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颡鱼的混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承旭 《新农村》2006,(8):20-20
黄颡鱼属底栖杂食性鱼类,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较高,是极具市场潜力的养殖品种。1.混养优点混养黄颡鱼的优点:一是可摄食池中低值鱼、小杂鱼虾、鱼类残饵、有机碎屑浮游生物等,可提高池塘鱼净产量;二是黄颡鱼可摄食水体中锚头鳋等寄生虫,可减少鱼病发生;三是在不影响鱼池  相似文献   

2.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是一种重要的特种淡水养殖品种。为探索黄颡鱼养殖新模式,在黄颡鱼主养池塘,混养一定比例鲌鱼,以取得健康高效的养殖效果。结果表明,在黄颡鱼放养8 000~10 000尾/667 m~2池塘中,混养鲌鱼500~600尾/667 m~2,不仅养殖水体水质良好、鱼病发生几率低,而且黄颡鱼品质好,上市售价高,投入产出比高,池塘整体经济效益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黄颡鱼养殖技术,包括池塘选择与清整、鱼种放养、饲料投喂、日常管理、鱼病防治等内容,以供黄颡鱼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4.
介绍黄颡鱼池塘高产养殖技术,包括养殖条件、苗种选择与放养、饲料投喂、日常管理、鱼病防治等内容,以为黄颡鱼养殖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锚头鳋病是对鱼类危害十分严重的一种寄生虫性疾病,感染率高,感染强度大,流行季节长。在单养鱼的池塘中可用晶体敌百虫或敌杀死等杀虫类药物全池泼洒治疗,但鱼虾蟹混养水面鱼患锚头鳋病后,治疗较为困难,因虾、蟹、锚头鳋同属甲壳类动物,用药杀虫必定殃及虾蟹。笔者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介绍几种混养水面鱼类锚头鳋病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锚头鳋病是对鱼类危害十分严重的一种寄生虫性疾病,感染率高,感染强度大,流行季节长。在单养鱼的池塘中可用晶体敌百虫或敌杀死等杀虫类药物全池泼洒治疗,但鱼虾蟹混养水面鱼患锚头鳋病后,治疗较为困难,因虾、蟹、锚头鳋同属甲壳类动物,用药杀虫必定殃及虾蟹。笔者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介绍几种混养水面鱼类锚头鳋病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赵春林 《新农业》2001,(10):27-27
鱼锚头鳋病在全国各地鱼池中均有发现,而且终年可见.该虫主要为害当年鱼种,一尾6~9厘米长的幼鱼,有3~6个锚头鳋寄生,就能造成幼鱼死亡.亲鱼患锚头鳋病,影响性腺发育,成鱼患病,虽较少出现大批死亡现象,但鱼体瘦弱,丧失了商品、食用价值.现介绍几种鱼锚头鳋病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从饲养池准备、鱼种放养、饲料配置与驯食、池塘水质调节、鱼病防治等方面对黄颡鱼的人工饲养及疫病防治技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黄颡鱼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慢于鲤科鱼类。但对该品种本身而言生长较快。当年繁殖的鱼苗当年能达到商品规格.且群体产量较高。如果大规模人工养殖有一定困难,则开展混养方式。鱼池中混养黄颡鱼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摄食池中低值小杂鱼虾、鱼类残饵、有机碎屑、浮游动物等,提高鱼池净产量:二是黄颡鱼摄食水体中锚头鳋等寄生虫.可以减少鱼病的发生:三是在不影响主养品种产量的基础上.每亩增养黄颡鱼5~20公斤.亩增效益在100~400元。  相似文献   

10.
黄颡鱼健康养殖放养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黄颡鱼池塘养殖进行不同放养密度效果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普通养鱼池塘,放养平均规格22.7g/尾的黄颡鱼冬片鱼种,放养密度以4.5万尾/hm2为宜,此时,黄颡鱼养殖成活率80%以上,平均出池规格150g/尾以上,池塘养殖平均产量4 500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11.
黄颡鱼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慢于鲤科鱼类。但对该品种本身而言生长较快。当年繁殖的鱼苗当年能达到商品规格.且群体产量较高。如果大规模人工养殖有一定困难,则开展混养方式。鱼池中混养黄颡鱼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摄食池中低值小杂鱼虾、鱼类残饵、有机碎屑、浮游动物等,提高鱼池净产量:二是黄颡鱼摄食水体中锚头鳋等寄生虫.可以减少鱼病的发生:三是在不影响主养品种产量的基础上.每亩增养黄颡鱼5~20公斤.亩增效益在100~400元。  相似文献   

