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稻曲病是水稻穗期重要病害。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水稻品种和杂交组合的变化,该病危害面积逐步扩大,遍及全国稻区,特别是近年来呈加重趋势,病穗一般有病粒1-5粒,严重的达20粒以上,既影响产量,又污染稻谷。为寻求防治该病的有效药剂,2000年我们在吉安市农科所二晚试验田进行了几种杀菌剂防治稻曲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水稻品种的更新和栽培技术的推广,稻曲病已成为当前水稻生产上的常见病害,致使水稻部分籽粒发病,造成空秕粒增多,粒重下降,一般年份产量损失5%左右,偏重发生年份损失可10%以上;同时,米质变劣,商品价值降低,对水稻优质高产影响较大。为此,通州市植保站协同南通市植保站等单位,于1999~2002年开展了对稻曲病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的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并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稻曲病发生规律稻曲病通常在田边零星发生,田边四周稻曲病发病严重,田中间稻曲病发生较轻;一般仅发生于单个稻穗,很少有几…  相似文献   

3.
稻粒黑粉病分级标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稻粒黑粉病是杂交稻制种田的主要病害。病穗率一般达60%以上,病粒率10%左右。以往对该病的发病程度常用病穗率或病粒率表示,而对该病的分级,则采用稻曲病的分级标准。病情指数是衡量病害发生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病情指数是依据分级标准及调查株数计算,故有必要对此病制定统一的分级标准,以便相互比较。  相似文献   

4.
稻曲病是由病原菌Ustilaginoideavirens(Cooke)Tak引起的一种水稻真菌性病害,原来该病只是零星发生,属水稻的次要病害,但近年来随着杂交稻面积的不断扩大,特别是两系杂交稻的试种推广,该病日趋蔓延,呈逐年加重的趋势,现已成为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据笔者调查,一般发病田块病穗率为3%~10%,重病田块可高达30%~50%,病德上一般有病粒1~5粒,严重的可达20~30粒。该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除了病粒直接造成损失外,更主要的是秕谷率的增加,千粒重下降及枯死穗比例的增加。而且病粒混人稻谷内,加工造成精米、米糠的污染,从而…  相似文献   

5.
稻曲病药剂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曲病(Ustilaginoidea virens)七十年代以来逐步蔓延,为害日趋严重。1982年桐庐县各类型晚稻一般穗发病率达3.70—8.87%,感病品种秀水46、测93等穗发病率分别达45.0%及45.5%。过去人们一直以为稻曲病的损失仅限于病粒,但据作者考查  相似文献   

6.
科技文摘     
稻曲病防治适期及防治药剂探讨 /杨应桂… (江西省安义县植保站 330500)∥江西植保 .- 2001, 24(1).- 20~ 21  由于推广杂交粳稻和单季大穗密穗形品种,特别是两系杂交稻,近年来稻曲病已上升为主要病害。试验证明,防治水稻稻曲病的最佳施药时期为抽穗前 5 d左右。于此时施药,收获前 5 d调查,每 667 m2用 20%瘟曲克星 WP 150 g的穗防效和粒防效分别为 75.2%和 83.3%,用 20%井冈霉素 WP 50 g分别为 65.0%和 65.5%,用 40%禾枯灵 WP 80 g分别为 72.7%和 77.7%,用 25%络氨铜水剂 60 ml分别为 66.6%和 68.8% (何立 )…  相似文献   

7.
稻曲病过去在我省个别稻区一季中、晚稻上发生,1977年以后全省各地晚稻普遍发生,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的提高和稻谷的污染。因而,各地对稻曲病发生和防治引起重视。为此,我们作了一些观察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一、病粒发生经过观察1.侵入期九月十四日采取一季杂交稻田发生的新鲜病曲,加清水将厚垣孢子洗下(20粒稻曲加30毫升清水)用喉头喷洒器,将稻曲病菌喷到不同生育期的赣化二号的穗部上(喷前临时在群体中挑选),然后在接过病菌的穗株  相似文献   

