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青蒿琥酯对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抗生素敏感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青蒿琥酯(Artesunate,ARS)的体外抗菌活性及其与临床常用抗生素联合对临床耐药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的作用效果。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ARS与7种抗生素分别对6株临床分离E.coli的敏感性;采用棋盘稀释法测定ARS分别与7种抗生素联合对耐药E.coli的分级抑菌浓度(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FIC),判定联合抑菌效应;采用平皿打孔法测定ARS预处理对抗生素抑菌圈直径的影响。结果显示,单独使用ARS无明显抑菌作用,但当ARS≥512μg/m L时,与抗生素联用可显著降低抗生素MIC值,其中除链霉素FIC指数为0.6,表现为相加作用外,其余抗菌药FIC指数均小于0.5,表现为协同效应。使用512μg/m L和1024μg/m L ARS前处理耐药E.coli仅增加链霉素和黏菌素的抑菌圈直径。结果表明,ARS本身不具有抑菌活性,但与受测试抗生素同时使用可显著增加抗生素对耐药E.coli的抗菌效果,而ARS预处理对受测试抗生素的增敏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2.
传统中药五倍子(Galla chinensis, GC)被证明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但其抑菌活性与活性成分之间的关联性不够明确。本研究采用大孔树脂从GC水提物(water extracts of GC, GCE)中分离五倍子单宁(gallotannins, GT)并收集大孔树脂脱GT后的剩余物(GTrE);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测定GCE中没食子酸(gallic acid, GA)和没食子酸甲酯(methyl gallate, MG)含量;然后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法比较了GCE与其活性成分对耐药大肠杆菌(E.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的抑菌活性,分析了活性成分含量与五倍子抑菌活性的关联性。结果表明,GCE对耐药E. coli和S. aureus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GT和GTrE与GCE的抑菌作用类似,两者在GCE中的含量分别为58.3%和22.8%,联合使用多呈现相加作用,对不同E. coli菌株的MIC范围为5-20 mg/mL;对不同S. aureus菌株的MIC范围为0.156-0.625 mg/mL。这提示GCE、GT和GTrE对S. aureus抑制的选择性更强。GA对上述两种菌的MIC范围为5-10 mg/mL,MG则为1.25-2.5 mg/mL,但GA和MG在GCE中的含量较低,分别为3.1665%和0.0899%。以上结果表明GCE具有显著的抑菌活性,GA和MG与其抑菌作用相似,但两者在GCE中的浓度远远低于它们的MICs。故推测含量较高的GT和GTrE或者未知组分的联合可能是五倍子发挥抑菌活性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连翘水煎剂及其与抗菌药物联合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B_3菌株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牛津杯法测定连翘对B_3菌的抑菌作用,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连翘、四环素和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对B_3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通过棋盘稀释法来测定连翘和上述抗菌药物的联合抑菌效果。结果:连翘能抑制多重耐药大肠杆菌B_3菌株的生长繁殖,呈现抗菌作用;试验药物对B_3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连翘125.0mg/mL、四环素12.8 mg/mL、磺胺间甲氧嘧啶钠50.0 mg/mL;部分抑菌浓度(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FIC)指数结果显示连翘与四环素联合呈相加作用,连翘与磺胺间甲氧嘧啶钠联合呈无关作用。本试验为兽医临床解决细菌耐药问题提供了用药新思路,同时为开发中草药制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试验测定了舒巴坦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用对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舒巴坦分别与阿莫西林、氨苄西林联用对标准大肠杆菌O78、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联合药敏结果为无关作用,对临床分离的产β—内酰胺酶耐药菌株鸭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较其单药显著降低,具有明显的抗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5.
