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2.
氟苯尼考(florfenicol, FFC)是新型动物广谱抗菌剂,抗菌效果好,广泛应用于牛、羊、猪、水产及禽类等动物细菌性疾病的防制。本试验旨在研究FFC和氟苯尼考纳米晶(florfenicol nanocrystal, FFC-NC)在鸡体内的生物利用度。采用交叉试验法,鸡用药后,在不同时间点翅下静脉采血,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测定血浆中FFC含量。结果显示,此试验所建立的HPLC色谱图基线平稳,血浆峰与FFC峰完全分离。回收率和精密度均符合测定要求,重复性好,适用于鸡血浆FFC含量测定。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与FFC组相比,FFC-NC组的达峰时间tmax为(0.875±0.137) h,峰时缩短,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和峰浓度Cmax分别为(23.957±2.338) mg/(L·h)和(8.249±0.713) mg/L,FFC-NC组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是FFC组的3.6倍。结果表明,FFC-NC的药动学特征较FFC均... 相似文献
3.
长效制剂能够使药物在动物体内缓慢释放,使有效药物浓度维持较长时间,实现方便给药的目的,同时也克服常规制剂多次给药造成的波峰波谷现象,更好地发挥药效。氟苯尼考混悬剂和常规制剂按20mg/kg体重肌注给药,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试验所得的血浆浓度-时间数据采用非房室模型统计距原理处理。氟苯尼考混悬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44.99μg/(mL.h),MRT=26.62h,t1/2β=16.5h;氟苯尼考常规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54.3μg/(mL.h),MRT=12.97h,t1/2β=11h。试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混悬剂在体内吸收缓慢,能够延长药物在体内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4.
《畜牧与兽医》2016,(4):101-103
健康黄羽肉鸡(公母各半)20只随机分为A、B 2组,分别单剂量灌服19.91%氟苯尼考粉(受试品)和10%氟苯尼考粉(对照品),给药量均为15 mg/kg,进行药动学比较研究。给药后按预定时间采集血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血浆中药物含量。实测血药浓度-时间数据,采用Win Nonlin 5.2.1药动学分析软件处理。结果显示:A组平均消除半衰期(T_(1/2β))约为9.158 h,达峰时间(T~(max))和峰值浓度(C~(max))分别为0.600 h和5.786μg/m L,平均曲线下面积(AUC)为26.474 h·μg/m L,平均滞留时间(MRT)4.357 h;B组平均T_(1/2β)约为7.513 h,T~(max)和C~(max)分别为1.900 h和5.106 mg/L,AUC为25.749 h·μg/m L,MRT 5.695 h;相对生物利用度约为93.979%。结果表明,19.91%氟苯尼考粉T~(max)比10%氟苯尼考粉提前(P0.01),其他药动学参数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为比较两种氟苯尼考注射液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本研究选择30只健康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单剂量20 mg/kg bw肌内注射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于给药后0.167、0.33、0.5、0.75、1、1.5、2、4、6、8、12、24、48 h翼下静脉采集血样。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UV)测定血浆中氟苯尼考的含量,并用WinNonlin 8.1非房室模型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t1/2分别为(3.39±2.65)和(4.47±3.14)h,Tmax分别为(0.66±0.30)和(0.77±0.30)h,Cmax分别为(7.06±2.35)和(8.24±4.54)μg/mL,AUC0→t分别为(19.05±5.79)和(21.76±6.71)(μg/mL)h,AUC0→∞分别为(20.11±6.36)和(23.04±6.91)(μg/mL)h,MRT分别为(3.25±1.25)和(3.55±0.96)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87.55%。结果表明,虽然二者主要药动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受试制剂相对生物利用度较低。 相似文献
6.
氟苯尼考在鸡体内的药动学及其体内抗菌后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氟苯尼考的药动学特征及抗菌后效应(PAE),制订临床给药方案,用微生物法测定鸡血清中氟苯尼考浓度。建立鸡组织笼感染模型,以菌落计数法测定氟苯尼考的体内PAE。结果显示内服给药后药-时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式模型,其药动学方程为C=4.7804(e-0.1096t-e-2.5858t),主要药动学参数:t1/2Ke=(6.42±0.83)h、Cmax=(3.96±0.42)μg/mL、AUC=(42.41±7.50)(μg/mL).h-1、Vd=(6.63±0.68)L/kg;氟苯尼考浓度在2MIC、4MIC和8MIC时,作用1h的体内PAE分别为0.35、1.20和1.48h,同时测定的体外PAE为0.23、0.93和1.17h。鸡内服氟苯尼考的给药方案为1日1次,维持剂量30mg/kg体重。 相似文献
7.
