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于2018年,以福建省连江县8年生的麻竹笋用林为试材,采用无机复合肥、有机肥、尿素3因素3水平施肥正交试验设计,分析各施肥处理对出笋规律、数量、笋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料种类对笋个数和笋产量的影响为:无机复合肥>有机肥>尿素,提高笋数量的最优组合为有机肥3 kg·丛-1+无机复合肥2 kg·丛-1+尿素0.5 kg·丛-1,提高笋产量的最优组合为有机肥3 kg·丛-1+无机复合肥2 kg·丛-1。适中的无机肥和充足的有机肥能够有效促进竹笋生长和竹林增产;增施尿素可促进竹笋个数增加,但对增产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撑绿杂交竹是我国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中广泛种植的优良丛生竹类.利用伐桩施肥技术,研究了氮肥、磷肥和钾肥3种肥料的不同配比对撑绿杂交竹出笋数、退笋率、新竹高度和胸径等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伐桩施肥能够有效的促进撑绿杂交竹提早发笋并抑制退笋,显著提高新竹胸径和高度;伐桩施肥明显改善了新竹的营养状况,不同施肥处理的1年生竹竹叶的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相比提高显著.伐桩施肥综合效果以每丛撑绿杂交竹施入尿素50 g、过磷酸钙30 g、氯化钾45 g的配比为最佳.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施肥对中肥力区凹叶厚朴幼树生长及药用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以中肥力区凹叶厚朴良种“洪塘营7号”的5年生幼树为研究对象,采用“3414”配方施肥设计,测定与统计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凹叶厚朴幼树的生长量及其树皮药用有效成分含量,并建立树高生长量与氮、磷、钾肥料效应模型。结果表明:施氮、磷、钾肥对中肥力区凹叶厚朴幼树的生长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对幼树树皮药用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但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厚朴酚、和厚朴酚、总酚的含量。施氮、磷、钾肥对中肥力区凹叶厚朴幼树树高、地径生长量影响的排序分别为氮肥>磷肥>钾肥和磷肥>氮肥>钾肥,对树皮药用有效成分厚朴酚、和厚朴酚、总酚含量影响的排序分别为磷肥>钾肥>氮肥、钾肥>氮肥>磷肥和钾肥>氮肥>磷肥。在中肥力区的凹叶厚朴幼树树高最大生长量为122.02 cm,对应的施肥量为N 190.80 g·株-1、P2O5 126.40 g·株-1、K2O 79.69 g·株  相似文献   

4.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试行)》推荐的"3414"试验设计方案,研究不同肥料处理对糙花少穗竹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氮、磷、钾平衡施肥不仅显著提高糙花少穗竹笋产量,还明显提高单笋质量,平衡施肥处理的笋产量比未施肥的空白区增产26.56%,比氮或磷或钾缺素区分别增产10.45%、42.11%和28.57%,单笋质量比氮或磷或钾缺素区分别提高4.86%、27.01%和22.74%,不同肥料的增产效果表现为磷肥 > 钾肥 > 氮肥;2)平衡施肥处理能够改善笋品质,其笋粗蛋白含量较氮、磷、钾缺素区处理分别增加66.63%、41.45%、6.33%,笋粗纤维含量较空白区和氮、磷、钾缺素区处理分别降低7.32%和23.63%、12.84%、9.08%;3)肥效模型显示,糙花少穗竹的氮、磷、钾肥最佳施用量分别为氮肥150 kg/hm2、磷肥为58 kg/hm2、钾肥为83 kg/hm2,预计出笋产量1 596 kg/hm2,氮、磷、钾肥最佳比例为1:0.4:0.6。  相似文献   

