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大辽河及其主要支流66个采样点的底栖藻类进行研究。共采获底栖藻类208种(包括变种),分属硅藻、绿藻、蓝藻、裸藻、金藻及黄藻门7个门,计63个属,其中硅藻门占绝对优势(64.90%),绿藻门次之(21.15%),极细微曲壳藻隐头变种(Achnanthes minutissima)和弧形蛾眉藻(Ceratoneis arcus)为优势种,其相对丰富度分别为13.5%和3.15%,赖氏鞘丝藻(Lyngbya lagerheinii)是大辽河干流和支流的优势种;其他支流优势种为极细微曲壳藻隐头变种(Achnanthes minutissima)和湖泊鞘丝藻(Lyngbya linmetica)。基于底栖藻类的物种组成和相对丰富,对采样点进行了去势对应分析(DCA),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底栖藻类群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典型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氨氮、TDS、COD和海拔是影响底栖藻类空间分布最主要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三峡水库175m蓄水后工程运行对库区浮游植物影响,于汛期对长江干流及其25条支流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长江干流上游至下游共设朱沱、丰收坝、寸滩等13个采样点,綦江、嘉陵江、五布河等25条长江支流共设94个采样点。结果表明:(1)干流145m淹没河段,硅藻种类比例明显降低,蓝藻、绿藻、甲藻、隐藻种类比例明显升高,但主要种类组成仍为硅藻-绿藻-蓝藻型;现存量升高不明显,硅藻比例明显降低、蓝藻比例明显升高;出现蓝藻优势种类且占比最高,硅藻优势种类占比下降,但仍为最高优势度种类,且最高其优势度基本不变;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性指数(J)下降不明显;(2)145m未淹没支流,175m淹没河段重新恢复为自然河流状态,其浮游植物群落也恢复到自然河流状态;(3)145m淹没支流河口,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特点明显改变;现存量明显升高,其组成发生较大变化;硅藻优势种类占比、最高优势度明显下降,绿藻、蓝藻、隐藻、甲藻等优势种类相应升高;H′和J明显降低;(4)从上游至下游,干流和25条支流河口硅藻种类比例由最高到最低变化,蓝藻、绿藻种类比例由较低到最高变化。  相似文献   

3.
底栖硅藻能够较好地响应河流水环境变化,其群落物种组成与分布已被广泛应用于河流水质与生态状况的指示与评估。为了解流溪河底栖硅藻群落结构的时空异质性及其受河流水文与水质的影响,从上游到下游共设置了 20个样点,于2018年3月、6月、9月和12月进行季节采样和观测,采集底栖硅藻,同步测定了水体理化因子;在分析群落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河流环境变量和空间变量对流溪河底栖硅藻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4次调查共检 出底栖硅藻276种,隶属于2纲、6目、9科、55属,底栖硅藻多样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在季节上,丰水期的物种丰 富度和真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高于枯水期。枯水期曲壳藻科的相对丰度超过50%,高于丰水期;而舟形藻科在丰水期 时相对丰度比枯水期高。在空间上,三级河流物种多样性最高,一级河流物种多样最低;一级河流和二级河流的优 势种主要以曲丝藻属的种类为主,三级河流的优势种主要以菱形藻属的种类为主。随着河流等级增加,曲壳藻科相 对丰度降低,而菱形藻科的相对丰度逐渐升高。冗余分析(RDA)表明,环境选择和空间要素对流溪河硅藻群落结构 均有显著影响,但营养盐水平比空间要素有更高的解释率。  相似文献   

4.
