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幼鱼生长、体成分以及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采用蛋白质水平为40%、45%、50%和55%,脂肪水平为8%和16%,共8组实验饲料。在水温为(16±0.2)℃的循环流水水族箱系统内进行为期10周的养殖试验。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方法对该鱼肌肉营养学组成及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蛋白和脂肪水平对细鳞鲑幼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肝体比等均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蛋白水平增加,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肝体比率先升高后降低,其肌肉粗蛋白含量也随之显著升高(P0.05),而对粗脂肪和粗灰分不存在显著影响;随着脂肪水平增加,其肌肉粗脂肪含量也随之显著提高(P0.05),而对水分、粗蛋白和灰分含量不存在显著影响。肌肉中共测定出17种氨基酸(除色氨酸),不同蛋白和脂肪水平对氨基酸总量(WTAA)和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WEAA/WTAA)不存在显著影响。综合生长性能与氨基酸模式的实验结果,本研究认为细鳞鲑幼鱼最适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分别为50%和8%,适宜蛋能比为29.36 g/MJ。  相似文献   

2.
为丰富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早期幼鱼培育的基础生物学资料和规模化人工养殖提供理论指导,探究了不同温度(9、13、17、21、25℃)、不同盐度(0、3、6、9、12)及在不同盐度下温度变化对细鳞鲑仔、稚鱼存活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25℃和盐度9、12条件下,细鳞鲑仔、稚鱼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温度17℃对细鳞鲑仔、稚鱼末重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水平(P<0.05);随着盐度的升高,细鳞鲑仔、稚鱼末重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在不同盐度的水体中,水温升至19℃时,盐度6、9、12时细鳞鲑仔、稚鱼开始死亡。试验显示,在细鳞鲑仔、稚鱼培育阶段,在9~17℃范围内可适当提高水温,增加其生长速度和增重效果,缩短养殖周期;在一定的盐度水环境中,细鳞鲑仔、稚鱼对温度的适应范围缩小,适应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3.
为丰富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早期幼鱼培育的基础生物学资料和规模化人工养殖提供理论指导,探究了不同温度(9、13、17、21、25℃)、不同盐度(0、3、6、9、12)及在不同盐度下温度变化对细鳞鲑仔、稚鱼存活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25℃和盐度9、12条件下,细鳞鲑仔、稚鱼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温度17℃对细鳞鲑仔、稚鱼末重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水平(P0.05);随着盐度的升高,细鳞鲑仔、稚鱼末重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在不同盐度的水体中,水温升至19℃时,盐度6、9、12时细鳞鲑仔、稚鱼开始死亡。试验显示,在细鳞鲑仔、稚鱼培育阶段,在9~17℃范围内可适当提高水温,增加其生长速度和增重效果,缩短养殖周期;在一定的盐度水环境中,细鳞鲑仔、稚鱼对温度的适应范围缩小,适应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水温对不同规格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摄食和生长的影响,采用自制饲料在不同温度(6℃、10℃、14℃、18℃和22℃)下对小(7 g)、中(68 g)、大(169 g)三种规格的细鳞鲑进行饲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小规格细鳞鲑在18℃时获得最大摄食率,中规格细鳞鲑在14℃和18℃获得最大摄食率,而大规格细鳞鲑在14℃时获得最大摄食率(P0.05)。小、中规格细鳞鲑在14℃和18℃时的特定生长率最高,而大规格细鳞鲑特定生长率在14℃时有最大值(P0.05)。相同水温条件下,细鳞鲑的最大摄食率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加,特定生长率随体重的增加而降低,鱼体能值随体重的增加而升高。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水温和体重对细鳞鲑最大摄食率(C_(max))的影响可以用下式模拟:lnC_(max)=–6.8282+1.1603ln W+0.3729T–0.0095T~2–0.0157Tln W;水温和体重对细鳞鲑湿重特定生长率(SGR_w,%/d)的影响可用下式拟合:ln SGRw=–1.9390–0.2184ln W+0.4376T–0.0147T~2,水温和体重对细鳞鲑能值E_t(k J/fish)的影响可用如下方程进行较好拟合:ln Et=1.0012+1.2070ln W–0.0002T~2–0.0021Tln W。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水温和体重对细鳞鲑最大摄食率和鱼体能值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而对湿重特定生长率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以认为细鳞鲑养殖的适宜水温范围是14~18℃。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稻田养殖的效率,了解不同养殖密度对华南鲤(Cyprinus carpio rubrofuscus)幼鱼生长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在室内水族箱中养殖初始体质量约为0. 35 g、孵化三周的华南鲤幼鱼,密度分别为M1 (43. 48尾/m2)、M2 (86. 96尾/m2)、M3 (173. 91尾/m2)、M4(347. 83尾/m2)四个组,进行11周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存活率无显著影响,但华南鲤幼鱼的体质量、体长、日增重(DWG)、净增重(NY)、肥满系数、变异系数(CV)和特定生长率(SGR)都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M1组的体质量、体长、日增重、净增重、特定生长率均最大,其中日增重、净增重、特定生长率均与M2组无显著差异,但是M1组的变异系数较M2组要小。研究结果表明,此阶段华南鲤幼鱼最适养殖密度为M1 (43. 48尾/m2)。  相似文献   

6.