旨在探究硫酸铜溶液连续诱导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抗菌药物抗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经硫酸铜诱导前后MRSA菌株(MR-YB1224、MR-YS3和MR-P318)对硫酸铜溶液及β-内酰胺类(氨苄西林、苯唑西林和头孢西丁)、氟喹诺酮类(氧氟沙星)、大环内酯类(罗红霉素)和氨基糖苷类(链霉素)等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硫酸铜诱导对菌株抗重金属基因(copA和arsB)和耐药基因(mecA,norA,ermB和aac6'/aph2″)表达的影响。连续诱导7 d后,MRSA菌株对硫酸铜溶液的MIC值均增加;特别是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MIC值增加显著(P<0.05);MRSA菌株对6种抗菌药物MIC值变化大小依次为苯唑西林 > 氨苄西林 > 头孢西丁 > 氧氟沙星 > 链霉素 > 罗红霉素。另外,连续诱导后,MRSA菌株的抗重金属基因和相关耐药基因的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硫酸铜溶液诱导对MRSA菌株抗菌药物抗性效应具有较强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6.
对江西省樟树市某鸭养殖场送检的病死鸭进行病理剖检,通过细菌分离、生化鉴定得到1株致病性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头孢拉定、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和阿莫西林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通过质粒提取和接合转移试验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提取得到一10 kb左右的质粒;质粒接合转移试验表明,成功将该质粒转化入感受态E.coli JM109,并能使E.coli JM109获得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且与分离菌株的耐药谱一致。推测该菌株产β-内酰胺酶的基因存在于质粒,并且该耐药基因能随质粒的转移转化入敏感菌E.coli JM109。  相似文献   

7.
克拉维酸是一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阿莫西林同时应用时使得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对阿莫西林耐药的大多数细菌重新成为敏感菌。对来源于鸡、猪的共31株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表明,70%以上菌株对阿莫西林耐药;克拉维酸与阿莫西林联合使用使MIC显著下降;与单一使用阿莫西林相比,头孢氨苄青霉素对大多数分离菌的MIC较低。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是为了探讨罗红霉素和TMP对鸡败血霉形体的联合药敏作用,从而在临床应用提供依据,首先通过体外抑菌实验测定了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和TMP对鸡身血霉形体BG44T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然后测定了两种药物联合用药时的FIC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FIC),鸡败血霉形体颜色变化单位的测定是采用十倍稀释法,单药MIC的测定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罗红霉素和TMP的联合抑菌试验的FIC指数是采用棋盘法测定的,试验重复三次,以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体外MIC结果测定表明罗红霉素对鸡败血霉形体的BG44T株高度敏感,其MIC值为0.0078ug/ml,而TMP对鸡败血霉形体的BG44T株不敏感,其MIC值为32ug/ml,两种药物联合时的FIC指数为1.5,结果为无关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大型肉鸡养殖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变化,以及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及耐药基因与耐药性的相关性,从陕西省的部分规模化养鸡场的病、死鸡中分离鉴定并保存108株致病性E.coli。采用K-B药敏纸片法检测致病性E.coli分离株对7种β-内酰胺类药物的药敏性,PCR方法检测3种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用DNA Star软件对获得的耐药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的相关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显示,鸡源致病性E.coli分离株对头孢派酮、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头孢呋肟、头孢噻吩的耐药率分别为83.3%、18.5%、72.2%、92.6%、88.9%、90.1%和95.7%。三重以上耐药菌株占88.9%。β-内酰胺酶基因tem和ctx-m的检出率分别为98.1%和74.1%,未检测到shv基因。结果表明,快大型肉鸡致病性E.coli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普遍存在,以多重耐药为主。耐药基因tem和ctx-m的检出率与其耐药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抗菌药物与甲氧苄啶联合抗菌作用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评价甲氧苄啶(trimethoprimum,TMP)对不同抗菌药物的增效作用,确定其与抗菌药物最佳配伍比较。