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天保工程是一项大规模的生态工程,自2000年全面启动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现了一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有必要对其综合效益进行系统地分析和评估,从而为工程后续的实施和发展提供政策性建议.本文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与评价指标(LY/T 1795~2008)》为主要依据,通过分析影响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综合效益的主要因素,从工程实施情况、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个方面入手,建立了天保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乌拉特中旗天保工程进行综合效益评价.  相似文献   

2.
以栾川县为例,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7年来。该县的森林资源增长情况及林区经济发展进行了调研,分析评价了天保工程实施以来的森林生态效益以及经济、社会效益;对天保区后续开展的生态补偿技术进行探讨,分析了当前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指出天保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与社会效益,生态补偿制度需不断完善,才能巩固天保工程的成果,为生态建设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林业科学》2021,57(4)
【目的】以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为例,尝试对天然林保护工程绩效进行较为客观的跟踪评价,以期为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绩效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从资源子系统、产业子系统、社会子系统3个方面建立"天保工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的TOPSIS模型以2000—2018年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为例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绩效进行评价。【结果】2000—2018年"天保工程"资源子系统绩效值、产业子系统绩效值、社会子系统绩效值及"天保工程"系统综合绩效值分别在0.019 0~0.748 0、0.182 7~0.776 4、0.010 0~0.782 2和0.018 8~0.753 2之间,总体上均呈现波动上升态势。【结论】以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为例确定的"天保工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熵权,客观地折射出以天然林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为主、兼顾惠及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及助力国有林区产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天保工程"主要目标。与"天保工程一期"相比,"天保工程二期"的资源子系统绩效值、产业子系统绩效值、社会子系统绩效值及"天保工程"系统综合绩效值均有较大提升,绩效等级水平都已实现由"变化不大"向"略有好转"再向"变得较好"的转变,截至2018年底,各绩效等级水平都已达到"变得较好",但离"变得很好"的绩效最好水平尚有"一个等级"差距。  相似文献   

4.
选取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了解保护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情况,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3个层面选取15个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综合评价中权重值表现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而在15个评价指标中,森林覆盖率权重值最大,生物多样性和森林蓄积量权重值略次之;职工年收入增长率、自然资源开发程度、社会知名度权重值最小,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较小;三大效益评价值相差较大,生态效益评价结果为一级,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为四级,社会效益评价结果为一级。评价结果表明,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保工程效益综合评价结果为一级,保护区天保工程实施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秀山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基础上,通过对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林业职工分流与安置等方面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天保工程实施十年后,区内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林业职工妥善安置,林区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同时,存在林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后续产业发展缓慢等现象,影响着天保工程的长足发展。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以下建议:强化工程管理,加强公益林建设,促进后续产业发展,提高林业职工待遇.确保天保工程建设可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6.
首先根据区域经济学的原理对"国有林区"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试图提出一套国有林区森林社会效益评价指标标准。这个指标体系包括社会进文明步、人类健康、社会生活3个准则层的12项指标,给出了稳中有降指标的内涵和计算方法,介绍了评价国有林区森林社会效益的具体步骤。认为所给出的方法有助于完善森林效益计算与评价的技术理论。  相似文献   

7.
文章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企业综合效益的评价指标模型进行研究,分析各指标,并进行重要性排序,对研究结论进行分析,旨在为今后国有林区林业企业综合效益的评价及决策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国有森工企业在历史上曾经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目前正处于“两危”之中。1998年,国家在国有林区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给国有森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正确地分析天保工程对国有森工企业的影响,采取科学的对策及措施,对于天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1 天保工程对森工企业的影响1.1 促进企业生产转向优化产业结构 实施天保工程后,木材产量将大幅度调减,这就意味着木材生产的产值、利润水平也将大幅度下降,同时也给以木材为原料的林产加工业带来严重影响,森工企业原有的独…  相似文献   

9.
如何解决天保工程后续问题是确保天保工程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对天保工程实施后林区和林业企业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天保工程后续发展的管理与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乌鲁木齐板房沟林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位于乌鲁木齐市南郊,实施天保工程以来,林场积极探索天保工程的发展方向、森林资源培育与管护的途径、林区后续产业的发展路子和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创新,想方设法通过天保工程建设,努力产生更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结合寻甸县天然林资源的实际情况,对实施二期天保工程后当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总结霸王岭林区天保工程的实施效果,客观阐述了天保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天保工程后续建设的措施,旨在推进天保工程的顺利实施,促进森林保护与职工生活水平协调共进,实现林区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对天保工程绩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运用平衡计分与层次分析法,依托青海省39个实施单位2017年天保工程建设现地调查数据,从工程管理、森林管护、配套设施与资金管理4个方面构建天保工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为天保工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标准以及评估方法提供参考,并结合青海省2017、2018年天保工程绩效评价结果,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完善,为后期天保工程管理、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吉林省天保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考察了森林保护、公益林建设、沟系综合开发和木材加工以及多种经营项目。在此基础上对天保工程中有关林区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森林管护和林下资源开发、资源培育、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5.
对吉林省天保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考察了森林保护、公益林建设、沟系综合开发和木材加工以及多种经营项目.在此基础上对天保工程中有关林区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森林管护和林下资源开发、资源培育、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林区森林资源恢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在中国林业和生态建设史上矗立起一座里程碑。在当前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深入实施天保工程,对加快国有林区的改革与发展,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林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吉林三岔子林业局天保工程实施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岔子林业局自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公益林建设、木材生产、资源管理,人员分流以及资金管理和发展后续产业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成效。然而,在林权界定、限额采伐、资金投入、企业经营自主权、职工福利与返贫等各方面,影响“天保工程”的开展与林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据此,要继续深化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增加国有林区的政策性投入,进一步明晰林权,调整采伐限额管理办法和落实林区职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法律、法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新疆林业》2007,(6):13-15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实施后,天保工程区全面停止木材商品性采伐,天保工程实施单位正处在林区产业结构调整、经营机制转变、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符合林区特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后续产业,是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振兴林区经济、增强企业实力,增加职工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和谐林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一期实施效果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保工程一期(2000—2010)建设已经顺利结束,从实现森林资源恢复增长、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社会效益、拓宽就业渠道、效益价值的货币估算5个方面综述天保工程一期的实施效果,探讨工程实施效果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天保工程二期(2011—2020)继续实施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参照。  相似文献   

20.
罗腾峰 《中国林业》2011,(17):24-24
天保工程实施后,天保工程区全面停止木材商品性采伐,天保工程实施单位正处在林区产业结构调整、经营机制转变、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符合林区特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后续产业,是振兴林区经济、增强企业实力,增加职工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是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林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