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点带石斑鱼幼鱼中间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点带石斑鱼幼鱼中间培育的实验结果。幼鱼中间培育的关键,是根据鱼苗的规格定期及时分苗。实验使用2批鱼苗,采用人工配合饲料喂养,经45d的培育,平均全长分别由27mm和28mm增至75.7mm和82.1mm。平均体重从0.22g和0.23g增加到7.5g和10.7g。平均日增长1.1mm和1.2mm,日增重0.16g和0.23g。成活率为94.3%和94.9%。  相似文献   

2.
斑点鳟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斑点鳟(Oncorhynchus mykiss)发眼卵为材料,进行了发眼卵的人工孵化及仔鱼的人工培育研究。对斑点鳟仔稚鱼的形态发育进行了系统观察,描述了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并测定生长参数。斑点鳟早期生活史的分期如下:初孵仔鱼全长14.25±0.45 mm,体重85±5 mg,肛门未开口,营内源性营养,脊柱末端向上弯曲;10 dph开始上浮,投喂卤虫;12 dph开口摄食,开始营内外源混合性营养;14 dph鳍膜消失,各鳍独立;16dph开始投喂配合饵料;24 dph卵黄囊吸收完毕,营完全外源性营养;34 dph,体侧形成8~9个幼鲑斑;44 dph各鳍的鳍条发育健全;60 dph幼鱼外形为纺锤形,与成鱼相同。研究表明,斑点鳟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全长、肛门前长、水平眼径和头高的生长情况基本相同,0~16 dph生长速度较快,16~44 dph生长速度较慢,44 dph后生长速度再次变快。  相似文献   

3.
以斑点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胃、前肠、中肠、后肠、肝胰脏中4种消化酶活力的昼夜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胃蛋白酶活力在胃组织中活性最大,达到26.63 U,前肠、中肠、后肠和肝胰脏中活力值接近于0,24 h内无显著变化(P0.05)。胰蛋白酶活力24 h内呈波动变化,胃和肝胰脏中具有较高的活性,最大值分别能达到2 520.57 U/mgprot和2 143.53 U/mgprot,胃中17:00、9:00时出现峰值。肝胰脏中,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织,17:00时达到最大值。胃中的淀粉酶活性最低,且变化幅度不大,肝胰脏中的淀粉酶活性值最大,最大值达到0.57 U/mgprot,24 h内,总体变化较平稳,13:00和1:00时淀粉酶的活性于其他时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胃和肝胰脏中脂肪酶具有较高的活性,且在白天时活性较大,前肠、中肠和后肠中活性均呈较低的水平。4种消化酶均呈现出一定的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点带石斑鱼幼鱼中间培育的实验结果。幼鱼中间培育的关键,是根据鱼苗的规格定期及时分苗。实验使用2批鱼苗,采用人工配合饲料喂养,经45d的培育,平均全长分别由27mm和28mm增至75.7mm和82.1mm。平均体重从0.22g和0.23g增加到7.5g和10.7g。平均日增长1.1mm和1.2mm,日增重0.16g和0.23g。成活率为94.3%和94.9%。  相似文献   

5.
匙吻鲟仔幼鱼培育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匙吻鲟 (Polyodonspathula)隶属于匙吻鲟科 (Polyodontidae) ,主要分布于美国中部和北部的大型河流及其附属的水域。是大型的淡水经济鱼类 ,适应性强 ,生长迅速 ,以摄食浮游动物为主。其卵、肉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独特的长吻体型又使其具较高的观赏性。我国于 1 990年开始从美国引进匙吻鲟 ,经过十年的养殖 ,积累了一些经验[1~ 4] 。匙吻鲟的苗种培育一般采用在池塘原池培育浮游动物或在水泥中投喂浮游动物[2 ] 的两种方式进行 ,有关用人工饵料培育匙吻鲟仔幼鱼的方式则鲜见报导。笔者于今年 5月…  相似文献   

