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防治奶牛乳房炎的用药探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奶牛乳房炎(Mastitis)是世界乳牛业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据报道,国外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约为25%~60%。据我国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发病率达20%~70%,个别牛群发病率甚至更高。因此在奶牛场怎样合理的选择药物防治奶牛乳房炎就显的尤为重要。美国国家乳房炎委员会(NMC,1978)以乳房和乳汁有无肉眼可见变化,将乳房炎划分为临床型乳房炎(Clinicalmastitis)和亚临床型乳房炎(Subclinicalmastitis)或隐性乳房炎(“Hidden"mastitis)。牛乳房炎主要由多种非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引起,如细菌、真菌、病毒、霉形体等…  相似文献   

2.
奶牛乳房炎与主要病原菌感染间的病理学初探张礼华,刘纯传,袁永隆,张志常,潘虎候奕昭,郁杰(执笔)杨玉英,李宏胜,李新圃(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各种类型的乳房炎主要是由细菌引起的,为探讨引起乳房炎的病原菌与产奶量、泌乳期、LMT反应等级、乳房炎临...  相似文献   

3.
奶牛乳房炎(Dairy mastitis)又称奶牛乳腺炎,是乳腺受到物理、化学、微生物刺激所发生的一种炎性反应,导致患病奶牛乳房出现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等症状.美国国家奶牛乳房炎委员会(NMC1987)以乳房和乳汁有无肉眼变化,将乳房炎分为临床型乳房炎(Clinical mastitis)、亚临床型乳房炎(Subclinical mastitis)或称隐性乳房炎(Hiddex mastitis).  相似文献   

4.
乳房炎是严重影响奶牛机体健康状态及乳品质量的疾病之一。一直以来,外源致病菌入侵乳房并引发感染被认为是奶牛乳房炎发病的主要因素。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胃肠道菌群同样能够影响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并对炎症进行调控。其主要机制可能涉及"肠道-乳腺"内源途径,即来自胃肠道的某些细菌可以通过涉及单核免疫细胞(主要是吞噬细胞)机制进行转移,通过内源性细胞途径(细菌性肠-乳途径)迁移到乳腺。本文就奶牛乳房炎的致病因素及其影响、胃肠道菌群与奶牛乳房炎的关联性及其对乳房炎的调控(包括饮食、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益生菌及共生菌等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机制及缓解措施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乳房炎是遍及全世界各地的乳牛群中最常见、多发性的疾病,每年由此造成的损失是不计其数。根据感染病原的种类、对乳腺的亲和力以及在牛群中传播方式和控制方法的不同,可将乳房炎分成二大类,即传染性乳房炎和环境性乳房炎。传染性乳房炎(contagiousmastitis)的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和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agalactiae),它们对乳腺组织有高度亲和性,可感染于乳房中,在挤奶时可由感染区传染到非感染区,这类乳房炎可通过乳头没浴(teatdipping)和干奶期治疗(drycowtherapy)等管理措施的落实而…  相似文献   

6.
对重庆部分地区6个奶牛场118头泌乳奶牛进行临床型乳房炎的病因及发病情况调查,并对其中76头泌4乳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查,同时对226份患乳房炎和健康奶牛奶样进行细菌学分离鉴定。结果表明:临床型乳房炎奶牛及阳性乳区分别为8.47%(10/118)和3.32%(15/452);隐性乳房炎奶牛及阳性乳区分别为78.94%(60/76)和50.34%(148/294);临床型乳房炎、隐性乳房炎奶牛的阳性乳区奶样和健康奶牛的奶样细菌检出率分别为86.67%(13/15)、87.83%(130/148)和73.00%(46/63);检出的细菌主要是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相似文献   