汤浦水库位于浙江省曹娥江支流的小舜江流域,是绍虞平原区域性供水专用水源地。为了研究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演替及其水质状况,于2010年5、8、11月及次年2月连续四个季节分别对其浮游植物、水文特征和理化因子进行调查分析。共鉴定到浮游植物7门58属105种,主要由绿藻、硅藻和蓝藻组成。浮游植物物种数季节变化为:夏>秋>冬>春。各样点物种数呈现出由库尾至取水口递减的变化趋势。浮游植物丰度变幅较大,在3.27×106~128.90×106 Cells /L之间,其中冬季丰度最低,春季最高。春季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和蓝藻组成,夏季主要由蓝藻和绿藻组成,秋季为隐藻和硅藻,冬季主要由硅藻组成。浮游植物丰度及其多样性指数均表明春季水质最差,且暴发藻类水华,其中微型硅藻链状弯壳藻(Achnanthidium catenatum)为春季水华的绝对优势种。此次水华暴发可能受降水、水库调度、营养盐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汤浦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演替及水质状况,于2010年5、8、11月及2011年2月连续4个季节分别对其浮游植物、水文特征和理化因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有7门、58属、105种,主要由绿藻、硅藻和蓝藻组成,其物种数季节变化为:夏>秋>冬>春.各样点物种数呈现出由河流区向湖泊区递减的变化趋势.浮游植物丰度变幅较大,在3.27×106~128.90×106个/L,其中冬季丰度最低,春季最高.春季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和蓝藻组成,夏季主要由蓝藻和绿藻组成,秋季为隐藻和硅藻,冬季主要由硅藻组成.浮游植物丰度及其多样性指数均表明春季水质最差,且暴发藻类水华,其中微型硅藻链状弯壳藻(Achnanthidium catenatum)为春季水华的绝对优势种.水华暴发可能受降水、水库调度、营养盐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6.
2006年夏季珠江口5大口门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2006年8月记录了珠江入海口5个大面站位的网采浮游植物。经初步鉴定共计5门54属119种(包括6个变种,不包括若干未定名种)。此次网采浮游植物以淡水硅藻和绿藻为主,硅藻64种,约占总种数的53.78%,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属有菱形藻(Nitzschia)、小环藻(Cyclotella)、针杆藻(Synedra)等;绿藻门次之37种,常见属有栅藻(Scenedesmus)、盘星藻(Pediastrum)和新月藻(Closterium)。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2.085×105~2.40×106ind./m3,平均值为1.0443×106ind./m3,其中S2水域的细胞密度最高,S1次之、S3至S5依次减少。对多项群落特征参数如多样性和相似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生物多样性及物种丰富度都较高;其群落结构除S2外,各站位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站位之间群落组成的相似性不高。  相似文献   

7.
2015年5月—2016年5月明水期,依人为干扰类型的不同,在松花江哈尔滨段设8个样点,逐月分别采集表层(水面下27cm)和底层(水面下52cm)的着生藻类,研究明水期松花江哈尔滨段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的分层特征。结果表明,表层着生藻类共计7门121种(含未定种);底层6门119种(含未定种);表层、底层数量分别为6.74×10~4ind./cm~2、5.651×10~4ind./cm~2,生物量均值分别为0.1375 mg/cm~2、0.116 mg/cm~2,表层略高于底层,且表、底层着生藻类各门的数量、生物量的排序规律相同。对种类组成、优势种、数量和生物量的分析表明:硅藻是明水期调查江段着生藻类第一优势藻门。基于着生藻类分层特征,调查、评估河流着生藻类优势种类、数量和生物量时,建议采集策略优化为表层采集,而基于着生藻类种类的研究和评价工作采集表、底层混合水样。  相似文献   

8.
伊犁河是新疆最大的一条河流,本文于2019年6月、9月、12月对伊犁河流域的浮游植物进行了系统调查,分析了伊犁河干流、3条一级支流、3条二级支流及2个附属水库共23个样点的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质因子的关系。共采集到浮游植物7门88属141种,其中硅藻门种类数最多,共70种(49.65%),其次是绿藻门40种(28.37%),再次是蓝藻门17种(12.06%),裸藻门、金藻门、甲藻门、隐藻门种类较少,分别为2种(1.42%),4种(2.84%)、3种(2.13%)和5种(3.55%),种类数表现为干流>1级支流>2级支流,水库绿藻门种类明显多于河流,隐藻门种类只在水库样本中出现。优势种主要为硅藻门的脆杆藻(Fragilaria sp.)、小环藻(Cyclotella sp.)、针杆藻(Synedra sp.)、舟形藻(Navicula sp.)、桥弯藻(Cymbella sp.)、异极藻(Gomphonema sp.),其中脆杆藻(Fragilaria sp.)为全流域全年的优势种。伊犁河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数量均值为30.77×104 cells/L,生物量均值为0.67 mg/L;恰甫其海水库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数量和生物量均值分别为42.99×104 cells/L和0.41mg/L;温泉电站水库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数量和生物量均值分别为258.69×104 cells/L和1.02 mg/L;季节差异均表现为9月>6月>12月。Margalef物种丰富度(d)、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2.86、0.85、2.48和0.75,恰甫其海水库多样性指数值分别为2.41、0.56、1.55和0.56,温泉电站水库的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28、0.66、1.82和0.73。河流样本受海拔、溶氧和总磷的影响较大,水库样本受水深、透明度和温度的影响较大。根据多样性指数和藻类丰度,对伊犁河水质评价总体为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9.
