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前,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配合饲料对鱼粉的依赖性大,而鱼粉价格不断上涨,导致其饲料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其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降低饲料成本,本研究以鱼粉、鸡肉粉和猪肉粉为饲料动物蛋白源,制作7种配合饲料(D1~D7),其鱼粉/鸡肉粉/猪肉粉的添加百分比分别为45.0/22.6/0、37.1/22.6/8.0、28.8/22.6/16.0、45.0/14.5/8.0、45.0/5.3/16.0、41.6/18.0/8.0和37.0/13.8/16.0。采用上述饲料投喂大口黑鲈幼鱼(初始体重约为55 g) 60 d,评估饲料动物蛋白源组合对鱼生长性能、组织生化指标、肌肉质构特性以及肝脏蛋白质代谢和肠道炎性因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相比于其他饲料投喂组,D3组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D3组全鱼粗蛋白质显著高于D5组,其粗脂肪水平显著低于D4和D6组(P<0.05)。在组织生理生化指标方面,D3组鱼血清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D1和D4组(P<0.05),而其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D5组(P<0.05);D3组鱼肝脏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D7组(P<0.05)。在肌肉品质方面,D3组肌肉硬度和胶着性以及咀嚼性分别显著低于D4组和D6组(P<0.05)。此外,D3组肠抗炎基因il-10,肝脏蛋白质合成基因tor、s6k1、akt、pi3k mRNA表达水平上调,显著高于D7组(P<0.05);而肠促炎因子il-1β、il-6和肝脏翻译抑制因子4ebp-1 mRNA表达水平下调,显著低于D1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28.8%鱼粉、16.0%猪肉粉和22.6%鸡肉粉对大口黑鲈的促生长效果最优,且有利于提高肝脏蛋白质合成,维护肠道健康。研究结果可为降低大口黑鲈配合饲料对鱼粉的依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饲料添加酸化剂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健康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5%、0.10%、0.15%和0.20%的酸化剂,配制5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分别投喂初始体重为(21.31 ± 0.18)g的大口黑鲈64天。结果显示,大口黑鲈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着饲料中酸化剂添加量的提高呈先升后降的变化,在0.15%组均达到最大值。与对照组相比,饲料添加0.10%-0.15%的酸化剂显著降低了大口黑鲈饲料系数,显著提高了大口黑鲈全鱼粗脂肪含量和蛋白质沉积率以及对饲料干物质、粗脂肪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P<0.05)。在饲料酸化剂添加量为0.15%时,大口黑鲈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相比于对照组,0.15%组的甘油三酯含量和0.10%组的总胆固醇含量显著提高,0.10%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饲料中酸化剂添加量在0.10%-0.15%时,大口黑鲈血清总抗氧化能力以及肠道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和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0.15%组肠道绒毛长度、绒毛宽度、肌层厚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0.15%的酸化剂显著上调了大口黑鲈肠道抗氧化相关基因(Nrf2、CAT和Cu/Zn-SOD)的mRNA表达水平(P<0.05),显著上调了抑炎因子(IL-10)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P<0.05),饲料中添加0.20%的酸化剂显著下调了促炎因子(TNF-α、IL-1β)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P<0.05)。以增重率和饲料系数为评价指标,基于折线模型结果表明大口黑鲈饲料中酸化剂适宜添加量为0.148%-0.152%。总结,饲料中添加0.15%的酸化剂能够促进大口黑鲈的生长,提高抗氧化能力,降低肠道炎症水平以及维持肠道健康。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评价核糖蛋白替代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饲料中鱼粉的潜力。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设6个鱼粉替代水平。对照饲料(D1)中鱼粉含量为45%,通过添加核糖蛋白替代D1组饲料中鱼粉的0.5%(D2)、1%(D3)、2%(D4)、3%(D5)和4%(D6)。实验期间,每天分2次按饱食量投喂初始体重为(24.00±0.30)g大菱鲆幼鱼56 d。结果显示,幼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随着核糖蛋白替代水平的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均在D3组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D5和D6组(P<0.05);饲料系数则呈相反趋势,在D3组达到最低值,显著低于D6组(P<0.05)。各替代组幼鱼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和生长激素(GH)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核糖蛋白替代1%~3%的鱼粉后,显著提高了幼鱼肠道胰蛋白酶活性(P<0.05);幼鱼肠道α-淀粉酶活性在D4和D5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核糖蛋白替代鱼粉显著降低了幼鱼肠道脂肪酶活性(P<0.05)。