本试验以棋盘格法(checkboard test)测定12种抗菌药物和TMP单独试验及其联合试验时各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以各药的小数抑菌浓度(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FIC)及小数抑菌浓度指数(FIC index)判断各药与TMP联合作用效应,测定结果表明受试药物与TMP配伍使用均产生协同作用,使各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增强2-8倍,不同抗菌菌药物与TMP配伍的最佳比例因药物和受试菌株的种类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对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大肠杆菌O8(E.coli O8)具有良好抑菌作用的蒙药,本试验采用牛津杯法测定金银花、黄连、何首乌、地榆、五味子、秦皮、穿心莲、甘草、蒲公英、夏枯草、虎杖、柴胡、黄柏、苦参、石榴皮、板蓝根16味蒙药的抑菌圈直径,微量稀释法和平板法测定蒙药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棋盘法测定敏感蒙药对E.coli O8和S.aureus的协同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FICI)。结果显示,黄柏、金银花、黄连、五味子、蒲公英、秦皮6味蒙药对S.aureus的抑菌圈直径为10.22~22.44 mm,MIC为15.6~250 mg/mL;五味子、金银花、黄连、秦皮4味蒙药对E.coli O8的抑菌圈直径为11.29~26.41 mm,MIC为15.6~500 mg/mL;黄柏与黄连联合用药对S.aureus的FICI为0.36,为协同作用,黄连与地榆联合用药对E.coli O8的FICI为0.48,为协同作用。综上所述,金银花、黄连、五味子、秦皮、蒲公英、黄柏6味蒙药对S.aureus综合抑菌效果达极敏或高敏;金银花、黄连、五味子、秦皮4味蒙药对E.coli O8综合抑菌效果达极敏或高敏,黄柏、黄连、秦皮在抑制S.aureus的组方中可优先考虑,黄连与地榆在抑制E.coli O8的组方中可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2.
用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对从临床分离鸡致病菌进行了鉴定,并进行了β-内酰胺酶(BLA)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同时测定了多种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经鉴定9株致病菌中1株为沙门菌,8株为大肠杆菌;9株致病菌均为BLA阳性,其中有1株为ESBLs阳性;9株细菌对部分抗生素耐药,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或多种抗生素的联合用药能部分的恢复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旨在为新药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倍比稀释法分别测定黄连素和黄芪多糖对4株鸡源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棋盘稀释法测定黄连素与黄芪多糖联用对4株鸡源大肠杆菌的MIC,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结果表明,单独使用黄连素对各菌株的MIC分别为0.75、0.5、0.375、1.0mg/mL;单独使用黄芪多糖对各菌株的MIC分别为15、10、10、15mg/mL;两者联合使用时对各菌株的FIC分别为0.75、0.75、1.5、0.625,平均FIC为0.91。通过联合用药,使黄连素的抗菌潘性提高。T2~8倍,黄芪多糖的抗菌活性提高了1~2倍。黄连素和黄芪多糖联合使用,能够减少药物的使用量,可用于防治鸡大肠杆菌病。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40年代,第一个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的研制和应用,开创了抗生素治疗细菌性疾病的光辉时代。但细菌的耐药性也因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而变得日益普遍,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最主要的耐药机制是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研制应用,恢复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有效性,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得以继续发挥其在临床上强大的治疗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β-内酰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及其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用的抗菌活性,以及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概况。为有效地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控制耐药菌感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王莉莉  姚汉利 《猪业科学》2002,19(11):20-22
本实验是为了探讨罗红霉素和TMP对鸡败血霉形体的联合药敏作用,从而为在临床应用提供依据.首先通过体外抑菌实验测定了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和TMP对鸡败血霉形体BG44T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然后测定了两种药物联合用药时的FIC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FIC).鸡败血霉形体颜色变化单位的测定是采用十倍稀释法,单药MIC的测定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罗红霉素和TMP的联合抑菌试验的FIC指数是采用棋盘法测定的.试验重复三次,以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体外MIC结果测定表明罗红霉素对鸡败血霉形体的BG44T株高度敏感,其MIC值为0.0078 μg/ml.