中华鲟幼鱼对慢性拥挤胁迫的生长、摄食及行为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置低、中、高3个初始养殖密度(1 g/L、4 g/L、8 g/L),进行40 d的养殖实验,研究慢性拥挤胁迫对子二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幼鱼生长、摄食及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慢性拥挤胁迫对子二代中华鲟的生长和摄食有显著影响,体质量、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体长特定生长率、日增重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显著降低(P<0.05),实验结束时,高密度组肥满度显著低于中、低密度组(P<0.05);各实验组的摄食率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而降低,饵料系数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而升高(P<0.05).慢性拥挤胁迫对子二代中华鲟的行为也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表现为呼吸频率、摆尾频率和游动速度显著加快等应急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高养殖密度对中华鲟的生长、摄食和行为存在显著的负面作用,不利于中华鲟幼鱼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7.
自2011年11月至2013年1月,对美洲红点鲑(Salvelinus fominalis)和白斑红点鲑(Salvelinus leucomaenis)及其杂交子代从受精卵到1年零两个月幼鱼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以美洲红点鲑和白斑红点鲑为亲本,建立2×2双列杂交组合,采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 3种动物生长模型对美洲红点鲑(A)和白斑红点鲑(B)及其杂交子代进行生长曲线拟合并分析比较其生长性能。实验设置自交组AA、BB和杂交组AB(A♀×B♂)、BA(B♀×A♂)4个实验组。根据模型拟合的R2值判断各组生长性能的拟合程度,并对其体质量、体长、成活率及肥满度进行比较。结果发现,Gompertz生长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R2均大于0.99,其中AB组生长优势明显。成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A、AB、BA、BB,但AA组与其他3组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增重率(g/d)和肥满度(g/cm3)等生长指标均由高到低依次为:AB、AA、BA、BB,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显示,正交子代(A♀×B♂)幼鱼生长性能明显高于反交子代(B♀×A♂)及其亲本,可见此杂交组合可能具有较高的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养殖密度对图们雅罗鱼(Leuciscuswaleckiitumensis)生长指标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在水温11.8~27.3℃,将初始体重没有显著差异的图们雅罗鱼幼鱼以3尾/m~2(D1)、6尾/m~2(D2)、9尾/m~2(D3)和12尾/m~2(D4)的密度放养。经过90d的养殖,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养殖水质、体重、变异系数、肥满度、增重率、日增重、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和饲料系数均有显著差异。高密度组NH4+-N大于0.025 mg/L,TP大于0.01 mg/L,TN大于0.05 mg/L;体重、增重率、日增重、特定生长率,9尾/m~2密度组差异最大,与其余3个密度组有显著差异;生长离散低密度组(D1、D3)与高密度组(D3、D4)有显著差异,低密度组之间、高密度组之间无显著差异;12尾/m~2存活率最低,与其他密度组有显著差异;肥满度和饲料系数低密度组之间、高密度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低密度组与高密度组之间有显著差异。综合试验结果,建议图们雅罗鱼幼鱼放养密度在9尾/m~2。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亚东鲑幼鱼的补偿生长,采用循环水系统设备,将平均体质量(5.48±0.46)g的幼鱼放在长方形平列槽中,保持溶解氧6.5~8.5mg/L,水温14~16℃,通过饥饿0(对照组)、7、14、21d和28d处理,随后分别恢复投喂49、42、35、28d和21d,每个处理组100尾幼鱼,并设置3个平行。