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802份新疆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个体特征、就业能力和择业预期3个维度对新疆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个体特征维度来看,新疆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对外出务工态度越支持,家庭承包土地数量越少,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外出务工意愿越强烈;从就业能力维度来看,身体素质好、工作经验丰富、技能水平高、语言能力强的劳动力,也倾向于外出务工就业;从择业预期维度来看,预期收入、预期务工最长时间对其外出务工意愿也具有显著影响。因此,提升新疆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引导其就业预期,正确对待个体特征,对于提高外出务工意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10年陕西省180个返乡农民T的调查建立了Logit模型,对陕西地区返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生活担忧度和外出务工收入变化对外出务工意愿有显著影响,性别、外出务工形式和技能培训对外出务工意愿的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潘明明  李光明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0):5022-5027
从“推拉理论”出发,运用605份少数民族农民工调查数据,建立有序probit模型,探究农村推力、城市拉力以及个人特征和制度障碍控制变量对少数民族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影响.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村劳动力务工意识逐步觉醒,非农就业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显著提高.城乡收入差异、城镇丰富的医疗、文化娱乐资源和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是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力,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城市居民的歧视行为、清真饮食和宗教信仰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维吾尔族农民的外出务工的信心.  相似文献   

4.
为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政策提供参考,基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129户少数民族农民进城意愿的调查,构建二项Logistic模型分析少数民族农民进城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研究区少数民族农民进城的意愿不强。少数民族农民家庭劳动力数越多、家庭在外务工人数越多、有子女在城镇上学,其进城的意愿越强烈;少数民族农民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高、家庭人口数越多、农业收入占家庭年收入的比例越高、越不愿意与城里人交往、预期未来越晚进城定居,其进城的意愿越弱。应加强少数民族农村教育、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拓宽少数民族农民收入来源以及加强对少数民族农民进城改革的宣传,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1年新疆701份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样本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从人力资本层面,结合经济因素、社会资本因素对影响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因素中的身体素质、非农技能和汉语水平是影响维族农村劳动力外出意愿的重要因素。对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而言,非经济因素是影响其外出意愿的首要因素,且这种影响并不依赖于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6.
余根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743-4745
对河南省各地近1 500户农民工和300个自然村外出务工人员和务工回归人员的地区分布、人口学特征、文化程度、健康状况、耕地及家庭收入状况、外出与回归原因、就业和其他境况、外出与回归趋势、相关政策期望等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417份。  相似文献   

7.
黄土丘陵山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5,(10):1344-1348
土地流转及规模化经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农业现代化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农户的意愿和行为对土地流转有根本性的影响。根据山西省柳林县15个乡镇的260户农户土地流转意愿问卷调查的数据,运用Binary Logistic模型对问卷的数据从农户基本情况、家庭拥有耕地数量、家庭收入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家庭务农劳动力数、劳动力年龄、家庭农业收入、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机械化水平等5个因素对农户流转土地的意愿影响显著;家庭主要劳动力性别、劳动力文化程度、家庭耕地面积数量以及人均收入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不显著。基于以上分析结果,为加快柳林县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基于云南省的抽样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分析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意愿。研究得出结论:被调查对象文化水平、收入水平、是否为少数民族对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行为影响比较显著,区位条件对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行为影响不显著。运用Logit模型计算出的被调查对象选择进城就业的概率结果,与被调查对象进城就业意愿的实际情况也具有一致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几条启示。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的劳动力产生空心化。采用调查问卷法对黑龙江省部分农村及垦区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将农户的收入情况、劳动力的外出务工情况、耕地的耕种情况、对居住条件与工作环境的满意度以及子女后代从事农业的意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深入地揭示黑龙江省农村空心化的现状及成因,为治理和预防黑龙江省农村空心化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利用实地调研得到宁夏银北地区3个县(区)的农户面板数据,采用DID模型并从性别角度考察土地流转对农村已婚妇女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参与土地流转显著正向影响农村已婚妇女劳动力发生转移的概率和外出持续时间。对影响农村已婚妇女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已婚妇女劳动力发生转移的概率和外出持续时间随着农村妇女受教育年限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农村妇女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丈夫外出务工将会增加农村已婚妇女劳动力发生转移的概率,不过对外出持续时间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徐家鹏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22):205-211
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返乡务农意愿对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有重要参考意义.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被抽样调查的陕西389位新生代农民工的返乡务农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被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中,73.78%的人表示将一直留在城镇务工,不愿意返乡务农;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农业收入、家乡的社会风气、家乡政府农业支持力度对其返乡务农意愿有着显著正向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教育态度、家乡消费观念对其返乡务农意愿有着显著负向影响;而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后体质变化、对务农技能掌握情况、家庭中农业劳动力人数、老人医药费负担情况、回家频率、所学技能对回乡务农帮助等因素对其返乡务农意愿无显著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引导和支持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并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农村劳动力回流问题,对新型农业下农村劳动力现状进行了分析。首先基于劳动力回流理论和Logistic模型研究了当前中国农村地区劳动力的回流意愿;其次引入空间效应对劳动力科学转移进行了探究;最后对农村劳动力回流意愿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耕地面积、打工地社会环境、家乡社会环境对劳动力回流有显著影响;农村劳动力主要转移至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的主要原因包括农村收入、非农产业比重、文化和财政支出。  相似文献   

