游川塬山地冬小麦区和陇南渭河上游河谷山地冬小麦区,而审定的春小麦97.9%则集中在河西内陆河灌溉春小麦区和陇中干旱川山春小麦区;小麦抗病性方面,审定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水平相对较好,但年际间波动较大;春小麦生育期年平均增加0.15 d,而冬小麦生育期年平均减少0.46 d;株高年平均降低1.10 cm,平均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增长47.25 kg·hm-2,其中2012年产量最高,为8 136.2 kg·hm-2;千粒重、穗粒数和有效穗数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但穗粒数变化不大,年均增加0.08粒,千粒重年均增加2.71 g,有效穗数年平均增加1.29个。综上,在后续的育种工作中,可结合不同育种方式,更进一步选育出高产、优质和高抗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4.
为正确评估水稻品种(系)遗传多样性和亲本选配,以黑龙江省选育的品种(系)80份为材料,分析7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遗传指数。结果表明:株高、穗长、产量年际间、地区间变化大,易受环境的影响。结实率年际间、地区间变化小,受环境影响小。Nei’s遗传多样性(h)与Shannon多样性指数(I)呈正相关,Shannon多样性指数(I)在0.5753~1.0630之间,平均0.7335,且年际间、地区间有变化,与环境互作有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材料在0.51遗传距离水平上,大致可分成3大类,绝大多数供试品种(系)都聚在同一类。  相似文献   

15.
为给河南省抗茎基腐病品种合理布局提供品种支撑,以河南省小麦茎基腐病的高致病力假禾谷镰孢菌菌株PY20-20为接种物,对参加河南省主要区域试验的308个小麦新品系进行苗期抗病鉴定。结果发现,供试品系中,95.7%的品系表现为高感(病情指数大于30.00),仅1.95%的品系表现为中抗(病情指数在10.01~20.00之间),3.25%的品系表现为中感(病情指数在20.01~30.00之间),无免疫和高抗品种,表明参加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的新品系对小麦茎基腐病的整体抗性水平较低。为获得茎基腐病抗性稳定的品系,对苗期表现为中抗和中感的品系进行了2次重复验证,发现6个中抗品系(西农1125、郑麦9134、中研麦906、阜麦1008、泰禾麦6号和民研186)和4个中感品系(徐麦14017、周麦36、新麦9389和囤麦257)的抗性水平较为稳定。进一步对6个中抗品系进行成株期抗性鉴定,发现这些品系的病情指数在12.67~15.50之间,成株期对小麦茎基腐病的抗性也达到了中抗水平。综上,西农1125、郑麦9134、中研麦906、阜麦1008、泰禾麦6号和民研186这6个中抗茎基腐病的品系可以在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16.
对2010—2020年吉林省国审水稻品种基本特征特性进行了分析。2010—2020年,吉林省通过国审的水稻品种一共29个,均为粳型常规稻,大部分品种由科研或教学单位育成;区域试验产量、生产试验产量、株高和结实率分别以每年0.42%、0.56%、0.62 cm和0.46%的速度递增;整精米率和垩白度平均每年以0.39%和0.15%的速度递增,而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则以每年0.02%和2.83 mm的速度递减;稻瘟病抗性以中抗和中感为主,抗性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