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玉米大豆间作行比对早熟春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早熟春大豆湘春豆26和春玉米湘康玉1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间作行比对早熟春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3的玉米与大豆间作行比能形成最佳的玉米与大豆间作复合群体,早熟春大豆能充分利用玉米间剩余资源,此复合群体经济效益高,可达15 475.59元/hm<'2>,比清种大豆、清种玉米分别高56.9%和13...  相似文献   

2.
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在不同间作模式下的产量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个鲜食玉米品种和1个鲜食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4种不同的间作模式试验,结果表明,3行大豆间作2行玉米和6行大豆间作4行玉米表现最好,甜玉米区的土地当量比达113~115,糯玉米区的土地当量比为101~102,能够比单作种植获得更好的单位土地面积收益,这2种作物适合在浙中地区间作种植时选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大豆间作群体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在高、中产地力水平下,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大豆间作复合群体的生理生态变化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带距加宽,玉米大豆行比增加,田间通风透光状况得到改善,复合群体的叶面积系数、光合势增加,光能利用率提高,生物产量提高,而光合生产率、经济系数降低。经济产量下降。玉米大豆间作增产的关键在于田间带距和行比的合理搭配。  相似文献   

4.
春玉米间大豆行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全年双季间作栽培模式,不仅能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和土地资源,而且达到种地养地相结合。介绍了鲜食玉米与鲜食大豆间作双季高效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施基肥起畦、品种选择、适期早播、及时间定苗、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内容,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鲜食玉米与绿豆最佳间作模式,设置玉米单作、绿豆单作、玉米和绿豆2∶4间作、3∶3间作、4∶2间作等5种种植模式,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与绿豆有明显的间作优势,3种间作模式的LER均大于1,玉米与绿豆3种间作模式较玉米单作分别增效2.85%、18.13%和14.26%,较绿豆单作分别增效52.06%、74.66%和68.93%。综合来看,玉米与绿豆3:3间作的种植模式在LER、经济效益等方面为最优。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南方红壤旱地玉米大豆带状间作适宜的带宽与行比种植配置,以处理S玉米单作(行距70 cm,等行种植)和处理T大豆单作(行距50 cm,等行种植)为对照,设置5个不同的玉米大豆间作处理,分别是处理M:2.0 m带宽,2∶2行比;处理N:2.4 m带宽,2∶3行比;处理Q:2.8 m带宽,2∶3行比;处理P:2.4 m带宽,2∶4行比;处理R:2.8 m带宽,2∶4行比,每个处理种2带,3次重复,研究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在光、热、水、养分的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的季节利用率及被利用辐射量、有效积温和降水量比玉米、大豆单作的均值分别高30.6%、37.2%、41.0%和60.6%;玉米大豆间作组合光、水和热量利用效率均高于大豆单作,增幅分别为100.0%~137.5%、159.5%~207.9%和157.8%~204.7%,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氮素利用效率分别比玉米、大豆单作高6.2~10.4倍和84.0~133.3倍,磷素和钾素的利用效率分别较大豆单作高44.5%~102.6%和102.4%~285.3%。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的p...  相似文献   

8.
通过比较间套作与单独清种条件下不同熟期的鲜食甜玉米和鲜食大豆品种的产量及主要产量性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鲜食甜玉米超甜135和金银蜜脆均在间、套作模式下发挥了边行效应,在小面积的土地上提高了产量,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秃尖长与清种对照比差异不明显.3个鲜食大豆品种H0507、浙鲜豆4号、H0427间作产量与清种对照比差异不明显,套作比清种对照减产50%以上;套作条件下H0507和浙鲜豆4号的株高比清种对照高,达显著水平;3个鲜食大豆品种间作和套作小区出籽率与清种对照比差异不明显.鲜食甜玉米与鲜食大豆间作以及合理套作能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豫东地区芝麻与大豆带状间作的高产与利用机械化实现高效收获的田间配置技术,以商芝189和商豆151为供试材料,以芝麻、大豆为对照,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置2种带宽(A1、A2)、4种大豆种植密度(D1~D4),综合分析了不同处理对芝麻—大豆带状间作系统中群体产量、农艺性状及种植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带宽对大豆光合特性和生物性状的影响不显著,大豆产量受其种植密度的影响更显著。随着间作大豆种植密度的增加,大豆群体光合产物的合成受到抑制,植株干物质积累减少。大豆的净光合速率和产量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以D3处理的光合速率和产量最佳。在2.4 m带宽下,各生育期D4处理的LAI均值较D1、D2、D3处理的分别提高了15.95%、9.15%、2.54%,LAI的增长速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逐渐下降。芝麻的生物性状和干物质积累与带宽紧密相关,随着带宽的增加,芝麻的株高升高了3.42%,千粒重...  相似文献   

10.
