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由于目前对高压钢岔管多节锥管过渡段的构形设计方法从整体上看不具有控制性的几何曲面构形,为此本文提出以单叶双曲回转面为多节锥管过渡段的近似曲面来进行构形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物理模型研究了梭锥管上下两锥管内泥沙沉降时间关系及锥圈的安装位置对泥沙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锥圈的存在,缩短了沉降距离、阻碍了絮团间的絮凝,提供了泥沙下降通道和清水上升通道;在静水沉降中,随着沉降时间的推移,大量泥沙进入到下锥管,泥沙在下锥管中所用沉降时间占总沉降时间的70%多.下锥管为泥沙沉降的主要场所,下锥管中安装锥圈更有利于泥沙沉降.  相似文献   

3.
浅海埋地双层管道过渡段长度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对红  张进国 《油气储运》1997,16(11):12-14
过渡段是浅海采油平台立管系统的一个部分,由于管道温差和内压引起膨胀会使立管过渡段的端部产生位移,对整人立管系统产生影响。如果过渡段端部位移过大,过渡段将一平台接触,对整个立管系统和采油平台造成危害,因此,对立管系统进行分析必考虑过渡段对立管系统的影响,而考虑过渡段的影响,必须首先确定过渡段的长度。考虑到目前浅海海底管道大多采用双层结构,提出用整体等效法计算又怪管结构过渡段的长度,并根据这种方法推导  相似文献   

4.
梭锥管混浊流体分离装置水沙分离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均匀正交设计法和投影寻踪回归分析法(PPR)对梭锥管混浊流体分离装置(简称梭锥管)进行了结构优化试验研究。根据前期研究结果,确定了锥圈间距、进流量、倾角、底孔孔径作为正交试验的4个主要影响因素,选择UL9(34)对梭锥管混浊流体分离装置进行了均匀正交试验,应用投影寻踪回归分析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和计算机仿真优化。结果表明,与前期研究结果相比,梭锥管的水沙分离效果与其纵轴线与水平面的倾角大小有关,当倾角为60°时,水沙分离效果较好,浓缩率达到了1.73。进流量和锥圈间距相同的梭椎管,底孔越大,耗水率越大,表面负荷率随着底孔的增加逐渐减小,而锥圈间距对耗水率和表面负荷率影响很小。进流量不变时,浓缩率随着底孔孔径和锥圈间距的减小而增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共轭曲面原理为基础,从包络面出发推导了表面为弧锥曲面的旋转共轭曲面方程,并对弧锥、弧锥共轭曲面进行了计算机绘制,从而可以直观地考察所推导的数学公式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额锥颅软通道置管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24例行经额锥颅置管抽吸、引流、尿激酶注入清除血肿。结果:出院随访3~6月,按照ADL标准,恢复良好3例,生活自理8例,生活需要帮助8例,1例植物生存,死亡3例,放弃治疗1例。结论:经额锥颅软通道置管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操作简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张军宏  沈军 《油气储运》2005,24(11):36-38
针对中沧输气管道濮阳段由于当地大量取土兴建砖瓦厂而造成管道外露的问题,提出了采取沉管方法对管道进行保护.介绍了沉管施工设计计算方法,沉管施工的具体步骤、技术要求和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CATIA逆向设计过程中,大曲率圆滑过渡曲面是一种常见曲面。对农耕机犁片点云进行逆向,通过改变截面数量,分析逆向曲面和原点云之间的相合度的变化趋势。最后选取了相合度最好的两个逆向曲面,通过曲率分析,确定截面数量对逆向结果曲率有连续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要使投产茶园来年早出芽,多出芽,加强冬管是关键.秋冬季节,茶叶逐渐停止生长进入休眠期,此时要做好对茶园进行茶树修剪、施足基肥、病虫防治等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0.
在CO_2管输过程中,为了保障管道的安全运行,需要准确预测其节流特性,以防节流后管道发生冻堵。从分子角度分析了不同相态CO_2节流效应机理,利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提出管输CO_2焦耳-汤姆逊系数计算方法。该计算方法包括3种相态的管输CO_2焦耳-汤姆逊系数计算公式,形式简单,计算速度快,具有更好的工程利用价值。使用实验数据对经验公式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在管输工况下其平均相对误差为10.63%。该计算方法为CO_2管道设计与运行过程中的节流温降计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几何学角度出发将S型和U型管道的阻力规律作了对比研究。通过实验研究提出S型管道阻力系数的经验公式,并与U型管道的阻力系数以及现行叠加计算值作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复合弯管的阻力系数,不能简单的用线性叠加原理计算,即将各几何组成部分的阻力系数叠加,应按其固有的阻力规律计算。另外,本文还分析比较了S型和U型管道的阻力变化规律,提出可用线性叠加原理计算的判据。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峡花岗岩坡面土管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深入研究土管的空间分布对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 ,该研究在长江三峡花岗岩坡面选择了一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小的天然次生马尾松林地作为试验场地 ,开挖土壤剖面 ,观测并研究了其土管空间分布特性 .研究结果表明土管主要分布在距地表以下 0 8~ 1 0m范围内 ,经Iδ 指数检验其分布类型为聚集分布型 .据调查并推断其土管成因主要为土壤形成作用和动物活动或植物根系腐烂后形成的根孔所致  相似文献   