试验结果表明,饥饿7、14、21d组的平均体质量生长率和体长增长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饥饿28d组出现负增长;肝体指数随着饥饿时间加长依次增大,但饥饿7、14d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肥满度依次减小,饥饿7、14、21d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饥饿7、14d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饥饿21、28d组(P0.05),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14、21d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饥饿21、28d组(P0.05)。由此可知,亚东鲑幼鱼属于部分补偿生长和不能补偿生长两种补偿生长类型,可能是代谢滞后假说和食欲增强假说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n-3 HUFA需求量以减少鱼油使用和降低养殖成本,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的n-3 HUFA对细鳞鲑的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脱脂鱼粉、脱脂豆粕、明胶和酪蛋白为主要蛋白源,通过调节饲料中的猪油和浓缩油EPA、DHA水平,使饲料n-3HUFA的含量分别达到0.25%、0.50%、0.75%、1.00%、1.25%、1.50%,配制出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D 0.25、D 0.50、D 0.75、D1.00、D 1.25和D 1.50),分别投喂细鳞鲑幼鱼(60.0 g±2.8 g)84 d。结果显示:饲料中n-3HUFA不同水平对细鳞鲑成活率和饲料系数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显著影响了其末重(FW)、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随着添加饲料中n-3HUFA水平的升高,FW、WGR和SGR有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3者在饲料中n-3HUFA水平为0.75%均最大。随着饲料中n-3 HUFA水平的升高,鱼肌肉18∶1n-9的含量逐渐下降,而22∶6n-3的水平相应升高。结果表明,以WGR为评价指标时,用二次曲线模型推测出细鳞鲑对饲料n-3 HUFA的需求量约为0.69%。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地衣芽孢杆菌A1(Bacillus Licheniformis, Bli)在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肠道的定植规律,通过每周更换100%的循环水量以减少水体中的芽孢杆菌对实验的干扰,通过Co60 辐照灭菌杀灭饲料中的芽孢杆菌以消除其对实验的干扰。采用52℃高温选择性培养肠道Bli,研究外源Bli 在肠道内的消长规律。使用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的芽孢作为惰性对照,通过洗涤肠壁去除非黏附菌,研究Bli 对肠粘膜的黏附。使用灭菌处理的肠内容物体外培养Bli,研究其在肠道的增殖潜能。结果显示,每周100%换水量使水体Bli 含量<1 cfu/mL。辐照灭菌使饲料Bli 含量由1.4×10^4 cfu/g 降至检出限以下。停止外源Bli 摄入后,在持续投喂无菌饲料的情况下, Bli 在斑点叉尾鮰肠内容物中的含量可维持3.3×10^2 cfu/g 左右至少42 天;在禁食情况下, 14 天后肠内容物中便无Bli 检出。Bli 对肠粘膜的黏附能力弱于惰性对照,但Bli 可以在肠内容物中生长至2.0×10^7 cfu/g。以上结果提示:在持续喂食情况下,地衣芽孢杆菌可以在斑点叉尾鮰肠道内长期定植,而禁食情况不能定植。其原因是由于地衣芽孢杆菌不能有效黏附于肠粘膜,但可以在肠内容物中增殖。  相似文献   

12.
于2014年和2015年秋季对济南地区23个采样点的鱼类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特征进行了野外调查。结果表明:两年调查中采集到鱼类分别为5目25种和6目28种,各采样点鱼类个体数量平均值为45.61尾和66.48尾,香农威纳指数分别为1.45和1.81,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72和0.74。典范对应分析表明,2014年影响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温和总氮;2015年影响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总磷和总氮。  相似文献   

13.
