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实验通过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罗斯肉鸡胚胎发育的11~21 d及胚后个体发育至成熟的过程中小肠绒毛的形态结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胚胎发育的第12天及以前的小肠绒毛呈蜿蜒纵行排列的黏膜褶,13~15 d呈沿小肠纵轴为W型排列的板状黏膜嵴,胚胎发育至15 d小肠绒毛的形态开始向指状结构转变,在18 d后发育成类似于哺乳动物的的指状绒毛,小肠以指状绒毛形态一直持续到胚胎孵化出壳,出壳后的鸡雏小肠绒毛仍然保持指状;随着雏鸡不断发育,在7 d以后绒毛逐渐由指状向板状发育,至孵出后第24天左右鸡雏翅膀长出第一排初级飞羽时,小肠绒毛发育成完全的W板状结构。本实验通过研究鸡个体发育过程中小肠绒毛形态变化,为探讨其形态重演与鸟类食性演化及飞翔关系提供基础资料,孵出后鸡的发育早期小肠绒毛由指状转变成W板状这个全新的发现也为鸡的相关生理、营养等方面的生产实践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鹅个体发育过程中小肠绒毛形态发育情况,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鹅胚胎发育过程中和成体的小肠绒毛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鹅胚胎时期,小肠绒毛经历了由山脊状黏膜褶发育为“W”形板状黏膜嵴最后变为指状绒毛的过程;出雏后,鹅小肠绒毛形态由指状变回板状。其中,鹅胚胎发育18 d后(胚胎发育的60%阶段后),小肠表面黏膜由山脊状黏膜褶变为规则的“W”形板状黏膜嵴。发育25 d后(胚胎发育的83.3%阶段后),板状黏膜嵴均变为指状绒毛。鹅胚孵出8 d后小肠指状绒毛开始变扁,17 d龄鹅的小肠指状绒毛变成板状绒毛,成体鹅一直保持板状绒毛形态。  相似文献   

3.
目前对鸽毛滴虫病例报道很多,但对鸽毛滴虫(Trichomonas gallinae)的形态学研究却很少。鸽毛滴虫是引起鸽毛滴虫病的一种侵害消化道上段的原虫病。要从根本上防治鸽毛滴虫病,首先应该要更好地了解鸽毛滴虫,对鸽毛滴虫进行形态学初步研究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鸽毛滴虫是引起鸽毛滴虫病的一种侵害消化道上段的原虫病。通过对鸽毛滴虫进行形态学的初步研究,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鸽毛滴虫,以便从根本上防治鸽毛滴虫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鸽毛滴虫是引起鸽毛滴虫病的一种侵害消化道上段的原虫病。通过对鸽毛滴虫进行形态学的初步研究,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鸽毛滴虫,以便从根本上防治鸽毛滴虫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畜牧与兽医》2019,(12):52-57
采用实体解剖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以玉米粒为主体饲料喂养长大的红公鸡、乌骨鸡、三黄鸡、罗斯308肉鸡以及商品配合饲料为主体饲料饲喂的罗斯308肉鸡小肠黏膜表面结构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发现,这4种鸡的小肠绒毛均呈现沿小肠纵轴以W型板状排列,而不是以往研究认为的指状绒毛,以下简称为绒毛板;并且使用配合饲料喂养长大的罗斯308肉鸡小肠表面绒毛板排列相对杂乱,面积相对较小,绒毛板结构不发达;使用硬性玉米粒为主的饲料喂养的罗斯308肉鸡小肠绒毛板相对规整,面积相对较大,绒毛板结构发达。研究所发现,鸡小肠具有的W字形排列的绒毛板结构揭示出鸡的小肠不仅是营养吸收的的主要部位,而且可能还是具有对消化物进行进一步高效精细机械消化的部位,这可能是鸡比一般家畜生长速度快,营养吸收效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且不同硬度饲料对鸡小肠绒毛板的形态结构的发育具有一定的影响或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不同品种肉牛小肠黏膜绒毛结构的差异性,试验采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方法对4个不同品种成年肉牛的小肠绒毛结构进行组织学观察,并利用显微图像分析技术和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西门塔尔牛的绒毛长度最长,与夏洛莱牛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与草原红牛和利木赞牛比较均差异极显著(P<0.01);草原红牛的绒...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不同品种肉牛小肠黏膜绒毛结构的差异性,试验采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方法对4个不同品种成年肉牛的小肠绒毛结构进行组织学观察,并利用显微图像分析技术和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西门塔尔牛的绒毛长度最长,与夏洛莱牛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与草原红牛和利木赞牛比较均差异极显著(P<0.01);草原红牛的绒毛宽度最大,与夏洛莱牛和西门塔尔牛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而与利木赞牛比较差异均极显著(P<0.01);草原红牛的隐窝深度最深,与其他品种牛比较差异均极显著(P<0.01);夏洛莱牛的绒毛长度/隐窝深度(V/C)值最大,与利木赞牛和西门塔尔牛比较均不显著(P>0.05),与草原红牛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不同品种肉牛性成熟时期小肠黏膜的绒毛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预示着不同品种肉牛的消化吸收能力、饲料利用率、生长速度等生产性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豆粕中大分子蛋白质和肽含量对仔猪小肠绒毛结构的影响。采用凝胶过滤色谱技术分析豆粕中大分子蛋白质和肽含量。选取40头断奶仔猪,随机分成4个处理:去皮豆粕处理、发酵豆粕C处理、发酵豆粕E处理和动物蛋白处理。试验期5周。结果表明:去皮豆粕中大分子蛋白质含量约占80%,发酵豆粕中约占50%,甚至降至24%;发酵豆粕中肽含量约占19%,去皮豆粕中仅有2.7%。与去皮豆粕处理相比,发酵豆粕C处理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显著提高(P0.05),发酵豆粕E、发酵豆粕C处理十二指肠、空肠隐窝深度显著下降(P0.05),发酵豆粕E、发酵豆粕C处理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均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豆粕中大分子蛋白质含量与小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呈负相关;发酵豆粕能够在断奶仔猪饲料中使用,并且有效改善断奶仔猪小肠绒毛结构。  相似文献   

10.
