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8 毫秒
1.
高山苔原     
长白山有地球上最南的北极苔原景观。这里的高山苔原带,60种建群种和优势种中有3/4不仅为北极苔原共有,而且在北极苔原也常为建群种和优势种。每年的6月~8月,是长白山高山苔原带最美的季节,从海拔1900米到2500米,各种鲜花从低处到高处依次开放。  相似文献   

2.
长白山有地球上最南的北极苔原景观。每年7月,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的野生花卉竞相怒放,色彩斑斓,又因为地处海拔2000米以上的火山锥体上部,被称为“空中花园”。  相似文献   

3.
银杉是我国特有的松科常绿乔木树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稀有珍贵植物。目前,全国共有大小植株3266株,其中广西的花坪林区(龙胜、临桂县)6个分布点1040抹,大瑶山(金秀县)4个分布点143株,湖南省罗汉洞和八面山3个分布点765株,贵州省沙河和白菁等13个分布点739株,四川省金佛山和百枝山7个分布点579株。这些植株中,最大的胸径88.6cm,最高的30.65m,最老的580年,都长在广西的大瑶山,所以广西占全国的6个银杉之最(最先发现,分布纬度最南,株数最多,植株最大、最高和最老).银杉在地史的第三纪,曾广泛分布于北  相似文献   

4.
在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辽望台附近及岳桦林与苔原带交界处的地上分别采到此标本,据资料记载,该种分布于欧洲,在国内尚未有记载,是我国的一个新记录种,本文报道该种的形态特征及分布。  相似文献   

5.
正岩雷鸟分布在北极圈附近,在中国仅见于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区。它们四季换羽,冬天羽色雪白,夏天一身麻灰,春天棕色,秋天麻黄,一年四种美丽,完美模拟四季生境植被的颜色。这是动物保护色的精妙演绎。岩雷鸟分布在北极圈附近,是隐匿在雪原和苔原带的"北鸟"。在中国,它们仅分布在新疆北部阿尔泰山区的苔原和高草甸。阿尔泰山区是它们分布的最南界限。  相似文献   

6.
云南蓝果树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分布零星,数量极少,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本项目基于1995年以来的多次调查,结合历史文献及标本记录,研究云南蓝果树目前的种群及群落分布现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前,发现的采集点均在西双版纳州,共发现8株;20世纪90年代后,在德宏州发现云南蓝果树的新分布点,见于盈江芒允、瑞丽南畹河边及陇川龙江,先后发现6株。其中,仅瑞丽南畹河的分布点位于保护区内。云南蓝果树不仅数量稀少,而且主要分布在林缘、沟边、耕地边等人为利用程度高、干扰大的生境,林下更新幼苗极少,种群结构不连续,野外灭绝风险很高。因此,应加大云南蓝果树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7.
《森林与人类》2013,(6):20-21
长白山,从火山锥体到火山湖、火山瀑布、火山峡谷……典藏了世界火山最主要的景观类型,也因此在中国众多名山中具有了独特的景观和气质。它拥有中国最大的一片温带原始森林,也是当今地球这个纬度仅存的生物多样性富集地之一。它的高山苔原,相当于把地球三大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之--极地苔原--南移到了北纬40度左右的温带,让人们在温带可以欣赏到北极圈附近景观。  相似文献   

8.
狭叶含笑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茂兰自然保护区,通过调查表明,在茂兰保护区境内狭叶含笑资源分布比较分散,数量稀少,有4个分布点共10株,其中3个是新发现分布点;该种处于极危状态,本文对其濒危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自身生物学特性的限制是主要因素。通过野外调查和标本对比,对其植物形态进行补充描述,为进一步研究该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阿尔泰山脉位于中国新疆北部和蒙古西部。中国境内的阿尔泰山属中段南坡,森林资源丰富,是典型的泰加林。泰加林带是指从北极苔原南界树木线开始,向南延伸1000多公里宽的北方塔形针叶林带,是世界上最大的而且也是独具北极寒区生态环境的森林带类型。这里分布着着广袤的寒温带针叶林、亚高山草甸和山地苔原,欧亚草原带上的物种以及环北极分布的物种在阿尔泰山交会。独特的地理、气候和生物环境,使得这里蕴藏着极富异域风情的花卉鸟兽。对于鸟类  相似文献   

10.
雁点青天     
姚毅 《森林与人类》2007,27(6):72-79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生机处处,江南一片桃红柳绿的景象。于是,又有了一年一度的南雁北飞。天空中,排着队的雁群从长江以南广阔的湿地水域渐次飞向黄河以北,甚至远飞到俄罗斯北极圈的苔原地带。  相似文献   