各替代组幼鱼血清总蛋白、球蛋白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3组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D6组(P<0.05);各组间幼鱼血清白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但各替代组均显著提高了幼鱼血清白介素β1(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D4~D6组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低密度脂蛋白在D5和D6组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在D4组显著升高(P<0.05)。血糖浓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D3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攻毒实验结果显示,D2组大菱鲆幼鱼48 h累积死亡率最低为56.4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核糖蛋白替代1%鱼粉时,大菱鲆幼鱼生长、消化酶活力及鱼体的免疫能力和抗细菌感染能力均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不同循环饥饿投喂模式下许氏平鲉的补偿生长和体成分的变化,分别采用每日投喂(对照组)、饥饿2 d投喂1 d、饥饿2 d投喂2 d、饥饿2 d投喂3 d、饥饿2 d投喂4 d和饥饿2 d投喂5 d的循环饥饿投喂模式,对初始体长(10.25±0.74) cm、体质量(16.77±2.72) g的许氏平鲉幼鱼进行为期67 d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果显示:饥饿2 d投喂5 d试验组的终末体质量、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均最高,表现为超补偿生长;饥饿2 d投喂4 d组的终末体质量、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表现为完全补偿生长;饥饿2 d投喂1 d、饥饿2 d投喂2 d和饥饿2 d投喂3 d试验组的终末体质量、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现为不能补偿生长。各组间的饲料效率、肝体指数和肥满度差异不显著(P>0.05),但对照组的脏体指数显著高于循环饥饿投喂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循环饥饿投喂组(除饥饿2 d投喂5 d试验组外)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蛋白质和灰分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在室内水温23~26℃的条件下,分别对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幼鱼进行不同时间(0、5、10、15、20和25 d)的饥饿处理和饥饿后恢复投喂(25 d)试验。结果显示:在饥饿过程中,幼鱼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体重和RNA/DNA比值不断减小。脂肪含量在饥饿前期下降明显,后期下降缓慢;蛋白质含量在饥饿前期下降缓慢,后期下降明显,表明幼鱼是优先利用脂肪作为能量来源,其次再利用蛋白质。饥饿5、10 d组幼鱼的消化酶活性下降显著(P<0.05)。肝脏的蛋白酶、淀粉酶活性饥饿至15 d下降显著,之后随着饥饿时间延长,下降趋于平缓;消化道的脂肪酶、淀粉酶活性饥饿至15 d显著下降,之后下降趋于平缓。恢复投喂后,饥饿5、10、15、20 d组幼鱼的消化酶、生化组成及RNA/DNA比值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而饥饿25 d组幼鱼的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RNA/DNA比值、消化酶均未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饥饿5、10 d组幼鱼体重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饥饿15、20、25 d组幼鱼体重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这表明黑尾近红鲌幼鱼的补偿生长随饥饿时间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6.
在(28±1)℃水温条件下,以4种循环饥饿的投喂方式饲养初始体重为1.58 g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幼鱼,研究其补偿生长和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实验分为四组,第一组每天投喂,为对照组,第二组投喂4 d后饥饿1 d,第三组投喂2 d后饥饿1 d,第四组投喂1 d后饥饿1 d,4种方式分别以C、R1/4、R1/2和R1/1表示,试验持续60 d。结果显示,3个试验组的实际摄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饲料转化效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导致3个试验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下降,体重未赶上对照组,而且饥饿时间越长,体重增长率越低。鱼体的蛋白质、灰分含量未受到投喂方式的显著影响,干物质、脂肪和能量含量随饥饿时间增加显著下降;肥满度、肝体比、ATP酶、SOD酶活性以及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也随饥饿时间的增加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饥饿、投喂水丝蚓和人工饲料对杂交鲟(达氏鳇(♀)×施氏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仔稚鱼生长、存活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饥饿和投喂不同饵料对杂交鲟仔稚鱼的生长、存活、肥满度和消化酶活性影响显著。饥饿条件下,5 d后杂交鲟幼鱼生长基本停滞,10 d后负生长,与投喂饵料组的生长性能差异显著。消化酶活性方面,0~10 d,饥饿组的胃蛋白酶活性一直低于投喂饵料组,至20 d饥饿组的胃蛋白酶显著高于其它组;各处理组的脂肪酶活性变化规律各不相同,但是饥饿组的脂肪酶活性低于其他两组;各处理的杂交鲟幼鱼淀粉酶活性虽然有起伏波动,但是15 d后饥饿组快速升高并显著高于其他组。  相似文献   

8.
