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益峰  蒋红 《福建水产》2011,33(4):18-22
根据舟山南部海域2008年8月~2009年6月4个季度的水质石油类含量及环境因子调查监测,以及表层沉积物石油类含量、9种海洋生物石油烃含量的监测结果,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舟山南部海域水质石油类平均含量符合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但个别站位超标。石油类含量与pH、盐度、温度、DO、COD等环境因子之间相关性很差。季节分布...  相似文献   

2.
2013年7月22、23日对大亚湾南海石化排污口海域进行了采样调查,分析了大亚湾南海石化排污口海域海水中总有机碳(TOC)、CODMn、石油类和叶绿素 a 含量的分布特征及排污口处连续12 h 的变化趋势,并讨论了大亚湾南海石化排污口海域 TOC 与 CODMn、石油类和叶绿素 a 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监测结果显示,大亚湾南海石化排污口海域12个调查站位的 TOC 含量在1.23~1.49 mg/L,各站点差异不大,基本处于同一水平。1号站位连续12 h 监测结果显示,TOC 含量在1.30~1.57 mg/L,各时段差异不大,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南海石化排污口附近的站点所监测到的 TOC、CODMn及石油类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高值,与其他站位监测结果差别不大。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南海石化排污未引起该海域明显有机污染。大亚湾南海石化排污口海域海水中 TOC 与石油类呈显著正相关,与 CODMn亦呈正相关但未达显著程度。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营口白沙湾海域的污染状况,对该海域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铜、铅、锌、镉、铬、汞进行测定,并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仅有一站位有机碳含量超出Ⅰ类标准,污染指数显示其受到污染,其余所有项目的检测结果均符合Ⅰ类标准。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东山湾水体和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影响因子及其污染状况,研究分析了TOC的含量分布特征,并讨论了TOC与叶绿素a、盐度、化学需氧量、重金属及粒度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山湾水体中TOC的浓度范围为1.24~2.33 mg·L-1,平均值为1.78 mg·L-1.其浓度的分布特征呈湾内高于湾外的格局;春季东山湾水体中TOC浓度高于夏季;表底层水体中TOC浓度变化不明显.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02% ~0.78%.其含量的分布趋势呈现湾中部高湾口低的格局.东山湾水体中有机碳与叶绿素a及COD值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盐度值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沉积物中有机碳与粘土及重金属(Hg、Cu、Zn和Cr)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5年茂名水东湾网箱养殖区的水质、沉积物和养殖生物的监测结果,对茂名水东湾网箱养殖海域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东湾网箱养殖海域水质已处于较严重的富营养状态,受到轻度有机污染,粪大肠菌、无机氮和溶解氧指标达标,化学需氧量为严重污染,活性磷酸盐为中度污染;沉积物的总汞、铅、硫化物、有机质指标达标,砷符合第二类沉积物标准,粪大肠菌群符合第三类标准;网箱密度相对最小的M04站位水质相对最好,网箱密度最大M03站位,水质已处于较严重的富营养状态,有机污染严重;养殖鱼类未受污染因子污染,翡翠贻贝受到石油烃、镉污染,翡翠贻贝和养殖鱼类的监测指标均达标.  相似文献   

6.
2014年9月于浙江衢山岛海域采集了10个站位的沉积物样品,对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和重金属等理化参数进行了检测分析。结合陆海分布、水文动力背景,得到以下结论:(1)研究区沉积物质量符合国家第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2)硫化物较高的站位,其污染物主要来源为衢山岛;(3)石油类除S6站位外,其他各站位间差别不大,其可能是码头船只柴油渗漏所致;(4)有机碳和各重金属的站位变化不大,Cu、Pb的相对值较高,其与海区整体背景值一致。  相似文献   

