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米淀粉纯化工艺及其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该文采用碱性蛋白酶对碱法制备得到的大米淀粉进行纯化,酶解条件为 pH 9,温度45℃,酶与底物比48 AU/kg,时间60 min。大米淀粉中的蛋白质含量从2.87%降低到0.40%。扫描电镜分析大米淀粉的超微结构显示,碱性蛋白酶纯化处理后的大米淀粉中未见明显的蛋白质颗粒存在。比较纯化前后的大米淀粉发现,大米淀粉经过碱性蛋白酶纯化后,其溶解度和膨润力都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纳米级大米淀粉的制备及性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探索纳米淀粉的新型制备方法及可行性,采用超高压均质和超微粉碎制备了纳米级大米淀粉,并研究了其颗粒粒度、吸湿性能、溶解度和膨胀率等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超高压均质和超微粉碎能明显减小大米淀粉的颗粒粒度,成功制得纳米级大米淀粉,且随着大米淀粉粒度的减小,其吸湿性能、溶解度和膨胀率明显增加,说明纳米级大米淀粉的水合能力增强,体现了纳米级大米淀粉的表面效应和小尺寸效应.  相似文献   

3.
振动磨超微粉碎黑木耳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优化利用振动磨对植物性物料进行超微粉碎的工艺参数,在理论分析振动磨超微粉碎参数对粉碎效果影响的基础上,试验研究了振动磨激振力对超微粉碎的影响.以磨介质充填率、进料粒径、粉碎时间、球料比为试验因素,以粉碎后物料的颗粒粒径及其分布作为评价指标,对黑木耳超微粉碎进行了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建立了粉碎指标与试验因素间关系的回归方程,并分析了试验因素对超微粉碎指标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趋势.通过优化计算和综合分析,确定了振动磨超微粉碎黑木耳的优化工艺参数为进料粒径为120目、粉碎时间1.75 h、磨介质充填率53%、球料比4.5.在此优化工艺参数组合下,得到的黑木耳超微粉平均粒径D50为4.6μm.研究结果为利用振动磨进行黑木耳超微粉碎加工工艺参数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气流粉碎对玉米淀粉结构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气流粉碎对玉米淀粉结构及理化性质的影响,该文以普通玉米淀粉为原料,通过流化床气流粉碎处理,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粒度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快速黏度分析仪等分析手段研究经微细化处理前后玉米淀粉颗粒形貌、晶体结构、热力学特性、糊化特性、溶解度和膨胀度、冻融稳定性、持水能力等结构及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微细化处理后,淀粉颗粒形变的不规则,粒径明显减小,中位径(D50)由14.37μm减小到5.25μm,偏光十字减少,相对结晶度由33.43%降低至15.46%,淀粉颗粒结晶结构被破坏,由多晶态向无定形态转变,粉碎过程淀粉无新的基团产生;热焓值、糊化温度均降低,热糊稳定性好;溶解度、膨胀度均升高,持水能力增加,冻融稳定性好,产生较好的热糊稳定性和冷糊力学稳定性,该研究为玉米淀粉的深度加工与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鲜木薯抗性淀粉的制备与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木薯抗性淀粉的含量,该研究以鲜木薯湿淀粉为原料,采用压热-酶法制备抗性淀粉,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获得抗性淀粉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淀粉乳浓度10%、压热时间80 min、压热温度120℃、耐热α-淀粉酶添加量1 U/g、耐热α-淀粉酶作用时间15.75 min,普鲁兰酶添加量0.83 U/g,普鲁兰酶作用时间5.86 h、超声波处理时间2 min。在此条件下抗性淀粉的质量分数是15.48%。电镜试验表明淀粉颗粒经压热-酶法处理后表面形态发生变化;X-射线衍射表明抗性淀粉的结晶类型为B型,结晶度增加;体外消化模拟试验表明:与原淀粉相比,抗性淀粉消化特性降低。该研究可为抗性淀粉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不同木薯品种(系)在不同生长期中的淀粉特性,系统分析了E169、E355、E1424、E1395、E234、E632、E333及E232八种木薯品系在6~11个月生长期含粉率、淀粉颗粒大小、支链淀粉含量、透明度、冷冻稳定性、凝沉稳定性、粘度、糊化温度等淀粉特性等,并分析这些特性之间的相关性。所分析8种木薯品种(系)含粉率有一定差异,且随生长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淀粉颗粒粒径小,不同品种差异小,平均为7.0~11.5μm,集中分布在10.0~11.0μm,随生长时间的延长先增后减;支链淀粉含量因品种(系)不同有较大差异,且随着生长期的不同变化趋势不完全一样;淀粉糊化温度差异不大,糊化粘度较低,透明度低,不同品种和同一品种在不同生长时间差异不明显;冻融稳定性和凝沉稳定性低,不同品种和同一品种(系)在不同生长时间差异明显;淀粉特性之间相关性不完全一样。为木薯品种培育,企业原料质量把控及根据原料品种生产适用于不同领域淀粉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颗粒型抗性淀粉的制备及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抗性淀粉含量,并获得抗性淀粉的制备方法和最适工艺参数,该试验采用湿热处理、酶法处理以及酶法协同湿热处理3种方法改性高直链玉米淀粉(Hylon Ⅶ),分别得到抗性淀粉质量分数为51.5%、42.5%和55.1%的产品。异相酶法处理协同湿热处理可使抗性淀粉含量有所提高。淀粉经过3种方法处理后仍保持偏光十字和颗粒形貌,为颗粒型抗性淀粉;与原淀粉相比,适当的湿热处理和酶法处理可使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显著提高;X-射线衍射表明酶解处理和湿热处理没有改变淀粉的晶型,仍为“B”型晶型;差示扫描量热图谱表明抗性淀粉样品的糊化起始温度、峰值温度、终止温度和焓值均升高。湿热处理和酶法处理可制备出热稳定性好的颗粒型抗性淀粉。  相似文献   

8.