7.
奶牛乳房炎严重影响奶业生产。本试验使用中兽药散剂替代抗生素对临床型奶牛乳房炎进行治疗,并对治疗过程中的奶牛乳房炎病程情况、奶牛免疫情况和牛奶品质进行观察,评估中兽药散剂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中兽药散剂可有效通乳消痈;可降低牛奶中体细胞数量;可提高粒细胞含量(从2%以下提高到46.3%);可抑制炎症,降低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降低66.3%~71.0%)。得出结论:中药散剂可提高奶牛的免疫功能,治疗乳房炎。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解北疆某牧场奶牛隐性乳房炎情况及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方法]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通过加州乳房炎检测法(CMT)对该牧场在群泌乳牛进行隐性乳房炎调查,并初步分析该场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结果]该牧场2020—2022年各年奶牛隐性乳房炎平均阳性率分别为3.69%(110/2 980)、5.01%(150/2 993)和3.87%(86/2 220);乳区阳性率分别为0.93%(110/11 856)、1.35%(160/11 880)和0.97%(86/8 860);瞎乳头率分别为0.13%(16/11 920)、0.19%(23/11 972)和0.23%(20/8 880);夏季隐性乳房炎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奶牛各乳区隐性乳房炎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胎次间的奶牛隐性乳房炎平均阳性率差异性显著(P<0.05),5胎和6胎及以上牛的隐性乳房炎平均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其他胎次。[结论]该牧场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率较低但仍需改善,夏季炎热潮湿的饲养环境和高龄奶牛更易发生热应激,奶牛身免疫力下降等原因可能是该牧场奶牛患乳房炎的主要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18—2022年23个省份381个规模奶牛场成母牛乳房炎发病事件,主要影响乳房炎的可能因素:发病月份、发病乳区位置和个数、发病次数、产后天数、胎次、严重程度等。[方法]每头牛同一胎次内不同产后天数多次发病记为多次。发病次数统计根据所有牛只乳房炎事件进行计数求和,不同因素下各水平占比根据各水平乳房炎计数小计占该因素下所有水平乳房炎计数总和。[结果](1)7—9月乳房炎发病次数占比较高。(2)单一乳区感染乳房炎的可能性最大,左前乳区累计发病最多,占比27.7%;其次是右前乳区,占比25.3%。(3)产后14天内乳房炎发病次数最多,占比10.6%;产后0~105天乳房炎发病次数占比43.2%。(4)奶牛第1次发病后,26.6%牛只会再次发生乳房炎(即复发率超过25%),而第3次发病占第2次的37.1%。乳房炎发病次数超过5次及以上时,奶牛乳房炎复发率超过50%。(5)乳房炎治愈天数多集中在0~6天(占比48.9%)和7~13天(占比31.5%)。[结论]为减少奶牛乳房炎频发,需做好7—9月防控,加强产后2周内乳房护理和产后105天内乳房炎揭发工作,挤奶期间给予前乳区更多观察和...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影响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主要因素,.从而制定出一套合理有效的奶牛隐性乳房炎综合防治措施,通过对延庆县存栏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普查,找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规律,分析致病因素。结果表明:在季节、饲养管理以及环境条件等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其他影响因素,①三种养殖模式(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散户)下,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差异不显著(P〉0.05);②随着胎次的增加,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呈升高的趋势;③不同卫生状况造成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差异显著(P〈0.05)。说明搞好环境卫生对防控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中药(消黄豪)、青霉素、磺胺治疗因金黄色葡萄菌所引起的哺乳母兔乳房炎,结果表明:自制中药(肖黄膏)只需患部涂药,即可收到满意疗效,被确认为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重庆部分地区泌乳奶牛乳房炎的病因及发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重庆部分地区6个奶牛场118头泌乳奶牛进行临床型乳房炎的病因及发病情况调查,并对其中76头泌4乳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查。同时对226份患乳房炎和健康奶牛奶样进行细菌学分离鉴定,结果表明:临床型乳房炎奶牛及阳性乳区分别为8.47%(10/118)和3.32%(15/452);隐性乳房炎奶牛及阳性乳区分别为78.94%(60/76)和50.34%(148/294);临床型乳房炎、隐性乳房炎奶牛的阳性  相似文献   