7.
莱州湾海域营养盐现状及年际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2006~2009年莱州湾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2009年莱州湾海域5月和8月无机氮受小清河径流影响明显,西部海域显著高于东部海域;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5月受小清河径流影响明显,西部海域高于东部海域,8月影响不明显;5月,53.3%的海域内无机氮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100%的海域内无机氮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8月,34.9%的海域内无机氮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活性磷酸盐含量总体偏低,只有5月小清河口海域超三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他海域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年际变化结果显示,5月有逐步上升的趋势,8月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活性磷酸盐5月变化不明显,8月下降趋势明显;活性硅酸盐5月和8月变化不明显。4年整个海域无机氮污染严重,磷缺乏;平均N/P为164、Si/P为130、Si/N为0.77;净营养盐收支呈磷减少而氮增加的总体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8-2013年水质调查资料,分析了青岛市黄岛区南部海域营养盐分布与变化特征,并采用营养指数(E)法和有机污染综合指数(A)法对该海域海水的营养状况和有机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1) 2012-2013年调查期间,无机氮含量范围为20.82-197.62 µg/L,活性磷酸盐为4.52-52.91 µg/L,COD为0.39-1.25 mg/L。除个别站点活性磷酸盐含量超标外,其余站点活性磷酸盐含量以及全部站点无机氮和COD含量均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2) 调查海域无机氮以春季最高(86.42 µg/L),秋季次之,夏季最低(38.59 µg/L);活性磷酸盐以秋季最高(18.68 µg/L),春季次之,夏季最低(9.10 µg/L);COD以夏季最高(0.962 mg/L),秋季次之,春季最低(0.682 mg/L)。(3) 调查海域无机氮和COD含量2008-2011年呈逐年降低的变化趋势,2012年又有所增高;活性磷酸盐含量2008-2010年呈逐年降低的变化趋势,2010–-2012年呈逐年增高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调查海域海水的营养水平较低,未达到富营养化水平,发生赤潮的可能性较小。调查海域水质状况良好,未受到有机污染。  相似文献   

9.
林永添 《水产养殖》2011,32(4):18-20
2008—2009年通过对金蛇头入海口及邻近海域海水、表层沉积物的监测,并对环境质量进行初步评价。监测数据结果表明:海水污染物中COD含量仅宁德金蛇头入海口中超出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第二类的要求。在无机氮、磷酸盐等项目中宁德金蛇头入海口及邻近海域、对照点站位等海域均超出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第二类的要求。而表层沉积物监测项目,宁德金蛇头入海口、邻近海域及其对照站位监测结果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GB18668-2002)第一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依据2013年6月对莱州湾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盐度(S)、pH、溶解氧(DO)、化学耗氧量(COD)、溶解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4-P)等理化因子的分布特征,并采用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模式和有机污染指数分别对该海域的营养水平和有机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2013年春季莱州湾所有站位溶解氧、化学耗氧量均符合Ⅰ类海水水质标准;DIN污染严重,31%站位的DIN含量超Ⅳ类海水水质标准;PO4-P含量较低,所有站位PO4-P含量均符合Ⅰ类海水水质标准。由评价结果来看,2013年春季莱州湾海域N/P比值总体处于高值,P相对缺乏,营养水平处于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ⅥP)水平,有机污染程度属于Ⅱ级,表明该调查海域开始受到有机污染,但有机污染程度轻于2007年夏季。  相似文献   