汕头南澳-东山海域初级生产力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4年9月(秋季)、12月(冬季)、2015年4月(春季)、2016年7月(夏季)在南澳岛与东山岛之间的近海海域进行的生态环境调查,分析了该海域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叶绿素a浓度变化范围为0.37~14.9μg/L,平均值分别为:夏季(8.2μg/L)>秋季(4.9μg/L)>冬季(1.52μg/L)>春季(1.47μg/L)。表层初级生产力的波动范围为0.6~45 mg(C)/(m^3·h),平均值分别为:秋季20.3 mg(C)/(m^3·h)>夏季18.2 mg(C)/(m^3·h)>春季14.4 mg(C)/(m^3·h)>冬季5.6 mg(C)/(m^3·h)。水柱初级生产力变动范围为14.1~3066.6 mg(C)/(m^2·d),平均值分别为:秋季1034.2 mg(C)/(m^2·d)>夏季715.5 mg(C)/(m^2·d)>春季453.4 mg(C)/(m^2·d)>冬季133.8 mg(C)/(m^2·d)。除夏季外,整个调查海域的叶绿素a浓度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为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夏季调查海域表层叶绿素a的浓度都较高,在南澳岛的南面出现一个叶绿素a的低值区。该海域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规律性较差。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与营养盐浓度在春季均呈显著正相关,但在其他季节相关性不强。氮营养盐在春季和秋季可能是南澳-东山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的潜在限制因子。为获得较好的渔业增养殖效益,应该根据初级生产力现状对该海域的养殖品种和规模进行合理规划。  相似文献   

14.
稳定高效运行的生物滤器是循环水系统养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然而生物滤器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诸多环境因子的影响。该文分两部分对进水pH对流化床生物滤器硝化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1)针对流化床生物滤器挂膜启动阶段进行研究,研究在自然挂膜情况下,不同进水pH(7. 0、7. 5、8. 0、8. 5)对流化床生物滤器启动的影响,结果显示,生物滤器在pH 7. 5时启动时间最短,50 d左右便能够稳定运行,而且在此pH条件下生物滤器对TAN、NO2--N的去除效率最高。(2)生物膜成熟后,针对稳定运行的生物滤器进行试验,研究不同pH(7. 0、7. 5、7. 7、8. 0、8. 5)对生物滤器硝化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生物滤器在pH 7. 7时,对TAN的去除速率最高,达到(0. 58±0. 02) mg/(L·h)。另外,生物滤器在pH 7. 5时对NO2--N的处理效果最好。试验还发现各处理组皆存在不同程度的NO2--N积累现象,该现象随着pH的升高不断加剧。适宜的进水pH能够缩短生物滤器的挂膜周期并提高其硝化性能。研究结果可以为海水生物滤器的挂膜启动和稳定运行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解淀粉芽孢杆菌HE活性成分鉴定及抗菌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HE发酵液中的活性成分及抗菌特性,根据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液抑菌活性稳定性,用PCR检测脂肽合成相关的基因,再采用UPLC-Q-TOF-MS对活性物质进一步分析;用二倍稀释法测定脂肽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从显微结构上来探讨其抗菌作用。稳定实验表明该菌株产生抑菌活性物质对高温、酸、碱和蛋白酶具有一定的耐受性;4对引物的扩增产物经过克隆、测序和BLAST分析,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HE基因组含有ituA、fenB、sfP、mycB的脂肽合成相关基因;液质联用分析发现脂肽粗提物中含有Surfactin、Iturin和Fengycin这3类脂肽类抗生素;抑菌圈法测定抗菌脂肽对嗜水气单胞菌的MIC和MBC均为137.97μg·mL-1;显微特征表明脂肽可以导致嗜水气单胞菌细胞膜塌陷和孔洞。该研究结果可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活性代谢产物结构鉴定和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刘雄 《水产学杂志》1990,3(1):32-38
