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饲料蛋白水平对宝石鲈增重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5种不同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0.89%、36.67%、40.08%、44.90%、49.14%)的饲料分别饲喂宝石鲈(Scortum bacoo)幼鱼25 d,每组3重复(每重复30尾鱼),室内网箱饲养试验结果表明:40.08%组的日增重、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30.89%组(P<0.05),饲料转化率极显著高于30.89%组(P<0.01);不同组间的肝体指数、脏体指数和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蛋白水平对宝石鲈幼鱼肌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及肝脏的水分、粗脂肪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2.
3.
本研究评价了蚕粉对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nides)幼鱼生长、饲料利用率和体成分的影响。选用初始均体重为(3.13±0.04) g的加州鲈540尾,随机分成6个实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实验鱼,分别以蚕粉替代0(对照组)、10%、20%、30%、40%和50%的鱼粉设计出6种等氮、等能的饲料配方,按照配方配制实验饲料。由于后期养殖气温下降,不适合继续进行实验,本养殖时间为45 d。结果显示,加州鲈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及蛋白质效率(PER)均随蚕粉替代水平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其WGR、SGR和PER均在蚕粉替代水平为30%时达到最大(分别为227.87%、1.98%/d和164.55%)(P0.05);饲料系数(FCR)则随蚕粉替代水平的升高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且在蚕粉替代水平为30%时达到最低(为1.43)(P0.05);肥满度(CF)、肝体比(HSI)、脏体比(VSI)则随蚕粉替代水平的升高而呈先上升后下降并趋于稳定的趋势(P0.05);实验期间各组实验鱼的成活率(SR)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可知,加州鲈幼鱼WGR、SGR、FCR及PER最优时饲料的蚕粉替代比例分别为19.90%、22.00%、18.11%和17.90%;加州鲈全鱼粗脂肪含量随蚕粉替代水平的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P0.05),粗蛋白含量随蚕粉替代水平的升高无明显变化(P0.05),水分除蚕粉替代水平为10%和40%组差异显著外(P0.05),其余各实验组差异不显著(P0.05),蚕粉替代水平大于20%时,全鱼灰分显著降低(P0.05)。在本实验条件下,综合考虑实验鱼的生长指标、饲料利用和体成分,饲料中蚕粉适宜的替代水平为17.90%~22.00%。 相似文献
4.
5.
以白鱼粉、酪蛋白、鱼油和α-淀粉分别作为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原料,配制等蛋白质(45%)、等脂肪(8%)、碳水化合物水平分别为0%、5%、10%、15%、20%、25%的6组饲料。饲养鳡幼鱼8周后测定其生长、体成分及肝糖原含量,初步探讨鳡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结果表明,20%组鱼体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最高(P〈0.05)。高碳水化合物组表现较高的摄食率、脏体比、肝体比和肠脂比(P〈0.05)。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升高,增加了全鱼体干物质和粗脂肪的累积(P〈0.05)。随着饲料碳水化合物水 相似文献
6.
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对鳡幼鱼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白鱼粉、酪蛋白、鱼油和α-淀粉分别作为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原料,配制等蛋白质(45%)、等脂肪(8%)、碳水化合物水平分别为0%、5%、10%、15%、20%、25%的6组饲料。饲养鳡幼鱼8周后测定其生长、体成分及肝糖原含量,初步探讨鳡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结果表明,20%组鱼体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最高(P<0.05)。高碳水化合物组表现较高的摄食率、脏体比、肝体比和肠脂比(P<0.05)。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升高,增加了全鱼体干物质和粗脂肪的累积(P<0.05)。随着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增加,鱼体的肝糖原储存量先增加、后降低,20%组达到最高(P<0.05)。综合试验结果分析,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淀粉类碳水化合物,但在饲料中添加量不宜超过20%,否则不利于鱼的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7.
以含可消化糖水平为0%、6%、23%和40%的等蛋白、等脂肪饲料饲养宝石鲈(Scortum barcoo)6周,禁食36h后饱食投喂,测定不同时间段血液指标及肝肌糖元的变化。结果表明,投喂Ⅱ组(23%)饲料的宝石鲈生长及饲料利用状况最佳;摄食后血糖、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为先上升后下降,随可消化糖水平升高,血糖和甘油三酯上升幅度显著增大(P〈0.05),总胆固醇上升幅度依次减小,总氨基酸无明显变化;肝糖元除Ⅲ组(40%)外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肌糖元先上升后下降,最后维持稳定。肝肌糖元含量上升幅度均随可消化糖水平升高而增大。结果显示在饲料可消化糖水平为23%时,宝石鲈的生长及饲料利用状况最佳,过高的可消化糖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生理负荷及胁迫作用,影响其生长及代谢状况。 相似文献
8.