选用7日龄健康仙湖三号瘦肉型鸭24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组添加50mg/kg的金霉素,试验Ⅱ组添加1000mg/kg卵黄抗体,试验Ⅲ组添加50mg/kg的金霉素和1000mg/kg卵黄抗体。应用组织学技术和Tiger细胞图象分析系统,观测小肠绒毛高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试验各组小肠段绒毛高度均比对照组有所提高,其中卵黄抗体组空肠段达到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11.
鸽小肠黏膜乳酸菌的分离及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菌采集鸽小肠黏膜研磨稀释,取1×10-3稀释上清液0.1mL涂布接种改良TJA培养基,37.5℃烛缸法培养24h,分离鸽源乳酸菌。通过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生化鉴定9株菌株,确定PI1、PI2为粪肠球菌,PI3~PI7为嗜酸乳杆菌,PI8为戊糖乳杆菌,PI9为枯草芽孢杆菌。其中PI7、PI8在液体培养基中产酸能力强,无毒性,该试验为鸽源乳酸菌制剂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草药添加剂对生长猪养分消化率与小肠绒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2头杜大长三元杂生长猪进行消化试验,随机分成3组.组Ⅰ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组Ⅱ、Ⅲ为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1%复合饲用抗生素和1%中草药添加剂复方B,以研究中草药添加剂对生长猪养分消化率与小肠绒毛生长的影响,并与饲用抗生素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组Ⅲ的DM、CP、CF和ASH表观消化率最高,其中CF和ASH表观消化率比组Ⅰ提高13.09%(P<0.05)和6.76%(P<0.05);组Ⅱ的EE和GE表观消化率最高,组Ⅱ、组Ⅲ的EE表观消化率与组Ⅰ差异显著(P<0.05).组Ⅲ的小肠黏膜绒毛高度和C/V值最大,与对照组的差异显著(P<0.05),绒毛的形态与生长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选取12头杜大长三元杂生长猪进行消化试验,随机分成3组。组Ⅰ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组Ⅱ、Ⅲ为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1%复合饲用抗生素和1%中草药添加剂复方B,以研究中草药添加剂对生长猪养分消化率与小肠绒毛生长的影响,并与饲用抗生素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组Ⅲ的DM、CP、CF和ASH表观消化率最高,其中CF和ASH表观消化率比组Ⅰ提高13.09%(P<0.05)和6.76%(P<0.05);组Ⅱ的EE和GE表观消化率最高,组Ⅱ、组Ⅲ的EE表观消化率与组Ⅰ差异显著(P<0.05)。组Ⅲ的小肠黏膜绒毛高度和C/V值最大,与对照组的差异显著(P<0.05),绒毛的形态与生长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4.
