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利用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和水鹿(Cervus unicolor)在天然盐井的活动进行初步观察。结果显示:羚牛和水鹿在水源的使用上具有明显的等级序位,并会利用地形进行争夺。水鹿种群扩大会缩短个体用于警戒的时间,鹿群也会在水源地停留更久。羚牛花费在警戒行为中的时间比水鹿少。2种动物在种内及种间的冲突行为表现出不同的形式。羚牛和水鹿具有不同的集群类型,但都由雌性引导种群的活动。2种动物的未成年个体跟随母体生活和学习的时间均超过1 a,水鹿母幼之间的亲昵行为频率要低于羚牛。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能够全天候观察自然状态下的野生动物,并可以进行视频回放。该系统在卧龙的应用增加了对羚牛、水鹿生态学和行为学的认识,有利于保护这2个物种。  相似文献   

2.
5.12汶川大地震以来,卧龙自然保护区地质灾害十分严重。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防治方式的比较分析,逐步摸清该保护区地质灾害的类型与成因,为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收集了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至2013年共11年的社区经济数据,分析了汶川地震对卧龙保护区社区经济的影响。结果显示:地震造成了2008年社区家庭经济收入、社区总收入和支出费用下降,但其他年份均平稳增长(R20.800),地震未对总体经济造成持续影响;地震造成了种植业、工业和商业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下降,但同时养殖业和建筑业所占比例上升,弥补了种植业等下降的损失;地震对卧龙保护区旅游业产生了严重影响,使区内旅游业基本停滞。  相似文献   

4.
为持续利用、有效保护、科学管理野生动物资源,更进一步提高保护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技术》方法和要求,对天华山自然保护区野生羚牛分布及活动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和分析,发现羚牛主要活动在海拔1 500m以上的木河小区和麻房子小区,羚牛数量较五年前增长了8.8%。  相似文献   

5.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以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西部的光头山地区是羚牛主要的栖息地,2007年9月-2008年12月该保护区开展了光头山地区羚牛野外调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7.
通过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臭水观察区域的野生四川羚牛和水鹿在舔盐过程中警戒行为进行观察,对比分析其警戒行为的日活动规律以及性别、年龄、季节、群体大小对警戒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羚牛和水鹿警戒行为的日活动规律存在差异,羚牛警戒行为的时间占比为0.27%,水鹿占比为13.03%,水鹿的警戒性比羚牛高;在性别上,羚牛和水鹿均是雌性警觉性比雄性高;在年龄上,羚牛和水鹿均是成体的警惕性最高,其次是亚成体,最后是幼体;在季节上,羚牛和水鹿警戒行为发生最多均为冬季;在群体大小上,警戒频率与群体大小成反比;水鹿和羚牛同时出现,水鹿只数大于羚牛或其正在行动时,羚牛会有很高的警惕性,与水鹿保持安全距离并先行离开,为避免领域竞争冲突,羚牛和水鹿的防御行为均为逃离。  相似文献   

8.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总面积约为20万hm2(2 000 km2)。保护区内,杨柳科植物包含两个属、约29个天然种和一些天然杂种,即杨属(约5种)和柳属(约24种)。本文中,编制了分属检索表和各属的分种检索表,记述了各个种和变种,包括他们的正名、异名、文献引注、命名模式、本地区内海拔高度、地理分布等。保护区杨柳科植物区系具有丰富的种类,而且其中不乏奇特的分类群和大量其命名模式产于保护区的分类群。  相似文献   

