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全新模式,是一个包含自然环境和人文价值的综合性概念;生态城市内涵包括3个方面,即社会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和环境生态化。解析了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统筹兼顾、全面协调的发展。进而分析了科学发展观和生态城市理论的内涵相关性:一方面,生态城市的发展观是强调内容上的协调性和时间上的可持续性的发展观,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以生态文明为发展原则的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全球尤其是城市生态问题的重要理论和方法武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将是我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但目前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面临的生态背景却不容乐观。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战略举措,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技创新在推动人类文明进程中起着重要推动作用,但工业文明以来科技创新与生态的背离导致了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系统不平衡等问题。生态危机的原因是科技的滥用,出路还在于科技,走科技创新生态化道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科技创新生态化通过研发创新生态化、产品创新生态化、工艺创新生态化和制度创新生态化四种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要从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增强生态化创新能力,强化制度的激励与约束,加强协同管理机制建设等四个方面促进科技创新生态化。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及其建设途径已引起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从乡村旅游的特点出发,分析了通过乡村旅游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性。据此探讨了在乡村旅游中进行"意识教育生态化"旅游产业生态化"法制建设生态化"社会核算体系生态化"消费观念生态化"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涉海高校加强海洋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律,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以自然界最大生态系——海洋为基础的海洋生态文明,是建立自然生态系生态文明的前提条件,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涉海高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承担新时期的海洋使命,努力提升海洋生态科研水平,加强对大学生的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构建人与海洋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新体系。  相似文献   

6.
高校体育文化环境是以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生态体育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文化环境建设是以教育生态、体育生态为基础的,在实现体育教学、体育环境与体育活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健康身心、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激活。本文在分析高校体育文化环境生态化内涵和概念的基础上,就如何构建生态化的体育文化环境展开了研究。通过本研究以期为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环境生态化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分析了高校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文章指出,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乡村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乡村"四个文明"协调发展,为乡村的改革发展稳定和在广大乡村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李进廷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299-4301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观念的一次升华。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深刻领会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逐步实现价值观、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技为手段、以法律为保障,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生态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认识论基础,建设生态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实践与创新。建设生态文明,要以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  相似文献   

10.
根据黄骅市城市绿化中存在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研究分析和决策,以打造生态城市为目标,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化、文明化、人类宜居的现代化园林城市。  相似文献   

11.
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和土地整治工程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现阶段土地整治工程对土壤、水环境、植被、生物和小气候等环境要素的影响,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下土地整治工程应加强生态化土地整治理念,生态化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的核心是土体有机重构,建议采用先进的生态景观建设理论与技术体系,土地整治应由单纯注重数量向质量、生态转变。  相似文献   

12.
<正>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在构建生态型社会理念的指导下,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不断强化,农业生产也逐渐趋于生态化转型,绿色种植技术的重要性和作用性更加凸显,深化绿色种植技术推广,可以缓解生态污染和农业生产的矛盾,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对促进农业的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如何贯彻中央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国民的生态素质。国民生态素质是指公民的内在品质,包括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理念、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生态教养、生活方式等等。公民生态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既与社会、家庭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关,也与个人内在因素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人是生态文明的主体,是主动者、实施者,农民生态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实现生态文明的程度。事实证明:广大农村地区生态文明的程度同人的生态素质是成正比的。因此,探索提升农民生态素质的有效途径,促使其生活方式逐步生态化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家庭农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发展路径之一,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现代农业经营理念与土地流转制度,在生态文明战略指导下,家庭农场从单纯的为农民创收致富的经济效益,向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方向发展。研究认为,家庭农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农业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路径上,具有农业内容与生态内容、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发展、农业与生态互相支持等方面的统一性,实现了生态型与经济型农业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甘江英  吴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136-20138
对生态文明的理论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自然、社会和政府调节网络下的生态文明理念模式,即自然、社会和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各自的作用,通过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科学发展观共同构建成为生态文明的自我调节网络。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生态环保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经济生态化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发展路径。在我国新常态发展背景下,经济生态化成为实现现代经济发展与兼顾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业态。洱海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但是一方面大理州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要促进经济增长又要寻求生态治理,两者对于大理州来说好比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寻求新的经济生态化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寻求生态与经济并重的发展观已上升到了一种政治高度,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经济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是促进洱海流域经济发展、改善当前生态现状的重要途径。以洱海流域生态经济发展系统为对象,结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探索其经济生态化发展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新农业》2021,(12)
生态文明指的是人类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基础上取得的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有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共同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林业资源对维系生态平衡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生态文明理念下,林业生态路径建设的难题是林业部门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探究如何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加强林业管理,建设一条林业的生态化发展道路,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六盘水市农业生态经济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坚持开发与保护、节能与减排、治山与治水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生态修复,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长期以来,六盘水市农业经济发展主要采取"粗放式"增长方式,资源环境付出的代价过大。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经济发展道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9.
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时代主旋律、大学生是加强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的重点对象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凸显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增加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的内容,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和水平。  相似文献   

20.
在乡村振兴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文章总结了中国乡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并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及新型农业的发展方向,以实现传统乡村规划模式向新型乡村规划建设转变,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更加生态化、全面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