5.
毛竹施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毛竹林氮、磷、钾、锌正交设计施肥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施肥量能显著增加毛竹林出笋数、退笋数和新竹株数,对新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磷肥和氮肥,其后依次是钾肥和锌肥。毛竹林第一次施肥用尿素600kg/hm2、过磷酸钙225kg/hm2、硫酸钾375kg/hm2、硫酸锌6kg/hm2时新竹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设计,对立地指数为12~14的23 a生马尾松天然次生林不同肥种与配比施肥4 a后的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主要结论是:(1)氮、磷、钾3种肥料对马尾松胸径、材积以及经济产量增长具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其对胸径与经济产量影响效应主次为磷肥>钾肥>氮肥,而对材积增长影响效应主次则为磷肥>氮肥>钾肥,并3种肥料对树高的影响中仅钾肥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而氮肥及磷肥的影响不明显.(2)磷肥对木材比重有显著影响,而氮肥和钾肥的影响不明显,施用磷肥将给木材比重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其影响的显著性程度以磷肥施用量300 g/株为阀值.(3)对经济产量具有显著性影响的肥种有磷肥和钾肥,尤以磷肥的影响为最大.(4)肥种间交互作用明显,全营养配方施肥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肥种,在土壤较为贫瘠,磷、钾缺乏的林地进行氮、磷、钾全营养配方施肥具有明显的增产效应,与不施肥处理相比较,最优配方施肥单位面积材积与经济产量可提高104.4%和81.2%;在南方低山丘陵区红壤地地位指数为12~14的马尾松天然林最佳施肥配方为氮肥50 g/株,磷肥300 g/株,钾肥150 g/株.(5)不同立地条件其施肥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思茅松人工幼林“3414”施肥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7年8月,在景谷县具有代表性、长势相当的思茅松人工幼林中,采用"3414"试验设计,对氮、磷、钾3种肥料的不同配比组合进行了施肥试验。结果表明:立地条件对思茅松人工幼林的生长影响较大,思茅松人工幼林施肥应区别不同立地条件采用不同的施肥配比组合,地位指数级为12的立地条件较佳组合为50 g氮肥+150 g磷肥+80 g钾肥,地位指数级为14的较佳组合为100 g氮肥+75 g磷肥+80 g钾肥,地位指数级18的较佳组合为100 g氮肥+150 g磷肥+80 g钾肥。  相似文献   

8.
5种中型丛生竹笋期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选择5种应用广泛的中型丛生竹(慈竹、佛肚竹、棉竹、香竹、撑绿杂交竹),研究其笋期生长规律,为其推广栽培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5个竹种的出笋高峰期集中在6-8月份;出笋持续时间为94~290 d,其中香竹笋期最长,慈竹笋期最短;各竹种退笋率为12%~21%,其中撑绿杂交竹退笋率最高,香竹退笋率最低;种植地的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直接影响笋期生长,表现为年平均温度越高、降水量越大的地方竹种的退笋率越低、笋期越长及笋体越大;施肥能够促进各竹种笋期的生长,肥料种类不同其促进作用也不同,其中尿素的处理效果最好,氮磷钾复合肥次之,普通过磷酸钙的处理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苦竹林立竹密度和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四因素二次回归最优混合设计,研究了苦竹林立竹密度和施肥效应,结果表明:对笛竹定向培育林而言,施用氮肥、钾肥和立竹密度是影响新竹产量的主导因素,其中以立竹密度的影响效果最为明显;立竹密度为28741株/hm~2时,相对应的优化施肥量是:尿素513.38kg/hm~2、过磷酸钙658.31kg/hm~2、氯化钾233.66 kg/hm~2。立竹密度是影响笋笛两用林的新竹产量的主导因素;立竹密度为16821株/hm~2时,相对应的优化施肥量是:氮肥501.00kg/hm~2、磷肥819.52kg/hm~2、钾肥268.75kg/hm~2。  相似文献   

10.
在四川泸州和宜宾选择梁山慈竹、撑绿竹、硬头黄竹纸浆林开展笋目位置和年龄的调控出笋试验,分析出笋率、成竹率、新竹相对生长率和竹材产量后得出:(1)合理的"抹目"、"疏芽"可以提高成竹率、增加新竹相对生长率和竹材产量,梁山慈竹、撑绿竹、硬头黄竹在同时抹除3目、4目时效果最好,从不抹目到抹除3目、4目的增产幅度分别达31.04%、25.59%和37.87%;(2)在保证笋目出笋成竹能力和养分供给下,母竹数的减少和年龄结构的调小不会减小丛生竹纸浆林产量,梁山慈竹和硬头黄竹在保留所有1年生母竹和25%的2年生母竹,撑绿竹在保留所有1年生母竹和50%的2年生母竹时产量最高.综合分析认为:对笋目位置和年龄的调控出笋技术可为丛生竹纸浆林生产经营提供新的经营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以四川麻竹引种区已造林4年的麻竹为研究对象,对麻竹进行配方施肥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地开展配方施肥试验对麻竹笋增产效果显著,不同施肥配方处理比对照的麻竹笋产量提高45.95%~ 87.8%,产量平均高达78.2 kg/丛;在酸性紫色土区域内麻竹适宜的施肥配方为N∶P2O5∶K2O∶SiO2=1.7∶1∶2.1∶1.3.  相似文献   

12.
新造石竹林施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新造林的郁闭,对新造石竹林进行施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对新造石竹成林(繁殖)即增加成竹株数、增大成竹直径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施复合肥对增加出笋数和成竹数效果最好,在对成竹直径影响上,以施尿素最好。新造林后应优先选择对成竹数量影响大的处理,即施用复合肥500 g、300 g。  相似文献   

