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鹅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鹅细小病毒病,在我国又称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的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感染1月龄以内的雏鹅,雏番鸭也很易感染.GPV是细小病毒科、依赖病毒属成员、无囊膜的单链DNA病毒,病毒直径20~22 nm,是目前已知的动物病毒中较小、较简单的病毒之一.该病最早由我国学者方定一于1956年在扬州首次发现,并于1961年用鹅胚分离到病毒[1].自1965年以来,先后有许多国家有类似该病的报道[2],鹅细小病毒病以肠道栓塞为主要特征病变,近年来研究发现,小鹅瘟的发病日龄有所增大,超过30日龄占总发病率的14.3%,这可能与细小病毒毒力增强及基因变异有关[2].为了进一步研究GPV毒株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变异趋势,本研究对本世纪初黑龙江某鹅厂疑似小鹅瘟病鹅肝脏进行GPV分离鉴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鹅细小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鹅细小病毒病,在我国又称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的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感染1月龄以内雏鹅,雏番鸭。GPV是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无囊膜的单链DNA病毒。  相似文献   

3.
小鹅瘟(Gosling plague,GP)又称为鹅细小病毒病,是由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以严重下痢、渗出性肠炎和肠道栓塞为特征。发病雏鹅常表现为出血性、纤维素性及渗出性肠炎,最后形成肠内栓塞。该病主要发生于1月龄以内雏鹅和雏番鸭,具有传播快、  相似文献   

4.
鹅细小病毒 (GPV)和鸭细小病毒 (MD-PV)是两种感染禽类的自主性细小病毒 ,由它们引起的鹅细小病毒病和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是目前严重危害养鹅业和养鸭业的主要疫病。 GPV和 MDPV在形态结构、理化特性、免疫学特性甚至基因组结构等方面十分接近 ,但是二者在致病性上却有较大差异。对于这种差异 ,国内外学者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文章主要从这两类病毒的基因组核苷酸序列、非结构蛋白基因、核衣壳蛋白基因、非结构蛋白和核衣壳蛋白的分子生物学上的同源性和差异性进行了综述 ,同时 ,对于禽细小病毒有待研究的方面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是由雏番鸭细小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除常规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诊断外,雏番鸭细少病毒病的确诊依赖于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病毒分离和鉴定、血清学试验、免疫学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作者从传统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两个方面综合阐述了雏番鸭细小病毒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为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的临床快速诊断和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鸭细小病毒病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或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MDP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经典MDPV和GPV毒株引起的病鸭主要症状为腹泻、脚软、渗出性肠炎,三周龄内雏鸭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但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福建省、浙江省、安徽省及江苏省等地的雏半番鸭和樱桃谷鸭陆续出现一种新型细小病毒病,该病发病率10%~30%,病死率低于3%,临床症状主要为软脚、短嘴和生长障碍。通过对该病病原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发现该病原与鹅细小病毒亲缘性很近。本文通过比较新型鹅细小病毒(Novel goose parvovirus,N-GPV)与经典的MDPV和GPV在基因组、感染宿主范围和致病性的区别,为新型鹅细小病毒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鹅细小病毒HG5/82株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研究通过对1982年黑龙江某鹅场发生的鹅细小病毒病疑似病例的肝病变组织病毒分离,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肝脏加PBS研磨后,-70℃/37℃反复冻融三次,除菌过滤后接种12日龄鹅胚.发现病毒对鹅胚的致死时间为5~6 d,胚体体表有轻微出血点.鹅胚尿囊液经磷钨酸染色,可见具有典型特征的细小病毒粒子.将该病毒尿囊液在12日龄鹅胚中连续传16代,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胚体多集中在3~4 d死亡.病毒传至第三代时死亡胚体头、颈、背部出现较为严重的出血点,体表有水肿.第五代病毒尿囊液(命名为HG5/82)对12日龄鹅胚的ELD50为10-5.92/0.1 mL.将20只12日龄雏鹅分为三个试验组和一个阴性对照组,各组分别接种鹅胚尿囊液104.92ELDso、103.92ELD50、102.92ELD50及生理盐水,发现雏鹅接种HG5/82后4 d出现轻微腹泻,随后恢复正常.用套式PCR检测雏鹅肛拭子病毒的体外排放情况.发现三个试验组在接种病毒后1~20 d用套式PCR均可检测到病毒.对照组及试验组接种后20~56d没有检测到病毒.将套式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并于参考毒株进行比较,表明该序列具有GPV相应区域的共同分子特征,与GPV参考毒株B的相应序列同源性达93.6%.本研究结果表明,该分离毒株为典型的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对雏鹅的致病力较弱.  相似文献   

