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给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保护和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揭示种群生存现状,以甘肃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连香树为研究对象,测量连香树树高和胸径,编制静态生命表,运用生存函数分析种群结构特征与数量动态。结果表明,连香树种群表现为增长型种群,幼苗期和中龄期植株占比较大,幼苗数量丰富但对外部环境干扰敏感;种群存活曲线符合Deevey-Ⅱ型,种群生命期望值在幼苗期达到最大值,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种群的生存状况表现为幼苗期稳定和中后期衰退,种群已处于衰退的早期阶段。为增加种群数量和促使种群结构稳定,可设置特别保护小区保护母树,通过人工植苗增加种群密度,加强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2.
运用种群结构、生命表、生存分析方法,研究了东大河林区旅游干扰对青海云杉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旅游干扰使青海云杉种群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幼苗幼树个体数量减少,种群处于稳定和衰退之间,在目前旅游环境的压力下可能发展为衰退型种群;(2)受旅游干扰的影响,青海云杉种群存活曲线偏离了DeeveyⅡ型曲线,种群的大多数个体基本能实现其平均的生理寿命,在达到平均寿命时几乎同时死亡;(3)旅游干扰使青海云杉种群的期望寿命降低并发生波动;(4)旅游干扰使青海云杉种群数量降低,幼苗幼树通过环境筛时的死亡率降低,消失率和期望寿命增加;径阶达到18 cm以后,种群消失率和期望寿命逐渐降低;(5)受旅游干扰的影响,青海云杉种群生存率函数、死亡函数、死亡密度函数、危险率函数发生明显波动,种群的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3.
在小陇山林区对连香树种群进行群落调查获得基础数据,通过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等方法对不同生境的连香树种群结构与动态进行分析的果表明:连香树种群的年龄结构呈正金字塔形,其种群属于增长型;连香树种群整体上其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Ⅱ型;连香树种群存在两个死亡率高峰,分别在幼苗向幼树转化阶段和成年阶段,连香树种群在10龄级时大多已死亡,总亏损度最大,为4.605。  相似文献   

4.
【目的】植物种群结构与动态能够反映种群的生存状态以及植物与环境的适应性,对保护和利用植物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以贵州省西北地区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其群落进行调查,应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和匀滑技术,以胸径大小级为基础,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和生存函数曲线,分析马尾松人工林结构及数量特征,同时运用种群动态量化方法和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研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特征及发展趋势。【结果】马尾松种群的径级结构呈不规则的倒"J"型,主要集中在Ⅱ~Ⅳ龄级(个体数量占55.42%),高度结构呈不规则的单峰曲线,冠幅结构呈非典型的倒"J"型;种群数量动态指数VPi和V′Pi均大于0,种群结构呈增长型,但是种群的演替过程存在波动性;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Ⅱ型,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分别在第Ⅰ、Ⅹ龄级出现高峰;生存函数分析表明,生存率和累计死亡率二者互补,呈单调下降和上升趋势,马尾松种群具有前期锐减、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动态变化特征;时间序列分析表明,种群未来老龄个体逐渐增多,幼苗更新不足,若不及时抚育幼苗,种群将难以保持稳定。【结论】在今后的森林经营中,针对马尾松种群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应采取不同的抚育措施,人为促进马尾松幼苗、幼树生长,保证种群的正常更新,为马尾松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辽东栎是我国华北地区分布广泛的森林群落建群种和优势种,研究山西庞泉沟辽东栎生命表对于揭示其种群年龄结构和动态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笔者基于野外调查数据,构建了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辽东栎种群的静态生命表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包括年龄结构图、存活曲线、死亡曲线等、消失率曲线、生存函数曲线、累积死亡率函数曲线、危险率函数曲线和死亡密度函数曲线。结果表明,辽东栎低龄级(1龄级~2龄级)种群数量较少,年龄结构呈衰退类型;种群死亡率随龄级增加逐渐增加,在最高龄级达到最大;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与年龄结构反映的衰退类型相同。总体上,死亡率和消失率随龄级增加,在高龄级阶段(7龄级~9龄级)生物量和消失率迅速上升;生存函数与累积死亡率函数呈负相关关系,生存率随龄级的增加而减小。死亡密度函数变化不明显,危险率函数变化趋势随龄级增加而增加,与死亡率变化趋势类似。因此,庞泉沟辽东栎种群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  相似文献   

6.
