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对重庆地区危害蚕豆叶部的链格孢菌进行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从重庆市分离得到蚕豆叶部链格孢属真菌16株,对其中代表性的2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分子鉴定和致病性测定,并对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根据ITS和EF 2个基因序列的比对,明确2株菌分别属于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2株病原菌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适温度为28℃,最适p H为7。[结论]该研究为重庆蚕豆链格孢病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宁夏地区葡萄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差异,于2022年6月至10月对宁夏地区葡萄炭疽病病样进行采集分离,通过形态学鉴定、致病性测定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其病原菌种类;通过测定不同菌株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确定最优碳氮源、最适pH及致死温度。研究表明,宁夏地区葡萄炭疽病的主要病原为毁灭炭疽菌(Colletotrichum destructivum)、果生刺盘孢(C. fructicola)和暹罗刺盘孢(C. siamense)。毁灭炭疽菌最适菌丝生长和产孢的碳源为可溶性淀粉和葡萄糖,氮源为蛋白胨和乙酸铵;果生刺盘孢最适菌丝生长和产孢的碳源为麦芽糖和蔗糖,氮源为酵母膏和胰蛋白胨;暹罗刺盘孢最适菌丝生长和产孢的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乙酸铵和蛋白胨。各菌株均在pH为4~10时生长良好,致死温度均为 52 ℃。500 g/L氟啶胺悬浮剂对暹罗刺盘孢和果生刺盘孢抑菌活性最佳,EC50值分别为0.324 4 μg/mL和 0.386 9 μg/mL。综上,毁灭炭疽菌、果生刺盘孢和暹罗刺盘孢是葡萄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且不同炭疽菌菌种间生物学特性差异较大,该结论可为葡萄炭疽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番茄主要病害病原菌培养条件及室内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侵染甘肃省番茄主要病原菌培养条件,并筛选出有效防治药剂,为生产实践中防治番茄3种病害及研发新的混配制剂提供科学依据,从而阻碍和延缓3种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方法】试验采用生长速率法对3种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及室内防治药剂进行了测定及筛选.【结果】对番茄上3种主要病原菌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进行培养条件筛选,研究发现致病疫霉、茄链格孢和灰葡萄孢在大多数培养基上均能良好生长,其中OMA培养基有利于致病疫霉菌丝的生长,TDA培养基有利于茄链格孢和灰葡萄孢菌丝的生长;致病疫霉、茄链格孢和灰葡萄孢最适温度和光照条件分别为20℃与24/0(L/D)、25℃与24/0(L/D)、25℃与16/8(L/D);经室内抑菌作用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霜脲·锰锌对致病疫霉、苯醚甲环唑对茄链格孢和腐霉·福美双对灰葡萄孢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均为100%,EC50分别为141.00、31.89和138.91μg/mL.【结论】霜脲·锰锌、苯醚甲环唑和腐霉·福美双可分别用于由致病疫霉、茄链格孢、灰葡萄孢引起的病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从羊肚菌白霉病子实体中分离纯化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病原菌的菌落形态特征,采用ITS鉴定病原菌,并测定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pH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羊肚菌染病子实体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菌落形态、显微特征与长孢卵单隔孢霉Diplo9spora longispora基本一致,ITS序列与长孢卵单隔孢霉相似度为99.44%,经鉴定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可能为长孢卵单隔孢霉;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其最适培养基为MYG培养基,25℃为菌丝最适生长温度,对pH适应范围较广,最适碳源、氮源分别为乳糖及酵母浸粉。以上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病害的发病规律及田间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葡萄黑痘病病原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优化其培养条件,以缩短培养该菌纯培养物的周期,提高培养效率.[方法]通过常规培养手段,从患黑痘病黑巴拉多病叶上分离葡萄黑痘病病原菌,PCR扩增该菌ITS片段,经测序后在NCBI比较该片段序列.用同一规格培养皿培养病原菌,每隔7d观察并统计该病原菌在4种不同培养基组分、5个不同温度梯度、4个不同蔗糖浓度梯度、4种光照时间、5个不同pH条件下共计21 d的生长情况.[结果]分离到病原菌并扩增获得其ITS片段,经比对,该片段序列与NCBI已公布葡萄痂囊腔菌序列AY826763的相似度达99.9%,证实所分离病原菌为葡萄痂囊腔菌(Elsinoe ampelina).葡萄痂囊腔菌的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SA,其次是YEB;最适培养温度为25℃、最适蔗糖浓度为4.5 g/L、最适pH为8,在最适培养温度、蔗糖浓度和pH下病原菌的生长速度分别为0.07、0.03和0.01 cm/d;光照时间对葡萄痂囊腔菌生长影响不明显.[结论]葡萄痂圆孢菌生长受环境条件影响,通过培养条件优化能显著加快其生长速度,提高培养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青海省蚕豆赤斑病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寻找适合病原菌生长的环境条件,并筛选出对蚕豆赤斑病病原菌抑制作用较强的药剂品种。【方法】对蚕豆赤斑病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记录其在不同氮源、碳源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情况;选用9种化学药剂进行药剂筛选试验,记录在不同浓度、不同药剂下病原菌的生长情况。【结果】前期鉴定出的菌株中,灰葡萄孢出现频率最高,作为试验的代表菌株。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葡萄糖和酵母分别作为最适碳氮源、培养温度为20~25℃时,病原菌的生长速度最快。室内药剂筛选试验表明,噁酮·霜脲氰和代森锰锌2种杀菌剂的EC50值较低,EC50值均小于5.00 mg/L,药物毒力较强。【结论】灰葡萄孢是引起青海省蚕豆赤斑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葡萄糖和酵母对ZS045B生长的促进效果较强,在20~25℃下培养最适合病原菌的生长,噁酮·霜脲氰和代森锰锌对病原菌ZS045B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强。  相似文献   

