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白浆土机械改良对土壤微生物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白浆土及其改良,采用四段犁对白浆土进行改土深松,研究改良后的白浆层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作物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四段犁深松不仅可增加白浆土白浆层土壤微生物数目,增加细菌数目311.03%,真菌数目289.31%,放线菌数目356.39%,增加微生物总数320.55%,而且可增加大豆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并提高大豆产量6.71%。  相似文献   

2.
适当的镇压可以提高作物产量,镇压力的合理选择与土壤墒情有关。为获得不同土壤含水量下的应力容重关系,使用电子万能拉伸试验机对2种含水量的土壤进行压板下陷试验,得到压板装置在不同镇压力下对应的土壤容重和下陷量。采用BAILEY三参数模型来描述土壤容重和应力的关系,通过MATLAB最小二乘法对试验数据拟合,得到2种土壤含水量下的应力-容重方程,从而为量化镇压强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4.
以林地、耕地和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氯仿熏蒸结合Biolog-Eco微平板的方法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白浆土微生物生物量碳和代谢特征的影响,以期为东北丘陵地区白浆土的可持续利用及生态环境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商的变化均表现为草地林地耕地,且3种土地利用方式间均差异显著。Biolog-Eco微平板分析表明,草地土壤微生物的平均颜色变化率值(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 AWCD)最高,其次为林地,耕地最低,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的变化趋势与AWCD相同。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对6类碳源的相对利用率以糖类、氨基酸类和羧酸类最高,分别为44.63%~53.61%、21.09%~25.45%和8.31%~15.16%。林地对聚合物类碳源的相对利用率在3种土地利用方式中最高,而与林地相比,耕地对糖类和氨基酸类的相对利用率提升明显,草地则增高了对羧酸类、酚酸类和胺类的相对利用率,说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改变了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的偏好。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随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发生改变,与草地相比,耕地与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较为相似。冗余分析发现土壤pH、总氮、有机质、速效磷和硝态氮是影响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变化的关键因子。本研究结果说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进而导致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活性和代谢特征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用压力膜仪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田间实地观察不同深度土壤水吸力及含水量,研究淮北白浆土水分供应能力及动态。表明白浆土水分性质受大气降水和蒸散所制约;土壤储水能力并不与上、下部土壤的质地差异显著相关;水分供应年动态可分为春季干旱期,更季过湿期,初秋干燥期,晚秋稳定期及冬季冻结期等5个时期。水分的动态变化由底土到表土加快;晴朗天气下,土层水分可在数小时内丧失。白浆土中水分饱和现象并不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6.
青海湖不同沙漠化治理区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选择青海湖不同沙漠化治理区,通过野外采样及室内数据分析,对不同季节的土壤含水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土壤平均含水量在6月和8月最大,4月和9月较低.克土-早期灌丛治理区,4月和6月土壤含水量表层较低,30cm处达到峰值.8月和9月表层土壤含水量最高,20cm处最低.克土-草方格,4月份表层土壤水分偏低,10cm以下开始上升,6月份和8月份土壤水分基本一致.9月份,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20cm处达到峰值.沙岛固定沙丘及沙棘灌丛,4月、6月和8月土壤含水量表层偏低,10cm以下开始下降,20cm以后逐渐增加,70cm处最高,9月份,表层土壤含水量开始下降,10cm处较低,之后逐渐增高.示范区草方格,表层土壤水分6月和8月高于4月和9月,4月和6月均为逐渐增加趋势,8月,10cm处达到峰值,之后下降,20cm以下变化较稳定,9月份土壤水份垂直变化一直波动.流动沙丘顶部、迎风坡和背风坡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表层以下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湖东种羊场流动沙丘草方格区,土壤含水量表层较低,表层至30cm处表现为上升,以下变化幅度较弱.  相似文献   