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幼鱼的初始体重约5.0 g,试验共设5组饲料,以全鱼粉饲料为对照组(D0),以豆粕和花生粕完全替代鱼粉为试验组,其中两组为不补充磷酸二氢钙的情况下不添加植酸酶(D1)和添加植酸酶(D2),另两组为在补充磷酸二氢钙的情况下不添加植酸酶(D3)和添加植酸酶(D4)。每一饲料组设3个重复,每箱养鱼30尾,在流水系统中饲养,表观饱食投喂,投喂率为5%~6%。饲养实验周期为8周。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磷组(D3、D4)和全鱼粉组(D0)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在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不添加磷组(D1、D2)(P<0.05);磷的表观消化率在添加植酸酶组(D2、D4)均显著高于不添加植酸酶(D1、D3),但与全鱼粉组(D0)差异不显著;鱼体粗蛋白含量在不添加磷和植酸酶组(D1)显著低于其他4组;体粗脂肪含量在不添加磷(D1、D2)组显著高于其他组;体灰分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全鱼粉组(D0)、添加磷和植酸酶组(D4)、添加磷不添加植酸酶组(D3)、不添加磷添加植酸酶组(D2)和不添加磷不添加植酸酶组(D1),且两两组间差异显著;体钙、磷、镁、锌含量和脱脂骨灰分、钙、磷含量在全鱼粉组(D0)最高。不添加磷组(D1、D2)血清磷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组,而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地高。试验结果说明,无鱼粉饲料中补充磷可保持奥尼罗非鱼幼鱼生长率,饲料利用和全鱼可食部分营养成分含量;同时添加植酸酶,能显著提高饲料中磷的利用率,促进磷、锌和镁在鱼体内沉积,并有进一步提高奥尼罗非鱼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趋势。[中国水产科学,2006,13(1):112-118] 相似文献
9.
不同日粮蛋白质水平对宝石鲈幼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三种不同粗蛋白质水平 (35 %、 4 0 %、 4 5 % )的日粮分别饲喂宝石鲈幼鱼 5 0d ,结果表明 ,随着粗蛋白质浓度的增加 ,三组幼鱼日增重差异显著 (P <0 0 5 ) ;4 0 %组幼鱼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 35 %和 4 5 %组 (P <0 0 5 ) ,而 35 %、 4 5 %组饵料系数差异不明显 (P >0 0 5 )。当日粮粗蛋白质水平在 4 0 %左右时 ,宝石鲈幼鱼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均能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饲料脂肪水平对点篮子鱼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添加鱼油和豆油(1∶1)等比例混合油,配制6组脂肪水平分别为4.16%、7.42%、10.68%、14.20%、16.56%、19.62%的等氮饲料,标号依次为L1、L2、L3、L4、L5、L6。以初始体重28.09±0.60g的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为实验对象,经过八周的饲养,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点篮子鱼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L3和L4组显著高于其它四组(P<0.05),且两指标均随饲料中脂肪含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全鱼、肌肉及肝脏粗脂肪含量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全鱼粗蛋白含量L1与L6组最低,显著低于其它四组(P<0.05);肌肉蛋白、水分及灰分与饲料脂肪水平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肝脏水分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降低。综合点篮子鱼生长及鱼体成分分析,点篮子鱼饲料中脂肪适宜添加量为10.68%~14.20%,以增重率为指标,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得出,点篮子鱼饲料中脂肪的最适添加量为13.94%。 相似文献
11.
12.
Two consecutiv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Jade perch (Scortom barcoo) to different stocking densities over a 30‐day period and to stress resulting from food deprivation over a 10‐day period. Groups of Jade perch were reared in recirculating tanks at three stocking densities (120, 180 and 270 fish m?3). Fish were weighed and blood samples were take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xperiment (P1) and after 30 days (P2). Feeding was then stopped and fish were sampled again 10 days later (P3). Blood samples were analysed for serum level of cortisol (COR), glucose (GLU), total protein (TP), triglycerides (TG), lysozyme (LYS) activity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activity. Significant changes were observed in average body weight and serum COR, TG, LYS and ALP activity in response to stocking density.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stocking density treatments concerning the serum TP and GLU.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ish performed better at a stocking density of 180 fish m?3. Food deprivation for 10 days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changes in ALP activity and LYS activity, TP and GLU concentrations and final average body weight but not in COR and TG levels. 相似文献
13.
