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4年牡丹江市大豆播种面积18.9万hm2,占粮豆播种面积的55.6%。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大豆生长期各种病虫害相继发生,特别是生长中后期发生的大豆蚜虫和细菌性斑点病发生面广、受灾面积大、危害严重,是多年来未见的。全市有11.47万hm2大豆受灾,占大豆播种面积的60.7%,其中减产30%以上的成灾面积有7.3万hm2,绝产面积达到0.71万hm2;大豆平均减产20%~30%,给农民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左右。1病虫害发生特点2004年大豆蚜虫发生时期早于常年,6月10日田间出现蚜虫,但前期田间蚜虫量不大,呈点片发生。进入8月以后由于气温较高、天气晴好,大豆蚜虫普遍发生,且蚜虫量增长……  相似文献   

2.
旱田除草剂药害与防控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董家兴 《作物杂志》2005,21(2):38-39
我国农田化学除草剂的应用面积,从1967年的327万hm2 逐步上升到1998年的4000万hm2,现在每年约4300万hm2。山东省邹平县农田化学除草面积也从1987年的002万hm2,上升到2004年的8万hm2。目前,农田化学除草面积仍在不断扩大,除草剂品种也在不断增加。随着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农民对除草剂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但除草剂应用技术比较高,药害情况屡见不鲜。本研究自1988年开始,经过十余年的试验推广,掌握了部分旱田除草剂易产生药害的原因及预防措施。1 除草剂药害产生的原因现在生产上应用的抗虫作物有抗虫棉,而抗除草剂作物在我国还没有应用与生……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大发生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宋福金 《作物杂志》2006,22(1):69-70
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病害中流行情况最复杂、潜在威协最大的病害,同时也是黑龙江省水稻生产上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稻瘟病每年给水稻生产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达40%~50%,甚致绝产。2005年黑龙江省稻瘟病累计发生66.7万hm2,其中穗颈瘟29.9万hm2,重发生县(市、区)15个,中等发生县10个。如庆安县,全县水稻面积7.3万hm2,发病面积达90%以上,其中绝产面积0.87万h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人民币以上。稻瘟病发病率之高,范围之广,损失程度之大,均为历年罕见。1大发生的原因1.1品种感病品种的抗病性减弱或丧失,是造成稻瘟病流行的主要内因。近年来……  相似文献   

4.
全镇总耕地面积12333hm^2,2004年,大豆种植面积8933hm^2,占全镇总耕地面积的72.4%。2004年,8933hm^2大豆田中都有大豆蚜虫不同程度的发生,达到防治指标的发生面积高达7733hm^2,占大豆种植面积的87%,可以说,2004年大豆蚜虫的发生面积和发生密度是近20年来前所未有的。在发生大豆蚜虫的豆田中,有部分地块发现有红蜘蛛,它们与大豆蚜虫一起危害大豆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夏大豆不实症发生的因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南省夏大豆面积居全国第一位。常年播种面积约66.7万hm2,是河南省的五大作物之一。1990年以来,豫中南部地区大豆不结实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在1995年和1996年,不少地方连片出现严重的不结实。其表现为 :到了生长后期,营养生长旺盛,叶色浓绿,不断抽发新枝或次生分枝,花期长,结荚稀疏,且荚而不实,植株贪青晚熟。重发区单产仅收450kg/hm2 左右,有的甚至绝收,且子粒过小,商品性能差,给当地农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此,我们深入重发区实地调查研究,经过几年的探索和试验分析,总结出了夏大豆不实症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套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莫士玉  朱玫  张丽 《作物杂志》2003,19(6):25-25
黑河市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大豆主产区,火焰夜蛾Pyrrhiaumbra(Hufnagel)两年以前在我市大豆田中零星轻微发生,危害不重,属次要害虫。最近两年在我市大豆田连续发生火焰夜蛾幼虫为害,受害面积达4万hm2,其中减产三成以上的就达1.33万hm2,严重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损失。为此,我们对该种害虫暴发危害的原因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介绍如下。1 危害症状田间幼虫龄期发育不整齐,卵及1~5龄幼虫都可见到,卵扁球形,多产于大豆叶背或上部茎和叶柄上,一个豆叶可有卵70多粒。卵经6~7天左右孵化成幼虫。1~2龄幼虫有吐丝下坠而迁移……  相似文献   