通过调查福州市长乐区珍稀植物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Murr.)Carr)种群,探讨其种群生命表和生存曲线,研究油杉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长乐市油杉种群中树个体数最多,大树其次,幼树最少。油杉种群存活曲线为凹型曲线,属DeeveyⅢ型,表现为衰退型种群。油杉种群的个体死亡率和种群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相似,表现为油杉种群早期死亡率较高,生长到Ⅵ龄级时,其种群死亡率呈现逐步下降趋势。油杉种群生存函数曲线表现出该种群前期数量锐减、中期种群稳定和后期种群出现衰退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不同地区杜松种群结构与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黄土高原不同地区杜松种群结构与动态进行比较研究,阐明黄土高原地区杜松种群的生存现状与数量动态,揭示种群的发展趋势,为杜松种群恢复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选取黄土高原5个地区(内蒙古武川、山西浑源、陕西府谷、宁夏贺兰山和河北涿鹿)的杜松种群,根据杜松生活史特点并借鉴前人研究方法,划分种群径级、高度级和冠幅级,分别绘制其种群结构图。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即用杜松的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应用生存分析中的4个函数(生存函数、积累死亡率函数、死亡密度函数和危险率函数)分析杜松种群动态。【结果】5个种群的径级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涿鹿和浑源种群的高度结构相对完整;5个种群的冠幅结构均有一定程度的缺失,武川、涿鹿和浑源3个种群冠幅面积大多集中在2 m2以内,贺兰山种群的冠幅面积大多在3 m2以上;种群静态生命表表明,杜松种群不同龄级的存活量差别较大,存活量随龄级的增加逐渐减少;死亡率和消失率最高的均为Ⅳ龄级;期望寿命最高的是Ⅰ龄级,武川种群的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其余种群则趋于Deevey-Ⅱ型;各种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生存分析表明,武川种群前期略减、中期稳定、后期衰退,府谷种群前期锐减、中期稳定、后期衰退,涿鹿和浑源种群前期锐减、后期衰退,贺兰山种群则呈现前期略减、后期衰退的特征。【结论】黄土高原不同地区杜松种群的径级、高度级和冠幅级结构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涿鹿和浑源种群密度相对较大且有一定幼龄植株储备,种群表现出一定的更新发展潜力;府谷种群存在相当数量的中老龄株;府谷、武川和贺兰山种群的径级结构相对完整,但种群密度较小且缺失幼龄植株。杜松从幼树成长为大树的过程中受到了相当程度的环境筛选和竞争压力,大树的生存能力增强。涿鹿和浑源种群有一定的幼苗储备,若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幼苗的生存发展,种群是可以恢复与更新的;府谷种群幼苗库的储备缺少,若不进行补充可能会限制种群的更新发展。在天然杜松种群的保护工作中,要注意保护萌蘖苗,防止动物啃食尤其人为放牧等的影响;针对杜松种子自然条件下萌发率低的特性,应人为采取相关的技术措施,促其萌发;对于府谷种群等老龄化严重的杜松种群,应该借助人工补充幼苗以保证种群的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采用样方调查法对南京溧水东庐山麻栎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麻栎种群的年龄结构呈现偏态性,Ⅰ级幼苗数量较少,Ⅱ级幼苗贮备不足,年龄结构为衰退型;(2)静态生命表中,Ⅰ、Ⅱ龄级的死亡率为负值,而Ⅶ、Ⅸ龄级的死亡率最大,种群生命期望随龄级增加依次递减。(3)种群大小结构表现为中龄、大树所占比例较多,而幼树及老龄个体数量都较少,存活曲线呈现衰退型种群的变化特征。(4)利用负二项参数(K)、扩散系数(C)、扩散型指数(I_δ)、Cassie指标(C_a)、丛生指数(I)、聚块性指标(m*/m)等指标对种群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表明麻栎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  相似文献   

9.