四种常用药物对澳洲宝石鲈稚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四种常用药物对宝石鲈稚鱼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40%甲醛24h、48h和96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46、124和90mg·L-1,安全浓度为26.8mg·L-1;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24h、48h和96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4.8、9.1和5.7mg·L-1,安全浓度为1.0mg·L-1;强氯精24h、48h和96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8、1.4和1.2mg·L-1,安全浓度为0.25mg·L-1;敌百虫24h、48h和96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3、1.8和1.2mg·L-1,安全浓度为0.06mg·L-1。宝石鲈稚鱼对四种药物的敏感性强度依次为:敌百虫>强氯精>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40%甲醛。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利用饲养试验方法,研究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植酸酶时不同磷水平和钙磷比对生长肥育猪血清指标和骨骼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162头20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进行2×3(磷水平×钙磷比)因子饲养试验,试验分2个阶段进行,前期为生长期体重在20-60kg,后期为肥育期体重为为60-100kg。结果表明:添加植酸酶日粮磷水平对血清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影响显著(P<0.05);钙磷比对血清钙和血清磷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添加植酸酶日粮磷水平和钙磷比对生长肥育猪骨骼性能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添加植酸酶条件下,降低日粮磷水平不影响猪的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沉水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微环境有利于水体中钙和磷形成CaCO3-P共沉淀,但不同的沉水植物种类形成CaCO3-P共沉淀的能力不同。本研究以菹草和伊乐藻为研究对象,设置钙离子添加质量浓度(0和100 mg/L)和无机磷添加质量浓度(0、0.2和2 mg/L)两个变量,通过测定培养液pH,总磷(TP)、溶解性活性磷(SRP)、叶绿素含量(Chl.a)和碱性磷酸酶活性(T APA),植株干重全磷、灰分总磷和钙磷的含量和叶面附着细菌的群落特征,探讨植物及其叶面附着细菌对水体钙磷添加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钙离子添加降低了水体TP和SRP,水体TAPA与pH负相关;菹草体系中,Chl.a与水体pH负相关,而伊乐藻体系中,Chl.a与pH正相关;添加100 mg/L钙离子浓度处理后,菹草上覆水中TAPA与SRP、TP负相关,而伊乐藻上覆水Chl.a与TP、SRP的正向关联被干扰。2)菹草与伊乐藻的灰分总磷和钙磷的含量随磷浓度升高而增加,添加100 mg/L钙离子浓度处理后,菹草的灰分总磷和钙磷的含量升高,而伊乐藻的灰分总磷和钙磷含量降低,菹草的灰分钙磷含量大于伊乐藻。3)菹草和伊乐藻叶面附着细菌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与蓝藻门(Cya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均位于前两名,两者之和占相对丰度的71 %~84 %;无钙离子添加处理中,添加2 mg/L磷处理中,菹草和伊乐藻叶面附着变形菌门丰度降低,蓝藻门丰度升高,添加100 mg/L钙离子后,随磷浓度升高,菹草变形菌门丰度升高,蓝藻门丰度降低,而伊乐藻变形菌门丰度变化不大,但蓝藻门丰度升高。总之,由于钙磷共沉淀能力的差异,两种植物的钙磷含量,植物叶面的形态结构和细菌群落组成表现出明显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盐度对澳洲宝石鲈幼鱼3个免疫因子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在盐度0、5、8、11、13、16下胁迫20d,澳洲宝石鲈(Scortum barcoo)幼鱼内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及酸性磷酸酶(ACP)共3个免疫相关因子的活力变化.结果表明,盐度胁迫对澳洲宝石鲈3个免疫因子均有一定的影响,在不同盐度的胁迫下,随着盐度的升高,其SOD活性先下降、再升高;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在低盐度胁迫下有短暂升高的过程,然后随着盐度的升高,其活性又明显下降;而酸性磷酸酶(ACP)则是随盐度的升高逐渐增大.试验结果说明低盐度胁迫能引起宝石鲈的应激反应,适当提高其免疫力,而大幅度升高盐度可显著影响其免疫力. 相似文献
17.
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在盐度0、5、8、11、13、16下胁迫20d,澳洲宝石鲈(Scortum barcoo)幼鱼内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及酸性磷酸酶(ACP)共3个免疫相关因子的活力变化。结果表明,盐度胁迫对澳洲宝石鲈3个免疫因子均有一定的影响,在不同盐度的胁迫下,随着盐度的升高,其SOD活性先下降、再升高;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在低盐度胁迫下有短暂升高的过程,然后随着盐度的升高,其活性又明显下降;而酸性磷酸酶(ACP)则是随盐度的升高逐渐增大。试验结果说明低盐度胁迫能引起宝石鲈的应激反应,适当提高其免疫力,而大幅度升高盐度可显著影响其免疫力。 相似文献
18.
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出膜后1~30d的高体革(鱼刺)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形态学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培养水温在26.6~29.7℃条件下,高体革(鱼刺)初孵仔鱼消化管为一柱形盲管,管腔狭窄,口、肛门尚未与外界接通。出膜30h仔鱼,口开始张开,消化管相通。出膜2d仔鱼肠壁出现皱褶,肠瓣将肠道分为前肠和后肠,在显微镜下可见消化管蠕动。出膜3d仔鱼可以开口摄食,消化管上皮分化,食管中出现黏液细胞,肝脏和胰脏出现,鱼体由内源性营养转入混合营养阶段。混合营养阶段仔鱼消化道明显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前肠、直肠等,消化腺肝脏和胰脏也已形成,各部分已经有初步结构和一定的消化吸收能力。随着仔鱼的发育,仔鱼消化系统各器官也趋于完善。出膜21d稚鱼的胃壁出现胃腺,标志着稚鱼期开始。 相似文献
19.
2004年4月引进宝石斑鱼2龄后备亲鱼,2005年6月首次获得性腺发育成熟的亲鱼。2005年6月和2006年6月,4次进行宝石斑鱼人工育苗均获成功,共催产雌亲鱼22尾,获受精卵118万粒,繁育鱼花75万尾。养成试验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