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明确植原体诱发的羽脉山黄麻丛枝病发病和无症状枝叶间六大类植物内源激素含量水平的差异,为羽脉山黄麻丛枝病发病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野外采集位于云南省新平县同一植株上表现为典型丛枝症状的感病样品和形态正常的健康样品,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定性定量检测样品中六大类(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茉莉酸、水杨酸、赤霉素)共25种植物激素的含量水平。【结果】共检测到24种激素,H2JA在健康和感病样品中均未检测到,cZ在感病样品中未检测到,GA_(19)只在感病样品中检测到,GA_(20)、GA_(24)、GA_(53)只在健康样品中检测到。其中MESA含量最高,IAA、IBA、ICA、MEJA、JA、JA-ILE、MESA、SA、ABA等9种激素含量在感病样品和健康样品间存在极显著差异,IP和tZ存在显著差异。赤霉素中GA_3、GA_(19)、GA_(20)、GA_7、GA_9、GA_(15)含量水平变化较大。感病样品六大类植物激素含量水平总体下降明显,C/A比值升高。【结论】研究表明感染植原体的羽脉山黄麻丛枝体内植物内源激素含量水平发生了明显变化。该植原体病害的主要症状为丛枝小叶,是各种致病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哪些激素水平的失衡为主要致病因子,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杨树内源激素对NaCl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透析取样技术,研究不同NaCl浓度(0(CK)、100、200、300 mmol/L)处理对杨树内源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Cl盐胁迫浓度的增加,内源激素脱落酸(ABA)含量逐渐上升,且在胁迫后第1天达到最大值,之后2周下降并达到相对稳定状态;而其他内源激素赤霉素(GA3)、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6-BA)及IAA/ABA、GA3/ABA比值随着胁迫浓度增加和胁迫时间延长均呈下降趋势,且4种激素间的相关性十分显著,其中IAA与GA3、IAA与6-BA、GA3和6-BA之间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ABA的含量与其他3种激素间呈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甜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与内源激素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甜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与内源激素含量的关系。【方法】以表现型具明显差异的两对甜菜单胚CMS系及其O型系作为试验材料,采用间接酶联免疫(ELISA)检测技术,分析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的功能叶片和花蕾中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赤霉素等4大类内源激素的含量和比值变化。【结果】在营养生长的糖分积累期,ABA、IAA、GA3含量均为O型系高于CMS系,差异显著,而DHZR、IPA、ZR含量在营养生长期间均差异不显著;在开花初期的叶片,除IPA外,IAA、ABA、DHZR、ZR、GA3含量均为O型系高于CMS系;饱满花蕾的IAA、ABA、ZR、GA3含量均为O型系高于CMS系。甜菜激素变化较有规律的时期和器官依次为开花盛期的饱满花蕾、开花初期的叶片和和营养生长阶段糖分积累期的叶片。在上述3个时期, CMS系与O型系甜菜的激素含量变化较大,CMS系的IAA/ABA、ZR/ABA和GA3/ABA值分别为O型系的0.55倍、1.43倍、1.64倍;2.66倍、1.55倍、1.49倍和1.14倍、1.60倍、1.53倍。【结论】各种激素的含量变化与甜菜CMS相关密切。影响甜菜CMS的时期、器官和激素比值分别为饱满花蕾IAA/ABA的降低、ZR/ABA和GA3/ABA的提高,开花初期和糖分积累期的叶片为IAA/ABA、ZR/ABA和GA3/ABA的提高。该研究为探讨甜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生理机制和育性的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对两个辣椒品种进行低温处理的基础上,研究了低温结束后生长恢复期辣椒叶片中多胺和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低温使辣椒叶片中腐胺、精胺和亚精胺的含量有不同程度增加,使GA3和IAA的含量降低和ABA含量增加;随着低温条件的解除,腐胺含量和ABA含量迅速下降至对照水平,表明腐胺和ABA含量的变化是植株自身对低温的一种应激反应,而精胺和IAA含量在低温解除一段时间后不能恢复至对照水平,推测精胺和IAA含量的变化是可能植株对低温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在对两个辣椒品种进行低温处理的基础上,研究了低温结束后生长恢复期辣椒叶片中多胺和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低温使辣椒叶片中腐胺、精胺和亚精胺的含量有不同程度增加,使GA3和IAA的含量降低和ABA含量增加;随着低温条件的解除,腐胺含量和ABA含量迅速下降至对照水平,表明腐胺和ABA含量的变化是植株自身对低温的一种应激反应,而精胺和IAA含量在低温解除一段时间后不能恢复至对照水平,推测精胺和IAA含量的变化是可能植株对低温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6.