7.
月季灰霉病是贵阳市乌当区月季种植区发生最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和致病性测定,分离到1株引起该病的病原菌,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及RPB2、HSP60、G3PDH多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病原菌生长较好的培养基为PDA;菌丝生长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硝酸铵;最适生长温度为20℃;最适pH为6;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差异显著,其中12 h光暗交替条件下病原菌生长较好。病原菌菌丝致死温度为42℃10min。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文研究了野蚕豆根的一种根部病害,明确了引起该病病原菌的种类和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防治该病的有效药剂。【方法】运用形态学对引起该病的病原进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大小和孢子萌发率测定了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采用平皿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抑菌效果。【结果】野蚕豆根的根腐病病原菌为茄病镰孢蓝色变种[Fusarium solani var.coeruleum(Sacc.)Booth];适合病菌生长的培养基为PSA;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温度25℃;湿度对孢子萌发率具有较大影响,湿度越高,萌发率越高;菌丝生长和产孢的pH为7~8;菌落生长和产孢的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菌落扩展的最适氮源是硝酸钾,产孢最适氮源为硫酸铵;连续光照有利菌丝生长和产孢;病原菌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5℃、10 min;10种杀菌剂对野蚕豆根根腐病原的毒力从大到小为尚果应得扑海因灰灭甲基托布津灵动黑白立消保丽丹保亮翠贝,其中尚果(三唑类)、应得(三唑类)和扑海因(二甲酰亚胺类)3种杀菌剂的抑菌活性较强。【结论】首次确定了引起野蚕豆根根腐病的病原为茄病镰孢蓝色变种Fusarium solani var.coeruleum,获得了影响该菌生长的营养物质种类和环境因素,并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杀菌剂分别为400 g/L氟硅唑、24%腈苯唑和50%异菌脲。  相似文献   

9.
2016年7月在辽宁省北镇市的茄子大棚内发现了一种茄子花腐病,该病害发病初期表现为花瓣上产生水渍状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变褐,进而侵染茄子幼果。湿度较大时,发病的花瓣和幼果均产生白色霉层,果实干瘪。为了鉴定自茄子花腐病斑上首次分离出的疑似镰孢菌Fp01,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了其致病性,并且对菌落的形态、色素颜色、菌落生长速率、分生孢子的形态进行观察,初步将病原菌鉴定为层出镰孢菌;采用真菌rDNA ITS区的通用引物ITS4和ITS5对DNA进行PCR扩增,PCR产物经过测序后,测序的结果在Gen Bank中进行BLAST分析,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茄子花腐病的病原菌是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其序列在Gen Bank中的登录号为KY237800。结合不同的培养基、温度、酸碱度、碳氮源等生理指标研究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对茄子层出镰孢病菌花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SA培养基,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7,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硫酸铵,菌落致死温度为55℃10min;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7,最适碳源为1%葡聚糖溶液,最适氮源为1%氯化铵溶液,致死温度为54℃10min。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优化发芽蚕豆β-淀粉酶提取条件。[方法]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结果]选用1.0g/L Na2SO3和1.5g/LNaHSO3为还原剂时,发芽蚕豆β-淀粉酶提取效果较好;选用pH值5.5柠檬酸缓冲液和pH值6.5磷酸盐缓冲液时,发芽蚕豆β-淀粉酶提取效果较好。[结论]以1.0g/L Na2SO4为还原剂,以pH值6.5磷酸钾盐缓冲液为提取缓冲液,提取发芽蚕豆β-淀粉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对蚕豆进行染色体Ag-NOR(银染核仁组成区)技术的研究,采用根尖压片,短时间固定,AgNO3染色,Giemsa复杂,最后得到2个黑色的核仁组成区,证明蚕豆组型中有2处NOR,这和蚕豆核型是一致的,此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次缢痕难以确定的核型研究中。  相似文献   