凡纳滨对虾低盐度养殖池浮游藻类群落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44口凡纳滨对虾低盐度养殖池中共鉴定藻类7门62属113种,蓝藻26种,绿藻54种,硅藻14种,裸藻11种,隐藻3种,甲藻4种,金藻1种。绿藻门种类最多,占藻类种类数的47·8%,其次为蓝藻门占23·0%,硅藻占12·4%,裸藻占9·7%。优势种主要为蓝藻,典型优势种有螺旋藻(Spirulinasp.),假鱼腥藻(Pseudoanabaenasp.),弯形尖头藻(Raphidiopsis curvata),针状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 acicularis)等,其中螺旋藻的优势度平均达到50%,为主要优势种。常见的绿藻有栅藻(Scenedesmusp.),衣藻(Chlamydomonassp.),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等;常见的硅藻为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啮蚀隐藻(C.erosa)和绿裸藻(Euglenavirdis)在虾池中比较常见。养殖池中浮游藻类的种类数平均为43±9种,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19±0·56,个体数量平均为1·45±0·87×108个/L;藻类的种类、数量及生物量表现为养殖前期低后期高的特征,而多样性表现相反,藻类的组成直接影响对虾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安宁河浮游动物资源现状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安宁河浮游动物资源现状,于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进行了安宁河支流的周年调查,并分别于雨季和旱季增加了安宁河干支流的两次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共检出浮游动物3门33属47种,其中以原生动物和轮虫居多,桡足类较少。全年优势种为普通表壳虫(Arcella vulgaris)、无棘匣壳虫(Centropyxis ecornis)、球形砂壳虫(Difflugia globulosa)和长圆砂壳虫(D.oblonga)。安宁河支流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704 ind./L和0.002 4 mg/L。浮游动物密度以3月和5月最高,8月最低;生物量以5月最高,1月最低。干流雨季和旱季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都显著低于支流。大多数环境因子在不同月份间呈现出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表明,安宁河支流浮游动物的丰度呈现明显的周年变化,主要与水深和p H等环境因子相关;雨季和旱季安宁河浮游动物丰度支流明显高于干流,主要与溶氧和水深等环境因子相关。  相似文献   

11.
长江蟹和辽河蟹性腺及肝脏指数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应森  郭延 《水利渔业》2001,21(1):10-12
统计分析了长江和辽河水系的河蟹在性成熟期其肝脏和性腺指数的变化规律。探讨了河蟹性腺指数和肝脏指数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两水系河蟹在8~11月,肝脏指数越来越小。性腺指数越来越大。性腺指数的变化与肝脏脂数的变化密切相关,进一步证实了河蟹性腺发育的能量主要来源于肝脏。但两水系河蟹性腺和肝脏发育也有明显差异。辽河蟹性腺发育时间比长江蟹早1个月左右。  相似文献   

12.