6.
为有效突破中国北方网箱养殖品种少的缺陷,并合理利用闲置网箱,通过陆海接力养殖模式,开展斑点鳟(♀Oncorhynchus mykiss×♂Oncorhynchus mykiss)的陆海接力养殖试验,并与工厂化养殖进行了对比,达到提高斑点鳟的养殖存活率,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结果显示:从2013年6月1日至2014年6月19日,3种规格斑点鳟的初始体质量分别为(225.1±36.2)g、(102.8±23.5)g、(55.3±12.3)g,经384 d的工厂化养殖,养成平均质量分别达到(2143.4±253.1)g、(1 763.8±210.3)g、(946.3±120.4)g,存活率分别为91.2%、90.6%、89.3%;经384 d的陆海接力养殖,养成平均质量分别达到(2 408.3±321.2)g、(2 065.5±256.3)g、(1 142.6±156.3)g,存活率分别为87.5%、88.1%、85.3%,其中大规格苗种的平均日增体质量达到8.5 g/d。由此可见,最适宜进行陆海接力养殖的斑点鳟规格为体质量100 g以上的中等规格斑点鳟,且"陆海接力"养殖的斑点鳟具有生长快、经济效益高等特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斑点鳟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7.
金鳟苗种培育一般指从金鳟上浮经一周年的饲育达100克左右大规格鱼种的过程。可分为上浮稚鱼培育、稚鱼培育、鱼种培育三个阶段。苗种培育是金鳟养殖过程中难度最大、技术性最强的环节。为促进金鳟养殖技术的推广,根据几年的养殖经验,现将其苗种培育技术综述如下:一、饲育条件1.饲育池(1)上浮稚鱼培育池建在育苗室内,混凝土或砖砌水泥抹面池。规格可为长2.0米、宽0.6米、深0.6米或长1.8米、宽0.5米、深0.6米。通过管道以水龙头供水。(2)稚鱼培育池一般建在室外靠近水源处,石砌或砖砌水泥抹面池。规格长1…  相似文献   

8.
斑点鳟(Oncorhynchus mykiss),俗称尊贵鱼,因全身布满斑点而得名,属冷水性溯河洄游鱼类,是经现代生物学技术精心选育而成的三文鱼新品种,2010年由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联合青岛福卡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入我国。  相似文献   

9.
人工养殖山女鳟幼鱼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2004年5月30日-2005年2月30日对人工养殖条件下山女鳟(Oncorhynchus masou masou)的生长特性进行观察,观察阶段为山女鳟初孵鱼苗至11月龄。实验期间水温为自然常温(4.7~16.8℃)。结果表明:在这一生长阶段,山女鳟体质量瞬时增长率与水温变化有关,体质量增长量和增长率随水温的升高而加快,高峰出现在5月龄(2004年8月),水温为16.83℃,但山女鳟的最适生长温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体质量增长量、相对增长率与体质量瞬时增长率的变化相一致;山女鳟的生长指标和生长常数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变化一致,并显现出规律性;从体长和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可认为山女鳟幼鱼阶段体长和体质量的生长基本同步,生长式型为匀速生长;山女鳟幼鱼阶段的肥满度与水温变化不一致,随着月龄的变化而波动;饲料的营养配比满足不了各个生长期的营养需求,因此,对山女鳟营养需求及配合饲料的研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160-164]  相似文献   

10.
由于北方冬春季节,自然海区和养殖池塘的水温偏低,不能进行褐毛鳞的养成,必须将上年秋季已育成的鱼苗经中间暂养待外界水温适宜后,方可移至室外进行养殖。为了探索褐毛鳞鱼苗的中间培育途径,降低成本,减少燃煤对环境的影响,我们从2006年1月22日~2月22日,历时30天,进行了褐毛鳞幼鱼中间培育试验。  相似文献   

11.
青蛤中间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蛤的中间培育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工厂化育苗和土池育苗相结合的方法,培育效果好,中间培育的关键是控制好水质。  相似文献   

12.
金鳟隶属鲑形目、鲑亚科、鲑属,是虹鳟体色发生突变的一个变种,后经选育而成的体色呈金黄色的突变品系。纯系金鳟体质较弱,抗病力低,而与虹鳟的杂交一代体质明显优于纯系亲本金鳟,从稚鱼至成鱼较其亲本表现出摄食力强、耐高密度饲育的优势。它体色富贵华丽,姿态优雅端庄,肉味鲜美可口,除食用外还适于观赏,是目前中国养鳟业的新秀。加强苗种培育,是金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盐度驯化对金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驯化对金鳟肌肉硬度、胶着性和咀嚼性无显著影响,但盐度为32时,回弹性最高,盐度为24时,金鳟肌肉的白度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亮度无显著性差异,但盐度为16时,肌肉颜色偏红.盐度驯化对金鳟肌肉水分、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泥蚶苗中间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虾池进行泥蚶苗中间培育、初始培育密度100万粒/亩,平均壳长1.93mm,经过3个月的培育,长至平均壳长5.6mm,中间培育成活率为47.3%。  相似文献   