张仕新 《农技服务》2010,27(5):565-565
进行了玉米与大豆不同开厢间作方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m开厢、1:2行比的种植模式产值最高,是玉米间作大豆可推行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甘肃中部沿黄灌区,研究了马铃薯与大豆套作模式下5种不同幅比(马铃薯/大豆:1.0/0.5、1.2/0.3、0.8/0.5、1.0/0.3、0.8/0.3)对作物产量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大豆的单株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粒数对大豆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套作马铃薯单株薯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单株薯重对马铃薯产量直接作用最大。在总带宽1.3 m、幅比1.0/0.3的套作模式下,作物产量、产值及纯收入均高于其他模式,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和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玉米大豆行比配置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玉米/大豆套作种植为研究对象,以净作大豆为对照(CK),设置1∶1(A)和2∶2(B)玉米大豆行比配置,研究不同处理下大豆在五节期(V5)、始花期(R1)和始荚期(R3)的形态特征、物质分配规律及产量形成。【结果】在大豆V5期,在不同配置下,各处理间大豆形态和地上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处理A和处理B下的大豆株高分别比CK显著增加78.99%、65.28%。处理A的大豆干物质中茎分配率显著高于CK和处理B,叶、柄的干物质分配率最低,而CK处理下大豆叶、柄的分配率最高。在R1期,与CK相比,处理A的茎粗、单叶面积、第一节间长、分枝数和生物量处理间存在差异显著,株高与CK差异不显著(P0.05),玉米收获后,处理A的大豆干物质在茎的分配率从49%降到34%,且干物质在叶中的分配率升高。在R3期,与CK相比,处理B的株高增加了13.25%,但未达到差异显著水平。通过最终产量比较,处理A、B下的大豆产量分别比CK显著降低54.43%和15.85%,主要是由于大豆植株分枝数和荚粒数的下降。【结论】在玉米大豆套作种植中,与CK相比,处理B(2∶2)的空间配置是玉米大豆增产增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筛选适合与马铃薯问作的作物和栽培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值,增加农民的收益.以课题组前期从多个品(系)马铃薯中筛选出的钾高效马铃薯HKE-1和HKE-21为材料,与大豆进行间作试验,马铃薯与玉米闻作,马铃薯、大豆、玉米净作作为对照,研究薯II豆在行比为2:1和2:2栽培模式下的效益情况.结果表明:薯‖豆在行比为2:1栽培模式下的经济效益较好,材料HKE-1薯‖豆的纯收益为2546.79元/667 m2,HKE-2薯‖豆的纯收益最高,为2678.11元/667 m2.HKE-2薯‖豆的纯收益最高,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14.
玉米-大豆间作行距对大豆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玉米与大豆间作共生体系的高产复合群落提供合理的田间配置技术参数,设置玉米与大豆间作的行距变化试验,研究高秆强势作物玉米对矮秆弱势作物大豆的生长、产量及品质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与玉米的行距在25~60cm,随行距增大,大豆单株产量增加,群体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当大豆与玉米行距为45cm时,大豆群体产量最高(59.65kg/667m~2);随着大豆与玉米行距减小,大豆株高增加,行距在40~45cm时,大豆平均株高为55cm(大豆最适高度);大豆与玉米行距在40cm以下时,玉米对大豆有效荚及籽粒的形成抑制明显,对大豆百粒重、底荚高度、主茎节数等影响不明显;大豆与玉米距离越近,大豆蛋白质含量增加,脂肪含量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呈M型变化,脯氨酸含量降低,SOD和POD的活性呈波浪形不规律变化;生产上大豆与玉米间作应选择玉米与大豆的行距在30~45cm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5.