8.
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的雏鹅和雏番鸭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3~20日龄小鹅,以渗出性肠炎,肝脏、肾脏、心脏等实质器官炎症为主要特征。该病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是严重危害养鹅业的重要传染病。1956年国内学者方定一教授首先发现了该病,此后世界许多国家均有该病的报道。检测GPV的传统方法多为血清学方法,如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免疫过氧化物酶染技术、ELISA以及PCR、核酸探针等方法。其中PCR方法是目前这些方法中快速、敏感、特异的检测手段,已被广泛应…  相似文献   

9.
为了确定导致吉林省某地区10日龄雏鹅发病的病原,从病死雏鹅的肝脏中分离到一株病毒,根据病毒的电镜照片,动物回归试验及PCR鉴定,确定为鹅细小病毒。PCR产物测序后经BLAST比对显示,分离毒株与NCBI收录的GPVVP3基因同源性均在92%以上,与GPV/CH/HLJ02/08VP3基因的同源性最高,达99%。致病性研究表明,分离株的ELD50为10^-6.5/0.2mL,毒力较强,且该毒株能被GPV标准血清所中和。  相似文献   

10.
鹅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鹅细小病毒病又称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GPV)引起的.笔者对黑龙江省某养鹅场送检的疑似鹅细小病毒病病例的肝、脾组织进行病毒分离,并对病毒的增殖特性、形态学观察、血清学反应以及病毒对12日龄鹅胚的致病性及半数致死量、接种试验和免疫原性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胡奇林 《广东饲料》2012,(12):42-44
鹅细小病毒病或称小鹅瘟(GooseParvovirus,GPV),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和雏番鸭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于1956年由方定一教授首次在江苏扬州发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在亚洲、欧洲、美洲等国家相继报道该病的发生与流行。该病主要侵害3~20日龄的雏鹅,也感染雏番鸭,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特征表现为水样腹泻,渗出性肠炎,乃至腊肠样栓塞。  相似文献   

12.
鹅细小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主要引起1月龄雏鹅和雏番鸭的细小病毒病,称小鹅瘟或Derzsy’s病。该病是一种传播快、死亡率高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10日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在易感群中的致死率高达70%。该病以渗出性肠炎、小肠粘膜表层大片坏死脱落、肠道栓塞为特征性病变,是目前危害养鹅业的主要疾病之一。鹅细小病毒病最早是由我国学者方定一于1956年在扬州发现,并于1961年用鹅胚分离到该病毒。近年来,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广泛发生于中国、欧洲各国、以色列、越南和日本的家鹅和番鸭。  相似文献   

13.
为了了解齐齐哈尔地区鹅细小病毒(GPV)现地强毒株的流行及抗原变异情况,试验从齐齐哈尔龙江县某养殖场采集疑似小鹅瘟病死雏鹅的肝脾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对获得的疑似尿囊液进行PCR检测、血凝性检测、动物回归试验及VP3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到的病毒株能使12日龄鹅胚在144 h内死亡;血凝性检测未检测出血凝价;动物回归试验,可复制该病,致使5日龄雏鹅在96~144 h内全部死亡;VP3基因PCR扩增条带大约为1 600 bp,与目的条带大小相符;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判定该分离株为鹅细小病毒毒株,与我室之前分离鉴定的鹅细小病毒HH10强毒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8.17%,与标准B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7.13%。说明鹅细小病毒基因保守。  相似文献   

