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种人工饲料饲养美国白蛾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种人工饲料饲养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幼虫,比较其幼虫历期、化蛹率、蛹重、孵化率、产卵量以及孵化率等指标,发现家蚕Bombyxmori人工饲料对美国白蛾的饲养效果最好,在化蛹率、蛹重和产卵量等方面均优于天然饲料(柳叶)和其它3种人工饲料;连续用该饲料饲养美国白蛾2代,在幼虫历期、蛹重、羽化率、产卵量和孵化率等指标上差异不显著,未发现明显种群退化现象,可以用于美国白蛾的室内人工饲养。  相似文献   

2.
美国白蛾是一种世界性检疫有害生物,食性杂,繁殖力强,适应性广,极易暴发成灾。2005年9月,北京市密云县东邵渠镇首次监测到美国白蛾幼虫。2006年~2008年,密云县实施综合治理策略,狠抓美国白蛾成虫、卵、幼虫和蛹的灭杀工作,取得显著效果,确保了辖区林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是新传入北京市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其生物学特性国内外多有报道,但缺少北京地区的相关确切资料,从2005年4月开始,对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研究.在试验区内,美国白蛾1 a发生3代,以蛹越冬;越冬代成虫趋光性较强;成虫的羽化主要发生在16-22时之间;第1代成虫产卵量最大,平均777.4±204.4粒/头;越冬代卵孵化率最高,平均为98.8%;4~6龄幼虫在饥饿的情况下也会少量取食油松、侧柏等常绿树叶,但对用于铺设草坪的崂峪薹草,即使被饿死也不取食;第2代蛹的羽化率最高,平均为92.4%.  相似文献   

4.
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有效积温及发育起点温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从卵产入美国白蛾蛹后至成虫咬破寄生蛹壳出来为止,研究这一时期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在设定的20、25、27℃的生化培养箱内用3个精密自动控温控湿仪器,完成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有效积温及发育起点温度的控制试验,试验结果看出,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发育起点温度为9.26℃,有效积温354.05日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美国白蛾原产北美,1979年首次在我国辽宁丹东地区发现,目前已扩散至江苏南京等地,并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由于其寄主范围广,适应能力强,危害严重,给我国林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本研究旨在探明美国白蛾入侵我国后自北向南扩散过程中,卵、蛹及成虫体型和成虫繁殖能力的地理变异。【方法】分别于2019年5月至6月采集4个地理种群(辽宁省凤城市40°28′N,124°02′E;天津市武清区39°13′N,117°20′E;山东省商河县36°40′N,117°00′E;江苏省淮安区32°43′N,118°12′E)的美国白蛾高龄幼虫带回实验室后于室外自然环境条件下继续饲养,待幼虫化蛹和成虫羽化后,分别检测4个地理种群美国白蛾卵、蛹和成虫体型大小及成虫怀卵量与采集地纬度的关系。【结果】4个地理种群卵大小呈现随纬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凤城种群蛹和成虫体型显著小于武清、商河和淮安3个地理种群蛹和成虫体型;武清、商河和淮安3个地理种群蛹和成虫体型呈现随纬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淮安种群怀卵量最少,武清种群怀卵量最多,商河和凤城居中,武清、商河和淮安3个地理种群成虫怀卵量呈现随纬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结论】美国白蛾入侵我国后由北向南扩散过程中,体型对气候条件变化表现出明显的适应能力,但该适应能力的获得是以牺牲繁殖能力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6.
美国白蛾在辽宁发生三代的调查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由于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在辽宁全省范围内普遍发生第 3代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其原因是 :早春温度变化大 ,降水多影响越冬蛹羽化 ,使成虫发生不整齐 ,高峰期不明显 ;幼虫期低温、多雨使孵化期加长 ,幼虫暴食期遇高温 ,使各虫态发育加快 ,期距缩短 ,但对幼虫和卵的发育基本没有影响。因此气温是导致第 3代美国白蛾发生的重要条件。夏季持续高温 ,秋季降温缓慢是决定第 3代美国白蛾出现早晚、数量多少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美国白蛾的生活史、生活习性,各龄幼虫的鉴别特征、卵的发育温度、各龄幼虫的耐饥力及蛹重与携卵量关系的观察研究,提出了蛹重与携卵量关系的直线回归模型: Y=-580.07+5704.28x.  相似文献   

