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变异类型杜仲皮中几种关键活性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4种变异类型杜仲皮中5种不同活性成分的含量及组成比有较大差异,其中京尼平苷酸(GPA)、京尼平苷(GP)、松脂素二糖苷(PDG)、绿原酸(CA)含量以及5种成分的总含量以光皮型和浅纵裂型杜仲皮较高,而龟裂型和深纵裂型活性成分总体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氮N、磷P、钾K对杜仲雄花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采用正交旋转设计进行不同配方施肥试验。结果表明:N、P、K肥对杜仲雄花中京尼平苷酸(GPA)、绿原酸(CA)、桃叶珊瑚甙(AU)三种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为NKP;通过比较、寻优、筛选,京尼平苷酸(GPA)、绿原酸(CA)、桃叶珊瑚甙(AU)的总量≥1.76%,京尼平苷酸(GPA)含量≥0.55%,绿原酸(CA)含量≥0.47%,桃叶珊瑚甙(AU)含量≥0.76%的优化施肥方案为:氮肥0.917~0.952 kg/株,磷肥1.470~1.634 kg/株,钾肥1.290~1.389 kg/株,N、P、K的用量比例为N∶P∶K=1∶1.66∶1.43。  相似文献   

3.
对杜仲皮先进行蒸汽爆破预处理,然后利用纤维素酶对预处理杜仲皮进行水解提取活性成分及杜仲胶。考察了蒸汽爆破预处理条件对杜仲皮中活性成分及杜仲胶得率和杜仲胶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乙醇超声波提取未预处理杜仲皮中活性成分的较优条件为:1 g杜仲皮粉末,以乙醇为溶剂,乙醇体积分数40%,料液比1∶10(g∶mL),超声功率200 W,提取温度40℃,提取40 min。在此条件下,以蒸汽爆破预处理杜仲皮为原料,当预处理蒸汽压力为3.25 MPa、预处理时间为1 min时,乙醇超声波提取黄酮和绿原酸的得率分别为26.83和1.22 mg/g,纤维素酶水解提取黄酮和绿原酸的得率分别为19.17和0.93 mg/g。预处理后的杜仲皮经酶解后固体残渣可用于提取杜仲胶,当预处理压力为0.52 MPa、预处理时间为15 min时,杜仲胶得率可达5.92%,其M_w和M_n分别为28.39×10~4和6.45×10~4。  相似文献   

4.
对杜仲皮和杜仲叶采用不同处理方法进行干燥,并考察这些处理方法对杜仲皮及叶中的几种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经过微波处理后,叶中绿原酸、总黄酮和桃叶珊瑚苷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129%、7.005%和4.420%,是晒干处理的5.14倍、1.52倍和17.06倍;皮中京尼平苷酸和桃叶珊瑚苷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393%和4.242%,分别是晒干处理的1.09倍和1.78倍。结果表明微波杀青后50℃烘干处理杜仲皮及叶能够有效的减少活性成分的损失,是一种比较好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油茶籽仁中活性成分含量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普通油茶20个无性系的油茶籽仁活性成分(总皂苷、总黄酮、总多酚、总多糖、总蛋白)含量,应用SPSS 18.0分析成分间的相关性,建立曲线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总皂苷含量与总黄酮含量、总多酚含量与总蛋白含量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总皂苷—总黄酮回归方程为:Y=6.076+10.698X-8.824X2+3.871X3,总多酚—总蛋白回归方程为:Y=0.045X1.310,可以通过测定总黄酮及总蛋白的含量预测总皂苷和总多酚的含量,对简化皂苷和总多酚的复杂测定过程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不同变异类型杜仲皮及再生皮中木脂素类成分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比较不同类型杜仲皮和再生皮中木脂素类活性成分的差异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深纵裂型、浅纵裂型、龟裂型、光皮型杜仲皮及再生皮中9种木脂素类活性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木脂素类主要药用活性成分松脂素二糖苷、丁香素二糖苷及9种活性成分总含量均以光皮型杜仲皮中最高;不同类型杜仲皮中木脂素类活性成分组成比都以松脂素二糖苷最高,以丁香素最低。研究表明光皮型、浅纵裂型杜仲皮和再生皮中9种木脂素类成分的含量相对较高,杜仲再生皮中木脂素类成分与杜仲原生皮相比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杜仲活性成分与药理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9,自引:3,他引:49  
杜红岩 《经济林研究》2003,21(2):58-61,82
本文介绍了杜仲皮、叶中木脂素类、环烯醚萜类、苯丙素类、其它萜类、多糖类等活性成分的分离与测定技术以及杜仲皮、叶的药理作用研究的新进展;阐述了杜仲叶功能食品及杜仲雄花茶的研究开发现状。  相似文献   

