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2 毫秒
1.
通过对我国野生蓝莓资源的分布、形态特征、蓝莓浆果的化学成分以及营养价值分析,探讨了野生蓝莓的潜在价值。吸收野生蓝莓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中的优点,总结了当前野生蓝莓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重点介绍了野生蓝莓深加工相关产品蓝莓浸渍酒、蓝莓发酵酒、蓝莓休闲系列、蓝莓花青素、蓝莓保健胶囊以及蓝莓叶茶等研发、制作要点。  相似文献   

2.
《国外农学—麦类作物》是由农业部主管、陕西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全国农业科技译报类刊物。自1981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紧密结合我国麦类作物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及时报道国外麦类作物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生理生化、植物保护、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用一定篇副介绍国内麦类作物研究进展和实用信息。为从事麦类作物研究、生产的科技人员、农业院校师生及农业管  相似文献   

3.
《麦类作物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也是全国独有的一份麦类作物学术专刊。主要刊登麦类作物(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遗传育种、生理生化、栽培管理、食品加工、产品贸易等方面的学术性研究论文。读者对象为国内外农  相似文献   

4.
我国麦类作物研究与开发的新园地——《麦类作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农学—麦类作物》自1981年创刊以来,先后刊介了大量的国外麦类作物研究新技术和综合进展动态,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麦类作物研究和科技开发.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新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外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外麦类作物科技研究与国内交流日益扩大,相应地单一介绍国外研究阵地的必要性在逐渐弱化.同时,作为我国一大作物的小麦以及大麦、燕麦、黑麦等作物还没有专门进行学术交流的全国刊物.因此,《国外农学—麦类作物》在九十年代初开辟国内研究栏目基础上,通过征求全国各地有关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5.
《麦类作物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也是全国唯一的一份麦类作物专刊。主要刊载麦类作物(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遗传育种、生理生化、栽培管理、食品加工、产品贸易等方面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学术  相似文献   

6.
《麦类作物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也是全国唯一的一份麦类作物专刊。主要刊载麦类作物(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遗传育种、生理生化、栽培管理、食品加工、产品贸易等方面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学术  相似文献   

7.
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是作物基因组中广泛存在的一种遗传变异,与作物的适应性、抗逆性等许多重要农艺性状相关。本文主要就CNV的发生机制、研究方法,尤其是植物中CNV与表型、CNV与植物适应性进化、CNV与重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就植物CNV的研究对麦类作物相关研究的启示进行了深入剖析,以期为我国麦类作物开展CNV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8.
麦类作物铝毒害及耐铝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铝害是酸性土壤中作物生长发育的一个主要限制因素。作物耐铝性在种间和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目前有关作物铝毒害及不同耐铝性基因型差异的机理尚不十分清楚,限制了相关育种和栽培工作的开展。近几年来,世界各国针对作物的铝毒害及其耐铝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综述了目前有关铝对麦类作物的毒害及其耐铝机理的研究成果,并简要讨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为开展麦类作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选用综合性状突出的大麦品种Tamalpais,通过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处理,创建了含有10 389个M2单株的突变群体。该群体数据分析表明,温室条件下,6.21%的M2幼苗呈现叶片颜色变异;大田实验中,M2群体出现丰富的表型变异,主要包括幼苗匍匐、分蘖、株高、生育期、叶色、叶形、叶条纹、叶斑、穗部特征、育性等,其中幼苗匍匐、分蘖、株高、叶色、叶条纹、叶斑的突变频率分别为0.11%、6.03%、0.13%、2.5%、0.18%、0.17%。抽样调查显示,M2世代的胚坏死率较低,仅有9%左右的单株表现出过半的胚坏死率。运用TILLING技术成功获得大麦COI1同源基因的突变体,筛选结果同时表明,该突变群体的突变频率约为平均每673kb一个点突变。因此,Tamal-pais群体突变表型丰富、TILLING检测可行,可作为麦类作物基因图位克隆与功能验证的重要素材,适用于麦类作物的正向和反向遗传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麦类作物学报》2008,28(3):F0003
《麦类作物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也是全国独有的一份麦类作物学术专刊。主要刊登麦类作物(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遗传育种、生理生化、栽培、食品加工、产品贸易等方面的学术性研究论文。读者对象为国内外农业科技人员、农业院校师生及高级农业技术推广和管理人员。  相似文献   

11.
简析了中国茶叶生产消费现状及进出口贸易现状,提出了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系统概述了我国在茶树资源利用与品种选育、茶树全基因组与代谢调控机制、茶树土壤与营养调控分子机理、茶树逆境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茶园绿色防控与质量安全、茶叶制造化学与品质化学机理、茶叶深加工与功能成分利用、茶与健康等8个方面的基础研究进展与成果,...  相似文献   

12.
猕猴桃的主要功能成份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猕猴桃的6种功能成份,即维生素、膳食纤维、微量元素、多糖、黄酮、多酚的研究近况,及猕猴桃在果实贮藏、加工工艺、保健药用方面的开发利用,为今后猕猴桃的进一步开发与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In the Yellow River valley of China, more then 1.4 million ha of cotton are grown as relay intercrops with wheat. Cotton is sown in April when winter wheat is already in the reproductive phase; thus, a wheat crop with a fully developed canopy will compete for resources with cotton plants in the seedling stage. Yields of cotton are lower in relay intercropping systems than in a monocrop, but the aggregate yield of the cotton–wheat system is greater than of monocultures of the component crops. We study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lower yield of intercropped cotton is a consequence of delayed development and fruit formation of the cotton as a result of a lowered temperature experienced by seedlings in the intercrop, compared to monoculture, due to shading by wheat.  相似文献   