8.
美国白蛾在辽宁发生三代的调查及原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由于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在辽宁全省范围内普遍发生第3代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mea。其原因是:早春温度变化大,降水多影响越冬蛹羽化,使成虫发生不整剂,高峰期不明显;幼虫期低温、多雨使孵化期加长,幼虫暴食期遇高温,使各早态发育加快,期距缩短,但对幼虫和卵的发育基本没有影响。因此气温是导致第3代美国白蛾发生的重要条件。夏季持续高温,秋季降温缓慢是决定第3代美国白蛾出现早晚、数量多少的  相似文献   

9.
白蛾周氏啮小蜂群集内寄生于美国白蛾蛹中,其卵、幼虫、蛹及产卵前期均在寄主蛹内度过。在自然界中,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蛹内越冬。作者经多年研究得知,在当地白蛾周氏啮小蜂发育起点温度是:6.28℃(6.28±0.60);有效积温是:365.12日度(365.12±15.56)。白蛾周氏啮小蜂化蛹(前),在6℃的低温保存下,历经30天的时间;出蜂的有效积温为436.6日度。  相似文献   

10.
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有效积温及发育起点温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杨忠岐 《林业科学》2000,36(6):119-122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cuneaYang (膜翅目 ,小蜂总科 :姬小蜂科 )是寄生美国白蛾 (Hyphantri acuneaDrury)的有力天敌 (杨忠岐 ,1 989) ,内寄生于美国白蛾的蛹中。为了人工大量在室内饲养繁殖这种寄生蜂用于防治 ,就必须搞清楚它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 ,以指导饲养实践。为此我们对白蛾周氏啮小蜂进行了这两个方面的研究。1 材料和方法由于白蛾周氏啮小蜂为内寄生性 ,因此 ,分别研究它的卵、幼虫及蛹的有效积温及发育起点温度比较困难 ,故我们只对其从卵产入美国白蛾蛹中后至成蜂羽化、咬破寄主…  相似文献   

11.
选取6种目前国内防治美国白蛾常用药剂,模拟林间施药方式对美国白蛾的重要天敌--白蛾周氏啮小蜂施药处理;对美国白蛾5龄幼虫进行叶片带毒(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饲养直至化蛹,以这些蛹为宿主繁育该小蜂.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对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虫寿命有很大影响,能显著降低成虫存活时间.杀铃脲、灭幼脲Ⅲ号、苏云金芽孢杆菌和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成虫寿命无显著影响.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显著影响,完全可以利用该病毒配合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  相似文献   

12.
团花绢野螟Diaphania glauculalis Guenée是危害团花树的重要害虫。采用室内饲养与林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形态,明确了团花绢野螟卵、各龄幼虫、预蛹、蛹和成虫的形态。室内卵集中产在养虫笼壁上,孵化率达98.3%,卵期约4~5 d。幼虫共5龄,低龄幼虫群集取食,食量较小,3龄以后幼虫开始分散危害,食量大增。老熟幼虫于叶片内结蛹室化蛹,蛹期7~9 d。雄成虫翅展略小于雌成虫。成虫羽化多集中于夜间,具有较强的趋光性。羽化第2天便可交尾,持续时间50~180 min,交尾翌日即产卵。  相似文献   

13.
白蛾周氏啮小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白蛾周氏啮小蜂在秦皇岛 1a发生 7代 ,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蛹内越冬 ,群集于寄主蛹内 ,其卵、幼虫、蛹及产卵前均在寄主蛹内度过。成蜂在寄主蛹中羽化后 ,先进行交配 (无重复交配现象 ) ,随后咬一“羽化”孔爬出 ,其余的成蜂个体均从该孔羽化而出。刚羽化的成蜂当天即可产卵寄生。白蛾周氏啮小蜂从卵产入寄主蛹中至成蜂羽化、咬破寄主蛹壳出来这一时期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分别是 36 5 .12日度和 6 .14℃ ,这对指导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有着重要作用。白蛾周氏啮小蜂在自然界中可以寄生多种鳞翅目食叶害虫 ,包括美国白蛾、大袋蛾、柳毒蛾、榆毒蛾、国槐尺蛾、杨扇舟蛾和桃剑纹夜蛾等 ,为白蛾周氏啮小蜂自然繁殖 ,在自然界中保持较高的种群数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榆童锤角叶蜂有效积温测定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自然变温条件下测定了榆童锤角叶蜂蛹、成虫、卵和幼虫和发育速率、各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建立了蛹、成虫、卵和幼虫的发育进程模型,该模型可用于发生期的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5.
白蛾周氏啮小蜂对几种昆虫蛹的寄生率以及林间释放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探讨了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为主的13种昆虫寄主蛹的寄生率和林间释放效果。结果表明,用柞蚕、油松毛虫、美国白蛾、赤松毛虫和野蚕等5种昆虫蛹可作为白蛾周氏啮小蜂的较适繁殖寄主,蛹寄生率和单蛹寄生数量均较高,其中柞蚕蛹寄生率和寄生量最高,考虑用柞蚕蛹扩繁周氏啮小蜂材料易得且成本较低,继而用柞蚕蛹做最适寄主进行了生产性扩繁和林间防治美国白蛾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用柞蚕蛹与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虫按1∶50的比例室内接种扩繁,柞蚕蛹的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寄生率达97%,而林间防治美国白蛾试验按老熟美国白蛾幼虫与白蛾周氏啮小蜂1∶10的比例林间挂茧放蜂,美国白蛾蛹寄生率可达32%~41%,而对照美国白蛾蛹自然寄生率7.3%~8.7%,处理区放蜂寄生试验效果是未放蜂对照区的4.3~4.7倍。  相似文献   

