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滇Ⅰ型不育系繁殖栽插密度和基本苗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黎榆A繁殖田母本不同栽插密度和不同基本苗数的结果分析表明穗实粒数、结实率以母本株行距13.2 cm×13.2 cm,2苗/穴栽插最高.不同栽插基本苗之间产量差异极显著,不同栽插密度之间、不同栽插基本苗数×不同栽插密度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黎榆A繁殖母本栽插以株行距13.2 cm×13.2 cm,2苗/穴栽插最佳.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品质影响,提升优质稻米品质。以甬优7872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栽插密度(30 cm×24 cm,30 cm×21cm,30cm×18cm,30cm×16cm,30 cm×14 cm),测定甬优7872的 产量及品质。试验结果显示栽培密度的增加,生育期缩短,分蘖力随栽培密度的增大而减弱,产量对着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栽插密度为30 cm×24cm时,甬优7872稻米综合品质最好。栽插密度30 cm×16cm时,甬优7872平均亩产最高。甬优7872的优质高产稳产,栽插密度30 cm×18cm更加适宜。  相似文献   

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重穗型杂交水稻不同栽插密度与方式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超过800 kg/667m2的有4个处理,以(30.0+16.7)cm×16.7 cm的产量最高(819.1 kg/667m2),36.6 cm×10 cm的产量次之(813.6 kg/667m2),(33.3+16.7) cm×13.3 cm的产量第三(806.8 kg/667m2),(33.3+16.7)cm×16.7 cm的产量第四(801.8 kg/667m2).分析表明,在适当的范围内,密度与产量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r=0.71054* *).  相似文献   

4.
通过不同栽插密度、肥料运筹等有关专题试验,研究了在苏南丘陵山区"宁粳3号"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宁粳3号"的适宜栽插密度为1.90和1.67万穴/667 m2,基本苗为5万~7万苗/667 m2,以利于建立高产群体;肥料运筹上要适当控制总氮量,降低基蘖肥比例,增加穗肥比重,提高磷钾肥比例。总施N量以1 8kg/667 m2、前后期之比5∶5或6∶4为宜,N∶P2O5∶K2O以1∶0.3∶0.5为宜。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秧龄、栽插密度和施肥量对87641产量及其主要农艺性状的效应。结果表明,在合肥地区5月上旬播种,单苗栽插,其适宜的秧龄、栽插密度和施肥量分别为30天、13.3×15.6或13.3×18.9cm和每亩10kg纯氮。理想的德粒结构是:亩有效穗23万左右,平均每穗粒数110~120粒,结实率83%以上,千粒重26.0g左右,亩产可达550kg以上。  相似文献   

6.
早熟杂交水稻黔优107不同栽插方式和密度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早熟杂交稻黔优107的高产栽培技术,2007年在安顺高海拔区(1 410 m)中等肥力田,进行了一组不同栽插方式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宽窄行栽插处理平均产量632.6 kg/667m2,比宽行窄株栽插处理平均产量增产5.5%;最佳处理产量达646 kg/667m2,其栽插规格为(33.3 16.65)cm×15.23 cm,密度为1.75万穴/667 m2。  相似文献   

7.
进行了两优996不同栽插密度和基本苗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插密度对产量影响呈极显著差异,随密度和基本苗的增大产量提高。适宜栽插密度以行株距16.5 cm×19.8 cm,每蔸栽3粒谷秧苗为最佳,栽插密度主要通过有效穗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8.
不同栽种、施肥对单季杂交粳稻8优161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单季杂交粳稻8优161不同栽插本数与栽种方式、氮肥用量和施用方法的试验分析,初步明确了获得8优161高产相应的栽插本数和栽种方式、氮肥用量及施用方法。即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施纯氮210~270kg/hm2,以采用平促施肥法为最佳;其次是两头法;在栽插密度为25.0万穴/hm2时,每穴栽1本,以行株距24.0cm×16.7cm最好;30.0cm×13.3cm次之。  相似文献   

9.
对武粳99-2从氮肥、栽插密度、播种期及每穴苗数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本地产量在9750kg/hm2以上水平下,适宜播期为5月15日左右,最佳氮肥用量为纯氮300~330kg/hm2,栽插密度为3.8×105~4.5×105穴/hm2,每穴苗数3~4苗。  相似文献   

10.
利用ABAQUS有限元模拟软件,对云南某黏土斜墙土石坝进行有限元分析,探究坝基中红黏土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对覆盖层影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校核洪水位下,0.3、0.4和0.5 m防渗墙的铅垂向位移与覆盖层协调性较好;0.3 m厚防渗墙与覆盖层协调性稍差于0.4、0.5 m厚防渗墙;墙顶垂直应力值为墙底垂直应力值的58%左右,分布较为均匀,有利于墙体的安全;大小主应力值均以压应力为主,其中大主应力值在墙体与基岩连接处出现极小范围的拉力区,但拉应力值远小于抗拉强度0.19 MPa,小主应力最大值为-0.62 MPa,远小于抗压强度值1.69 M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