14.
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禾谷类作物为主食引起的人体摄取必需微量元素(特别是Fe和Zn)不足,已对现代社会和谐发展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安全隐患。小麦(Triticum aestivumL.)是中国和全球大多数人主要的食物和矿质元素来源。小麦籽粒中Zn、Fe含量普遍较低,已引起国内外学者们的高度关注。本文综述了小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器官间、基因型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和相关性状研究进展,介绍了小麦籽粒吸收和富集微量元素的生理与遗传基础,展望了提高小麦籽粒微量元素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小麦茎基腐病是由镰刀菌属多种真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重要病害,严重影响小麦品质与产量。近些年来,该病害频繁发生,对粮食可持续生产和人畜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小麦茎基腐病抗性鉴定的接种方法及评价体系比较混乱,严重制约其抗性遗传育种与抗病机理研究的快速发展。本文从苗期与成株期抗性鉴定两个方面,对该病害抗性鉴定常用的接种方法、培养条件及抗性评价体系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指出苗期抗性鉴定宜采用孢子液浸泡法和天然培养基接种法,以茎基腐病症状分级为指标进行抗性评价;成株期抗性鉴定宜采用天然培养基接种法,以病蘖率结合茎秆症状严重程度作为评价指标比较合适。最后,为建立高效统一的茎基腐病抗性鉴定方法,提出了增强苗期抗性鉴定标准化、注重成株期抗性鉴定研究的建议,以期为小麦茎基腐病抗性的准确鉴定提供有益信息。  相似文献   

16.
小麦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全球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锈病和白粉病是小麦的毁灭性病害。小麦多效抗病基因在成株期同时对上述病害具有持久抗性,将其用于小麦抗病育种有积极作用。目前,已发现4个小麦多效抗病基因,这些基因主要来源于国外春麦品种,但单个基因的抗病效应较小,聚合多基因可以提高抗病效果。已有研究显示,同时含有2个以上多效抗病基因的小麦品种(品系)仍较少,据此,本文对几个小麦多效抗病基因的利用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多效抗病基因资源的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余甘生物学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甘(Phyllanthus emblica L.)具有抗肿瘤、抗衰老、抗突变、降血脂、降血压、保肝、抑菌、抗炎等功效,目前,我国对余甘的研究较为零散,开发利用较少.综述余甘生物学功能的作用机制及余甘活性单体的研究进展,提出余甘功效作用机制的研究仍停留在药效现象观察和细胞水平机理的研究上,未深入到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的研究;对余甘的研究和开发利用进行展望,提出今后应加强余甘单体和多糖的药效和药理研究,为余甘进一步的药理研究及新药、保健品的综合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小麦铁锌营养品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隐性饥饿",即铁、锌等微量元素缺乏症,已成为困扰我国居民的首要营养不良问题.选育高铁、锌含量、强植酸酶活性或低植酸含量的"微量营养强化型"小麦品种对于改善我国西部居民的营养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小麦铁锌营养品质的遗传改良研究进展,包括铁锌营养品质的相关化学组分(铁、锌、植酸和植酸酶)及改善小麦铁锌营养品质的遗传途径等两方面,并指出了小麦铁锌营养品质的研究方向和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9.
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育插秧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传统机插秧技术秧龄适应期短、栽插后秧苗植伤大等技术问题,突破双季稻区、稻麦轮作区和东北寒地稻区水稻发展的瓶颈,本项目开发了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该技术充分发挥了水稻钵体苗栽培高产优质的农艺技术优势和机插秧高效精准机械化作业优势,集成创新了水稻大钵体毯状苗育秧盘、精准对位播种、秧期综合管理和高速机械栽插等关键技术。水稻大钵体毯状苗育秧盘突出了水稻钵苗的技术特点,创新了育秧盘结构,在低播量条件下所育秧苗上毯下钵,素质高,有效延长了秧苗适宜机插时间,减少了栽插时秧苗的根系损伤,栽插后几乎无缓苗期;2ZBL-400型水稻育秧生产线解决了低播量和精准对位育秧播种的难题;应用秧期综合管理技术培育合格秧苗是实现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插秧的关键,育秧方式采用旱育秧技术模式;水稻大钵体毯状苗在机插时要求插秧机进行按钵取苗,对现有插秧机的横向和纵向送秧机构进行简单的改进设计就可以满足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插秧的技术要求。该技术已经在全国水稻主产区进行了广泛试验和示范推广,具有缓解茬口紧张、降低生产风险、促进农药减施、增产效果明显等优点。该技术有效缓解了双季稻区、稻麦轮作区和东北寒地稻区机插秧造成的水稻生育期不足难题,为水稻机械化作业开拓了一条新的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淀粉品质的调控效应,以2个小麦品种(轮选987和济麦22)为材料,分析了3个不同种植密度(150、300、450万株·hm-2)下小麦籽粒淀粉含量和晶体特性。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影响小麦籽粒淀粉的积累和组成。随种植密度的增大,直链淀粉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而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表现为先升后降。淀粉晶体呈典型的A型特征,且不受种植密度影响。种植密度明显影响淀粉颗粒内部的结晶程度,表现为随种植密度的增大,相对结晶度先升后降。同时,种植密度改变了淀粉X-衍射图谱中各峰的精细位置和相对强度,说明种植密度对淀粉颗粒内部结晶区的晶胞结构或微晶排列也存在一定影响。淀粉的相对结晶度与直链淀粉含量呈负相关,与支链淀粉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