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全球网络云平台的快速发展,智慧农业和数字农业的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实践环节受到严重影响。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经验,开展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农科教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有助于提升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通过调研国内9个地区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了农科教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国内高校农科教协同创新人才培养4种常见模式,构建了以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修复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科教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旨在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提供“一站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中小企业是创新发展主体中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其创新发展由于受到技术、信息、资金和人员等多方面的限制,客观上决定必须与其它主体协同促进自身创新发展.高校图书馆能从多角度弥补中小企业创新不足的缺陷,其区域特性与知识属性决定了可从提升服务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开展面向地方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工作,实现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这是一个双赢的行为.在明确高校图书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与企业开展协同创新优势的基础上,提出建立高校图书馆嵌入式企业服务模式,并提出发展协同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推进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是地方高校主动适应产教融合的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有着多种模式,高校应当根据转型发展与项目的具体要求选择适当的模式进行建设。同时,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有着与传统的校内实验室不同的特点,要求高校在实验建设与管理体制上进行创新,以使实验室能满足学校提高办学实力与服务社会能力、企业提高竞争力、帮助地方经济实现转型发展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深化校企合作,对于高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就业创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校企联合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还存在一定困难,对此,需要高校与企业全面深度融合,同时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才能走出困境.本文在总结山东农业大学校企合作育人经验和成效的基础上,提出了校企合作背景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协同育人应用型本科教育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特征要求以"协同创新、协同育人"为引领,通过一些措施与途径,对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进行改革与创新。协同创新是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在高职教育协同创新体系中,协同育人是其中的核心概念。以宜春职业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协同创新模式为例,介绍该校在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载体、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6.
校企协同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旅游管理人才。在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校企合作背景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邀请相关企业管理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构建并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激励机制,鼓励校企合作,共同培育创新创业型旅游管理人才;打破壁垒,校企携手共建创新创业平台等。  相似文献   

7.
职业教育的跨界性要求其必须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实现多方合作,开展协同创新。当下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创新存在着追求目标不一致、合作地位不对等、合作资源有限等现实困境,为此探索在理念更新、机制模式强化、层次提升等方面的路径选择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高校与企业的相互作用,产生协同效应以提高高校与企业的各自产能。高校育人目标与企业盈利目标的共生共容是产生该协同效应的基础。实现双方的协同关键在于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文中我们剖析校企合作的困境,阐明校企协同合作的基础,基于雪堆博弈构建校企合作机制,寻求校企合作的长效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9.
协同创新计划在江苏高等农职院校的实践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协同创新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战略选择,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着力点。文章阐述了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实施的现状,论述了江苏高等农职院校协同创新计划的实践与创新,指出江苏高等农职院校坚持行业特色,找准协同方向,创新性建设校企合作联盟载体,可以显著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能力,提升办学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社会输送大批合格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则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重要探索。通过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既可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可以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培养市场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以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池州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从构建循序渐进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校内外“双导师”制、建设多元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以及校方与合作单位协同组织等方面对如何保障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加以探讨,以期为同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则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重要探索。通过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既可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可以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培养市场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以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池州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从构建循序渐进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校内外"双导师"制、建设多元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以及校方与合作单位协同组织等方面对如何保障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加以探讨,以期为同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曾小飚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7):127-128,135
协同育人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办学、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面对转型发展的新形势,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才能促进校企长效合作,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该文以百色学院为例,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社会、企业、学校三个层面出发,介绍了农牧专业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势,并以河北农业大学"华裕班"为例,阐述了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实现校企协同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校企之间的协同创新需要以创新联盟组织平台为载体,强化项目运行机制管理,讲求协同创新的深度和稳定性。同时还结合所在学校的具体实践探索,提出了校企协同创新若干模式。  相似文献   

15.
校企合作背景下有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阐述了校企合作开展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队伍建设、发挥企业育人功能、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等校企协同开展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校企协同模式,分析了当前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并针对具体存在的问题,分别通过校企协同构建双创人才培养计划、促进专业教育与行业发展对接、校企协同制定双创教学课程体系、促进教学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校企合同建设双创培养服务平台、校企协同组织双创教育指导活动等路径,提出了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相关策略,旨在能够进一步加强高职院双创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校企合作,推动高职双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现代学徒制试点是深化产教融合、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现形式。探索建立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推进专兼结合、校企互聘互用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研究以室内设计专业为例,通过对现代学徒制教学方式进行深度整合,推进专业建设与装饰装修行业协同教学,培养适合装饰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经近三年实践证明,现代学徒制教学可以切实提升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学生无论在理论水平还是实践技能都能与企业的规范、标准和要求接轨。  相似文献   

18.
开展高等非学历教育活动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主流趋向,也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当前,高等非学历教育发展基本形成了一定的运行模式,在满足社会成员学习需求、开展社会服务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高校拓展了经费来源.文章通过分析高等非学历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要从创新发展理念、畅通运行机制、强化质量保障、共建合作平台等方面改革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国家"双高计划"是打造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应以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为目标,通过对进度、方法、过程、结果、成效等质量控制,实现师德师风、教师队伍、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资源、产教融合、校企命运共同体等协同发展和质量升级。  相似文献   

20.
协同创新是符合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创新模式,必将成为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现状,从牵头带动力度、协同意识、经费使用、利益分配与绩效评估等方面提出解决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关键问题及对策建议,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