8.
杜仲次生代谢物部位差异性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对同一生态环境下生长的杜仲不同部位次生代谢物含量的测定和分析表明 ,各次生代谢物个体间差异显著 ,同一个体不同部位之间差异也显著。就某一种次生代谢物而言 ,各部位含量高低的顺序为 :绿原酸 :叶 >雄花 >皮 >果 ;桃叶珊瑚甙 :果 >叶 >皮 >雄花 ;总黄酮 :雄花 >叶 >皮 >果 ;杜仲胶 :果 >皮 >叶 >雄花。就某一部位而言 ,各种次生代谢物含量的高低顺序为 :叶 :绿原酸 >总黄酮 >杜仲胶 >桃叶珊瑚甙 ;皮 :杜仲胶 >桃叶珊瑚甙 >绿原酸 >总黄酮 ;雄花 :总黄酮 >桃叶珊瑚甙 >绿原酸 ;果 :杜仲胶 >桃叶珊瑚甙 >总黄酮 >绿原酸。分析结果显示 ,所测定的绿原酸、桃叶珊瑚甙、总黄酮等天然活性物质的含量 ,均是叶部高于皮部 ,这为“以叶代皮”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果实中除富含亚麻酸油 (α 亚麻酸含量高达 5 1% )外 ,还富含杜仲胶和桃叶珊瑚甙 ,是亟待开发的新资源 ;杜仲雄花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最高 ,绿原酸和桃叶珊瑚甙的含量也较高 ,是杜仲资源开发的又一个新的部位  相似文献   

9.
不同栽培模式对杜仲叶及枝皮中多种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寻不同栽培模式对杜仲叶及枝皮中多种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规律,以不同月份采集的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校园内的杜仲矮林与乔林叶片与枝皮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其绿原酸、京尼平苷酸和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的含量,采用硝酸铝-亚硝酸钠比色法测定了其总黄酮含量,还用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显色法测定了其桃叶珊瑚苷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7、9、10月采集的杜仲矮林叶中绿原酸的含量分别为2.416%、2.463%和2.934%,分别是同期采集的杜仲乔林的2.094、1.027和1.968倍;其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224%、11.664%和14.564%,分别是杜仲乔林的0.159、0.759和1.146倍;其京尼平苷酸的含量分别为1.404%、1.012%和0.359%,分别是杜仲乔林的0.476、3.819和2.017倍;其桃叶珊瑚苷的含量分别为6.655%、6.543%和6.508%,分别是杜仲乔林的1.623、1.377和1.909倍。11月份采集的杜仲矮林枝皮中京尼平苷酸、桃叶珊瑚苷和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的含量分别为6.711%、3.494%和0.467%,分别是杜仲乔林的1.035、2.024和1.052倍。测定结果还表明,杜仲矮林叶及枝皮中有多种活性成分的含量高于杜仲乔林,故矮林作业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牡丹江西安区不同栽培年限的观赏芍药的根,以及同龄生的芍药根的不同径级为试验材料,对其根内几种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得出芍药根中几种主要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不同苗龄栽培芍药根中芍药苷、总黄酮、三萜、多酚含量变化不大。芍药根中初级代谢产物中总糖含量较高,芍药根中总糖、脂肪、灰分的含量随着栽培年限的增长而逐渐增高;根中蛋白质的含量在不同苗龄间差别不大。同龄的芍药根总糖、脂肪、蛋白质、灰分4种营养成分的含量随着根茎变细总的趋势是逐渐减少的。  相似文献   

11.
为比较玉竹不同部位功能性成分的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以3年生玉竹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根、茎、叶及果托中主要功能性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并以DPPH及羟基活性为指标,对不同部位的抗氧化活性进行初步探究。结果显示:玉竹根部黄酮、多糖,茎部的多酚及果托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分别达0.93±0.016、68.02±0.21、16.61±0.21、0.316±0.033mg·g-1;根部的抗氧化活性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对DPPH和羟基的清除率分别达70.81%和93.42%。  相似文献   

12.
以杜仲雄花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相、乙酸乙酯萃取相、正丁醇萃取相和水相(萃余相)为研究对象,在测定各相总酚含量的基础上,选用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还原力和抗脂质过氧化活性4项指标评价杜仲雄花各萃取(余)相的抗氧化活性,并与抗氧化剂BHT和VC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杜仲雄花中含有大量的酚类化合物,其中乙酸乙酯相(393.47mg·g-1)和正丁醇相(287.33mg·g-1)中的总酚含量显著高于石油醚相(105.42mg·g-1)和水相(114.74mg·g-1),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91.55%和80.32%,接近于BHT和VC;正丁醇相对羟自由基清除率较高(80.47%);乙酸乙酯相的还原力高于BHT和VC;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的抗脂质过氧化活性显著高于VC。杜仲雄花提取物的还原力、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抗脂质过氧化活性与其总酚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2>0.9),与萃取(余)相的质量浓度呈明显的量效关系,这说明杜仲雄花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可作为进一步生产保健品的原料。  相似文献   

13.
介绍牛樟芝生物学特性、适生区。其主要活性成分为三萜类物质、樟芝多糖和腺苷,具有解毒、护肝、抗癌、抗疲劳、提高免疫力,抗过敏等药理作用。目前,人工栽培已实现,可在滇东南、滇西南、滇南适宜地区试验引种。  相似文献   