早熟马铃薯套作不同密度大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薯豆套作模式下大豆不同种植密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大豆产量与密度变化的关系可以用二次抛物线回归方程表达,并随大豆密度的增加,株高、主茎节数、底荚高度趋于升高,而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趋于下降,荚粒数、百粒重变化不大,相对稳定。密度对套作马铃薯株高及单株结薯数影响不大,而商品薯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大豆密度为15万株/hm^2时,大豆、马铃薯产量均最高,分别是2136.03、42462.5kg/hm^2。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满足城乡居民膳食营养的需求搭配.[方法]2020年在隆阳区农业技术推广所金鸡东方基地开展不同鲜食玉米品种间作大豆示范试验,对玉米和大豆的产量、主要经济性状、生育期、抗逆性等多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鲜食玉米间作大豆产量和效益明显高于纯种鲜食玉米,玉米行距1.5 m,行间间作大豆、大豆穴距0.5 m、每穴留2苗的种植模式产量、效益最高.[结论]该示范试验结果可以在云南省保山市及气候类似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阐明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变化规律,选取7个大豆品种与玉米品种‘陕单650'进行间作种植,分析了间作和单作模式下大豆品种各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间作大豆的株高、结荚高度和主茎节数比单作大豆高,但单株荚数和结荚密度比单作大豆低,间作大豆的生育期比单作大豆长;间作大豆的粗脂肪和蛋白质比单作大豆高,间作大豆的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比单作大豆降低,而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比单作大豆高;间作大豆的单株粒重、单株粒数、每荚粒数比单作大豆低,百粒重在不同的品种间变化规律不一致,7个大豆品种在间作模式下的产量比单作模式平均低49.88%。通过各性状的分析,为我们在不同的区域筛选合适大豆品种进行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黄淮地区玉米与大豆不同间作模式的产量和效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热资源,增加单位面积的整体产量和效益,以玉米、大豆纯作为对照,对玉米与大豆不同间作模式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玉米与大豆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显著高于玉米或大豆纯作,其中2行玉米与6行大豆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最高,达到了12 413元/hm~2;2行玉米与2行大豆间作处理次之,经济效益为11 915元/hm~2。2行玉米与2行大豆间作处理的作物总产量最高,达到了10 317 kg/hm~2,该模式下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明显低于大豆纯作以及其他间作模式,而玉米产量明显高于玉米纯作。建议在以玉米生产为主的地区,尽量采用2行玉米与2行大豆间作模式,既能增加玉米产量,又能增收大豆,同时还能培肥地力;在以夏大豆生产为主的地区,尽量采用2行玉米与6行大豆间作模式,在确保一定大豆产量的同时增加玉米产量,提高种植业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为充分利用光热水肥土资源,间作是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生产力、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一种重要种植方式。设置了玉米与大豆间作行比M4S6(4∶6)、M2S4(2∶4)、M4S4(4∶4),玉米单作(MCK)与大豆单作(SCK)5种种植模式,研究了玉米与大豆间作对干物质累积分配、产量相对竞争及土地当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间作处理玉米干物质累积均大于单作玉米,M4S6、M2S4大豆干物质累积高于单作大豆。间作处理营养干物质输出量均大于单作,玉米与大豆间作处理显著增加了营养干物质的输出量,呈现处理M2S4>M4S6>M4S4>CK,玉米与大豆间作其输出率低于贡献率,间作玉米的输出率低于大豆,而贡献率显著高于大豆。玉米间作处理雌穗分配比重显著大于单作处理,处理M4S6显著提高雌穗干物质分配比重,结荚期间作处理大豆干物质向豆荚分配比重低于单作处理,成熟期豆荚干物质分配比重显著升高,处理M4S6豆荚干物质分配比重最大。处理M2S4、M4S6、M4S4玉米产量分别为单作玉米MCK的70.81%、84.58%、66.33%,大豆产量分别为单作大豆SCK的9.89%、17.97%、14.18%,处理M4S4产量相对竞争优势极强,处理M4S6、M2S4比M4S4竞争优势显著减弱,处理M4S6、M2S4、M4S4的产量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处理M4S6产量土地当量比最大,其次是M2S4,处理M4S6、M2S4比M4S4产量土地当量比分别增加了19.42%、12.62%。处理M4S6、M2S4经济效益比单作玉米MCK分别增加了19.41%、15.75%,比单作大豆分别增加了113.01%、106.47%。整体上,相较其它间作处理,M4S6是最有益于挖掘玉米与大豆间作优势,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间作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