13.
博爱县社会劳动保障局通过抓好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摸底,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台帐等办法,基本掌握了农村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和外出就业的意愿及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  相似文献   

14.
《山西农业科学》2016,(11):1733-1737
根据农户调查数据,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就农业补贴对农户适度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外出务工人数、农户年龄以及土地年租金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意愿呈显著负相关;家庭劳动力数量、人均种植业收入、流转期限、流转合同形式、农业补贴获得、人均补贴收入以及农户对农业补贴政策的满意程度与农户适度规模经营意愿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河南省464名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意愿调查数据,选取最高学历、性别、年龄、外出务工经历、家庭人均收入、上网频次、参保状况作为自变量,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意愿作为因变量,构建逐步回归模型,分析个人特征对农村居民旅游意愿的影响及作用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最高学历、外出务工经历、家庭人均收入、上网频次、参保状况对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有显著正向影响,性别、年龄无明显影响,据此提出提高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意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地震灾区5个县23个村的问卷调查,建立Probit模型深入探析了灾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倾向和就业途径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年龄的增长降低了灾区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就业尤其是外出务工的可能性;文化程度越高者非农就业的可能性越大,且更倾向于留在本地就业;拥有技能和培训经历、社会关系网络发达的灾区农村劳动力通常选择外出务工;此外,家庭劳动力越多、非农收入比重越高、实际经营农地面积越少,地区非农产业发展水平越高的灾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7.
农民就业是我国面临的重大经济与社会问题。在人多地少等多种因素下,农业自身无法吸纳我国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实现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才能逐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利用福建省三明市的12个村84户农民的样本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林区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农户占76.2%。随着林农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林农对身份转变的认识显著提高,非农就业意愿明显增强。家庭人数越多,小孩越少,劳动力流动率就越高。人均林地面积越丰富,林业对劳动力的粘性就越强,林农外出务工的意愿下降。务农收入和农村非农产业收入是农户决定其成员是否流动所参考的重要依据。重视微观层次的户主禀赋、家庭特征、林地禀赋和收入差异,对于促进林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0):218-219
少数民族地区人居环境的改造有效的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村寨居住及景观美化、促进其相关文化旅游的发展、有助于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本文以重庆少数民族地区为例,人居环境的改造通过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使农民从文化旅游获益,使外出劳动力减少,同时村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有所提高,会自觉地采取一些保护措施,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利用2646份外出务工人员数据,采用有序logit回归模型分析,主要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农民工参与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计量结果表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距县城距离、是否享受政府困难补助这些因素,对于农村劳动力是否参加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影响显著;而家庭人数和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却没有明显影响。其中年龄和文化程度对于劳动者参加技能培训意愿存在倒"U"形影响,年龄越大或越小,文化程度越高或越低,参加培训的意愿越小。  相似文献   

20.
户籍制度、就业风险、就业环境都是影响新疆维吾尔族农民工外出务工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城镇务工维吾尔族青壮年的调查,获得了605份有效问卷,运用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发现,外出务工的维吾尔族青壮年劳动力对自身的身体素质比较有信心,对外出务工就业环境比较满意,但缺乏就业风险控制和劳动保护意识,务工技能相对缺乏,以简单体力劳动为主。降低维吾尔族农民工就业风险,提升务工环境,提高维吾尔族农民工的技能素质,是稳步推进维吾尔族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