11.
庞泉沟自然保护区虫生真菌资源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6-2000年间,从地处山西东部的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采到164份罹病昆虫标本,从中分离出95株真菌,已分离鉴定的菌株涉及12属20种,并对其中优势类群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The common shrew (Sorex araneus L.) and the pygmy shrew (S. minutus L.) could be raised for several months in captivity using the tupaii food Altromin 8010®. The artificial diet was well accepted and the animals increased in weight.  相似文献   

13.
紫草属植物山西记录有2种.2012年4月中旬,笔者在山西蟒河自然保护区进行考察时,采集到紫草科(Boraginaceae)紫草属(Lithospermum L.)野生植物梓木草(L.zollingeriD C.),为山西紫草科植物增加了种级水平的新记录,迄今山西省己发现3种紫草属植物.  相似文献   

14.
IntroductionInaridandsemi-aridareas,shortageofwaterresourceswasamajorf8ctorlimitingsustainabledevelopmentofagricuIture,forestryandanimalhus-bandryItreIateddirectlywithlocaltheecoIogicaIforestryandthesocial/economicdeveIopment.lnShanxiProvince,themountainousareasholdsabundantland,Iightandheatresources.buttheseoriginalresourcessuperioritycannotbeusedeff6ctivelybyplantcommunitybecauseofaIong-termsuff6ringfromairorsoildroughtandwatershortage.Especially,becauseofthedestroyactivi-tiesonforestryi…  相似文献   

15.
靖远松叶蜂的发生与治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靖远松叶蜂(Diprionjingyuanensis)是近几年发现为害油松的一新种叶蜂。1990年在山西省沁源县发现以来,发生面积逐年迅猛扩大,到1996年已达9.38万hm2,为害空前猖獗。1991年—1994年山西省连续四年进行防治,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该文简要介绍了靖远松叶蜂在山西省的发生与防治概况,并提出了靖远松叶蜂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森林植被的碳贮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西省2005年的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生物量换算因子法,建立了不同林分优势树种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并对山西省森林的碳贮量进行了推算。结果表明:山西省森林的总碳贮量为4684.56×10^4C,平均碳密度为21.99tC/hm^2;其中针叶林碳贮量为1689.69×10^4tC,阔叶林碳贮量为2994.87×10^4tC,分别占全省森林总碳贮量的36.07%和63.93%。阔叶林为山西省森林碳贮量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17.
沈瑞祥  樊自红 《林业科学》1989,25(5):420-424
本文收集了来自全国不同地区215个毛白杨无性系,经室内人工接种试验和田间自然发病情况调查表明,来源于不同地区的毛白杨无性系对叶锈病(Melampsora magnusiana)的抗病性差异显著。来自陕西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和山西中南部的毛白杨无性系对叶锈病抗性较强,而来自河南大部、河北中南部和山东西部的无性系较感病。其中,最抗病的无性系集中分布于陕西西南部,最感病的无性系则多分布于河南中南部。  相似文献   

18.
对山西省林木资源概况及主要类型的划分进行了详细叙述,提供了诸多林木价值的核算方法,根据山西省林木资源现状采用了市场价倒算法确定林木价格,并在此基础上对山西省林木资源价值进行了核算,计算出山西省林木资源的总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山西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笔者对山西省生态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回顾了山西省在森林资源保护、矿山生态恢复、城乡生态建设、流域水体生态综合治理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等方面的成就,探讨了未来山西省生态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方向,并结合山西省实际情况对生态建设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山西北部农田防护林的防风功能及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学斌 《林业研究》2002,13(3):217-220
山西北部地区处于毛乌素沙漠前沿,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温带干旱草原的过渡带。20世纪50-60年代当地营造了大面积的小叶杨(Populus simonii)人工林,形成了以林网为主体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对防治农田土壤风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旧林带更新改造中,对林带结构、树种配置缺乏技术,表现出在营造林带中有较大盲目性。为了对防护林今后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1996-2001年作者在山西北部的朔州、大同等地设置了定位调查观测点,使用轻便式风速风向仪、通风干湿球温度计、地温计、玻璃皿对小叶杨不同结构林带的防风功能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农田防护林的设计应以树木展叶期的防风能力为指标,以疏透结构为最佳配置,初植株行距为2 m3 m,4-6行配置,5年后可形成疏透结构林带。表4参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