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蚕微粒子病流行因子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杂交蚕种生产中的家蚕微粒子病发生和流行情况进行了数量统计分析。通过对蚕种生产量与微粒子病的发生量 (淘汰量、有病合格量和有病总量 )、上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发生量与下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发生量的相关系数分析 ,以及春季与秋季制种、蚕种场与原蚕区制种的微粒子病发生率的比较 (t测验 )表明 :当防治微粒子病的人为因素的作用被减弱时 ,蚕种生产量、上一季制种中微粒子病的发生、秋季制种和原蚕区等客观因素将成为家蚕微粒子病的流行的主要因子。原蚕区制种中微粒子病的防治技术体系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作为蚕种检疫的唯一对象——家蚕微粒子病,对蚕种制造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铜梁县蚕种场自1988年始发生少量超毒批以来,至今10余年,因微粒子病损失蚕种量达10万余张,影响了种场的生存和发展,尤其是1992年,微病超毒烧种达6.5万余张,占制种量的64%,导致种场严重亏损.而1993~1995年,微粒子病超毒烧种率始终徘徊在当年制种量的14%~20%之间,极大地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为了种场的生存和发展,1995年春蚕生产结束后,我场在对内部管理进行深层次的全面整顿基础上,总结历年的防微经验和教训,以严格技术管理、强化责任为重  相似文献   

3.
我场在蚕种生产上,曾遭受过严重的微粒子病危害,单从1985~1986年这两年来说,共计有原蚕饲养户270个,其中病毒户70个,占25.9%,总产种茧16375.05公斤,其中病毒种茧937.4公斤,占34.6%;共生产蚕种62586张,其中病毒蚕种38334张,占G1.25%。因受微粒子病危害,淘汰病毒种茧和蚕种共损失资金达124000多元。由于微粒子病分布广泛,严重污染原蚕村,使原蚕村无法养原蚕,蚕种场无法制种,以致蚕种生产停滞不前。然而,后来在省、市、县丝绸公司特别是省蚕研所的大力支持指导下,全面推广使用次氯酸钠消毒,使微粒子病危  相似文献   

4.
<正> 微粒子病是蚕种生产的大敌,也是蚕业发展中的一大障碍。它不仅影响到蚕种质量、蚕种生产的计划平衡、蚕种场的经济效益,也影响到社会效益和蚕业的兴衰。1988年,全市制毛种507830张,超毒烧种76358张,占15.03%,  相似文献   

5.
<正>生产的发展,原蚕生产的比例逐渐增加,宜兴市和桥蚕种场由1978年100%场内制种,发展到1995年81.7%场外原蚕区制种.微粒子病传染面从小到大,危害程度从轻到重,超毒淘汰率逐年增加.1996年原蚕饲养2100克蚁,生产39800张蚕种因微毒超标而全部淘汰.如何有效地防治原蚕区微粒子病制造无毒蚕种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1997年全场职工思想统一,措施到位,在原蚕区生产的蚕种合格率达97.8%.总结近几年来的实际经验和教训,对原蚕区微粒子病的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原罗定市蚕种场建立于1978年,当年下半年开始制种,至1991年参加国家“八五”防微攻关前,年年制种,年年均有超毒批次蚕种,14年共制种771037张,微病淘汰蚕种达50107张,淘汰率为6.50%,经济损失严重。1992年起参加“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家蚕微粒子病防疫新技术研究”的防治微粒子病攻关场,在中国农科院蚕研所、省丝绸公司、  相似文献   

7.
张福林 《四川蚕业》2005,33(4):21-23
家蚕微粒子病是威胁蚕种生产最严重的传染性蚕病,从1996年至2004年,乐山市蚕种母蛾和成品微粒子病检疫检出不合格蚕种累计达75800余张,直接经济损失1516000余元。总结这些年的经验和教训,凡是桑叶全程消毒工作做得扎实的蚕种场,母蛾和成品微粒子病检疫的情况就非常好,  相似文献   