在对两个辣椒品种进行低温处理的基础上,研究了低温结束后生长恢复期辣椒叶片中多胺和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低温使辣椒叶片中腐胺、精胺和亚精胺的含量有不同程度增加,使GA3和IAA的含量降低和ABA含量增加;随着低温条件的解除,腐胺含量和ABA含量迅速下降至对照水平,表明腐胺和ABA含量的变化是植株自身对低温的一种应激反应,而精胺和IAA含量在低温解除一段时间后不能恢复至对照水平,推测精胺和IAA含量的变化是可能植株对低温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在对两个辣椒品种进行低温处理的基础上,研究了低温结束后生长恢复期辣椒叶片中多胺和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低温使辣椒叶片中腐胺、精胺和亚精胺的含量有不同程度增加,使GA3和IAA的含量降低和ABA含量增加;随着低温条件的解除,腐胺含量和ABA含量迅速下降至对照水平,表明腐胺和ABA含量的变化是植株自身对低温的一种应激反应,而精胺和IAA含量在低温解除一段时间后不能恢复至对照水平,推测精胺和IAA含量的变化是可能植株对低温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8.
在对两个辣椒品种进行低温处理的基础上,研究了低温结束后生长恢复期辣椒叶片中多胺和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低温使辣椒叶片中腐胺、精胺和亚精胺的含量有不同程度增加,使GA3和IAA的含量降低和ABA含量增加;随着低温条件的解除,腐胺含量和ABA含量迅速下降至对照水平,表明腐胺和ABA含量的变化是植株自身对低温的一种应激反应,而精胺和IAA含量在低温解除一段时间后不能恢复至对照水平,推测精胺和IAA含量的变化是可能植株对低温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9.
在对两个辣椒品种进行低温处理的基础上,研究了低温结束后生长恢复期辣椒叶片中多胺和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低温使辣椒叶片中腐胺、精胺和亚精胺的含量有不同程度增加,使GA3和IAA的含量降低和ABA含量增加;随着低温条件的解除,腐胺含量和ABA含量迅速下降至对照水平,表明腐胺和ABA含量的变化是植株自身对低温的一种应激反应,而精胺和IAA含量在低温解除一段时间后不能恢复至对照水平,推测精胺和IAA含量的变化是可能植株对低温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在对两个辣椒品种进行低温处理的基础上,研究了低温结束后生长恢复期辣椒叶片中多胺和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低温使辣椒叶片中腐胺、精胺和亚精胺的含量有不同程度增加,使GA3和IAA的含量降低和ABA含量增加;随着低温条件的解除,腐胺含量和ABA含量迅速下降至对照水平,表明腐胺和ABA含量的变化是植株自身对低温的一种应激反应,而精胺和IAA含量在低温解除一段时间后不能恢复至对照水平,推测精胺和IAA含量的变化是可能植株对低温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11.
利用人工接种SRBSDV(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内源激素的研究方法,对SRBSDV胁迫下高抗SRBSDV水稻光温敏不育系1S和高感SRBSDV水稻光温敏不育系10S两个不同抗性不育系水稻幼苗植株内源激素赤霉素(GA3)、生长素(IAA)、水杨酸(SA)和脱落酸(ABA)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人工接种SRBSDV后,促进生长类的激素GA3、IAA在10S处理植株中含量平均值显著低于其对照植株,在第5和第6天感病症状开始出现时达到最低值;在1S处理植株中IAA含量平均值显著低于其对照植株,GA3含量平均值也低于对照植株,但未达到5%显著水平.2)抗御信号分子SA在处理植株中含量平均值显著高于对照植株,在感病症状开始出现时,其含量都达到最高值,但10S在最高值后开始较快下降,而1S的SA含量则保持显著高于对照植株的水平.3)与衰老、死亡有关的内源激素ABA在处理植株中含量高于对照植株,10S的ABA含量显著高于1S,与其对照植株差异显著;1S与其对照差异不显著.4)SRBSDV胁迫改变了植株体内IAA/ABA和GA3/ABA的平衡.结论:SRBSDV胁迫改变了不育系内源激素含量,但这种变化究竟是由病毒侵染直接造成的,还是病毒诱导了细胞损伤或影响了水稻光温敏不育系同化作用后所造成的,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花生根结线虫侵染后,花生植株内源激素、氨基酸、核酸和糖含量的结果表明,线虫侵染可引起花生根和茎叶的生长素含量、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的活性提高,赤霉素的含量降低;病根产生蛋氨酸,及其半胱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和还原糖的含量提高,脯氨酸、苏氨酸、可溶性总糖和非还原糖的含量降低;病式叶没有胰氨酸,其苏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苏氨酸、可溶性总糖和非还原糖的含量降低;病茎叶没有脯氨酸,其苏氨酸、甘氨酸、丙氨  相似文献   

13.