以分布于萨瓦河克罗地亚流域的野生鲤鱼(C.c.carpio)和中国长江野鲤(C.c.haematopterus)为研究对象,以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为分子标记,比较两个群体的遗传变异,并进行了聚类分析。从多态位点比例、转换和颠换比例、以及单倍型多样性等多个多样性指数来看,克罗地亚西鲤群体较长江野生鲤鱼的遗传多样性要高。长江野生鲤鱼和克罗地亚鲤鱼群体并没有完全歧化为两个单系;但仍可以识别两大类群:类群一由长江鲤鱼群体组成,类群二除了2号单倍型外,都由克罗地亚鲤鱼群体组成。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沅江和西江水系大眼华鳊()的形态差异及分化程度,对两个水系5个种群的147个样本进行了测量,共获得9个可量性状和21个框架性状,通过多元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Friedman非参数检验的结果显示,5个种群间的体侧各部分面积存在显著性差异(<0.01)。聚类分析将5个种群分为三支,其中西江两个种群为一支,沅江干流和沅江锦江种群为一支,沅江清水江种群单独为一支。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出6个主成分,对总方差的累计贡献率为81.93%,贡献率大的性状集中在尾柄部、头部和躯干前部。判别分析筛选出头部和尾柄部的10个性状,分别建立了5个种群的判别函数,判别成功率在92%~100%。3种多元分析方法从框架形态差异上将沅江和西江水系大眼华鳊的种群有效区分开来,为5个种群的形态差异及资源评价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摘要:2014-2016年对珠江水系北江5个采样点进行逐月鱼类多样性调查,共采集鱼类86种,隶属于11目25科64属。其中鲤形目49种,鲈形目14种,鲇形目10种,鲱形目4种。其余脂鲤目、颌针鱼目、鳉形目、合鳃鱼目、鲑形目、鲻形目以及鳗鲡目种数均少于5种。北江鱼类群落以定居性、杂食性种类为主。与历史资料相比,鱼类种类减少,洄游性、半洄游性鱼类所占比例下降,定居性、杂食性鱼类所占百分比上升,鱼类群落组成偏向小型化、低龄化。群落多样性分析表明,相同生境类型河段的鱼类物种相似性较高,上游鱼类多样性高于下游。河道水利、过度捕捞和生境退化是北江鱼类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在赤水河栖息繁殖的可能性,评估赤水河作为金沙江下游干流替代生境的可行性与适宜性,将河流生境进行适当概化,建立赤水河与金沙江下游河段的生境相似性指标体系,应用模糊相似理论,提出基于恒定型相似元、时间型相似元和系统相似度的河流生境相似性计算方法。以赤水河与金沙江下游河段为研究对象,实例计算了两个河流生境的相似程度,结果表明赤水河与金沙江下游河段在水环境方面的相似度高达0.811,处于高度相似等级,河流地形地貌与水文方面的相似度分别为0.743和0.640,均处于基本相似等级。总体来说,赤水河与金沙江下游河段的河流生境相似程度较高,相似度达0.694,处于基本相似等级。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8年9月(夏季)闽江口和2010年8月(夏季)椒江口这两个渔场的生物资源调查资料,研究了这两个河口渔场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平均生物量和平均丰度、优势种组成以及优势种对其总丰度的贡献率的差异,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水团因素,比较了两个河口渔场的饵料特征和渔场属性。结果表明,椒江口渔场饵料的种类组成优于闽江口渔场,这是因为椒江口渔场除了出现体型较大的桡足类(Copepoda)饵料生物,还出现了闽江口渔场没有的糠虾类(Mysidacea)、翼足类(Pteropoda)、端足类(Amphipoda)等优质饵料类群;椒江口渔场饵料浮游动物平均丰度达到281.17 ind/m3,远大于闽江口渔场的平均丰度,这是因为夏季椒江口海域受到上升流和径流的作用,其海域营养盐特别丰富;而闽江口海域夏季受寡营养盐的台湾暖流的明显影响,海域营养盐相对于椒江口较贫乏,其饵料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仅为110.19 ind/m3。受上升流影响,暖温种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成为椒江口绝对优势种,平均丰度达到121.19 ind/m3;闽江口最大优势种为体形较小的肥胖三角溞(Evadneter gestina),丰度仅为45.63 ind/m3。椒江口渔场无论是种类组成、饵料丰度还是优势种优劣性上都要好于闽江口。通过对两个河口渔场浮游动物饵料的数量特征的比较以及差异形成的水团因素探讨,表明椒江口渔场饵料特性要优于闽江口渔场,使得椒江口渔场洄游性经济鱼类远远多于闽江口渔场,由此造成两个渔场属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长江和澜沧江源区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浮游植物是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为了解长江和澜沧江源区浮游植物资源现状,本研究对比了2012 ~ 2016年长江和澜沧江源区干支流浮游植物特征,并采用冗余分析(RDA)揭示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9种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源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44种(属),其中蓝藻门5种(属),绿藻门9种(属),硅藻门29种(属),隐藻门1种(属),当曲和直门达2014年的浮游植物种类数最多,为18种,五道梁2012年种类数最少,为6种。