13.
以佯黄竹(学名待定)、梁山慈竹(Dendrocalamus farinosus)、硬头黄竹(Bambusa rigida)和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4个竹种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研究了丛生竹发笋成竹期内不同组织(部位)的5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总体上,激素含量的高低顺序均为脱落酸(ABA)>吲哚乙酸(IAA)>细胞分裂素(CTK)>赤霉素(GA)>油菜素内酯(BR),但活性高低可能正好相反;2)从组织(部位)上的分配看,IAA、CTK、BR三种激素在笋体或幼竹上、中、下部含量基本相当(除佯黄竹外,1a生竹叶片中的CTK含量明显低于其他组织),而ABA中部≥下部>上部,GA中部>上部>下部;3)五种激素表现出较强的协同作用,且与组织生长分化的活跃度相关,其中,IAA、ABA和GA在笋-竹发育过程中大体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CTK和BR则呈"先高后低"或"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4)丛生竹内源激素随其发育阶段的变化可能是细胞分裂、节间生长和抽枝展叶的迫切程度决定的,其中,ABA可能与...  相似文献   

14.
在福建省建瓯市房道镇开展了毛竹笋竹两用丰产林的生物有机肥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立地条件下,连续施用2年生物有机肥和实施竹林标准化培育措施,明显增加研究区毛竹的新竹、冬笋和春笋产量,有效提高竹林生产能力。有机肥施肥区(埂尾区、吴大元区)新竹产量是不施肥对照区的1.94~2.21倍,其冬笋和春笋总产量则比同期常规复合肥施肥区增加28.9%;埂尾区和吴大元区竹笋产量比施肥管理前分别增产138.2、127.9 kg/667 m2,增长率相应达43.1%、40.2%。沿水平等高线开沟施用生物有机肥的方式,具有改善土壤综合肥力、减少养分流失和环境污染风险的作用,以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增加最明显,碱解氮增长率达38.4%(埂尾区)、31.9%(吴大元区),速效钾增长率达35.7%(埂尾区)、24.3%(吴大元区);同时,竹林科学管理促进了竹笋粗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提高、粗脂肪含量降低,竹笋营养品质和质量安全保持良好状况。因此,加强竹林标准化丰产培育和因地制宜地科学施肥,有利于促进毛竹林可持续经营和综合效益提升。  相似文献   

15.
麻竹笋用林高效培育的密度与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邹跃国 《竹子研究汇刊》2006,25(2):20-23,27
以麻竹笋用林高效培育为目标,在丛立竹密度和施肥对竹笋经济性状影响的试验基础上,构建丛立竹密度和施肥的优化模式,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范围内,丛立竹密度与竹笋产量呈抛物线型关系,与丛出笋数遵循线性增长趋势,但当丛立竹密度9株及以上时,笋个体质量和竹笋产量显著下降;施肥的竹笋增产效果主要来源于笋个体质量增大和不规格笋比例下降,对丛出笋总数无显著影响,对丛经济出笋数有显著影响。施有机复合肥竹笋产量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尿素则随施肥量增加出现先增产后减产现象,产生“氮饱和”效应;当丛立竹胸径5~6 cm时,施用试验有机复合肥,麻竹笋用林丰产栽培最佳组合为丛立竹密度5~7株,丛施肥量10~12 kg。  相似文献   

16.
富硒施肥对毛竹笋硒含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丰硒源"富硒肥进行富硒施肥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时间、不同施肥次数、施用不同硒含量富硒肥的施肥效果。结果表明:施肥时间、富硒肥的硒含量对竹笋硒含量的影响显著。施肥时间不仅影响竹笋的含硒量,还对竹笋的单宁含量影响显著。施肥时间对竹笋品质影响不明显;富硒肥中硒含量可显著影响竹笋品质,表现为随富硒肥硒含量的升高,竹笋品质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梁山慈竹笋—幼竹生长规律及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山慈竹分布于西南各省,广泛用于造纸、人造板及园林绿化等。本文研究了梁山慈竹笋—幼竹的生长规律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果表明:梁山慈竹的出笋时间持续为73天左右;竹笋-幼竹的生长需要104天左右,生长过程符合Logistic增长模型;梁山慈竹的高生长昼夜差异不明显;地径生长需要42天左右完成;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率是竹笋-幼竹生长的限制因子;梁山慈竹的地上部分生物量为104t/hm2。  相似文献   

18.
毛竹林竹蔸施肥对竹蔸腐烂及出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福建尤溪县坂面乡,以等氮量(含氮量172.5 kg)的尿素、碳酸氢氨、复合肥对毛竹林进行竹蔸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可加快竹蔸腐烂,恢复出笋有效空间,极显著提高毛竹林出笋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