枣疯病病树中内源激素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锦  刘孟军  代丽  周俊义 《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1):2255-2255
【目的】揭示枣疯植原体对枣树内源激素的影响,弄清枣疯病病树中内源激素的变化趋势。【方法】应用HPLC法分别对健株、病株和盐酸土霉素治疗后转健植株中的细胞分裂素(玉米素,Zeatin)、生长素(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的含量进亚周年检测。【结果】在根部,健株、治疗株和病株中IAA、GA3和ABA的含量没有明显区别,但在7、8月份病株根部中Zeatin的含量要明显高于健株;在叶部,健株、治疗株和病株中的IAA、GA3和ABA的含量也没有明显区别,但在生长后期病株叶片中Zeatin含量显著高于健株。不同患病程度叶片中激素的比较结果表明,患病程度越重,Zeatin/IAA(C/A)比值越高。【结论】植原体侵染枣树植株后致使其内源激素失衡,主要是细胞分裂素含量的增加,最终导致了枣疯病症状表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柑橘黄龙病菌对沙田柚Citrus maxima (Burm.) Merr. cv. Shatian Yu田间性状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结合田间调查和室内试验系统研究沙田柚感染黄龙病菌后叶片症状、果实内外品质和风味感官品质的变化,及病菌浓度和树龄对病程发展的影响。【结果】沙田柚嫁接病芽后,黄龙病菌浓度保持在较低水平(Ct28)时,植株叶片的黄龙病症状表现不明显,老叶轻微斑驳黄化,新叶轻微均匀黄化,抽梢正常。与健康植株(Ct35)相比,低黄龙病菌浓度(28Ct32)的植株,叶片症状、果实产量和各品质指标均无显著变化;随着发病程度的加深,高黄龙病菌浓度(Ct26)的柚树叶片出现典型斑驳黄化症状,单株柚果总产量和总结果数显著降低,果实变小变轻,着色不均匀,可食率、出汁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甜味度、果肉饱满度和综合风味显著下降,酸味度和异味度反而显著提高,失去食用价值。【结论】沙田柚黄龙病病程进展较慢,但随着发病程度加深,其经济价值受到严重影响。本研究可为评价柑橘黄龙病对沙田柚品质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为解析柚类植物的黄龙病耐性机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目的】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是珍贵树种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的重要食叶害虫,通过大面积林间调查土沉香受害情况,筛选可能存在的抗虫植株,为黄野螟的科学预防和土沉香抗虫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方法】在黄野螟危害盛期,对野外土沉香林定期进行大面积调查,在严重受害的土沉香林中,观察不同受害水平土沉香的外观形态和叶片物理结构,同时采集具有不同抗虫性植株的叶片饲养黄野螟幼虫,观察初孵幼虫对不同抗性植株叶片的选择和拒食情况,取食不同抗性土沉香叶片后,测定黄野螟幼虫存活率、生长发育、化蛹和羽化的差异。【结果】在土沉香严重受害的林分中发现了2株未受害的土沉香植株,其表现出较好的抗虫性(抗1和抗2)。抗性植株(抗1和抗2)与感虫植株在叶片长度和厚度上差异显著(P0.05),而叶片长宽比无显著差异。在叶片物理结构上,抗2土沉香叶片的上表皮角质层厚度显著高于感虫叶片。抗2土沉香植株对幼虫取食抑制率高于抗1土沉香植株,两者均达44.81%以上。强迫取食抗性土沉香试验的幼虫存活率、成虫羽化率、蛹质量、成虫寿命均显著低于取食感虫土沉香叶片幼虫的相应指标,而取食抗性土沉香的幼虫、蛹发育历期均显著长于取食感虫土沉香叶片的害虫。【结论】叶片嫩绿的土沉香植株较易受黄野螟的为害,而叶片厚的或叶片颜色偏黄、墨绿的土沉香植株对黄野螟具有较强的抗性。