13.
奶牛乳房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乳房炎症,是奶牛饲养业的一种常见病,其主要特点是乳汁发生理化性质及细菌学变化,乳腺组织发生病理学变化,一般分为临床型和亚临床型(隐性型),引起乳房炎的病原有细菌、真菌、病毒、霉形体等,通常主要病原是链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霉形体。该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而在一个牛群中大多数乳房炎(大约90%)是隐性型的,奶牛发病后造成产奶量下降,大量的乳房炎阳性奶的废弃,严重感染后造成奶牛提早淘汰,给奶牛饲养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能否及时准确地作出早期诊断对预防和治疗奶牛乳房炎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乳房炎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奶牛隐性乳房炎调查及治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和多发性疾病,依据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临床型和隐性乳房炎.隐性乳房炎无明显临床症状,不易引起养殖户的注意,但发病率高,这就给奶牛养殖业带来危害.因此,研究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规律,定期进行检测并及时治疗,从而缩短发病奶牛的感染时间,降低经济损失[1].本试验对隐性乳房炎进行调查分析,并应用疗程较短、方便、快捷的中药外用新制剂乳肿消膏对隐性乳房炎患牛进行了治疗,为中药在防治隐性乳房炎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研究旨在了解北疆某规模化奶牛场奶牛乳房炎患病率和发病牛乳汁中主要致病菌的种类。通过采用美国加州乳房炎检测(CMT)和体细胞数检测(SCC)对隐性型乳房炎进行诊断,临床外观法诊断临床型乳房炎并进行主要致病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该奶牛场的临床型乳房炎头阳性率及乳区阳性率分别为1.65%(12/728)和0.41%(12/2 896);隐性乳房炎头阳性率及乳区阳性率分别为5.45%(39/716)和1.46%(42/2 884);瞎乳头率为0.55%(16/2 912)。该牛场不同胎次间的奶牛患隐性乳房炎的头阳性率差异显著。从12份临床型乳房炎乳汁样本中初步分离鉴定出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大肠杆菌和5株链球菌属。研究表明,该奶牛场奶牛乳房炎患病率较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属可能是该牛场乳房炎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16.
隐性乳房炎是奶牛常见病之一。是较难控制和消除的疾病。主要影响奶牛的泌乳机能和产奶量。乳房炎可分为隐性乳房炎和临床型乳房炎(也称显性乳房炎)。隐性乳房炎是指病原菌侵入乳房后,并没有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乳房、乳汁感观正常,但产奶量随患病情况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奶牛体质衰弱、挤奶不净、乳房损伤以及环境等因素影响下可转为临床型乳房炎,这是奶农最容易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中药制剂消乳散配合蒽诺沙星对临床型乳房炎治疗观察:1、急性乳房炎治愈率100%。2、慢性乳房炎有相当的效果,但不能完全治愈。  相似文献   

18.
为了调查分析邯郸地区奶牛乳房炎的致病菌种类及乳房炎的发生与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应用传统细菌分离鉴定方法进行致病菌分离,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或ELISA法检测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邯郸地区69%以上患乳房炎奶牛是由两种以上病原菌混合感染,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与正常奶牛相比,患病奶牛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血糖、免疫球蛋白G(IgG)、皮质醇(COR)含量有显著差异性(P〈0.05),而去甲肾上腺素、免疫球蛋白M(IgM)差异性不显著(P〉0.05)。这表明患乳房炎奶牛的某些血清生化指标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掌握辽宁地区奶牛乳房炎主要细菌性病原种类及致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药物敏感性特征,本研究选取辽宁地区某大型奶牛场75头临床表现为乳房炎的奶样进行细菌培养与分离,通过生化方法对分离到的细菌进行鉴定,并对分离到的奶牛源大肠杆菌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研究。结果发现,该场奶牛乳房炎细菌性病原主要为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检出率分别为58.7%、64.0%和54.7%,存在二重感染和三重感染等混合感染的情况。大肠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场分离株对磺胺类药物(耐药率>85%)及氯霉素类药物(耐药率>30%)耐药性较高,对氨苄西林(9.5%)、环丙沙星(9.5%)、头孢噻呋(7.1%)和氧氟沙星(4.8%)比较敏感。上述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奶牛乳房炎的防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奶牛乳房炎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奶牛乳房的炎症,其主要特点是乳汁发生理化性质以及细菌学变化,乳腺组织发生病理学变化。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将其分为临床型乳房炎和非临床型乳房炎(隐性乳房炎)两种,一般以隐性型多发,据我国奶牛养殖水平较高的上海、北京等地调查,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在60%左右。因隐性乳房炎症状不是很明显,故在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