作者通过对黑龙江、北京、山东、甘肃、吉林、河北等地的虹鳟渔场实地考查,总结了我国养鳟技术。文章对鱼池结构、养殖环境条件、饲料技术、饲料和营养以及管理方法等方而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达氏鳇(Huso dauricus)是黑龙江流域土著鲟,近几十年来野生资源急剧下降,被确定为濒危物种之一。本研究采用线粒体DNA的Cyt b基因和D-loop区域的多态性信息评估了黑龙江抚远段野生群体、北京房山国家级鲟鱼原种场的保种群体及浙江衢州国家级鲟鱼良种场的繁殖群体等3个达氏鳇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所有测试个体在Cyt b基因位点的核苷酸水平上没有检测到多样性,均具有相同的Cyt b单倍型,而在D-loop区域中发现了9种单倍型,对于D-loop区,单倍型多样性(H_d)达到0.593,但核苷酸多样性(π)仅为0.00213。在8尾野生个体中检测到6种D-loop单倍型,2个养殖群体共计58尾个体共计检出5种D-loop单倍型个体。分析结果显示:野生达氏鳇群体遗传多样性极低,历史上可能经历过严重的遗传瓶颈,同时达氏鳇人工繁殖过程中每批次可能只有极少个体参与了繁殖。此外,基于Cyt b基因部分序列的分析结果提示,达氏鳇与其他太平洋鲟类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欧鳇(Huso huso)关系较远,传统上鳇属(Huso)的分类地位得不到有效的分子生物学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吴石金  万常吉 《畜禽业》2000,(12):18-19
将500羽初生雏北京鸭随机分成A、B、C、D、E五组,试验拟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添加适量的有益微生物制剂,分别检测生产性能指标(主要包括饲料报酬和日增重)以及对18日龄、25日龄雏鸭的免疫功能分析。结果表明,有益微生剂使北京鸭雏日增重平均提高18.l%和10.7%,料肉比降低13.7%和5%,差异显著(P<0.05);有较可观的饲料报酬和经济效益;可有效地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活性E-玫瑰花环形成率,提高血液中总球蛋白含量和T淋巴细胞数量,增进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对国内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代表性养殖群体开展全基因组水平的遗传评估。利用57K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芯片,检测了来自不同地域的6个虹鳟养殖群体样本共计48尾,包括黑龙江虹鳟、黑龙江金鳟、四川虹鳟、四川金鳟、北京虹鳟和北京金鳟,共获得有效SNP位点50201个,在中国虹鳟中的多态比例达到97.7%,表明该芯片虽然基于美国和挪威虹鳟群体设计,但对中国群体同样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各群体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均值为0.240~0.267,与国外主流养殖群体相近,黑龙江虹鳟、四川虹鳟和北京虹鳟群体内遗传多样性丰富,多态位点比例为83.6%~84.9%,与国外主流养殖群体相近,而黑龙江金鳟、四川金鳟和北京金鳟,多态位点比例相对较低,在60.2%~76.9%范围内。应用6个中国虹鳟群体和2个美国虹鳟群体数据开展系统发育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群体遗传结构STRUCTURE分析,结果显示8个群体可分为3个祖源类群,其中3个金鳟群体为遗传联系较紧密的一个类群,黑龙江虹鳟和北京虹鳟为一个类群,而四川虹鳟与2个美国虹鳟群体为一个类群,部分中国养殖群体中有显著离群个体存在,表明群体遗传背景不均一。本研究表明,高密度SNP芯片在我国虹鳟养殖群体遗传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能够为种质资源评估、本土化良种培育、制种和引种工作提供基因组水平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区养殖池塘底泥中重金属的分布及污染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地区养殖池塘底泥中铬、铅、汞、锌、铜的含量分别为93.6(50.3~172)mg/kg(干)、32.2(20.1~185.8)mg/kg(干)、0.136(0.009~0.742)mg/kg(干)1、09.4(61.1~235)mg/kg(干)和57.8(18~155)mg/kg(干)。北京地区养殖池塘底泥中重金属含量相对较高,其中部分池塘中铜和汞的含量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Ⅱ级标准。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北京地区养殖池塘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北京地区养殖池塘底泥中铅的污染等级为安全级;锌的污染处于警戒线;铬、汞和铜为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