7.
当前转基因抗虫棉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斌  何敏  穆宏声 《作物杂志》2005,21(5):62-63
枣阳市位于鄂北岗地, 是湖北省主产棉区, 常年棉花种植面积在2.5 万hm2左右。2000年开始试种转基因抗虫棉, 取得了增产增收、省工省药的显著效果, 面积逐年扩大, 至2004年全市转基因抗虫棉面积占植棉总面积的98% 以上。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的迅速推广, 逐渐出现诸多问题, 导致棉花单产呈逐年下降趋势。据调查,2001 年枣阳市植棉面积2.5万hm2, 皮棉单产1155kg/hm2;2002 年植棉面积2.2万hm2, 皮棉单产1032kg/hm2;特别是2003年, 棉花生产遭遇前期低温阴雨, 中期高温干旱, 皮棉单产降至990kg/hm2, 给棉花持续高产带来了影响, 亟须加以解决。剖析抗虫棉栽培技术不利因素,制定与实施综合栽培技术, 是实现转基因抗虫棉高产优质高效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花生低产原因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是吉林省继玉米、水稻、大豆之后的第四大作物,近年来种植面积在1万hm2以上。2007年花生种植面积1.002万hm2,占全国的2.54%、东北地区的43.9%,跃升为东北地区花生种植第一大省。但长期以来单产偏低,2007年仅为2196kg/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304kg/hm2,更低于高产省份如山东省的4120kg/hm2。为此对吉林省花生产量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多年的田间调查,并制定出了一套高产栽培技术。1低产的主要原因1.1品种老化、退化、杂化现象严重吉林省花生产区位于东北高纬度地区,无霜期140d左右,十年九春旱,春旱特别严重。因此,选择花生品种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直播花……  相似文献   

9.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特点与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江苏省姜堰市夏玉米部分植株矮缩现象严重,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实地调查,对病害发生表现及症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本地区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特点和控制技术。1病害发生概况江苏省姜堰市夏玉米种植面积1400hm2,发病田块100%,严重田块发病率达85%左右。在所调查的6个镇38块田中,平均发病率为31.7%,变幅为10.6%~85.0%。其中,病株率达85%的为30hm2、病株率50.1%~85.0%的为160hm2、病株率30.1%~50.0%的有360hm2、30%以下的为850hm2。1.1按严重程度将病株分为三级1.1.1一级病株发病较轻,仅上部2~4节短缩,叶背叶脉有轻度瘤状……  相似文献   

10.
梁吉利 《作物杂志》2007,23(3):96-96
黑河29是以黑交83-889为母本,绥87-5674为父本有性杂交育成的。2003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高产、稳产、抗病、优质、适应性广,一般产量2800kg/hm2左右,较对照品种黑河17号平均增产11.21%。2004~2006年累计推广面积40.1万hm2。  相似文献   

11.
密度对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垦丰16为试材,在30万株/hm2、33万株/hm2、36万株/hm2和39万株/hm24个密度条件下,研究不同密度对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叶绿素含量和冠层光合速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一定密度范围内(M1~M3),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M3产量最高达3815.22kg/hm2,当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则产量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12.
张明荣 《作物杂志》2002,18(1):30-31
四川省常年种植春玉米面积在100万hm2左右,春玉米收获后至小麦播种前尚有3个月空闲耕地资源。近年来,利用这部分闲置耕地种植一季短季蔬菜、冬大豆等所占用面积较小,其绝大部分土地被闲置,尚待开发利用。为了充分利用我省秋季的气候资源优势和被闲置的巨大耕地资源,南充市农科所成功探索出春玉米后茬种植秋大豆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利用该技术于1999~2000年连续两年在我市嘉陵区吉安镇示范,获得了平均单产秋大豆1500kg/hm2,纯增收3000元 /hm2 以上的高效益。其关键技术措施介绍如下。1 选用适宜秋播的优质高产高效良种选好秋大豆良种……  相似文献   

13.
陈渊  梁江  韦清源 《作物杂志》2007,23(6):90-90
桂夏3号是以广西夏大豆地方品种靖西青皮豆为母本;夏大豆品种武鸣黑豆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夏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具有子粒较大、产量高、抗病性强、蛋白和脂肪双高等特点。可清种,也适合间种和套种。2007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广西每年大豆种植面积接近或超过26.7万hm2,其中夏大豆超过1/2,且有面积不断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美国是全球重要的大豆生产国,中美大豆生产水平差距大,探讨美国大豆品种主要性状的时空演变规律对中国大豆生产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研究基于1991—2019年美国213个大豆品种区试站点共计102,244个年点观测数据,综合运用线性回归模型、空间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研究了近30年来美国大豆区试品种(系)农艺和品质性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1991—2019年美国大豆区试品种(系)数量和大豆单产均呈上升趋势,1991—2003年大豆单产稳定在3000 kg hm–2左右,2004年以来大豆单产以年均46.4 kg hm–2的速度显著增加,近15年大豆平均单产为3525 kg hm–2;西部和东部玉米带是美国大豆高产区,2004—2019年美国有22.6%的区试站点大豆单产超过4000 kg hm–2,且主要分布于西部玉米带和东部玉米带。(2)近30年美国大豆区试品种(系)的百粒重呈下降趋势,而株高和生育期无显著变化;1991—2003年间百粒重年均下降0.12 g,2004年以来百粒重无明...  相似文献   