抗性土沉香植株对黄野螟幼虫取食活性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幼虫的发育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源细胞分裂素(6-BA)和不同用量氮肥对小麦花后光合特性的调控效应,为激素与氮肥配合施用提高小麦光合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选用持绿型品种汶农6号和非持绿型品种济麦20,设置N0(0)、N1(240 kg·hm-2)、N2(360 kg·hm-2)3个氮肥用量,同时,花后连续3 d叶面喷施25 mg·L-1 6-苄基腺嘌呤(6-BA)及300 mg·L-1洛伐他汀(Lovastatin),用量100 mL·m-2。开花后每隔7 d取旗叶,测定叶绿素含量、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4种内源激素含量,利用脉冲调制式荧光仪测定不同处理下旗叶叶绿素荧光诱导的动力学参数。【结果】喷施外源6-BA显著提高两品种小麦旗叶花后不同时期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以及光化学猝灭系数(qP),而喷施外源洛伐他汀对上述指标产生显著降低作用。喷施外源6-BA使N0、N1、N2处理下济麦20旗叶ΦPSII分别提高12.08%、14.21%、9.43%,汶农6号旗叶ΦPSII分别提高12.44%、14.84%、11.58%;喷施外源6-BA使N0、N1、N2处理下济麦20旗叶ETR分别提高16.57%、25.81%、18.83%,汶农6号旗叶ETR分别提高13.88%、23.58%、22.80%。两品种其他荧光参数指标表现出以下规律,即6-BA与N1配合对小麦旗叶Fv/Fm、ΦPSII、ETR以及qP的提高效应均高于单一喷施6-BA或6-BA与N2配合。同时,品种、氮肥、激素单一效应及激素与氮肥配合对ΦPSII、ETR、qP影响显著,品种、激素单一效应对Fv/Fm影响显著,而激素与不同用量氮肥配合对Fv/Fm无显著影响。叶面喷施细胞分裂素抑制剂洛伐他汀使N0、N1、N2处理下济麦20旗叶ETR分别降低22.71%、12.06%、11.92%,两品种其他荧光参数指标Fv/Fm、ΦPSII、qP均表现出下降趋势,而增施氮肥能够缓解因细胞分裂素合成减少导致的小麦荧光参数的降低。外源喷施6-BA对两品种小麦内源激素含量影响显著。喷施外源6-BA显著提高旗叶玉米素核苷(ZR)含量,生长素(IAA)含量以及N0、N1处理下21-28 d赤霉素(GA3)含量,显著降低脱落酸(ABA)含量,而喷施外源洛伐他汀后,4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与以上结果相反。随着施氮量增加,ZR含量、14-28 d IAA含量随之增加,ABA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7-14 d GA3含量在N1处理下最高。同时,品种、氮肥、激素单一效应、激素与氮肥配合对ZR含量影响显著。另外,6-BA与N1配合对小麦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效应高于单一喷施6-BA或6-BA与N2配合,激素与氮肥配合施用显著影响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与不施氮相比,N1与N2处理下,外源洛伐他汀对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系活性的降低幅度减小,即增施氮肥能够缓解因细胞分裂素合成减少引起的两品种小麦光合结构的衰老。花后喷施外源6-BA显著影响千粒重和产量(P<0.01),对穗数、穗粒数无显著影响,6-BA与氮肥配合显著影响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6-BA与N1配合显著提高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论】细胞分裂素与氮肥配合能够明显改善小麦的光合性能,6-BA与适量氮肥配合施用对小麦光合性能的提高效应显著高于单一喷施6-BA或6-BA与过量氮肥相配合,光合性能的改善显著提高两品种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李秀  巩彪  徐坤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120-129