试验主要通过建立高脂动物模型诱导小鼠消化道氧化应激,研究不同来源的小肽和寡糖对小鼠体内小肠绒毛形态结构的影响。选取72只雄性ICR小鼠,体重为(24±2)g,随机分为6组(n=12),分别饲喂基础日粮组(对照组)、高脂日粮组、0.5%胶原蛋白肽(CP)高脂日粮组、0.5%米蛋白肽(RP)高脂日粮组、0.5%甘露寡糖(MOS)高脂日粮组和0.5%壳寡糖(COS)高脂日粮组。6周后处死小鼠,用HE染色制作石蜡切片,光镜观察各组小鼠小肠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饲喂高脂日粮使小鼠小肠绒毛脱落严重,绒腺比变小。添加0.5% CP、0.5% RP、0.5% MOS和0.5% COS的高脂日粮组均能减轻小肠绒毛短缩融合、脱落现象,使高脂小鼠小肠绒毛有所增长,隐窝深度变浅,绒腺比增大,其中0.5% CP和0.5% MOS对肠道黏膜保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利杂犊牛小肠各段长度与黏膜结构的发育学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图像分析法研究1月龄,4月龄和6月龄健康利杂犊牛小肠结构的发育形态变化。结果显示,犊牛小肠各段在不同的月龄,其长度变化差异显著(P<0.05);不同月龄犊牛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黏膜厚度、肌层厚度不同程度的增加且差异极显著(P<0.01);从1月龄至6月龄,十二指肠、回肠绒毛长度分别增加45.7%和8.0%;而空肠的绒毛以4月龄最长(392.48μm),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值以4月龄的最大(2.63),且与1月龄和6月龄时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但1月龄与6月龄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6月龄前犊牛小肠黏膜结构变化较大,犊牛断奶合理日龄应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泌乳母猪饲粮精氨酸水平对哺乳仔猪小肠黏膜发育的影响及其抗氧化作用机理.试验选择长大二元杂交经产母猪36头,随机分为0.82%精氨酸组(n=12)、1.23%精氨酸组(n=12)和1.64%精氨酸组(n=12)3个组,分别饲喂含0.82%、1.23%和1.64%精氨酸的饲粮.试验从产后第4天开始至第22天结束.结果表明:1.64%和1.23%精氨酸组哺乳仔猪十二指肠黏膜绒毛高度显著高于0.82%精氨酸组(P<0.05);1.64%精氨酸组哺乳仔猪十二指肠和回肠黏膜隐窝深度显著低于0.82%精氨酸组(P<0.05),1.64%和1.23%精氨酸组哺乳仔猪空肠黏膜隐窝深度显著低于0.82%精氨酸组(P<0.05).1.64%精氨酸组哺乳仔猪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乳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0.82%精氨酸组(P<0.05);哺乳仔猪小肠黏膜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随泌乳母猪饲粮精氨酸水平升高而升高,其中在十二指肠中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空肠和回肠中1.64%精氨酸组显著高于0.82%精氨酸组(P<0.05);1.64%精氨酸组哺乳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高于0.82%精氨酸组(P<0.05);哺乳仔猪小肠黏膜丙二醛(MDA)含量在十二指肠中1.64%和1.23%精氨酸组显著低于0.82%精氨酸组(P<0.05),在空肠中1.64%精氨酸组显著低于0.82%精氨酸组(P<0.05).结果提示,提高泌乳母猪饲粮精氨酸水平能够促进哺乳仔猪小肠黏膜发育,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母猪饲粮中补充精氨酸改善仔猪抗氧化机能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对新生仔猪小肠组织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UGR)对新生仔猪肠道生长发育的影响,比较了初生组(D0)、母乳饲喂3 d组(D3)和母乳饲喂7 d组(D7)3组中正常仔猪和宫内发育迟缓仔猪的小肠长度和重量、组织形态学结构及黏膜DNA、RNA和蛋白质含量。结果显示,初生时,新生正常仔猪小肠总重和黏膜重、RNA和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IUGR仔猪(P<0.05)。新生IUGR仔猪小肠的肠壁厚度、绒毛高度显著低于正常仔猪(P<0.05);而IUGR仔猪相对于体重的小肠长度极显著高于正常仔猪(P<0.01)。生长至3日龄时,正常猪小肠长度、小肠黏膜重显著高于IUGR猪(P<0.05),小肠总重、肌肉重极显著高于IUGR猪(P<0.01);IUGR仔猪小肠的肠壁厚度、绒毛高度显著低于正常仔猪(P<0.05),而IUGR仔猪相对于体重的小肠长度显著高于正常仔猪(P<0.05)。7日龄时,正常猪的小肠黏膜RNA含量显著高于IUGR猪(P<0.05),其余指标没有显著差别。整个试验结果表明宫内发育迟缓对仔猪小肠组织发育造成不利影响,导致新生仔猪小肠黏膜重量、蛋白质含量、肠壁厚度和绒毛高度的降低;IUGR仔猪的小肠组织生长在出生后1周内能部分实现补偿,而且补偿生长的实现是随着日龄增加逐步完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今后研究肉鸽免疫功能提供其免疫器官的形态学、组织学观察依据。[方法]选取40日龄的肉鸽,摘除法氏囊、脾脏和胸腺进行形态学观察;通过制作常规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显微照相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40日龄肉鸽法氏囊黏膜上皮完整,黏膜固有层腔上囊小结数量减少,体积变小,中间出现空泡,淋巴细胞减少;法氏囊小结中皮质和髓质界限不明显,小结周围有大量的结缔组织增生,导致法氏囊免疫功能降低。脾脏各组织结构发育趋于完善,细胞排列紧密。胸腺髓质中淋巴细胞较少,可见胸腺小体;皮质中淋巴细胞较多。[结论]40日龄的肉鸽法氏囊开始萎缩,免疫功能降低,而脾脏和胸腺免疫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