而TMP对鸡败血霉形体的BG44T株不敏感,其MIC值为32 μg/ml;两种药物联合时的FIC指数为1.5,结果为无关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泰州地区鸡源大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及耐药情况,对13株分离自泰州地区的鸡源大肠杆菌进行ESBLs检测,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不同药物对产ESBLs菌和非产ESBLs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13株分离菌中有5株被确定为产ESBLs菌株,阳性率为38.5%.产ESBLs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耐药性极其严重,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二者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100%和62.5%,对头孢噻呋的耐药率分别为100%和12.5%,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分别为80%和20%,产ESBLs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也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氨苄西林与舒巴坦(2:1)联用与单用氨苄西林相比,对产ESBLs菌的MIC值降低至单用氨苄西林时的1/16~1/8,但对非产ESBLs菌的MIC值没有明显变化.氨苄西林与阿米卡星(1:1)联用与单用两者中的任何一种相比,对产ESBLs菌和非产ESBLs菌的MIC值均降低至单药时的1/16~1/2.结果表明,临床可选择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混合制剂来治疗产ESBLs鸡大肠杆菌的感染,也可尝试将不同种类、不同作用机理药物联合应用来治疗鸡大肠杆菌感染,尤其是耐药性鸡大肠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7.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菌株显著增加,成为预防和控制临床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主要障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最重要的机制,它能水解氧氨基头孢菌素和氨曲南,但也能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ESBLs产生的细菌,不仅对β-内酰胺环类抗生素耐药,  相似文献   

18.
兽医临床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表型检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β-内酰胺环类抗生素自上世纪60年代研制以来,一直广泛应用,目前占全球抗生素消量的50%,但近年来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它们的使用受到严重威胁。研究显示,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主要是因为产生了能水解该类扰生素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 spectrum β-lactamses,ESBLs)。ESBLs大多是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主要由大肠埃希氏菌与肺炎克雷伯菌产生,由于其能降低新的广谱头孢菌素的功效,造成体外药敏试验敏感而体内用药无效,严重影响β-内酰胺环类抗生素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痰热清注射液联合阿米卡星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菌株的体外抗菌作用,试验采用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痰热清注射液、阿米卡星以及两药联合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菌株1号、耐药菌株2号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棋盘稀释法检测两药联合的体外抑菌作用,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根据FIC指数判定药物联合的抗菌作用;建立体外生物膜模型,用银染法分别测定阿米卡星、痰热清注射液及两药联合对其成膜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耐药菌株1号,阿米卡星的MIC为6.25μg/mL,痰热清注射液的MIC为62.5μL/mL,联合用药时阿米卡星的MIC为1.56μg/mL,痰热清注射液的MIC为1.95μL/mL;对于耐药菌株2号,阿米卡星的MIC为12.5μg/mL,痰热清注射液的MIC为500μL/mL,联合用药时阿米卡星的MIC为0.39μg/mL,痰热清注射液的MIC为125μL/mL;对于两个耐药菌株,两药联合时的FIC指数均为0.28。两个耐药菌株的成膜能力强,高浓度的阿米卡星和痰热清注射液单独使用时均对其成膜能力有抑制作用,而低浓度阿米卡星反而有促进生物膜生长的作用(阿米卡星浓度≤3.125μg/mL促进耐药菌株1号生物膜生长,阿米卡星浓度≤6.25μg/mL促进耐药菌株2号生物膜生长),痰热清注射液与阿米卡星联合用药后对两个耐药菌株生物膜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说明痰热清注射液与阿米卡星联合对耐药菌株1号和耐药菌株2号的抑制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β-内酰胺环类抗生素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的特点,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其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 spectrum β-lactamses,ESBLs)的产生是革兰阴性菌对新型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重要机制之一。ESBLs在革兰氏阴性菌中常见,细菌产生ESBLs后,对临床常用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都可耐药,耐药谱可因小同地区使用抗生素的差异而变化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