色木槭次生林种群结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将林木依胸径大小分级,以林木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结构,编制了色木槭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了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损失度曲线和生存函数曲线,分析种群数量特征。结果表明:色木槭种群幼年个体丰富,中老年个体较少,种群在第Ⅲ和第Ⅷ径级出现死亡高峰,种群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Ⅱ型,色木槭种群...  相似文献   

10.
以种群生命表和生存分析为基础,采用空间代时间法和匀滑技术,编制了福建茫荡山小叶青冈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死亡率曲线、生存分布函数曲线、存活曲线,分析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小叶青冈种群结构存在波动性,其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幼年阶段个体较为丰富;种群有3个死亡最高峰,分别出现在Ⅰ、Ⅴ、Ⅷ龄级;生存分析表明,小叶青冈种群的生存率单调下降,积累死亡率单调上升;从Ⅴ龄级开始,种群生存率曲线和积累死亡率曲线的变化开始趋于平缓,但种群生存率不足1%,积累死亡率大于99%;4个生存函数曲线表明,小叶青冈具有前期相对稳定,中期锐减,末期衰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Euryodendron excelsum H. T. Chang is an endangered species of the family Theaceae endemic to China. It is listed as a second-class endangered plant for state protection in the Red Data Book of Plant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species is restricted to one remnant population with less than 200 individuals in the Bajia region of Yangchun County, Guangdong Provinc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status of the population, analyze the past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forecast the futur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E. excelsum. The size structure and height structure of the population of E. excelsum were tabulat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these data, we estimated the values of the parameters such as survival curve, mortality curve and life expectancy. Population dynamics was predicted by a time-sequence model.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whole population generally fit a reverse “J” type curve, suggesting a stable population. The number of young individuals was larger than that of middle-aged and old individuals. The analysis of life table and survival curves show that under environmental screening and human disturbance, the population had one peak of mortality in size class II and only 11.43% individuals could survive from size class II to size class III. The life expectancy of E. excelsum was the highest in size class IV. The survival curve of the population belongs to the Deevey-III type. Time-sequence models for E. excelsum population predict that the number of different size classes will increase after two and five years. As a result, the crucial factors for the natural regener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E. excelsum are the protection of living individuals and their habitat.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8, 28(5): 2404–2412 [译自:生态学报]  相似文献   

12.