16.
不同杨树品种对美国白蛾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青岛地区常见的12个杨树品种,研究不同杨树品种对美国白蛾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白蛾幼虫的体重、发育历期、存活率以及成虫产卵量和卵孵化率与所取食的杨树品种有明显的相关性。在供试范围内,107杨、欧美杨卡帕茨、美洲黑杨T66、欧美杨L102、美洲黑杨323为美国白蛾易感寄主,欧美杨w141、美洲黑杨中荷1号、美洲黑杨L35为中抗寄主,南林895杨、南林95杨、美洲黑杨T26、美洲黑杨L324为高抗寄主。  相似文献   

17.
广西新松叶蜂的寄主为云南松,观察记录了广西新松叶蜂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广西新松叶蜂在云南省邱北县1年发生2代,以2龄、3龄及少数4龄幼虫越冬,翌年3月中旬开始化蛹,4月上旬开始羽化,成虫将其卵产于松针上,4月下旬卵开始陆续孵化出幼虫,10上旬老熟幼虫结茧化蛹,第二代成虫出现在10月下旬,第二代幼虫于11月中旬开始孵化,并以发育不整齐的幼虫越冬.广西新松叶蜂在每天的12:00~15:00时成虫羽化最多,第二代成虫的羽化盛期为4月中旬,雌雄性比为1:0.8,卵的孵化率为83.1%.  相似文献   

18.
<正> 美国白蛾为世界性园林检疫害虫。自1979年辽宁省丹东地区发现美国白蛾以来,尽管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了防治和检疫工作,但疫区的范围仍在继续扩大蔓延,目前大连市、山东半岛的荣城县也已发生。因此,加强检疫方法的研究,有效地控制其扩散,是当前美国白蛾防治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美国白蛾的传播途径很多,卵、幼虫、蛹和成虫均能随人为活动、木材调运、寄主植物、货物及工具的运输向外扩散传播。据我们几年来调查的情况表明,以木材携带蛹向外传播扩散的危险性最大。因为美国白蛾喜欢在开裂的树皮下、树洞中及木材缝隙处化蛹越夏或越冬,而且越冬蛹的持续时间可长达8个月之久。因此,加强蛹期的检疫工作是控制其随木材的调运向外扩散的重要环节。我们于1983年夏季在辽宁省凤城县林业局贮木场进行了蛹期原木帐幕熏蒸除害处理试验。  相似文献   

19.
美国白蛾在江苏北部的发生规律及防治适期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为期2a的观察,掌握了美国白蛾在苏北的生活史、发生及危害特性,发现成虫产卵、幼虫取食对不同树种有选择性,老熟幼虫化蛹场所有选择性,幼虫分散高峰为药物防治适期.  相似文献   

20.
用4个转基因杨树品种和6个非转基因杨树品种室内喂饲美国白蛾幼虫,观察不同杨树品种对美国白蛾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白蛾幼虫的体重、发育历期、产卵量和卵孵化率以及存活率与所取食的杨树品种有明显的相关性。与CK相比,美洲黑杨T66、欧美杨L102、美洲黑杨323对美国白蛾生长发育无显著影响,转基因杨Pb11、Pb12、Pb17、Pb29和欧关杨W141、美洲黑杨中荷1号、美洲黑杨L35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