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盐穴储气库从建成到投产运行需要经历注气排卤阶段,气卤界面检测与控制是注气排卤的关键技术,现有检测方法检测成本高、不能连续检测,为此提出光纤式界面检测技术。该技术利用分布式光纤测试技术,通过井下光纤测量温度变化,根据温度曲线拐点判断气卤界面的位置,操作简单、探测范围广、监测成本低、能连续测量井下气卤界面位置。将该方法应用于工程实际,并与现有检测方法进行对比和评估,效果良好,其不仅可应用于盐穴储气库注气排卤阶段,还可在氮气阻溶、天然气阻溶造腔过程中使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介绍一台东风牌汽车发动机大修镶新丝套后,出现了窜油故障,但检测有关部件的密封配合,以及用量缸表测量气缸体圆度、圆柱度偏差,均符合技术要求。后经拆检分析发现,窜油故障是由气缸体承孔加工不符合标准要求,精度偏差超过极限所致。  相似文献   

3.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设计了一套温室恒温监控系统,系统硬件由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卡以及计算机组成.系统软件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界面应用虚拟仪器开发软件LabVIEW设计.温室温度可以进行实时测量与控制,从而可降低操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和强度,提高效率.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构建方便、工作可靠等特点,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针对大庆油田某区块形成泡沫油与邻近未形成泡沫油的区块开展了原油族组成、原油碳族成、地层水矿化度和油气界面张力测定对比研究。通过泡沫油岩心流动试验研究了不同溶解气油比、含水率、岩心渗透率、驱替压差对泡沫油体积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形成泡沫油与邻近未形成泡沫油的区块相比饱和烃含量高、轻质碳同位素含量高、地层水矿化度低、油气界面张力低。通过岩心后泡沫油体积随着原油中溶解气油比增大、含水率减小而增大。该研究条件(1.23~15.98mD)下岩心渗透率越小泡沫油稳定存在的时间越长。驱替压差越大,泡沫油稳定存在时间越长,但影响程度较弱。该研究思路及成果对生产过程中出现泡沫油区块的原因分析及高效开发具有借鉴意义和工程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针对以往国内外油库罐区计量产品功能单一、通讯系统不统一、质量不能保证、易受外界影响及价格昂贵等缺点,采用高精度、稳定性好的压力传感技术,多参数同时测量的工艺流程,以及等浮力浮子引压管技术、长尺寸不锈钢精密加工技术、阻止油和油蒸汽进入毛细管技术、引压管环境温度补偿技术等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油罐综合计量系统.该系统可以测量油罐计量和报警需要的所有参数,如液位、密度、温度和油量等,具有计量准确、性价比高、现场显示及通信方便等特点.现场应用实践证明:该系统运行情况良好,减少了计量纠纷,降低了劳动强度,在石油化工行业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汽车制动阀性能的测试方法及其技术实施。该制动阀微机集散检测系统是工业环境下的机、电、液(气)一体化的机构组合,可满足在线生产的工艺检测要求,测量精度可达0.5%。  相似文献   

7.
宋立群  李玉星  周中强 《油气储运》2011,30(4):283-287,236
与常规的油-气-水三相流动相比,低持液率三相流动混合物由于液体含量极少,因而具有独特的流动特性,使得对其持液率和管输压降的预测更加困难。针对低含液湿天然气的集输特点,根据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用于预测管道内油-气-水三相混合物的持液率和管输压降模型,简化了关于湿壁分数、液-壁摩擦因子、界面摩擦因子、油水混合粘度的经验闭合关系式,提出了液滴夹带的气体流速判断条件,并考虑气液界面之间的非水平特点,给出了曲面气液界面的处理方法。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室内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能够较准确地预测管道内油-气-水三相混合物的持液率和管输压降等流动参数,对于低持液率湿天然气管道的设计和运营管理等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油雾润滑作为一种新型的机泵润滑方式,具有改善润滑效果、降低轴承故障率、减少润滑油消耗量和降低运行成本等优点,且已在国内外石油化工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油雾润滑系统的工作原理、油雾润滑与传统润滑的性能比较、油雾润滑系统的配置及油雾润滑技术的发展应用情况进行详细综述,并指出油雾润滑技术对装置规模大、集中程度高、人员配置少的生产装置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维斌  董红军  冯展军  王禹钦  林嵩 《油气储运》2012,31(3):161-164,247
NoPig技术是国外研发的一种新型非开挖地面检测技术,能够有效用于76.2~914.4mm直径的油、气、水等钢质管道腐蚀缺陷的在役无损检测作业。NoPig检测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在待测管段两端通以多成分谐波电流,测量管道上方的磁场,进而获得该电流的频谱和磁场的频谱;通过对比分析多成分谐波电流和磁场各同谱分量的比值,最终确定壁厚的异常变化范围。该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非开挖埋地油气管道的管体缺陷检测,德国Eon/Ruhrgas和VNG管道运营公司、澳大利亚RAG公司和Applus RTD公司已有应用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该检测技术特别适用于无法清管的油气管道,对于管道缺陷的轴向定位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同时可极大降低检测工作难度,显著节省管道检测费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贾宗贤 《油气储运》2003,22(7):55-55,61
介绍了一种储油罐加热盘管泄漏锅炉回水检测技术,给出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特定工艺规程。检测方法为利用油、水的物性差异,在储罐原有的加热盘管回水管道系统中增设观察玻璃管和分离凹槽,对加热盘管的泄漏及回水带油现象进行检测,该项技术也同样适用于不相容且密度不同的两种液体的分离及定性检测。  相似文献   