15.
硬壳蛤稚贝的中间培育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常亚青 《水产学报》2004,28(1):68-73
2001年6月至10月和2002年8月至10月对硬壳蛤稚贝中间培育进行了试验研究。中间培育选择了潮间带池塘底播、池塘网箱、海区吊挂网袋和育苗池网箱等方式。池塘底播试验在黄海北部庄河海域潮间带池塘(泥底)和渤海营城子海区的潮间带池塘(砂底)进行。结果表明:不同中间培育方式稚贝的日生长量和成活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网箱和网袋的中间培育方式能够明显地提高稚贝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海上网袋、池塘网箱和育苗池网箱稚贝壳长日生长量分别为0.16mm·d~(-1)、0.14mm·d~(-1)、0.15mm·d~(-1),成活率大于98.0%,试验结束时稚贝的壳长大于10mm。底播方式培养稚贝在试验结束时壳长小于7mm,壳长日生长量小于0.06mm·d~(-1)。两地潮间带池塘的成活率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结束时渤海营城子的成活率为96.0%。  相似文献   

16.
王亚珂 《齐鲁渔业》2014,(11):55-56
斑点鳟,俗称尊贵鱼,因全身布满斑点而得名,属冷水性溯河洄游鱼类。成体最大可达75cm,体重18kg,主要分布于北美诸国,因高产在挪威、智利等国家也有大量养殖。斑点鳟肉质细嫩、口感独特、营养价值高、少脊间刺、出肉率高,是制作生鱼片、烟熏三文鱼的首选鱼类。  相似文献   

17.
一、池塘选择与清整。1.池塘条件 试验池塘系新开池塘,位于沿海堤外高潮区滩涂,泥沙底质,每个塘口面积2~5亩不等,海水水质达到无公害海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全年海水盐度在16‰-25‰之间,pH值7.0-8.5,池塘最大蓄水深度1.2~1.5米。  相似文献   

18.
青蛤苗种中间培育技术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青蛤俗称蛤蜊 ,生活于近海泥砂或砂泥质潮间带 ,营埋栖生活 ,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及日本、东南亚一带。它可以作为虾塘中的混养贝类 ,因此 ,苗种的供应比较紧张。近年来 ,由于海区污染、采捕过度等原因 ,青蛤苗种的自然资源急剧下降 ,许多地方已绝产。然而人工养殖的面积却在不断扩大 ,解决苗种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 ,青蛤的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已成熟 ,但对苗种的中间培育研究较薄弱 ,成活率不高 ,严重制约了青蛤养殖生产的发展。笔者于 2 0 0 1年 8月至 2 0 0 2年 4月参与了玉环县万丰水产养殖开发公司的青蛤苗中间培育养殖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40亩虾池内设置网箱20m^2,以鲜活鱼虾蟹蛤肉糜为饵料,以棕帘、鲜活海草、芦苇、麦秆为附着掩体,对人工培育的三疣梭子蟹前期大眼幼体进行中间培育试验。日平均培育水温24.5 ̄25.8℃。61800尾大眼幼体经11 ̄12天培育,获甲宽6 ̄12mm的稚蟹36313尾,平均成活率58.8%。  相似文献   

20.
硬头鳟(Oncorhy nchus Mykiss),大麻哈鱼属,原为洄游性冷水鱼类,鱼类学家经过系统选育、驯化,并运用生物基因工程技术,改变了其洄游的习性,使其可以终生生活于淡水中,为人工养殖提供了便利条件。硬头鳟与虹鳟亲缘关系较近,体形也与虹鳟相似,但体表有差异:硬头鳟沿体侧侧线无明显的彩虹带,上半部暗绿色,下半部银白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