9.
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是秦岭体型最大的食草动物,也是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之一,及时掌握其种群动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大熊猫国家公园佛坪管理分局是秦岭羚牛主要分布区之一,近十年来尚未开展过资源调查。2021年冬季采用路线法对佛坪管理分局秦岭羚牛种群数量、分布及栖息地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佛坪管理分局秦岭羚牛的种群数量为(396±53)只,主要分布在1 500~2 000 m海拔区间;平均样线痕迹遇见率为每千米0.53处,痕迹遇见率较高的样线主要分布在西河黄桶粱、草坪及龙潭区域;凉风垭管护站痕迹遇见率最高(每千米0.96处),大古坪管护站痕迹遇见率最低(每千米0.33处);秦岭羚牛主要活动在温性针阔叶混交林,其次为落叶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种群数量较大,越冬地段树皮被羚牛啃食现象日益严重,给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管理造成一定压力。建议加强秦岭羚牛保护生态学研究,为该区域濒危物种及生物多样性精准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2017年7月—2018年6月,利用红外相机对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开展持续监测并分析其活动节律。研究累计16 840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在62个相机位点拍摄到四川羚牛活动,共获得独立有效记录1 455次(春季267次、夏季158次、秋季823次、冬季207次)。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来分析数据,结果显示:四川羚牛在不同季节的日活动节律均有2个活动高峰(春季:06:50—09:10, 14:50—19:50;夏季:06:50—08:00,14:50—20:10;秋季:07:10—10:00, 15:30—19:00;冬季:08:50—09:40,14:40—19:50),均主要在晨昏活动。四川羚牛在早上的活动高峰期秋季(2.83 h)>春季(2.33 h)>夏季(1.67 h)>冬季(0.83 h),而傍晚的活动高峰期夏季(5.33 h)>冬季(5.17 h)>春季(5 h)>秋季(3.5 ...  相似文献   

11.
通过近十年的植被调查,增补卧龙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7种新记录,即为星叶草、桃儿七、牧地香豌豆、齿苞筋骨草、立氏大王马先蒿、独花黄精和西藏洼瓣花。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开发现状和急待解决的问题,探讨了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应坚持的原则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卧龙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模糊划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是保护区规划和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长期以来,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一直采用人为定性划分方法,主观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依据。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是1984年人为确定以磨子沟大桥为界,以西划为核心区,以东划为试验区。实践证明,这种划分不符合卧龙的实际,结果未能发挥出功能区划分应有的作用,本文在大量调查,计算和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出旅游、农业活动、距离公路的远近,海  相似文献   

14.
小型陆栖脊椎动物是一类稳定、灵敏、高效的环境指示动物,将它们作为生态环境变化的指针具有诸多的优越性。通过围栏陷阱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内小型陆栖脊椎动物在原始竹林与人工竹林中的分布情况展开调查,进而对保护区内小型陆栖脊椎动物资源现状进行评估,并科学地评估我区震后的生态环境。本次调查共记录到小型陆栖脊椎动物物种5目7科15种,其中两栖类2目2科2种,爬行类1目1科1种,小型兽类2目4科12种。采集的样品数量达到316只。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内拐棍竹根系结构特点。结果表明,柺棍竹根系最常见分布区一般在秆基第13节~19节;地下茎龄级越小,根在地下茎上着生的位置越远离秆基竹秆端即节序越大;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地下茎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基本一致;不同龄级柺棍竹地下茎上根的条数是有差异的,但彼此相差不大,幼嫩地下茎和较老地下茎上的根相对较少;根的直径随地下茎龄级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采用样方法调查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水青树林,揭示了其分布、生境、群落组成、群落结构和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7.
远程红外视频监控技术的引入,为深入了解羚牛种群的种群结构提供了新的手段.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对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羚牛种群进行了连续监测.通过视频在线和回放的形式,以15?min为间隔的固定时间抽样法,在9968次有效观察中,记录羚牛45188只次.雌雄性比为1.64:1,雌性成年与亚成体、幼体的构成比例...  相似文献   

18.
2015年7月至8月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开展菌食性隐翅虫及其寄主大型真菌调查.采获菌食性隐翅虫标本共359头,经鉴定隶属于6亚科17属25种,两大优势类群分别为:前角隐翅虫亚科,6属9个形态种,占总标本数的56.2%;尖腹隐翅虫亚科,4属6个形态种,占总数的29.8%.共采集到隐翅虫寄生菌105号,隶属于10科14属26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