超微粉碎对氟苯尼考在肉鸡体内药动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超微粉碎对氟苯尼考在肉鸡体内的血药浓度及药动学特征的影响,将20只健康肉鸡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单剂量灌服氟苯尼考原药(30 mg/kg),Ⅱ组单剂量灌服氟苯尼考超微粉(30 mg/k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最低检测限为0.004 μg/mL,所得数据用3P97药动学软件进行分析后发现,血药浓度和时间关系均符合一室开放模型,选择的权重为1/C2.主要药动学参数变化原药组和超微粉组的t1/2ka分别为(28.89±4.51)和(23.49±4.48) min,t1/2ke分别为(101.66±9.97) min和(104.57±16.25) min,Tmax分别为(72.86±7.15)和(62.23±4.78) min,Cmax分别为(7.94±0.78)和(8.65±0.67) μg/mL,AUC分别为(33.01±7.73)和(36.87±3.63) μg/(mL·h).结果表明超微粉碎对氟苯尼考在肉鸡体内的药物代谢过程具有较大影响,药物在体内吸收速度加快,达峰时间提前,峰浓度显著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加. 相似文献
8.
为预测肉鸡多次灌胃氟苯尼考后各可食性组织中的残留药物浓度,研究利用文献检索获得的肉鸡生理学和解剖学参数,建立了一个包含11个组织在内的血流限速型生理药动学(PBPK)模型,模型中包含了氟苯尼考的口服给药、胃肠道吸收、肾脏排泄、肝脏代谢及肝肠循环模块,该PBPK模型成功预测了肉鸡连续5d灌胃氟苯尼考(30mg/kg·d)后各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结果表明,多次灌胃给药后,氟苯尼考在肉鸡体内吸收迅速、分布广泛、消除缓慢,其中在肾脏中分布最多,而在胆汁中消除最慢。 相似文献
9.
在收集氟苯尼考在5种禽(鹌鹑、鸽、肉鸡、鸭和火鸡)体内药动学参数的基础上,利用异速生长分析法研究了氟苯尼考的3个主要药动学参数(体清除率(Cl)、稳态表观分布容积(Vss)和消除半衰期(t1/2β))与体重之间的关系。使用了传统的幂函数型异速生长方程来描述药动学参数Y与禽体重W之间的关系,即Y=a×Wb,其中a为幂函数的系数,b为幂函数的指数。研究结果显示:Cl、Vss和t1/2β与W之间的关系式分别为Vss=4.017 7×W-0.508、Cl=1.442 7×W-0.811和t1/2β=3.613 3×W-0.042,相关系数则分别为0.682 5、0.862 5和0.008 6。结果表明,利用异速生长分析能够较准确地预测氟苯尼考在禽体内的药动学参数,特别是Vss和Cl。 相似文献
10.
根据氟苯尼考在肉鸡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及肉鸡的生理学、解剖学特点,设计了一个包含氟苯尼考及氟苯尼考胺两部分在内的生理药动学模型血流图。模拟肌内注射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分布、肝脏代谢及肝肠循环等过程。为氟苯尼考及氟苯尼考胺在肉鸡体内PBPK模型的最终建立提供了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兽医学报》2019,(11):2222-2226
为研究甘草提取物对氟苯尼考(florfenicol,FFC)在鸡体内药动学和生物利用度的影响,将30只鸡随机分成单用组、合用组和静脉组,合用组连续7 d灌服甘草提取物(0.3 g/kg,1次/d),单用组和静脉组则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第8天3个组均予FFC(30 mg/kg)给药后按时间点连续采样,数据采用DAS2.0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单用组和合用组FFC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_(max)分别为(5.637±0.825),(5.289±0.734) mg/L,T_(max)分别为(1.518±0.428),(1.083±0.343) h,AUC_(0-∞)分别为(30.774±5.683),(24.561±5.364) mg/L·h,t_(1/2z)分别为(2.472±0.314),(2.066±0.272) h,MRT分别为(3.149±0.459),(2.614±0.385) h,Vz分别为(4.466±0.375),(5.253±0.498) L/kg,CLz分别为(1.168±0.136),(1.401±0.152) L/h·kg。合用后,FFC药动学特征出现明显改变,AUC_(0-∞)、MRT、t_(1/2z)、T_(max)均显著降低(P0.05),C_(max)降低(P0.05),Vz和CLz则显著增加(P0.05),口服生物利用度下降了16.26%。结果表明,甘草提取物连续给药7 d后加快了FFC在鸡体内的吸收和消除速度,减小了口服生物利用度,提示两者在临床上合用有潜在的药动学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猪半体内氟苯尼考对大肠杆菌的药动学-药效学同步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体内药动学和体外药效学联合的方法,研究氟苯尼考在猪半体内抗大肠杆菌的活性,为合理应用氟苯尼考治疗猪大肠杆菌病提供参考.氟苯尼考在MH肉汤及血清中对猪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3.25和8.75 μg·mL-1.猪按20 mg·kg-1的剂量肌内注射氟苯尼考后,药物吸收缓慢且不规则,血浆药物达峰时间为(3.60±1.52)h,峰浓度为(5.28±1.48)μg·mL-1.氟苯尼考在猪体内消除缓慢,体内平均滞留时间为(26.61±9.81)h,消除半衰期为(17.49±8.04)h.半效浓度参数(EC50)为(7.76±4.53)h.AUC0→24h/MIC为(7.69±1.48)h,Cmax/MIC为(0.60±0.17).由于大肠杆菌对氟苯尼考的敏感性较差和氟苯尼考肌内注射药动学特征的限制,应用氟苯尼考,按照常规方案治疗猪大肠杆菌病,可能导致治疗失败. 相似文献
13.