11.
任志鹏  王小琳  谢珍 《油气储运》2013,(11):1209-1212
长庆油田油气储运系统沉降罐内油水过渡层加厚,导致净化油含水过高,影响原油正常生产.以长庆靖安油田脱水过程中沉降罐内产生的中间层乳状液为对象,借助显微镜、色谱、X射线衍射仪和X射线能谱仪等技术手段,研究其宏观特性及其分离出的水、油和固相的特性,揭示中间层乳状液的形成机制及其物理特性的影响因素.测试结果:分离出的水中硫质量浓度为35.82 mg/L、总铁45 mg/L,硫酸盐还原菌(SRB)含量为104~105个/mL,污水粒径中值为85.63 μm,沥青质/胶质质量分数为3.78%,固体中FeS含量较高.结果表明:联合站上游集油系统腐蚀严重,乳状液中原油老化严重,固体物质除了因腐蚀而产生的FeS外,还有大量伴随原油开采地层中的石英、长石和粘土等矿物.(表3,图7,参6)  相似文献   

12.
田茂昌  敬加强  万捷  谢怡宁  李丹 《油气储运》2012,31(4):250-253,327,328
以胜利油田典型稠油掺水集输管道进/出口采集的7种油水样为研究对象,基于实际管输油水介质中的乳化水含量,实验模拟与确定实际油水流的乳化条件,测试分析不同稠油的乳化特性,对比分析模拟乳化油与实际乳化油粘温特性的相似性,探讨不同油水混合液在相应模拟乳化条件下的反相点与实际油水流乳化水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特稠油掺水完全乳化所需的搅拌时间比普通稠油长得多,普通稠油完全乳化所需的搅拌时间与掺水率呈正相关,特稠油完全乳化所需的搅拌时间与掺水率无明显关联性;室内模拟乳化油与管输实际乳化油的粘温特性相似,模拟油水乳状液的反相点与相应的实际管输油水流的乳化水含量基本相同。因此,室内可以模拟确定稠油掺水输送的乳化条件。  相似文献   

13.
超声对豌豆分离蛋白结构及乳化性能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超声波处理对豌豆分离蛋白(pea protein isolate,PPI)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揭示超声处理对PPI乳化特性的调控机制,为豌豆蛋白作为天然乳剂及其相关产品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频率为20 kHz、功率为600 W的超声波经不同时长(0、20、30、40和60 min)的预处理后制备改性豌豆蛋白(ultrasonic-pea protein isolate,U-PPI),再经高压均质制备U-PPI乳液。通过自由氨基、总巯基、粒径、溶解度及SDS-PAGE探究超声波处理对豌豆蛋白理化性质的影响;借助圆二色谱仪分析U-PPI二级结构的变化;通过内源性色氨酸荧光测定分析U-PPI三级结构的变化;通过乳化活性指数、粒径、乳液界面蛋白分布、Zeta电位和表观黏度表征U-PPI的乳化能力和乳液稳定性;借助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乳状液的微观结构。【结果】超声波处理对PPI结构具有显著修饰作用,30—40 min的短时间超声处理能够显著降低α-螺旋并提高β-折叠含量,使PPI的结构更加舒展柔韧,更多的疏水基团暴露在界面上,同时超声波的解聚效应还引起PPI的平均粒径减小、溶解度显著增大;因而在此条件下超声处理对PPI结构的修饰有利于其在油/水界面形成致密而稳定的蛋白膜,有效地提高了PPI的乳化活性和乳状液的稳定性,微观结构也显示其乳液粒径更小、分布更加均匀。然而,60 min的长时间超声处理会导致PPI的疏水重聚,溶解度降低,不利于其在油/水界面的吸附重排,降低了其乳化活性和乳液稳定性。【结论】30和40 min超声处理产生的空化效应、机械效应等对PPI具有显著的解聚作用,促使蛋白分子结构舒展,有利于其在油/水界面的吸附重排,从而显著改善了豌豆蛋白的乳化性能。  相似文献   