11.
刘勇  程家骅 《水产学报》2017,41(8):1223-1236
为研究和认识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和海洋生态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和规律,实验依据2000年4个季度大面积定点底拖网的调查数据,利用海洋生态学研究常用的多样性指数,采用聚类的分析方法和空间投射的图示方法,对东海中、北部及黄海南部海域底层渔业生物多样性季节间的分布变化特征和规律进行了归纳,探讨了生物数量和重量季节变化不统一的可能原因,并分析了多样性与生物重量和数量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各季站点均可分成多样性水平高、中、低3个类群,各类群呈点、线和块状分布,且呈现中心、夹层和外层分别由高、中、低多样性类群构成的"三明治"结构或组合。各季"三明治"结构分布可能与渔业资源的生理周期洄游活动相关,结构中心水域可能对应多数渔业生物洄游活动主要范围。各季均出现高、低多样性类群直接相联、多样性呈现空间上跳跃性变化的水域,这些水域的资源生物量普遍相对较低,但一般都是毗邻生物量相对较高水域,其分布范围与毗邻相对高生物量水域的绝对生物量水平呈负向关系。春、冬季各类群对应生物平均重量和数量等级一致,而夏、秋季则不一致,这可能与各季渔业生物产卵、生长、补充等不同生命周期过程相关。不管重量还是尾数,多样性指数随生物量增加而下降的情形均多于增加的情形;多样性指数随生物尾数增加的正向关系明显高于与生物重量之间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2.
皱纹盘鲍嗉囊和胃的超微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崔龙波 《水产学报》2000,24(1):7-10
以扫描电镜必透射电镜观察、组织化学及酶活性测定等方法研究了皱纹盘鲍的嗉囊和胃。嗉囊及胃平展处上皮细胞呈现吸收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微绒毛、质膜内陷和胞饮泡、次级溶酶体以及贮存物质(脂类和糖原)。胃褶皱处上皮细胞具纤毛,起分选和运输食物的作用。胃上皮细胞基部有神经分布。组织化学研究表明嗉囊和胃上此细胞呈现蛋白酶和非特异性酯酶活性。体处酶活性分析表明嗉囊和胃上皮细胞分别具有三种和四种植物多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3.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鲐鱼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刘勇  严利平  胡芬  程家骅 《海洋渔业》2005,27(2):133-138
本研究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8月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海域(30°~34°N、126°E以西)所获取的鲐鱼渔获样品,合计采集777ind,通过对鲐鱼耳石生长轮的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鲐鱼的年龄和生长。结果表明叉长与体重的关系雌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所鉴定鲐鱼年龄组成为1~3龄鱼,共3个年龄序列,并补充20世纪80年代4~5龄鱼对鲐鱼的生长规律进行研究,采用Walford方法拟合,其生长参数K、L∞、t0分别为0.31993、451.3514和-1.20307;鲐鱼的生长拐点年龄为2.7yr,拐点体重为450g,拐点叉长为320mm。比较分析东海群系鲐鱼的渔业生物学历史状况,在目前所能观察得到的鲐鱼年龄段内(1~3龄),东海区鲐鱼个体平均叉长比20世纪80年代的都要小;与闽南、粤东近海地方群系的相比,东海群系的平均叉长在鲐鱼的整个生长阶段都明显的大。  相似文献   

14.
辽宁是重要渔业省份之一,海岸线较长,渔船渔港众多,全省沿海25个县(市、区)拥有渔民20余万人,各类渔船3万多艘。长期以来,因海上生产条件差,环境极其恶劣,渔船比较分散,管理难度越来越大,渔业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各类渔船海损事故频繁发生,给渔民造成极大损失,  相似文献   

15.
采用海水贝、鱼、芦苇生态养殖模式,维护系统生态平衡。通过检测系统内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以监测系统中各池贝类规格、数量与叶绿素a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系统运行过程中,叶绿素a含量从上游向下游逐渐降低;成贝对叶绿素a的日消耗量为0.3μg/L·kg-1以上,种苗的日消耗量为0.2μg/L·kg-1左右;系统消耗叶绿素a的总量大于单细胞藻类自繁产生的叶绿素a量,鱼类与贝类养殖面积匹配不平衡。  相似文献   

16.
休渔期制度与东海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对休渔期制度实施后东海渔业资源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渔业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成功经验,提出相应公共政策建议,并对实施的可行性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7.
18.
对虾与文蛤混养及其有关因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虾池内混养文蛤以及影响混养有关因子所进行试验和分析表明:文蛤和对虾混养效果较好;混养池以平台型和宽饵料台型的结构及合砂量在75%以上的底质,比较适宜文蛤与对虾的混养。  相似文献   

19.
通过日本盘鲍和本地皱纹盘鲍的杂交育种,使杂种鲍苗1cm以上的成活率高达45.76%,越冬后成活率达到98%,培育出性状稳定、生长快、抗病力强的杂交鲍。报告了杂交育种的试验过程和有关技术。  相似文献   

20.
太湖鲢、鳙的食物组成及渔获量变化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食物组成分析,并结合多年渔获量统计和环境监测资料,就太湖鲢、鳙鱼渔获量变化的原因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9~12月份期间,微囊藻约占鲢、鳙食物体积比的90%以上;鲢、鳙渔获量在1983~2004年期间波动在(1305.4±380.0)t,占鱼类总产量的(7.18±3.32)%,其中仅1984、1985年接近2000 t。在富营养化条件下,太湖鲢、鳙鱼主要摄食微囊藻。影响其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苗种放养量不足、捕捞强度过高和富营养化提供了充足饵料。提高鲢、鳙放养量,不仅可以利用富营养化条件下的微囊藻饵料资源,而且可以抑制太湖蓝藻暴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