施兆鸿  彭士明  宋国  孙鹏  尹飞  王建钢 《水产学报》2012,36(9):1435-1442
为研究条石鲷幼鱼在饥饿与再投喂条件下机体各组织和血清中主要代谢酶活性和糖元含量的变化,以平均体质量为(10.0±1.0)g的条石鲷幼鱼为实验对象,实验共设5个处理组,分别为每天投喂(S0)、饥饿3 d(S3)、饥饿6 d(S6)、饥饿9 d(S9)和饥饿12 d(S12),饥饿后再恢复投喂至实验结束,整个实验同期对照30 d。在实验前、饥饿处理后和再投喂后分别取样,检测血清、肝脏和肌肉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变化以及糖元含量。研究结果显示,饥饿与再投喂对血糖、肝糖元含量影响显著(P<0.05),饥饿导致血糖(S12除外)、肝糖元含量显著降低,再投喂后肝糖元含量基本恢复到饥饿前水平。然而,肌糖元含量在饥饿与再投喂过程中变化并不明显。实验期间,AKP活性和GPT活性在血清和肝脏中变化明显,且恢复投喂后血清与肝脏中的各代谢酶活性均基本恢复到初始活性水平。肌肉中AKP、ACP、GPT和GOT活性在整个饥饿与再投喂过程中变化则并不明显。分析认为,条石鲷幼鱼血糖浓度维持在(2.65±0.33)~(3.70±0.36)mmol/L是保持机体代谢活动所必须的水平;在条石鲷机体应对饥饿胁迫的过程中,血清和肝脏中主要代谢酶活性的相应变化对于保障机体在饥饿条件下的基础代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饥饿和恢复投喂对翘嘴鲌幼鱼摄食、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了在20.3~24.8℃条件下分别饥饿0 d、4 d、8 d、12 d和16 d后恢复投喂16 d对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幼鱼摄食、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幼鱼体质量损失率显著增大;肝体指数变小,水分和灰分含量逐渐升高;粗脂肪含量在饥饿前期下降较快,饥饿后期下降速率降低,各饥饿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粗蛋白含量饥饿前期下降缓慢,饥饿4 d、8 d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饥饿后期下降明显,饥饿12 d、16 d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比能值不断下降,除饥饿4 d组外,各饥饿组与对照组都有显著差异(P<0.05)。恢复投喂后,各饥饿组鱼体生化组成和鱼体比能值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恢复投喂期间各饥饿处理组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饥饿4 d、8 d组翘嘴鲌幼鱼具有完全补偿生长能力;饥饿12 d、16 d幼鱼仅有部分补偿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循环投喂模式对半滑舌鳎的生长、体成分组成、代谢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其中包括5个处理:C(对照组,实验过程中持续投喂);S2F4组(饥饿2 d,投喂4 d);S4F8组(饥饿4 d,投喂8 d);S8F16组(饥饿8 d,投喂16 d);S12F24组(饥饿12 d,投喂24 d),实验时间72 d。结果表明,对照组的特定生长率(SGRw和SGRe)显著高于循环投喂各组(P<0.05)。对照组和S2F4组半滑舌鳎幼鱼的末体重没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对照组半滑舌鳎幼鱼的消化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而能量消化率与S12F24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低于其它3个处理组(P<0.05)。S4F8组半滑舌鳎幼鱼饲料转化率显著低于S12F24组(P<0.05),对照组饲料转化率低于S2F4组和S12F24组但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半滑舌鳎幼鱼的摄食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体成分组成中,蛋白含量随饥饿、投喂周期的延长而下降,S2F4组和对照组半滑舌鳎的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S2F4组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较低。