12.
通过216d的池塘高效健康主养黄颡鱼试验,结果表明:池塘主养黄颡鱼在科学管理的前提下,合理放养和安全健康生产,可提高产量和效益。放养规格为18.5g/尾的黄颡鱼种9万~15万尾/hm2,搭养规格为80g/尾鲢鱼种3000尾/hm2、100g/尾鳙鱼种900尾/hm2、6g/尾泥鳅鱼种4500尾/hm2,试验获得较好的效益。通过主养鱼不同放养密度以及搭养鱼类相同的比例,均达到总体养殖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以黄颡鱼为母本、瓦氏黄颡鱼为父本杂交获得的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ividraco(♀)×P.ca-chelli(♂)],在池塘内循环流水(IPA)养殖条件下获得较好的表现。2条试验养殖槽分别放养不同规格的杂交黄颡鱼7.5万、10万尾,放养密度分别为341、455尾/m~3,产量分别为8 906.3、9 048.0 kg,折合产量分别为40.5、41.1 kg/m~3,净利润分别为3.79万、4.69万元,产出投入比分别为1.22、1.35,收益率分别为21.99%、34.51%。IPA养殖杂交黄颡鱼,每个养殖槽放养量7.5万~10.0万尾,在一个养殖周期内净增重量可超过7 800 kg。在市场接受黄颡鱼规格的范围内,选择投放较小规格的鱼种,可获得较快的生长速度、较高的增重倍数和较好的饲料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黄颡鱼属底栖杂食性鱼类,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极高,是极具有市场潜力的养殖品种。黄颡鱼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慢于鲤科鱼类,但对于该品种本身而言生长较快,当年繁殖的鱼苗当年能达到商品规格,且群体产量较高。因目前人工繁殖技术尚不成熟,大规模人工养殖具有一定困难因此开展混养已势在必行。鱼池混养黄颡鱼具有:一是可以摄食池中低值小杂鱼虾、鱼类残饵、有机碎屑、浮游动物等,可以提高池塘净产量;二是黄颡鱼可以摄食水体中锚头鳋等寄生虫,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从出口黄颡鱼养殖基地建立、养殖水质和水源管理、池塘清整消毒、科学饲养管理、鱼病防治、出口黄颡鱼检疫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出口黄颡鱼病害的检疫防治建议,以期为保证出口黄颡鱼达到国外检验检疫要求和全面提高出口黄颡鱼的安全卫生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黄颡鱼网箱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郝辉  张辉 《现代农业科技》2010,(12):294-294,296
介绍了黄颡鱼网箱养殖技术,包括网箱设计、水域要求、鱼种放养、饵料投喂、日常管理和鱼病防治等方面内容,以为黄颡鱼的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李宁 《新农村》2006,(11):17-17
1·生活习性黄颡鱼,俗称黄骨鱼。属淡水底层鱼类,白天喜欢栖息于水底层,不常活动,夜间游至水体的中、上层觅食。养殖黄颡鱼,要求水质清淡,溶氧较高,适宜温度为0~38℃。黄颡鱼为温和肉食性鱼类,喜食小鱼、小虾、螺蚌肉和人工配合饲料。2·苗种培育每亩(1亩=667平方米)放苗量为10~12万尾,肥水下塘,培养生物饵料,也可泼洒豆浆、花生饼或黄等。养至3~4厘米规格后分塘培育,每亩3~4尾,养至6~8厘米规格后进入放养阶段。3·成鱼养殖(1)池塘主养池塘面积以3~8亩为宜,水深1·2~1·5米,每亩水面放养黄颡鱼苗种5000~10000尾,当年可养成尾重75~100克的商…  相似文献   

18.
<正> 1.池塘条件 塘口面积6亩,水深1.5米,淤泥厚30~40厘米。放养前,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彻底清塘。池塘无进排水系统,基本上算作死水塘,周围均为常规鱼养殖池塘。 2.鱼种放养 瓦氏黄颡鱼鱼种来源为从外地购得鱼种,规格80~100尾/千克,共放鱼种96千克。下池前用3%食盐水浸泡15分钟。放养时间为2002年2月20日,干法运输半个小时,成活率100%,鱼池共放8000尾瓦氏黄颡鱼,并于3月底投放了200尾黄白鲢,规格0.6千克/尾,青草鱼20尾,规格1.5~2.5千克/尾,计35千克。  相似文献   

19.
《现代农业》2004,(6):15
黄颡鱼属底栖杂食性鱼类,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极高,是极具市场潜力的养殖品种。黄颡鱼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慢于鲤科鱼类,但对该品种本身而言生长较快,当年繁殖的鱼苗当年能达到商品规格,且群体产量较高。因目前人工繁殖技术尚不成熟,大规模人工养殖有一定困难,因此开展混养已势在必行。鱼池中混养黄颡鱼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摄食池中低值小杂鱼虾、鱼类残饵、有机碎屑、浮游动物等,提高鱼池净产量。二是黄颡鱼摄食水体中锚头鳋等寄生虫,可以减少鱼病的发生。三是在不影响主养品种产量的基础上,每亩增养黄颡鱼5~20公斤,亩增效益在100元以上:现将混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黄颡鱼池塘高密度高产高效养殖技术,通过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大规格商品鱼池塘主养试验,分析比较其养殖密度与生长速度及生产投入与产出效益,结果表明:8到9月放养鱼种18万尾/hm2(规格200尾/斤),次年9-10月可产规格150-200g/尾大规格商品鱼;使用饲料蛋白质含量40%-42%,饵料系数1.4;主养品种黄颡鱼平均单产18750kg/hm2,产值51.795万元/hm2,利润18万元/hm2;养殖的黄颡鱼生长快、成活率高、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