我国珍稀濒危植物见血封喉在海口地区集中分布于自然村落周围。为初步探讨人类活动对见血封喉种群数量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在海口地区共设置6个样地,从种群的大小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5个方面分析了海口地区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①种子的萌发率高,幼苗个体丰富,但是幼树个体缺乏,中龄期个体相对丰富,老龄期个体数量较少;纺锤型的大小级结构表明种群属于衰退型。②现存的Ⅱ、Ⅲ级个体数少,导致静态生命表中Ⅱ、Ⅲ级个体死亡率出现负值,由于接近实际寿命,在第Ⅵ级死亡率达到最高。③虽然见血封喉种子成活率较高,但由于其幼树的存活率较低,其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Ⅲ型;但是如果剔除掉人为干扰在幼树阶段的影响,其生存曲线属于Ⅰ型,呈凸型,这表明该海口地区的环境条件较适宜见血封喉种群的生长。④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为聚集分布,这与大多数珍稀植物种群一致;人为干扰和自然环境影响其分布格局,使种群由聚集分布转变成随机分布,后又向聚集分布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采用空间代时间和匀滑技术,通过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和生存分析,对福建省连城县乐东拟单性木兰的种群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人工林栽培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乐东拟单性木兰种群年龄结构似金字塔形,Ⅰ级、Ⅱ级数量较多,在Ⅲ级、Ⅳ级种群出现断层,种群存活率曲线属于DeeveyⅢ型,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共出现3次死亡高峰,第Ⅱ级、Ⅳ级、Ⅶ级死亡率较高,种群在第Ⅰ级生存率较高而死亡率较低,进入第Ⅱ级之后,生存率急剧降低,累积死亡率急剧升高;11年生东拟单性木兰与杉木生长无显著差异,但在后期的培育过程中,应对杉木进行适当修枝或疏伐,以促进东拟单性木兰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云南特有濒危植物中甸刺玫的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实地踏勘及民间访问,对中甸刺玫的地理分布、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据此分析了其濒危原因。调查结果表明:中甸刺玫的地理分布区域十分狭窄,且呈零星或小片状间断分布;在12个中甸刺玫种群分布地中共观测到172株(含幼树)个体。种群规模小,各种群分布地中的中甸刺玫个体数有很大差异,最大的种群分布地为56株,最小种群分布地仅1株,超过10株的种群分布地仅3个。种群中植株的年龄结构表明,中甸刺玫种群的老龄植株较多,幼龄个体数量稀少,缺乏后续资源,而处于衰退期。人类活动影响和自身更新困难是导致中甸刺玫濒危的原因。根据中甸刺玫的资源现状,提出如下合理保护的建议:(1)在中甸刺玫自然分布区内设立保护小区,实施就地保护;(2)重视中甸刺玫规模化繁殖技术的研究,积极开展迁地保护和种群回归工作;(3)利用藏族宗教信仰进行中甸刺玫保护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为了阐明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的动态变化规律,对燕山北部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种群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白桦和华北落叶松种群的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结果表明,燕山北部白桦和华北落叶松种群,中径级个体多,大小径级个体少,呈现衰退型趋势。从期望寿命来看,白桦种群和华北落叶松种群在Ⅱ径级时,期望寿命达到最大,表明此阶段种群生理活动达到旺盛期。随着径级的增加,白桦和华北落叶松死亡率和消失率基本呈现相同的趋势,即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小径级和大径级时,其死亡率高,表明这两个种群有衰退的趋势。适当间伐白桦和华北落叶松对其次生林天然更新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种群生存力分析,为孤立种群中华斑羚的物种保护提供依据。【方法】根据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隔离分布的中华斑羚种群连续10年的观察数据,参照种群大小、婚配制度、环境容纳量、遗传多样性、灾害发生的频率等种群参数,并结合斑羚其他种群的研究结果,利用漩涡模型(Vortex 10.2.7.0)进行种群生存力模拟分析。【结果】该种群未来100年的存活率将下降到0.33。新生幼崽性比、新生雌性幼崽死亡率、成年雌性死亡率是影响斑羚种群增长的重要限制因子。如能补充外源个体,即每3年补充1只雌性和1只雄性,该地区斑羚数量能稳定增长,无灭绝风险。【结论】该地区斑羚种群的生存动态不容乐观,补充外源个体是促进种群增长最有效的方法。严寒冬季补充饲料和营养盐,改善个体生存和繁殖条件,也是维持种群稳定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调查了喇叭河自然保护区和宝兴县两个地区天然连香树种群,研究了不同群落类型下天然连香树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2个地区连香树种群分布格局相似,均呈集群分布,但集群程度有差异;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连香树种群分布格局方面,幼树的聚集程度较高,从幼树到大树聚集程度有减弱的趋势,即有扩散的趋势,其中幼树到中树的扩散趋势较明显。  相似文献   

18.
根据样地调查数据,编制了阿拉善荒漠区敖隆敖包及乌兰腺吉蒙古扁桃种群静态生命表,并由此求得蒙古扁桃种群大小级结构图、存活曲线及死亡率曲线,从而对两地蒙古扁桃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地蒙古扁桃种群幼龄和老龄级个体较少,中龄级个体较多。总体上,敖隆敖包蒙古扁桃种群年龄结构呈稳定型,而乌兰腺吉种群趋向衰退型。两地存活曲线处于DeeveyⅡ和DeeveyⅡ2。两地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均呈聚集型分布。分析表明,草畜平衡在蒙古扁桃种群稳定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