8.
1991—1999年,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原蚕区微粒子病发病比较严重,蚕种超毒淘汰数量较多;20世纪90年代末期,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认真总结约10年的防微经验,制订了一套符合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生产实际的原蚕区防微(细则)技术体系,2000—2006年,微粒子病的危害程度较20世纪90年代有了明显好转,但年平均超毒淘汰蚕种量仍高达1.23万张,年蚕种超毒淘汰率高达5.03%;为此,2007年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再次根据生产实际开展技术创新,突破防微瓶颈,对防微技术体系加以修改并进一步完善,2013年以来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原蚕区家蚕微粒子病发病率均控制在1. 50%以内,微粒子病防治技术体系趋于健全。  相似文献   

9.
<正> 近年来我省蚕桑生产迅速发展,蚕种需求量逐年上升,由八十年代末年发种量700万张增到现在900余万张。四川人多地少,蚕区大部分是方山丘陵,要拿出大量土地栽桑建蚕种场是困难的,原蚕区收茧制种是一条蚕种生产的重要途径。全省110余个蚕种场,仅有47个蚕种场有自有桑园1万余亩,其中一半左右集中在省属场,除满足原原种、原种生产用桑外,余桑生产的普种远远不能满足蚕桑生产的需要,全省85%的蚕种生产量靠原蚕区收茧制种。原蚕区是四川蚕种生产的  相似文献   

10.
<正> 近年来我省蚕桑生产迅速发展,蚕种需求量逐年上升,由八十年代末年发种量700万张增到现在900余万张。四川人多地少,蚕区大部分是方山丘陵,要拿出大量土地栽桑建蚕种场是困难的,原蚕区收茧制种是一条蚕种生产的重要途径。全省110余个蚕种场,  相似文献   

11.
蚕种场原蚕区虽然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来控制微粒子病(N.b病)的发生,如加强冬消、在收蚁前蚕室内外及蚕具彻底消毒、原种补正检查、蚕期消毒和提青淘汰、桑叶全程浸消、加强桑树治虫等,但原蚕区的种茧所制蚕种因N.b毒率超标也时常发生,严重威胁到蚕种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制种期防微技术是当前蚕种生产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12.
微粒子病发生与控制的一个实例余杭蚕种场袁笑妹,金子堂我场从89年秋期开始发现微粒子病,逐年上升,到91年秋期24个制种批有19个制种批有毒,淘汰毛种7000多张,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我场的蚕种生产。场领导及时组织全场职工,通过学习、讨论,多次...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对蚕业生产具有毁灭性的疫病,故在蚕种生产中加强防微措施落实是生产优质、无毒、低毒蚕种的基础,是决定蚕种场生死存亡的关键。目前蚕种供大于求,蚕农及蚕业管理部门对蚕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而净化的养蚕制种环境越来越难找。面对现实,我们蚕种场加大了防微力度,从思想上提高职工及原蚕点农民防微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从组织上强化了生产责任制,从技术上制定了一系列的防微措施,层层把关,把防微措施落实到全年的桑园管理之中,贯串于蚕期的始终。因此近3年我场生产76批计52万张蚕种,无一批微毒超标,平均毒率0.22%…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由于丝绸畅销,使蚕桑生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蚕种需求也日益增多,蚕种供不应求的矛盾更加突出。就四川来说,许多蚕种场因蚕种带微粒子病连年烧种。而原蚕基地建设是关系到蚕种生产兴哀,微粒子病又是蚕种生产的大敌。为此,就原蚕基地建设与微粒子病的控制提出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一、原蚕基地的种茧育和丝茧育四川大部分地方的丝茧育一年养蚕3—4次。而种茧育一年只养春秋两季。原蚕户为了充分利用桑叶和蚕室蚕具人力,制种一结束后又进行下一季丝茧育;同时在原蚕基地中有的养  相似文献   