15.
浙春5号 (原代号6895 )是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与衢州市农科所合作,以灰33作母本、78C35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后经多年选育而成的春大豆新品种。2001年1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产量表现   浙春5号1999~2000年两年参加衢州市春大豆区试。平均产量分别为1731kg hm2 和2100kg hm2,比对照品种浙春3号增产5.58%和6.48%。2000年参加衢州市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774.5kg hm2,比对照浙春3号增产8.83%。该品种1997年衢县云溪乡锦桥村地膜覆盖高产栽培试验……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国内外大豆专家的问卷调查和国外实地考察,比较了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生产体系和非转基因大豆生产体系中除草成本和生产效益的差异,测算了中国未来转基因大豆生产体系的增产增收前景。调研结果表明,在2006年全国大豆平均单产和2007年初价格水平下,种植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可比种植非转基因大豆降低生产成本945元/hm2(主要为除草用工费)、增产322·1kg/hm2、增收805·25元/hm2、增收节支合计1750·25元/hm2,生产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南方机械化作业条件下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湘春豆V8’为材料,通过大田大区试验研究了播种量和施肥量对春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以及机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豆株高、底荚高度、倒伏率随着播种量和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大豆出苗率、成株率则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降低。(2)大豆单位面积株数随着播种量的增大而增多,而每株有效荚数则反之;施肥量的增加能有效提高每荚果粒数;均数间两两比较表明,S2F2(播种量75 kg/hm2+复混肥量90 kg/hm2)处理可获得最高产量2834.91 kg/hm2。(3)播种量和施肥量对机收损失率均无显著影响,且不存在交互效应,总体机收损失率在5.39%~6.21%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播种量主要通过单位面积株数、成株率、株高、倒伏率来影响机收含杂率,主要通过单位面积株数、成株率来影响机收损伤率;而施肥量主要通过株高、底荚高度和倒伏率来影响机收含杂率。播种量对机械收获质量,特别是机收含杂率和损伤率影响较施肥量更为广泛。综合考虑大豆产量及机械收获质量等因素,认为采用播种量75 kg/hm2+复混肥量90 kg/hm2可获最高产量2834.91 kg/hm2(机收2731.88 kg/hm2),且能有效降低机收含杂率和机收损伤率至6.82%和11.38%。  相似文献   

18.
卢临智 《作物杂志》2003,19(4):37-39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旱作区具有自然环境条件的天然优势,其地理位置高,没有城市化、工业化的环境污染,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是发展绿色食品的优势区域。为了充分发挥这一区域优势,我们自2000年以来,按照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规范要求,示范、推广了荞麦产量1800kg/hm2 的规范性精耕细作生产技术,使产量较传统粗放生产技术平均增产29.0%。2000~2002年三年累计示范推广0.91万hm2,其中2000年推广面积0.25万hm2,平均产量1765kg/hm2,较传统粗放生产技术平均增产27.9%;2001年  相似文献   

19.
沂水县地处山区,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3万hm2。近些年,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面积减少到2万hm2左右。虽然面积减少,但随着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普及,产量由原来3750 kg/hm2提高到6000 kg/hm2左右,总产基本实现平衡还有所增加。但是近些年,由于栽培、气候等因素影响,导致小麦单产减少300~450 kg/hm2。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补救措施,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吉育606是利用"三系"法选育的大豆杂交种,不育系为JLCMS47A,恢复系为JLR100。吉育606的主要特点是高产、稳产,品质较好,抗病性强。预备试验平均产量2801.2kg/hm2,比对照增产22.8%;两年区试平均产量3367.2kg/hm2,比对照增产9.6%;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361.4kg/hm2,比对照增产16.9%。人工接种鉴定中抗大豆花叶病毒病1、3号株系、抗混合株系,高抗大豆灰斑病。田间自然诱发鉴定,高抗大豆花叶病毒病,高抗大豆灰斑病,抗大豆霜霉病,高抗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子粒脂肪含量21.51%,蛋白质含量40.11%,蛋脂总量61.62%。杂交大豆吉育606制种必须选择干旱少雨,有灌溉条件,天然昆虫群体多的地区。父母本同期播种,种植比例为1∶2或1∶4,密度为15~18万株/hm2。利用蜜蜂进行传粉,整个生育期严格去杂去劣,确保种子纯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