王秀枝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4,(4):1-3
氟苯尼考是动物专用的氯霉素类抗生素,广泛应用于猪、鸡、绵羊、水产动物的抗感染治疗.具有抗菌谱广、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泛、无潜在性致再生障碍性贫血作用等优点.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氟苯尼考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概况,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际应用指导. 相似文献
14.
研究氟苯尼考磺酸盐在肉鸡体内的血药浓度及药动学特征。将12只健康三黄肉鸡,单次肌肉注射推荐治疗剂量(20mg/kg)的自制2%氟苯尼考磺酸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所得数据用3P97药动软件进行分析后发现,血药浓度和时间关系符合一级吸收一室模型,选择的权重为1/C。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1/2kα:(0.28±0.04)h,T1/2Ke:(2.06±0.06)h,Cmax:(4.17±0.12)μg/mL,Tmax:(0.92±0.09)h,AUC:(16.89±0,35)μg/mL,V/F(c):(3.52±0.13)L/kg,CL/F(s):(1.19±0.03)L/(kg·h),Ke:(0.34±0.01)/h,kα:(2.57±0.37)/h,A:(6.56±0.38)μg/mL。结果提示,氟苯尼考磺酸盐在肉鸡体内具有吸收迅速,分布广泛、峰浓度较高以及消除较快的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以可生物降解材料壳聚糖为囊材,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盐酸多西环素壳聚糖微囊,考查其形态学特征、载药量、及体外释药情况等;将12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分别按药物剂量20 mg·kg-1灌胃,采用HPLC法,以C18为固定相,流动相为乙腈∶甲醇∶0.01 mol· L-1草酸溶液(2∶1∶7),在346 nm处对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进行检测,研究其在家兔体内药动学特征.结果成功制得外观较均一、光滑,平均粒径约10 μm,药物含量为20.60%,平均包封率为85.54%且具有明显缓释作用的盐酸多西环素微囊;家兔口服给药盐酸多西环素原药和微囊后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1.74士0.00)和(1.10士0.00)mg·L-1,Tmax分别为3和12 h,AUC(0-t)分别为(11.71±0.17)和(32.51士0.20) mg· L-1 ·h,T1/2.分别为(1.16士0.53)和(7.51士2.87)h,T1/2β分别为(2.19士0.38)和(9.00±1.60)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89.4%,药时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说明微囊化后的盐酸多西环素吸收、分布缓慢,生物利用度有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6.