14.
杜仲雄花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种质杜仲雄花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遗传变异规律,比较并评价杜仲雄花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多样性,为雄花用杜仲优良资源选育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材料。【方法】以193份不同种质杜仲雄花为材料,采用AlCl_3比色法测定杜仲雄花中总黄酮含量,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氨基酸含量,HPLC法测定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绿原酸、京尼平苷、异槲皮苷、紫云英苷6种活性成分含量,并对8种活性成分含量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不同种质杜仲雄花8种活性成分含量和多样性指数均以氨基酸最高,分别为206.23 mg·g~(-1)和2.05;变异系数以京尼平苷最高,达112.00%,氨基酸最低,仅为12.5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绿原酸、京尼平苷及异槲皮苷5种活性成分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氨基酸除与总黄酮呈极显著正相关外,与其他活性成分相关性不显著。通过主成分分析,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7.040%,可以用于杜仲雄花资源前期的评价选择。基于8种活性成分,将193份杜仲种质划分为5个类群,各类群8种活性成分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第Ⅰ类群种质8种活性成分含量均较低;第Ⅱ类群种质氨基酸含量最高;第Ⅲ类群种质黄酮类化合物及其组分含量最高;第Ⅳ类群种质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组分含量最高;第Ⅴ类群种质绿原酸和京尼平苷酸含量最高。初步明确杜仲种质雄花的不同类型。【结论】杜仲种质雄花8种活性成分含量较高,开发利用价值大,而且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和变异,很有选择潜力和改良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为给荔枝副产品的增值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对不同荔枝核样品采用香草醛-高氯酸比色法测定了荔枝核总皂苷含量,用硝酸铝-亚硝酸钠比色法测定了总黄酮含量,用蒽酮-硫酸法测定了多糖的含量,分别采用纸碟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荔枝核提取物对细菌和真菌抑菌圈的大小,并采用混平板稀释法测定了其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表明:不同荔枝核样品中总皂苷含量在1.30%~1.40%之间,总黄酮含量在5.78%~6.80%之间,多糖含量在2.85%~3.34%之间。不同品种荔枝核提取物具有不同抑菌活性。妃子笑荔枝核的抑菌活性强于其它品种,其甲醇提取物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在1~2mg/mL之间。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人工通体结香处理的35个中国沉香样品和51个越南沉香样品的化学成分,并选取了相对含量较高的10种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种化学成分的个体间变异都很大,且各种成分相对含量均与沉香树的生长性状呈正相关.此外,越南沉香和中国沉香绝大部分的化学成分相对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中国样品有2种成分含量显著高于越南沉香(P<0.05),越南样品有6种成分含量极显著高于中国样品(P<0.01),显著性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林木的遗传特性和环境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以白熟期冬枣为试材,对其冷藏期间果皮和果肉抗氧化物质含量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进行测定,并采用HPLC-MS定性定量检测果皮中4种形态酚(游离酚、酯化酚、苷化酚和结合酚)含量的变化,分析果皮和果肉抗氧化物质含量与其抗氧化能力的关系及其主要形态酚酸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期的延长,果肉的总酚、类黄酮和抗坏血酸的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均先升后降;而果皮中总酚、类黄酮和抗坏血酸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则持续下降;贮藏期间果皮中总酚、类黄酮和花青素含量始终极显著高于果肉(P<0.01).相关分析表明:果皮中除花青素外的活性成分与体外抗氧化活性均显著相关,其抗氧化能力也极显著高于果肉(P<0.01).贮藏期间,果皮中游离酚主要含有儿茶素、表儿茶素和芦丁,它们的含量变化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且极显著高于其他3种形态酚,酯化酚和苷化酚含量较低,结合酚中以香豆酸含量略高,总酚中游离酚是主要的抗氧化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8.
灵芝属于大型食药用真菌,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和其他有待开发的活性物质,其主要发挥作用的物质有多糖类、三萜类、甾醇类、氨基酸等多种活性成分。灵芝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现阶段已被人们广泛应用。将对灵芝的活性成分、提取方法及药理作用进行研究,以期为灵芝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给杜仲胶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研究了叶林种植模式下,杜仲叶中杜仲胶含量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6~10月,叶中杜仲胶含量随月份的增长总体上呈递增趋势,6月份最低,为2.71%,10月份最高,达到3.95%.其相对高分子质量随着月份增长总体上呈增大趋势,6月份最小,为8.65...  相似文献   

20.
试验研究了复火温度 ( 95、110、12 5℃ )和复火时间 ( 1、2、3h)两因素三水平交叉试验对杜仲红茶精制加工过程中品质成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蛋白质、氨基酸、还原糖、茶黄素、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均随复火温度的递增和复火时间的延长而递减 ;茶红素含量在 95℃复火时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10 5℃复火 2h时达到最高值 ,12 5℃复火时则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递减 ;糖胺化合物含量在复火处理的前 1h内均比对照有所增加 ,增幅以 95℃时最高 ,但复火 1h后均持续下降 ,且处理的温度越低 ,降速越快。结合综合品质的感官审评结果判断 ,110℃复火 1~ 2h较有利于杜仲红茶良好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