14.
颗粒荧光技术可快速探测储层颗粒中油包裹体和颗粒表面吸附烃, 能较好地反映储层中油气包裹体丰度及油气性质,可以很好地确认现今油藏和古油藏,有效判别油层、水层、油水过渡带以及古油水界面。用颗粒荧光分析技术,分析了依合2A井志留系柯坪塔格组近20块样品,发现该方法可以较好地识别柯坪塔格组致密砂岩储层中的油层、油水过渡带和水层,为致密砂岩储层油水层判别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利用该技术还在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上段底砂岩中识别出一套含油层,表明该技术具有较好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W/O乳状液的流变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江延明  李传宪 《油气储运》2000,19(1):10-12,19
讨论了含水率,温度和时间等对W/O乳状液流变性的影响,当含水率较低时,W/O乳状液为牛顿流体。当含水率增加时,乳状液变为非牛顿流体,而且含水率越高,非牛顿性越强。W/O乳状液的粘温关系与原油类似,其粘温曲线可分为放射段和直线段,但非牛顿性强于原油。  相似文献   

16.
以内桂油为原料,进行乳化精油配方优化试验,测定不同配方乳化精油对咸鲞害虫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Meigen)]的杀卵效果.通过L9(34)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乳化稳定性考察,确定乳化精油的最优配方为:肉桂油7%(V/V)、辛癸酸甘油酯0.6%(W/V)、蔗糖酯0.4%(W/V)、纯胶9%(W/V).杀卵试验表明,经0.1%肉桂油的最优配方水溶液处理,蝇卵校正未孵化率达到90%以上.经最优配方乳化肉桂油的50~60倍水溶液处理,蝇卵校正未孵化率在95%以上,用该乳液的60~80倍水溶液浸泡接卵鲜成鲞10~20 min,校正未孵化率达到100%,且不影响干成鲞品质.  相似文献   

17.
孟江  任连城  魏小林  张燕 《油气储运》2012,31(3):167-170,247,248
利用试验环道对胜利新滩含水65%稠油的W/O乳状液采用转相乳化法形成O/W乳状液的性质进行测试。3种不同方案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环道试验配制的乳状液液滴尺寸分布范围大,稳定性较差;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环道流量和乳化剂加量对乳状液的动态稳定性影响较大;流量越大,O/W乳状液的动态稳定性越好;在一定范围内,乳化剂加量越大,O/W乳状液稳定性越好。在管流条件下,形成O/W乳状液和乳化剂在管壁吸附均可降低管输摩阻,乳状液的稳定性是影响管道压降的主要因素。温度变化对O/W乳状液的表观粘度影响不大,同时,加剂0.8mg/g形成的O/W乳状液停输再启动不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18.
海底油气管道多相流动中的若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孝轩  宫敬 《油气储运》2007,26(12):1-7
分析了海底混输管道多相流动中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这些技术问题是,天然气凝析液输送技术、油水(稠油/水)输送、油气水三相流动规律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海底管道流动保障技术(气体水合物、结蜡等固态物控制)、海洋立管中严重段塞的形成和控制方法、天然气/凝析液清管技术、多相计量和增压设备和技术等。指出了在对多相管流研究的基础上,以流动安全技术作保障,应用先进的多相计量和增压设备,采用高度自动化控制系统,建设长距离、大口径、高压力油气混输管道,可以为我国的海洋油气田向更深水海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在模拟生产条件的基础上,对新滩KD451区块稠油O/W乳状液的流变性进行了研究。O/W乳状液在中低剪切速率下,含水量小于80%时,表现出明显的剪切稀释性;在含水量达到80%,剪切速率超过51s-1时,表现出明显的牛顿流体的特征。在同一剪切速率下,表观粘度随时间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乳状液稳定性变化所致。温度、相体分数、混合强度、油水性质以及液滴大小分布都会对乳状液的流动性能产生影响。同时针对新滩KD451区块稠油集输特点,提出了评价稠油O/W乳状液性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农业科学学报》2023,22(5):1574-1589
The microwave treatment is commonly applied to flaxseed to release nutrients, inactivate enzymes, remove cyanogens, and intensify flavors. The current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s of microwave exposure on the antioxidant and interfacial properties of flaxseed protein isolates (FPI), focusing on the altering composition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microwave exposure (700 W, 1–5 min), more compact assembly of storage proteins and subsequent permeation by membrane fragments of oil bodies occurred for cold-pressing flaxseed flours. Moreover, the particle sizes of FPI was progressively reduced with the decrement ranged from 37.84 to 60.66% (P<0.05), whereas the zeta potential values initially decreased and then substantially recovered during 1–5 min of microwave exposure. The conformation unfolding, chain cross-linking, and depolymerization were sequentially induced for FPI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luorescence emission spectra, secondary structure, and protein subunit profiles, thereby affecting the dispersion or aggregation properties between albumin and globulin fractions in FPI. Microwave exposure retained specific phenolic acids and superior in vitro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FPI. The inferior gas–water interface absorption and the loose/porous assembly structure were observed for the foams prepared by FPI, concurrent with obviously shrinking foaming properties upon microwave exposure. Improving oil–water interface activities of FPI produced the emulsion droplets with descending sizes and dense interface coating, which were then mildly destabilized due to the lipid leakage and weakened rheological behavior with microwave exposure extended to 5 min. Our findings elucidated that microwave treatment could tailor the application functionality of protein fractions in flaxseed based on their in situ structural remodel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