8.
稻曲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稻曲病在贵州省剑河县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据1999年至2001年调查,剑河县稻曲病一般的病穗率为15%,最高病穗率达38.5%,全县每年减产稻谷310t左右,稻曲病除直接危害谷粒外,还可使稻谷的秕谷粒增加,千粒重降低,出米率下降,同时该病病菌会产生毒素,含有对人、畜有害的吡啶类生物碱化合物,严重地影响了稻谷的商品价值。为减少、控制稻曲病在该县的危害,2001年笔者对稻曲病作了进一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9.
稻曲病产量损失测定及调查测报因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曲病是水稻穗部的重要真菌性病害。本研究分析了13个供试水稻品种每穗稻曲病病粒数与水稻产量损失的线性关系,根据每个品种线性方程及南方稻区实际情况,得出了田间稻曲病经济允许水平、成灾因子,即平均每穗病粒数分别为0.57、5.44粒。  相似文献   

10.
稻曲病近年来逐步上升为世界多个水稻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利用丰富的抗性种质资源进行抗性品种选育是控制稻曲病害的重要手段。通过在四川省进行三年病圃筛选试验,我们从843份水稻材料中鉴定出179份完全不感稻曲病的抗性材料和两份高感材料(病穗率高达50%以上),其余材料的病穗率介于0.1%~48.8%之间,55.1%的病穗只有一个稻曲球,而高感稻曲病的蒲江6号单穗稻曲球高达38粒。然后我们选取36份材料进行多点多期播种,进一步验证其稻曲病抗感性。结果表明,有3份材料在所有试验中都不感稻曲病,18份材料偶发稻曲病呈现高抗,蒲江6号仍然表现为高感。我们用450对SSR引物对其中35份材料与蒲江6号进行多态性分析,发现其中12份材料与蒲江6号的多态性达10%以上,其中最高为ITAT144(16.1%),其次是泸香90-2(14.8%)和Domsia-2(14.4%)。因此,我们选择这些材料与蒲江6号杂交构建基因定位与克隆群体。  相似文献   

11.
 稻曲病近年来逐步上升为世界多个水稻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利用丰富的抗性种质资源进行抗性品种选育是控制稻曲病害的重要手段。通过在四川省进行三年病圃筛选试验,我们从843份水稻材料中鉴定出179份完全不感稻曲病的抗性材料和两份高感材料(病穗率高达50%以上),其余材料的病穗率介于0.1%~48.8%之间,55.1%的病穗只有一个稻曲球,而高感稻曲病的蒲江6号单穗稻曲球高达38粒。然后我们选取36份材料进行多点多期播种,进一步验证其稻曲病抗感性。结果表明,有3份材料在所有试验中都不感稻曲病,18份材料偶发稻曲病呈现高抗,蒲江6号仍然表现为高感。我们用450对SSR引物对其中35份材料与蒲江6号进行多态性分析,发现其中12份材料与蒲江6号的多态性达10%以上,其中最高为ITAT144(16.1%),其次是泸香90-2(14.8%)和Domsia-2(14.4%)。因此,我们选择这些材料与蒲江6号杂交构建基因定位与克隆群体。  相似文献   

12.
1980年我县二晚不少品种特别是杂优稻稻曲病发生严重,发病面积达5-6万亩,给二晚带来一定的损失.此病是我县推广杂优以来,在杂优品种上发病最重的一年.据10月中下旬在五个公社抽样检查,杂优品种南优二号、汕优二号、银优等穗发病率一般1.4-2.3%,严重达4.07%;一病穗最多有稻曲7个,平均每病穗有稻曲1.08个.常规品  相似文献   

13.
沈云树 《植物医生》2001,14(4):17-18
水稻稻曲病又名青粉病 ,俗名“丰收果” ,是水稻上发生较为普遍的一种病害。近年来 ,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 ,栽培制度的变革 ,水稻稻曲病在城口县逐年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 ,危害程度也逐年加重 ,已严重影响着城口县水稻的产理和质量。据1995至2000年调查 ,田间病穗率一般达0%~47% ,平均达25.8% ,单穗病粒率达0%~68% ,平均4.1% ,最高单穗病粒数达68粒 ,产量损失严重。为了掌握稻曲病在城口县的发生危害情况 ,控制稻曲病的危害 ,提高水稻品质 ,减少产量损失。受县政府委托于1995年开始对稻曲病的致病因素及防…  相似文献   

14.
稻曲病和纹枯病均为真菌性病害,在水稻后期为害严重,其中稻曲病主要为害稻穗,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一般田块病穗率5%~10%,最高田块病穗率40%以上[1],特别是病菌厚垣孢子污染的谷物可导致人畜中毒[2];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  相似文献   