对照组的摄食能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S2F4组的呼吸能占摄食能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半滑舌鳎幼鱼在循环投喂模式下,具有较强的补偿生长能力,S2F4组具有完全补偿生长能力;在较长的周期性饥饿条件下,半滑舌鳎幼鱼体内的蛋白质含量会受到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深度开发金枪鱼加工副产物,充分利用金枪鱼油所含营养成分,以壳聚糖为壁材,金枪鱼油为芯材,分别采用喷雾干燥法和冷冻干燥法制备鱼油微胶囊,比较两种制备方法对制得微胶囊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喷干鱼油微胶囊和冻干鱼油微胶囊的包埋率分别为77.26%、63.86%,但后者对鱼油脂肪酸保护更好;前者挥发性成分共有43种,其中酮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占33.01%;而后者的挥发性成分仅有24种,以酯类为主,占52.29%,且没有检测到典型的腥味物质,这可能是由于冻干过程温度较低,抑制了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更能掩盖鱼油不良风味。贮藏试验显示,两种鱼油微胶囊与鱼油相比,过氧化值的增长速度均显著降低(P<0.05);贮存7d后,两种胶囊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保留率分别为82.22%和85.25%,两种制备方法对DHA和EPA保留率的影响不大(P>0.05)。研究表明,两种鱼油微胶囊制备方法对延缓鱼油氧化和掩蔽不良风味有一定作用,对制备鱼油微胶囊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传统网箱养殖水质检测周期长、实时性差、数据误差大、维修成本高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无线网桥与ZigBee进行数据传输的深海网箱养殖水质与环境监测系统。该系统主要通过水质传感器获取网箱内海水的温度、盐度、浊度、pH以及溶氧等水质参数,同时利用水下摄像机采集水中鱼群状况、水面环境信息等图像信息,并通过无线网桥将监测的水质参数与图像信息实时传输至岸基数据监控中心,由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养殖环境参数变化,并且可以通过无线接入点向设备发送控制指令来进行相关操作,如通过控制图像采集设备的云台来实现对网箱水面或水下环境的监控。结果显示:采用该检测系统后,能实时传输图像信息和水质参数,并能实现实时远程控制;操控中心具有数据显示、历史数据查看、水质异常时声光报警等功能。该系统具有操作简便、响应快速、成本较低、可靠性高等优点,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2018年7月12日采样分析江苏省泗阳县9处青虾( 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养殖中期水体的理化环境、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密度,并比较不同养殖模式对养殖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青虾养殖水体中,溶氧(DO)>8.44 mg/L、pH 7.91~9.26、总氮(TN)1.030~1.571 mg/L、总磷(TP)0.174~0.421 mg/L、高锰酸钾指数(COD Mn )4.39~8.16mg/L,说明青虾养殖水体具有DO和pH较高,N、P及有机质较低的特点。养殖水体内共观察到浮游植物64属/种,以蓝藻和绿藻为主,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较高,群落结构较稳定;浮游植物密度为0.06×10^8~3.06×10^8个/L。RDA分析显示,水温、亚硝酸盐氮(NO2^--N)和COD Mn 是影响青虾养殖水体中优势浮游植物密度的主要环境因子。不同混养种类对青虾养殖水体理化指标和浮游植物具有一定的影响,但管理模式对环境因子的影响更显著。鉴于所调查的青虾养殖水体内pH和Ca 2+质量浓度低于青虾生长最适值及TP和COD Mn质量浓度升高会增加蓝藻水华暴发的风险,建议适当施加生石灰来提高养殖水体中的pH和Ca 2+质量浓度,并通过建立构建生态沟渠、生态塘等生态工程化设施控制养殖水体中TP和COD Mn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