14.
2005年从山东某鹅场16日龄商品代病死鹅中分离到1株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命名为SD2005株。用建立的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鹅细小病毒的方法,检测SD2005株人工感染3日龄雏鹅(GPV抗体阴性)后各器官不同时间段的病毒含量,结果表明:在攻毒8h后能从消化系统及血液、心脏和肝脏中检测到病毒DNA;病毒DNA的含量在48h后达到最高峰,并一直维持到168h。随后各待检脏器中病毒DNA含量持续降低,但在720h后仍能从粪便、肝脏和脾中检测到少量的病毒DNA。本试验为阐明GPV的致病机理及防控提供了重要的试验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小鹅瘟的诊断及病毒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鹅瘟又称鹅细小病毒病,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的鹅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出壳后4-20日龄的雏鹅和雏番鸭,本病的特征性病变是小肠空肠和回肠部分呈急性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根据调查分析情况看,它流行广,传播快,危害严重,10日龄以内雏鹅发病后,死亡率可达100%。近些年,该病已经给我市部分饲养户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此本试验对虎林市月牙湖养殖场死亡的疑似小鹅瘟雏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学观察。同时对病死雏鹅病料进行了鹅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免疫保护试验。应用琼脂扩散和免疫荧光抗体实验方法对小鹅瘟进行了快速诊断。病毒分离鉴定及诊断结果证实该养殖场发生的雏鹅死亡是由小鹅瘟病毒感染造成。  相似文献   

16.
鹅细小病毒     
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在我国原称为小鹅瘟病毒(Gosling plague virus),属于细小病毒科(Parvovirus),细小病毒属(Parvovirus),是引起3—30日龄雏鹅急性、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17.
为建立一种敏感、自动化,高通量的检测病料中鹅细小病毒(GPV)的PCR-DHPLC检测方法,本研究首先根据GenBank上GPV标准毒株VP3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建立检测GPV的PCR方法,然后将PCR检测方法与DHPLC法进行有机结合,建立了GPV PCR-DHPLC检测方法。以GPV、鹅副粘病毒、鸭瘟病毒及正常番鸭胚尿囊液进行特异性试验,结果无交叉反应,表明该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对GPV阳性样品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敏感性较高,是常规PCR电泳法的100倍,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对临床上采集的100份疑似病料,分别应用PCR电泳法和本试验建立的PCR-DHPLC方法进行检测,结果阳性符合率为100%。表明该方法具有特异、敏感、快速、重复性好、可高通量检测等优点,可用于临床样品的大批量检测。  相似文献   

18.
小鹅瘟又称鹅细小病毒病,是4~30日龄雏鹅易发的一种急性亚急性败血症性传染病,病原为鹅细小病毒,主要病理变化为渗出性肠炎,主要感染4~30日龄雏鹅,由于该病病程短、传播快、死亡率高,对养鹅业造成的危害严重,是养鹅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为快速鉴别诊断鹅星状病毒(GoAstV)和鹅细小病毒(GPV),根据GoAstV和GPV基因序列保守区域设计了两对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目的片段并构建重组质粒,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检测这两种病毒的PCR诊断方法.该方法能够特异性扩增出两种病毒的相应片段,而对鹅副粘病毒(GPMV)、鹅流感病毒(GAIV)、鹅腺病毒(GA...  相似文献   

20.
针对番鸭细小病毒VP3基因片段,通过PCR检测番鸭细小病毒核酸,利用RT-PCR和PCR方法排除鸭病毒性肝炎和鸭瘟感染,利用非免疫雏鹅接种试验排除小鹅瘟病毒感染,确诊引进的番鸭患鸭细小病毒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