【目的】生姜具喜温怕热的特性,生产中极易遭受高温伤害。本文旨在通过研究高温胁迫条件下外源亚精胺(Spd)与内源激素的关系,以及对叶绿体的保护作用,探讨外源Spd缓解生姜高温胁迫的生理机制。【方法】以砂培莱芜大姜为试材,置光周期12 h/12 h、昼夜温度28℃/18℃和38℃/28℃的光照培养箱内,分别采用0.5 mmol·L-1Spd处理生姜根系,在处理后0、5、10、15和20 d时测定功能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MDA含量、电解质渗透率、叶绿素荧光参数、活性氧(ROS)和内源激素代谢等相关指标,并于处理后第20 天观察叶绿体及类囊体超微结构。【结果】高温胁迫导致生姜叶片叶绿体和类囊体严重受损,叶绿素含量降低;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片Fv/FmФPSIIFv/FmqPP持续降低,NPQβ/α-1和D显著升高;主要表现为PSII反应中心的光化学活性降低,致使光能过剩,诱发 和H2O2大量积累,导致叶片MDA含量和电解质渗透率升高。高温胁迫下SOD活性、ABA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先升后降;APX活性、CTK含量和KT含量持续下降。外源添加Spd可恢复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降低MDA含量和电解质渗透率,维持叶绿体和类囊体结构的完整性,促使叶绿素荧光参数趋于正常水平,提高高温胁迫下抗氧化酶活性及内源激素水平,进而降低ROS水平,缓解高温对生姜幼苗产生的伤害。【结论】38℃/28℃的高温胁迫导致生姜叶片受损,叶绿体和PSII功能紊乱,活性氧和内源激素水平异常;外源添加0.5 mmol·L-1Spd可降低高温胁迫下生姜叶片损伤程度,维护叶绿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维持内源激素的正常代谢,进而提高生姜植株的耐热性。  相似文献   

18.
在盆栽条件下,用外源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处理块根形成期的木薯品种,测定处理及对照在不同时刻叶片中ABA等激素变化、ABA合成与失活以及淀粉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1)正常条件下木薯叶片内源ABA水平及ABA合成途径基因均存在明显的夜间低而白天较高的昼夜节律,ABA信号转导相关基因也表现出下午的高峰表达,它们与淀粉合成途径基因的夜间表达一般具有相反的趋势。2)ABA处理后,木薯叶片内源ABA含量迅速下降,与观察到的ABA合成途径基因表达下降与后期ABA失活基因激活表达相一致,同时发现细胞分裂素中的玉米素核苷(Zeatin riboside,ZR)和生长素(Indole acetic acid,IAA)水平发生改变,预示木薯具有迅速恢复ABA平衡态的机制,并且与其他类激素存在协同作用。3)与此同时,外源ABA处理明显抑制淀粉合成上游基因表达,特别是夜晚高峰期的表达,而对下游基因的抑制相对较小。说明这些基因及相关酶类不同程度受到ABA的调控;ABA明显倾向于调控淀粉合成上游相关基因;外源ABA处理改变了叶片临时淀粉合成速率。  相似文献   

19.
梨树感染茎痘病毒后对内源激素及其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感染茎痘病毒 (SPV)的 1年生梨幼苗的内源激素 (包括GA3、IAA、ZT和KT)进行了分析测定 ,同时还测定了 1年生幼苗和 2年生幼树的田间生长量。结果表明 ,无论是苗木还是幼树 ,感染SPV后其生长速度显著低于脱毒苗。其中幼苗干径和苗高分别减少 11%和 13% ;2年生幼树干径、茎高和枝梢总长分别减少 6 0 %、2 3%和 44 %。梨树生长减缓与几种促进生长的内源激素大幅下降有关 ,GA3、IAA、ZT和KT分别降低 2 4 6 %、5 4 0 %、96 8%和85 2 %  相似文献   

20.
以患病豫杂-1号泡桐的叶片、叶柄、茎段为材料,通过在培养基中施用不同的激素,观察材料的长芽情况,筛选出最佳外植体及最佳激素组合。实验结果表明:患病豫杂-1号泡桐芽诱导的最佳外植体是茎段,相应的培养基及激素组合为MS培养基,NAA0.3mg/L,6-BA12mg/L。此方案下的芽诱导率为30.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