13.
叙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油水两相流流型及流型转化的研究状况,介绍了在垂直管、倾斜管及水平管中的流型和倾角对流型存在范围的影响,对于不同倾角管中油水两相流流型进行了对比。由于倾角和重力的作用,倾斜管中的流型有很大差别,油水两相流大体上可分为分散流和分层流两大类流型。分析了分散流型和分层流型转化的影响因素、转换准则及倾角对转换准则的影响,并对几种转化准则进行了对比。这些转化准则大多针对水平管或垂直管,而对于倾斜管的转换准则,在理论和试验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也是油水两相流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峡花岗岩坡面管流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该研究在湖北省秭归县花岗岩坡面下部开挖了一长度为 2 .9m ,深度为 2 .2 3~ 2 .6 0m的土壤剖面 ,经现场观察发现土管主要集中分布在B层 (花岗岩分化程度较高的层次 )和C层 (花岗岩分化程度较低的层次 )的过渡带附近 .在坡面下部坡脚部位垂直于坡长方向上 ,每米宽度大约分布有土管 5~ 7个 .近两个降雨季节的多场天然降雨及管流观测结果表明 ,只要有一定强度的降雨出现 ,土壤剖面中就会产生管流现象 .管流出现的时间、管流历时与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土壤前期水分含量和土管所处的土壤剖面位置等因素有关 .土壤水分含量高、降雨强度大时 ,在降雨历时 1h前后即有管流出现 .不同土管的管流流量在一场降雨过程中具有相似的水文波形 ,即上升阶段的历时较短 ,其切线方程表现出较大的正斜率 .随降雨过程的停止 ,管流的水文波形呈缓慢的下降趋势 ,其切线方程表现出较平缓的负斜率 .管流流量对降雨雨强变化响应较为敏感 ,在一次降雨过程中 ,雨强的微小变化会导致管流水文波形的明显反映 .尤其是阵雨的出现 ,会使缓慢下降的管流流量水文波形下降得更为缓慢或转而产生小幅度的回升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用配极对主尖原理求作二次曲线及其主轴和中心,和求作直线与二次曲线的交点和切点,还应用此原理提出了绘制二次曲线的机构。  相似文献   

16.
对大港油田采油三厂注水系统管道的腐蚀机理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证实,高矿化度和高腐蚀性离子含量水是腐蚀注水管道的主要因素.在同等条件下对各注水管道的腐蚀程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管材,并向注水管道内加注适当的缓蚀剂,可以有效抑制注水管道的腐蚀速度.  相似文献   

17.
马威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9):99-103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试验研究了播期、密度和施氮量3个主要栽培因子对煤生0308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煤生0308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播期、密度和施氮量均呈二次曲线关系。3个栽培因子对产量的影响,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10月16日前播种、密度247.3—285.8万/hm^2、施氮量212.1—222.2kg/hm^2可以取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8.
对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中的圆锥曲线法,提出一种比较简捷的表述法。从而把各种不同条件和限制下的圆锥曲线方程统一起来,得出在典型情况下圆锥曲线唯一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并推出相应圆锥曲线的一般方程和参数方程表达式。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双金属复合管产品及相关检验试验标准研究方面的不足,介绍了国内外双金属复合管相关标准的发展历程及现行标准的制修订情况,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双金属复合管标准的主要条款。结果表明:目前国外双金属复合管标准主要以API SPEC 5LD《内覆或衬里耐腐蚀合金复合钢管规范》系列标准为主,其经过4次修订而成;中国双金属复合管标准以API SPEC 5LD为基础,通过等同采用和修改采用,升级为第3版的SY/T 6623—2018《内覆或衬里耐腐蚀合金复合钢管规范》;国内外双金属复合管标准存在对机械复合管塌陷试验、紧密度试验、弯曲试验指标的规定不明确,冶金和机械复合管工厂焊接及施工焊接工艺评定项目未规范等问题。未来,双金属复合管标准尚需结合制造、检验、工程应用等技术需求来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20.
非均匀温差下埋地双层管道过渡段长度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对红 《油气储运》1998,17(4):19-21
在管道输送介质过程中,由于管内温度和周围环境温度的差别,热量传播不可避免,温差沿管道的分布是变化 的。引入了温度衰减长度概念,在温差沿管道均匀分布时过渡段长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