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类型是以保护对象来划分的,随着湿地和山地等自然保护区的出现,诸如跨林业部门和农业(渔业)部门主管的自然保护区会越来越多。本文试图设计跨部门管理的自然保护区建立和变更的法律规则,并以湖南岳阳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来探讨跨部门管理的自然保护区变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议在《自然保护区法》制定中考虑跨部门管理的自然保护区问题,自然保护区合作管理机构应整合其多个管理部门的权力,对自然保护区进行一体化管理或生态系统管理。  相似文献   

2.
2006年底,在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建区30周年纪念大会暨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示范单位”揭牌仪式当天,由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蒋得斌主编、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编辑、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建设探索》正式发行。这是目前广西第一部关于自然保护区管理建设的专著,也是广西第一部由自然保护区管理一线人员编撰的关于自然保护区管理建设的理论文献。  相似文献   

3.
基于METT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管理有效性评估是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使用管理有效性跟踪工具,对广西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资助的自然保护区和未得到GEF项目资助的自然保护区进行跟踪评估,并用SPSS 22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GEF项目资金或其倡导的管理方法为自然保护区提升管理有效性提供了强大的助力,GEF项目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有效性在6年中得到了大幅提高;GEF项目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得分显著高于非GEF项目自然保护区;GEF项目实施前,项目自然保护区级别和管理水平不是其在GEF项目实施后管理水平的决定性因素;管理有效性跟踪工具各板块得分和总分相关性不大。最后,建议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要大力提升管理者的能力,完善管理方法,更新管理理念;优先加强规划、过程和投入/过程等方面的工作,从而达到最大限度提升管理有效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建设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迅速,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实践和理论发展对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该文在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发展的新形势,对我国“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河北省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资料、实地调查掌握了全省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分析了河北省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及41个自然保护区的分布情况,结合河北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经验,总结了河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中取得的成效以及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以当前建设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背景,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河南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价研究,总结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以完善云南无量山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建设为中心论点,概述了无量山的地貌特征,并针对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境内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依据笔者多年工作经验,指出了自然保护区内有关野生动物的管理盲区,结合地区特点,提出了有效完善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措施,以便于自然保护区更有效地实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区不断发展,保护区建设和维持的资金并没有相应的增加。为了有效地解决我国自然保护区资金不足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文章提出了依据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分别实行自然保护区土地私人经营管理和土地企业化管理的建议,并阐明了自然保护区私人经营管理和土地企业化管理要素设计问题,提出了改革设想,揭示了私人经营管理在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9.
自然保护区是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我国自1956年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经过5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国自然保护区长期实行国家管控式的管理模式,导致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的权责分配不合理、管理体系不健全、日常工作不规范,投入主体不明确以及管理理念不到位、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加之法律保障不充分,使得自然保护区管理中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阻碍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结合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属性,提出了对自然保护区地方管理模式构建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普遍开展的社区共管活动和自然保护区多种经营活动 ,剖析了保护区管理部门在两种管理手段或技术相互割裂的现象。作者以南滚河自然保护区为例 ,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在实施社区扶持和自然保护区多种经营中 ,将二者有机结合 ,做到周边社区与自然保护区共同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刀娜 《林业建设》2014,(5):55-61
建设和管理好自然保护区,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调查,全面分析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指出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云南省情,提出了加强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海南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快速评估方法"为基础,结合海南实际,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基础、管理机制、管理行为、管理效果等4个方面选取了29个指标,形成适用的指标体系。采用问卷调查和评分分析方法,对海南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总体管理有效性进行评价,并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建议性的解决措施,以促进海南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13.
地方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的矛盾在南方集体林区自然保护区建设中普遍存在。六步溪自然保护区是典型的以集体林地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通过社区发展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影响分析,提出保护区社区"契约管理"模式以及处理和协调保护区建设与社区经济发展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利用自然保护区管理基础定量评价模型对贵州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管理进行评价与分析,指出了涉及管理基础建设各方面存在的现状特征与问题,并讨论了评价模型的不足。结果表明,(1)贵州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基础指数(NRI)得分为56.087,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发达省份差距明显;(2)贵州低级别自然保护区(地市级与县级)NRI平均得分仅41.7和27.1,与高级别保护区(省级与国家级)管理基础水平相差极大,占全省保护区总数76.7%的低级别保护区给贵州自然保护区管理基础水平的提升带来巨大压力。分析结果有助于贵州自然保护区事业建设管理的科学决策,并为西部其他省份或区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设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降低自然灾害最有效的手段。自然保护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落实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管理自然保护区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该文论述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以期全面提高管理效果,从而实现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自然保护区作为优秀的自然界资源,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了探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规划内容,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以及促使自然保护区更好的发展,以银竹老山资源冷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从保护管理、防灾减灾、科研监测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规划内容,促使自然保护区得到更好的管理和保护。因地制宜地开展相关的管理规划,制定内容,使得银竹老山资源冷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得到更好地管理,促使生物多样性更好地保存,也让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有效提高。总而言之,在全面推进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规划下,能够促使自然保护区长远健康发展,更好地维护生态环境。通过案例分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国家优秀的旅游资源以及生物资源,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开发,也值得其他的保护区借鉴,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自然保护区重要过渡带管理危机,引入"协议保护"机制,解决其过渡带管理错位和不到位问题。结果显示:"协议保护"机制能有效激励社区农户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能够缓解自然保护区过渡带生物多样性危机,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障其核心区和实验区的安全,弥补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的主体缺位和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采用《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评价技术规范》中的指标赋分值及"中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与管理效果评价"项目的调查方法和因子筛选法确定评价因子,对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进行量化评价。  相似文献   

20.
参与式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理论基础及管理模式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生态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参与式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理论基础和两种管理模式的特点,以期为社区参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深层次开展和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