对浙江省125座水库进行水质监测与富营养化评价,并对15座水库进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89.6%的水库符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水质的要求,84.9%的水库属贫~中营养状况;15个水库氨氮、总磷、总氮显著上升的趋势明显,水质有呈变差趋势;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某一近海桁拖渔船为研究对象,参照中国船级社(CCS)《钢质海船入级规范》,利用MSC. PATRAN软件分别建立船型、船首和船中锚系泊支撑结构的有限元模型,根据渔船实际锚系泊和作业情况对其锚系泊支撑结构进行强度直接计算。针对船中模型,分析不同系泊角度对船体支撑结构强度的影响以及渔捞载荷下的结构强度,并将系泊载荷以最危险的角度加载至船首模型进行强度校核,分析各工况下模型应力和变形情况。计算结果表明:各工况下船型锚系泊支撑结构强度均满足规范要求,且以锚泊工况的模型正应力最大,以渔捞辅助工况模型的正应力最小。当系泊绳索与中纵剖面夹角为90°、与水平面夹角为0°时,其结构应力达到最大,在实际作业中应尽量避免这种情况,以提高带缆桩及其支撑结构的使用寿命。本研究成果对桁拖渔船的设计和实际系泊操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渔业船舶舱室内一旦氨气发生泄漏扩散,就会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人员伤亡,为此设置了用以检测氨气泄漏的探测装置。由于安装好的探测装置不易挪动位置,因此需要事先考虑好安装位置。本文基于Fluent软件对渔业船舶冷冻舱室氨气泄漏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氨气在不同泄漏方向和不同泄漏位置下的舱内质量浓度变化。研究表明,泄漏方向的变化对舱顶与舱壁附近监测点的氨气检测影响不大,泄漏位置的改变对监测点的氨气检测影响较大,较高位置处的监测点对氨气检测更为精确,氨气泄漏扩散后在舱壁附近和舱室顶部质量浓度较高。因此,氨气泄漏探测装置最好安装在冷冻舱室偏上位置,舱壁与舱顶附近都需要布置探测装置,有利于确定氨气是否泄漏。  相似文献   

17.
厚壳贻贝剥半壳装置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通常采用热加工方法获取贻贝肉,但该方法不能获得新鲜的贻贝肉。为了获取新鲜的带半壳的贻贝肉,首先针对贻贝的生物学特性,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确定厚壳贻贝后闭壳肌痕面积、壳长的基本参数,通过力学实验确定拉断后闭壳肌柱所需要力的大小相关参数,从而研制出一种厚壳贻贝剥半壳装置。该装置由工作台、支撑臂、气压缸、开壳刀具、真空吸盘、贻贝固定台及传送带组成。通过有限元分析确定最佳开壳刀具刃口宽度为9 mm,对开壳刀具施加作用力为900 N。该装置能有效提高厚壳贻贝开壳效率,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满足加工企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远洋渔船结构设计主要参考《钢质远洋渔船建造规范》,船长小于65m不需要总纵强度计算;若大于65m,其波浪弯矩参考商船的经验公式确定,而渔船与商船在船型上差异较大,且渔船真实作业工况环境载荷也很难简单地用经验公式计算。本研究考虑渔船实际作业工况和所处海域海情,计算获取更为真实的外载荷,以便更精确地计算渔船结构应力与变形,达到强度评估、改进渔船结构设计的目的。通过SESAM软件建立秋刀鱼渔船三维模型,对渔船丰收返港、空载到港和横倾捕鱼3个典型作业工况进行整船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驾驶室后舱壁与艉楼甲板、救生甲板相交处,艉楼甲板和主甲板相交舱壁处的应力较大。为此,设计秋刀鱼渔船时建议重点关注这些应力集中区域,做好结构过渡。此外,由于机器布置靠近首尾,鱼舱布置在船体中部,考虑各种典型工况,建议将压载舱室设置在中部,以平衡其重量重心、减小附加弯矩。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多层水槽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中人工投料操作空间局促、劳动强度大、饲料利用率低等缺点,设计了一套基于K60单片机的小微型智能投饲车。该投饲车由循迹小车、投饲装置和控制系统等组成,在特定投饲跑道上行驶,根据红外对管采集的轨道信息和压力传感器采集的饲料信息判别是否投饲或补料,进而实现智能定点定量投饲。初步试验运行结果显示,该投饲车运行稳定可靠,运行速度0. 5~2. 2 m/s,投饲的定位精度误差在2 cm以内,投饲量误差在10 g以内,基本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0.
在水温(26.5±0.5)℃的条件下,探究了盐度和漂白粉对体长为(0.66±0.07)cm的东方新糠虾(Neomysis orientalis)的急性毒性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东方新糠虾适宜的盐度范围较广,对低盐的耐受能力更强,其最适盐度范围为15~25。漂白粉对东方新糠虾在24、48、72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639、1.149、0.812 mg/L,安全浓度为0.065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