7.
土壤不同含水量对甘薯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9.
不同土壤及其含水量对人参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北京智海TSC-1型水分速测仪进行人参控水试验,通过测定人参不同时期的株高、茎粗、叶绿素、叶柄长等生长指标以及枯萎期的根长、根重、根粗等经济指标,研究不同土壤类型、土壤含水量对人参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0%~80%时有利于人参生长。用农田土与腐殖土等比例混合栽种的人参无论地上部分生长还是地下部分生长均优于农田土、腐殖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在不同温度和水分培养条件下其微生物量碳的变化规律,为揭示土壤微生物量碳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方法,进行室内模拟试验,设置两个温度水平(25和35℃),5个土壤相对含水量水平(20%、40%、60%、80%和100%),对水稻田和旱地土壤进行100 d的培养,分别测定其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结果]水稻田SMBC高于旱地SMBC,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下同).在土壤微生物生长高峰阶段(17~25 d)不同温度对SMBC影响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不同温度对水稻田SMBC的影响在60%土壤相对含水量处理中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对旱地SMBC的影响在100%处理中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培养的每个时期,SMBC均随着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培养高峰期,不同土壤相对含水量处理间的SMBC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不同利用方式土壤与温度间的互作不显著,但与土壤相对含水量互作显著;温度与土壤相对含水量也呈显著互作.[结论]在海南气候环境下实施有机物料还田时,应根据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最佳控水措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增加土壤固碳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在盐碱土中分别施入不同配比的褐煤、沸石、牛粪、醋渣、石膏及木质素有机物对盐碱土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各改良剂降低了土壤的pH值,CO32-、HCO3-离子含量,以及K++Na+离子占阳离子的比例;同时土壤中SO42-、Ca2+、Mg2+含量增加,从而改善了土壤离子组成,增强了土壤的团聚性,改善土壤结构,利于盐分离子的淋洗,使土壤碱性和盐分降低。各处理中以施入35%木质素有机物+35%牛粪+30%石膏(T3)的改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白浆土的某些物理性质,对自然林下的白浆土和耕地白浆土的土壤微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林下荒地白浆土剖面未受到过任何人为扰动,表层土壤中有大量的植物根系和土壤动物的残留物质,土壤团粒结构发达,孔隙量大,土质疏松;表土层向白浆层呈渐进式过渡;而耕地白浆土的表层土壤,由于受机械耕作影响,土层内混有大量白浆层土壤,土壤紧实,孔隙量减少。白浆层土壤结构呈厚度为2~3mm片状结构,仅有少量水平方向发展的孔隙,无利于土壤排水的纵向孔隙,无作物根系;淀积层土壤呈小核状结构,干缩后沿结构形成裂隙。白浆土的土壤总有效储水孔隙(0.0500~0.0002mm)为耕层的16.9%~20.3%。白浆层仅为耕层的67.4%~83.3%,淀积层为耕层的25.6%~54.4%。直径〉0.05mm的重力水孔隙耕层在17.8%~24.4%,白浆层和淀积层土壤的重力水孔隙仅1.3%~1.8%和2.4%~6.4%,表明土壤通透性差。直径〈0.0002mm的无效孔隙,淀积层明显高于耕层和白浆层,土壤持水能力强。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土壤水分含量对4个树种WUE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在盆栽条件下对杨树、刺槐、沙棘、油松进行了3种土壤水分处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干旱严重影响树种的光合速率,各树种光合速率均为70θf>55θf>40θf,在不同水分下各树种单叶WUE表现不一,杨树和刺槐在70θf最高,沙棘则是55θf下最高,在严重干旱下各树种单叶WUE均为最低.(2)4个树种在不同土壤水分及不同的月份其WUE大小不同,并且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也不相同.在同一土壤水分下,杨树和刺槐各月的WUE显著高于沙棘和油松,油松各月的WUE最低.(3)各树种在3种土壤水分下总耗水量、总生物量均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土壤含水率和盐分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总被引:50,自引:1,他引:50  
基于电流-电压四端法的“polar-dipole array”形式,以壤土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含水率和土壤盐分与土壤电导率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盐分和含水率2个相关因素中,土盐分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较土壤含水率要大得多。  相似文献   

15.
土壤含水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含水量是土壤学和农业节水技术研究的重要领域和热门课题,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将土壤水分测定方法从研究手段和范围(尺度)上划分为三大类:取样—定位测量法、遥感监测法、模型模拟法。经过对已发表土壤水分测定方法相关文献的统计调查和检索,依据文献数量、文献引用率和关键词频度,得出取样—定位测定法是当前土壤水分的主要测定方法,遥感监测法是未来土壤水分测定方法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模型模拟法具有理论探索和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土壤表层水分含量测定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美国目前测量土壤表层水分含量的主要方法,设备和这个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建议在中国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尤其要高度重视遥测法研究,尽早研制出造价低、效率高的土壤水分含量遥测设备。  相似文献   

17.
王怀树 《安徽农业科学》2014,(21):6957-6959
[目的]研究河西绿洲不同灌溉条件下,春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水分对植株叶片水分状况及叶面积指数的影响。[方法]设5个处理,分别为底墒水1 500 m3/hm2+拔节水1 000 m3/hm2(F1)、底墒水1 500 m3/hm2+拔节水10 00 m3/hm2+抽穗水1 000 m3/hm2(F2)、底墒水1 500 m3/hm2+拔节水1000 m3/hm2+抽穗水1 000 m3/hm2+灌浆水1 000 m3/hm2(F3)、底墒水1 500 m3/hm2+拔节水1 000 m3/hm2+抽穗水500 m3/hm2+灌浆水500 m3/hm2(F4)、底墒水1 500 m3/hm2+拔节水1 000 m3/hm2+抽穗水1 000 m3/hm2+灌浆水500 m3/hm2(F5),灌水总量分别为2 500、3 500、4 500、3 500、4 000 m3/hm2。[结果]抽穗期到开花期,各层土壤含水量与叶片相对含水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20~40和60~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叶片含水量达到极显著相关;开花期至灌浆前期,各土层土壤含水量与叶片相对含水量均呈正相关,其中60~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叶片含水量达到显著相关;灌浆前期至灌浆中期,各土层土壤含水量与叶片相对含水量均呈正相关,但整个土层土壤含水量与叶片相对含水量均未达到显著相关。灌浆中期的降雨提高土壤上层含水量,因此0~40 cm耕层土壤含水量与叶片相对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0.87~0.91);而灌浆后期,二者却表现出负相关(r=-0.55~-0.97)。[结论]该研究可为春小麦节水栽培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不同药剂对马铃薯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研究了不同药剂对马铃薯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药剂施入马铃薯土壤中使微生物的数量发生了变化,4次测定结果显示,以施入微生物制剂(木酶制剂)的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增加值最大,表现最好,与对照药剂(50%多菌灵)和空白对照相比,细菌数量分别增加了79.06%、106.07%,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114.24%、101.08%,真菌数量分别增加47.47%、36.26%。木霉制剂处理能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殖,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抑制有害真菌的繁殖,增强马铃薯的抗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