氟苯尼考在猪的群体药动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收集临床消化道和呼吸道细菌性疾病猪 2 15头 ,其中原种猪 91头 ,杂交商品猪 12 4头 ;公猪 112头 ,母猪 10 3头 ;体重范围 5~ 4 1kg,平均为 18.6 8± 0 .4 7;日龄 6 3~ 117天 ,平均为 85 .2 4± 0 .78。动物随机分为两组 ,第 1组动物数量为总体数量的 2 / 3,共 14 6头 ,为模型组 ,用于建立群体药动学模型 ;第 2组动物数量为总体动物数量的 1/ 3,共 6 9头 ,为验证组。给药前测定每头猪血清生化指标。试验猪颈部肌肉注射 30 %氟苯尼考注射液 ,剂量为 2 0 mg· kg- 1体重。给药前采一次空白血浆及血清 (测定血清生化指标 ) ,给药后随机采样 ,每只猪采样 2~ 4次 ,就整个群体而言使采样时间均匀分布于药物的吸收相、分布相和消除相内 ,采样时间为给药后 0 .183~ 4 8.36 7h,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 ,应用 NONMEM程序处理所收集的数据 ,包括药时数据、猪只的体重、日龄、性别、种属及血清生化指标、对研究组数据拟合发现最佳药动学模型为一级吸收一室模型 ,药动学参数随机效应及自身变异的最佳模型均为对数加法模型。体重对机体清除率、表观分布容积有显著影响 ,机体清除率、表观分布容积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加 ,基本呈线性关系。种属对吸收速率常数有显著影响。把研究组得到的群体药动学参数值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黄芩苷在大鼠体内对非索非那定药动学及P-gp表达的影响,将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A、B、C三组,连续灌胃7天,A组给予黄芩苷200mg/kg,B组蒸馏水空白对照,C组维拉帕米药物对照(10mg/kg),第8天灌胃后2小时,各组随机取6只大鼠处死,解剖并迅速取出肝脏、空肠,荧光定量PCR测定各组织P-gp的mRNA表达水平。各组另外6只大鼠灌胃后同时给予非索非那定(30mg/kg),按时间点连续采集血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非索非那定血药浓度。结果表明,黄芩苷对非索非那定的吸收有明显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黄芩苷组非索非那定峰浓度(Cmax)比空白对照组增加17.04%(P<0.05),曲线下面积AUC(0-12)增加19.23%(P<0.05),黄芩苷减少了大鼠空肠和肝脏P-gp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黄芩苷能下调大鼠P-gp表达,增加P-gp底物非索非那定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是一种P-gp抑制剂。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血浆中绿原酸的HPLC分析方法,比较了金银花三种注射液中绿原酸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差异,旨在为研究金银花连翘药提供实验数据。将18只健康无伤的家兔随机分成三组,按0.5 mL/kg单次肌肉注射给药,HPLC同时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浆中绿原酸浓度。用MCPKP程序计算动力学参数。健康家兔肌注金银花单提注射液(A),金银花、连翘混合提取注射液(B),金银花、连翘单提合并注射液(C)后,绿原酸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B、C注射液中绿原酸的Tmax、Tα/2、T1/2ka与A相比呈差异显著性,而Tβ/2差异不显著,表明金银花配伍连翘后能促进绿原酸在体内吸收分布,迅速达到血峰浓度,对消除半衰期的影响不大。B与C中绿原酸的药动学参数差异不显著,表明连翘与金银花配伍时,不管是混提还是单提后合并,对绿原酸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健康白羽肉鸡20只,随机分为A、B两组,以20mg/kg的剂量单次灌服两种工艺的20%氟苯尼考粉。并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从翅下静脉采血,采用已建立的UPLC-MS/MS测定血浆中的药物浓度。采用 WinNonlin 5. 2. 1 药动学分析软件的非房室模型拟合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结果显示:A组达峰时间(Tmax)和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1.675±0.782 h、1073.20±425.72 ng/mL,平均消除半衰期T1/2λz约为4.729±3.347 h,平均曲线下面积 (AUClast) 为 4498.76±2596.16 h?ng/mL;B组达峰时间(Tmax)和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1.523±1.723 h、4654.64±1669.75 ng/mL,平均消除半衰期T1/2λz约为2.193±1.515 h,平均曲线下面积 (AUClast)为15392.84±2586.10 ng/mL;相对生物利用度约为342.16%。结果表明,采用环糊精包合工艺的氟苯尼考粉的生物利用度显著高于普通工艺的氟苯尼考粉。 相似文献
20.
《畜牧与兽医》2016,(5):122-125
为将绿原酸引入奶牛乳房炎的治疗,进行了绿原酸在奶山羊体内的药动学研究。本试验制备了奶山羊大肠杆菌性乳房炎病理模型,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血清中绿原酸含量的方法,测定了静注、肌注绿原酸在健康奶山羊及乳房炎病理模型奶山羊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初步反映了绿原酸在奶山羊体内的动力学过程。经试验测定绿原酸在健康奶山羊体内,静注后呈二室开放模型,其药动学参数CO(μg/m L)为20.66±6.13,T1/2β(min)为7.27±1.19,CLB(L/kg·min-1)为0.27±0.34,AUC(mg/L·min-1)为81.83±14.87;肌注后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其药动学参数Cmax(μg/m L)为0.40±0.11,AUC(mg/L·min-1)为41.54±17.16。绝对生物利用度平均为47。绿原酸在乳房炎奶山羊体内静注后呈二室开放模型,其药动学参数CO(μg/m L)为23.03±6.97,t1/2β(min)为9.01±4.16,AUC(mg/L·min)为96.68±16.93,CLB(L/kg·min-1)为0.10±0.02;肌注后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其药动学参数Cmax(μg/m L)为0.48±0.37,AUC(mg/L·min)为38.02±23.69。绝对生物利用度平均为4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