15.
2004年阜南县水稻稻曲病暴发流行,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1发生特点1)流行面广,发病率高。全县2.1万hm2水稻,有1.6万hm2发病。其中严重发病田块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0%以上。发病田块病穗率平均31.8%,严重的70%~100%;病粒率平均4.37%,最高达54.0%。2)感病品种较多。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水稻主要品种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为害,尤其是新品种粤优938受害损失严重,个别田块基本绝收。从田间调查结果看,一般高感病品种(如粤优938)病穗率达70%~80%,病粒率15.2%;严重田块病穗率达90%~100%,病粒率达54%;中感病品种(如Ⅱ优725)病穗率为40%;病粒率平均为1…  相似文献   

16.
2014年江汉平原水稻稻曲病促病气象条件指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华中江汉平原地区荆州市中稻为研究对象,2014年选择广两优香66、丰两优香1号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和宁9108常规粳稻品种为供试品种,采取传统水育秧人工移栽、机插秧、直播3种栽培方式。每种栽培方式分3期播种。在水稻黄熟期调查总穗数、稻曲病自然发病病穗数和每穗病粒数,计算病穗率和病情指数。在稻曲病感病关键生育期孕穗至齐穗期气象要素与稻曲病病穗率相关分析基础上,从稻曲病发生机理出发,筛选满足稻曲病病菌侵入寄主繁殖流行的气象因子条件,即水稻稻曲病的促病气象指标:日平均气温20~28℃,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80%,日降水量≥0.1 mm(或日照时数≤1 h),建立了稻曲病促病气象条件指数。促病气象条件指数与稻曲病病穗率、病情指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均通过了1%水平显著性检验。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稻曲病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等级指标。  相似文献   

17.
稻曲病是由稻曲霉病菌(绿核菌属真菌)引起的病害.该病多发生在水稻收成好的年份,农民误认为是丰年征兆,称它为"丰年谷"或"丰收果".稻曲病在世界大多数稻区都有发生,我国亦早有记载.在浙南稻区,20世纪60年代前发生零星,危害轻微,不为人们所注意.近年来随着水稻品种的更新和栽培技术的推广,稻曲病已成为当前水稻生产上的常见病害,致使水稻部分籽粒发病,造成空秕粒增多,粒重下降,一般年份产量损失5%左右,偏重发生年份损失可达40%以上;同时,米质变劣,商品价值降低,对水稻优质高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稻曲病是湖南水稻常发病之一。七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全省连年发生。一般晚稻重于早稻,杂交稻重于常规稻,迟熟种重于早熟种,山区重于丘陵平原。一、危害严重性1977年井岗山南麓高寒山区的桂东县,种植十万零三千七百亩杂交中稻,发生稻曲病的占总面积34.9%,城郊公社的草堂、茅柳、琴山三个百亩丰产片,几乎丘丘都有发生,一般病穗率为3—5%,部分丘块为10—20%,个别丘块达50.0%以上。1979年全省普遍发生,1982年发生更为严重,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9.
经过调查研究,认为水稻品种间对稻曲病的抗病能力有很大的差异,所以,防治此病,应从选育抗病品种着手,这是一个既经济而有效的重要措施。稻曲在穗上的发生,主要分布在穗的中、下部,而以下部偏多,这与穗部的湿度有密切关系。稻曲对产量的影响除本身毁坏谷粒外,主要是影响空壳率和千粒重。稻曲大量发生还造成谷粒的污染。  相似文献   

20.
稻曲病发生规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 ,稻曲病在我国一些地区回升 ,发生严重。为此 ,笔者收集国内外有关资料 57篇 ,现予整理 ,供借鉴、参考。1 为害损失稻曲病为害引起水稻结实率、千粒重下降 ,秕谷、碎米增加 ,出米率、品质降低。云南玉溪地区丁玉梅等( 1 992 )测定 ,稻曲病为害粳稻的穗重损失与病粒数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r=0 .9975,一般每公顷损失稻谷约4 50kg,严重的损失更大。胡茂伟等 ( 1 986)在浙江桐庐、金华测定 ,粳稻受害每穗增 1病粒 ,空秕增 5.1 4%,r=0 .9699,y =4 .62 7.1 52 5x± 4 .2 52 7。病粒还含有对人、畜、禽有毒和致病的物质。高炳荣等 (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