13.
蚕豆耐氯临界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性紫色土上,蚕豆耐氯临界值为400~500 mg/kg 。800 mg/kg以上蚕豆生长受到明显抑制,1 600 mg/kg时出现中毒症状,至3 200 mg/kg时蚕豆植株幼苗完全不能生长,最后变成褐色死亡。  相似文献   

14.
侵染蚕豆的黄瓜花叶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鉴别寄主反应、寄主范围测定、介体传播特性、粒体形态以及血清学诸项试验,将蚕豆病毒分离物B_5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B_5液接种能侵染7科20余种植物。在蚕豆的接种叶上形成红褐色坏死斑,有或无系统侵染;局部侵染苋色藜和昆诺藜;系统侵染心叶烟和番茄分别引起花叶和蕨叶症。B_5可经桃蚜、棉蚜和甘篮蚜的非持久方式传播。B_3在电镜下粒体形态为球状,直径28~30nm。B_5病株的粗制液在免疫双扩散试验中能和黄瓜花叶病毒的抗血清起反应,且在免疫电镜试验中,黄瓜花叶病毒抗血清处理的铜网能捕获大量B_5粒体。  相似文献   

15.
 蚕豆细菌性茎疫病是云南蚕豆上的重要病害。通过系统分离和接种试验研究证明,蚕豆茎疫病菌可从叶、茎尖、茎、花侵入,以伤口侵入为主,雨水多及土壤湿度大是该病传播蔓延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生长习性不同的蚕豆材料9913-2-1-2(有限型)和青海12号(无限型)为试材,通过正反杂交及回交,构建F1、F2和BC1代群体材料,于成熟期观测子代的生长习性,鉴定其生长型分离情况。结果表明,蚕豆有限生长习性对无限生长为隐性,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7.
裹衣油炸蚕豆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希娟  刘玉皎  耿贵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312-2313,2316
[目的]研究裹衣油炸蚕豆加工工艺。[方法]以青海12号蚕豆为原料,分析不同预处理方式、油炸温度、油炸时间及裹衣原料对裹衣油炸蚕豆品质的影响。[结果]经过发芽预处理,油炸温度为180℃、油炸时间为5 min,选用糯米粉为裹衣原料加工的裹衣油炸蚕豆,品质好、口感佳。[结论]该研究优化了裹衣油炸蚕豆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18.
王萌  张江丽  王俊  周星颐  张志达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731-16732
[目的]为食品添加剂胭脂红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蚕豆种子经浸种、催芽后,用不同浓度的食品添加剂胭脂红和分析纯胭脂红处理24h,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样品固定染色压片后镜检,计算根尖细胞的微核千分率和染色体畸变百分率。[结果]当胭脂红浓度为0.02和0.04g/L时,蚕豆初生根色泽鲜亮,与对照处理无差异。随着胭脂红处理浓度的增大,蚕豆根的颜色呈黄-褐-黑的变化趋势。2种胭脂红均可诱导蚕豆根尖细胞产生微核和染色体畸变,且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均随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分析纯胭脂红诱导的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多低于食品添加剂胭脂红。[结论]过量使用胭脂红会对生物体产生毒害。  相似文献   

19.
杨婷 《安徽农学通报》2013,(16):139-140
以蚕豆为原料,接种纳豆芽孢杆菌,对蚕豆纳豆的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得到蚕豆纳豆发酵的最佳条件为:室温25℃下,浸泡比例为1∶7,浸泡时间为28h,在121℃,0.1MPa下蒸煮40min,接入纳豆菌粉后于37℃发酵28h,4~5℃后熟24h。  相似文献   

20.
杨铭  张利红  杨丽  李鹭  吴丽芳 《宁夏农林科技》2013,(9):58-59,71,F0002
利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研究蚕豆在铅胁迫下的微核变化、染色体畸变类型.结果显示,在铅胁迫下,细胞中微核率与浓度呈正比,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多核出现的比例和不同分裂期细胞的微核也随即增加;细胞分裂指数与浓度呈反比,染色体畸变类型随浓度的升高也较丰富,染色体断片、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染色体多极分布、染色体黏连、染色体解旋不正常和染色体加倍等类型在铅胁迫下均清楚观察到,此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铅对植物细胞的毒害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