15.
1树立质量就是效益的意识 蚕桑是桐乡农民的主要产业,有专业桑园面积1.15万hm2,11万多农户栽桑养蚕,2001年饲养蚕种54.9万张,生产蚕茧2.416万t,蚕茧总收入4.11亿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0%以上.蚕种生产是蚕茧生产的基础,蚕种品质的好坏一直是桐乡蚕农关心的敏感热点,关系到农民的经济收入和丝绸企业的经济效益.家蚕微粒子病是蚕业生产中危害最大的一种疫病,也是蚕业生产的重要检疫对象,蚕种场遭受微粒子病的危害,不仅蚕种场经济损失巨大,外地劣质蚕种也乘机流入,蚕农收入下降,严重影响了蚕桑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八五”期间,由于国际丝绸市场看好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重庆和全国一样,蚕业获得了空前发展的机遇,养蚕业成为重庆农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产茧量排列全国第四位.随着养蚕业的发展,蚕种需要量猛增,蚕种供需矛盾加大.为解决供需平衡,在很短时间内全市一大批国营和乡(镇)蚕种场相继诞生,这批种场只修建了制种用房,而无自有桑园.由蚕农饲养原蚕,种场收购原种茧制种,从当时来讲,解决了燃眉之急,也给种场带来了效益.哪知好景不长,就栽倒在微粒子病的暴发、蔓延问题上.在原重庆市辖区内,因微粒子病控制不严,最高年份烧种达22万余张,给蚕种  相似文献   

17.
锡东蚕种场绝大多数的蚕种生产都在原蚕区。原蚕区生产在农村大环境中进行,地理分布松散、生产设施落后、饲养水平参差不齐,一旦存在家蚕微粒子病原,扩散快,污染环境严重,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控制其发生和蔓延将严重影响蓬勃发展的蚕桑产业。在这方面江苏省蚕种管理所高度重视,把镜检毒率从2%降到0.5%,原种检测要求也很高,坚决选用无毒的优质原种,使家蚕微粒子的再传播途径得到遏制。笔者在养蚕实际生产过程中对防治微粒子病做了一些深入细致的措施,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所在如皋原蚕点2005年因微粒子淘汰卖丝茧不制种户三户占养蚕户比例20%,当年自己场部检测淘汰蚕种1331张种,而2006年笔者蹲点后,未淘汰一张蚕种,送省蚕种公司检测两批无毒),现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对策作一浅析,愿与大家一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自2011年起,滨海县蚕种场通过实施多个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进行了管理体制创新、硬件投入创新、生产技术创新和质量控制创新,实现了生产用工明显减少、蚕种产质量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增加的成效,而且使蚕种场具备了年制种7万张的生产能力,蚕种质量经江苏省蚕种管理所九州蚕业产品检验技术服务中心检验,连续5年全部合格。  相似文献   

19.
进入90年代,蚕桑生产的迅猛发展,蚕种生产亦大幅递增.盐城市蚕种生产由1988年的40万张上升到1995年的120多万张.面对巨大的生产压力,低水平扩张生产规模的农村原蚕区应运而生.据1995年统计,盐城市原蚕区制种量占全市生产总量的75%,随之而来的是蚕种质量下降.1996年全省蚕种生产进入调整阶段,以追求数量型转向为以"防微"为中心抓质量求生存阶段.盐城市的蚕种生产自1998年全部转入场内生产,实行春秋并重的蚕种生产布局.针对春季秋季蚕种生产上微粒子病发生的不同传染规律,有的放矢,实施不同的"防微"技术路线,执行全年不同时期的"防微"技术重点,有效地控制了蚕种生产微粒子病的蔓延,无毒批蚕种明显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0.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孢子寄生家蚕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的传染性蚕病,微孢子可被食下感染并能经卵、胚种传染子代,被国家列为重要的蚕种检疫对象。对于许多种场来说,原蚕区制种为蚕种场带来了较大的利润,在许多蚕种场的蚕种生产量中占据60%-70%的比例,个别种场甚至占100%。因此原蚕区微病的防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