长江源区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为2.53×104 ~ 94.00×104 ind/L,最小值出现在2015年的当曲样点,最大值为2016年的唐古拉山样点。长江源区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86 ~ 3.34、0.34 ~ 0.96、0.33 ~ 0.83,最小值为2012年的五道梁样点。澜沧江源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32种(属),其中蓝藻门5种(属),绿藻门6种(属),硅藻门20种(属),隐藻门1种(属),扎曲2014年鉴定出种类数最多,为14种。澜沧江源区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为2.23×104 ~ 38.64×104 ind/L,最小值为扎那曲(2015年),最大值为囊谦(2012年)。澜沧江源区Shannon、Margalef、Pielou三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86 ~ 3.21、0.36 ~ 0.78、0.25 ~ 0.91。长江和澜沧江源区总体上浮游植物密度较低,水体处于贫营养状态,浮游植物均匀度指数较高,种类分布较为均匀,群落结构较稳定。温度、浊度、流速和含沙量是影响长江和澜沧江源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8.
探讨长江、黄河和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称河蟹)野生扣蟹的异同,对于河蟹种质资源评价和养殖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形态学测量和生化分析方法,测定和比较了长江、黄河和辽河三水系野生扣蟹(以下简称长江蟹、黄河蟹和辽河蟹)的形态学、肝胰腺指数(HSI)、常规生化成分、脂类和脂肪酸组成差异。结果表明,(1)三水系野生扣蟹的形态学特征差异较大,三水系雌雄扣蟹分别有12和18个形态学指标差异显著,但其差异系数均未达到亚种间的差异阈值,聚类分析将三水系野生扣蟹分为两组,长江和黄河水系为一组,辽河水系为另一组。(2)筛选判别贡献率较大的7~10个指标,对三水系雌雄扣蟹分别建立判别方程,综合判别准确率达87.5%。(3)长江雌蟹HSI最高,辽河雄蟹HSI最低;辽河雌蟹肝胰腺的水分和蛋白含量较高,长江雌蟹水分、粗蛋白和总糖含量最低;辽河蟹躯体肌肉水分含量最高,而长江蟹躯体蛋白和脂肪含量最高,但总糖含量最低。(4)就脂类组成而言,除了雄体肝胰腺外,长江蟹组织中的甘油三酯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水系,黄河蟹游离脂肪酸和胆固醇百分含量相对较低,但磷脂含量最高。(5)黄河蟹肝胰腺和躯体肌肉中18:1n9和18:2n6含量最低,但其20:5n3和22:6n3含量最高,三水系肝胰腺中的脂肪酸差异大于肌肉间的差异。因此,三水系河蟹野生扣蟹的形态学和生化组成均存在较大差异,可以据此进行综合鉴别。  相似文献   

19.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迄今世界上保存比较完整的大流域性生态系统,是东亚特有的淡水鱼类的起源和演化中心;它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某些特色经济鱼类的原种基地,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代表。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主要一级支流中华倒刺鲃形态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传统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法,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4种多元分析方法对嘉陵江、赤水河、清江3个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种群288尾样本的30个形态比例性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个种群的全长/体长、叉长/体长、体宽/体长等29个性状差异显著(P<0.05);聚类结果显示,嘉陵江种群与赤水河种群首先聚为一类,认为嘉陵江种群与赤水河种群形态最为相似;主成分分析构建了8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2.93%;以Bayes逐步判别分析方法选用16个判别效果较好的比例性状建立了3个中华倒刺鲃地理种群的判别函数,综合判别率达到99.31%.研究结果显示,嘉陵江种群与赤水河种群形态较为相似,而两者与清江种群形态差异较大.本研究从形态特征上为长江上游中华倒刺鲃种群的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