为寻找改善普通米淀粉制品的结构及品质的新型食品添加剂,该文以普通米淀粉为原料,采用快速黏度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质构分析仪、全自动X射线衍射仪及示差扫描量热仪等手段,研究添加锥栗、马铃薯与绿豆回生抗性淀粉(retrograded resistant starch,RSⅢ)对米淀粉凝胶微观结构及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锥栗、马铃薯及绿豆RSⅢ对米淀粉凝胶的结构及性质产生显著影响(P0.01),以锥栗RSⅢ的作用最为突出。添加锥栗、马铃薯与绿豆RSⅢ对米淀粉糊的黏度特性没有影响(P0.05)。未添加RSⅢ的米淀粉凝胶存在很多不规则、深浅不一的大洞,而加入RSⅢ使米淀粉凝胶的网状结构变得更为规整、致密,且其胶着性与黏聚性变化不大(P0.05);添加锥栗、马铃薯与绿豆RSⅢ后能加速米淀粉凝胶的形成,与未添加RSⅢ的米淀粉凝胶比,其硬度分别增加了2.38、1.97和1.25倍(P0.01),黏着性分别增加2.56、1.99和1.32倍(P0.01),弹性增加1.07、0.81和0.53倍(P0.01)。米淀粉以A-型晶体占优,锥栗RSⅢ以V-型晶体占优,马铃薯与绿豆RSⅢ均以B-型晶体占优;不加或加入RSⅢ的米淀粉凝胶粉末都转变为以V-型晶体为主,且总相对结晶度没有改变(P0.05)。加入RSⅢ后的米淀粉糊除有低温吸热峰外还出现高温吸热峰,是否添加RSⅢ对低温吸热峰的温度参数影响不大(P0.05),但吸热焓显著降低(P0.01);而对于高温吸热峰,添加马铃薯与绿豆RSⅢ的各项参数没有差别(P0.05),但比添加锥栗RSⅢ的显著增高(P0.01)。可见添加不同来源的RSⅢ可以有效改善米淀粉凝胶的结构与品质。该研究结果为抗性淀粉用于提高米制品品质与营养功能的研究和生产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不同品种马铃薯淀粉组成与理化性质的差异,本研究以15个不同品种中薯系列马铃薯为原料提取淀粉,并对其组成和理化性质进行了检测及相关性分析。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结果表明,马铃薯淀粉颗粒的粒径分布范围广,颗粒形貌存在差异,小颗粒多为卵圆形,大颗粒多为椭圆形、拉长形以及不规则形。不同马铃薯淀粉的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其溶解度、膨润力范围分别为25.92%~28.74%,4.90~6.26 g·g-1;糊化初始温度(To)、峰值温度(Tp)、终止温度(Tc)、糊化焓值(ΔH)范围分别为61.44~65.55℃、64.49~68.69℃、67.87~72.54℃、7.21~13.49 J·g-1;峰值黏度、衰减值、回生值范围分别为2 499.3~3 220.4、514.0~2 218.4、401.0~884.1 BU。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淀粉中磷含量与峰谷黏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溶解度呈显著负相关;平均粒径D[4,3]与短程有序参数1 045/1 022 cm-1 和1 022/995 cm-1均呈显著正相关;To与峰值黏度呈显著负相关;糊化温度与峰值黏度和崩解值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峰谷黏度、最终黏度和回生值均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为中薯系列马铃薯淀粉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甘薯淀粉性质与其粉丝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弄清不同品种甘薯淀粉所制粉丝品质差异的原因,该研究通过对各种甘薯淀粉的理化性质、热力学特性、分子结构与甘薯粉丝品质的测定,并以绿豆淀粉做对照,对三者与其粉丝品质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淀粉理化性质对粉丝品质影响较大,按相关系数大小依次是:膨润力>溶解度>表观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颗粒大小。回生对粉丝品质的影响远远大于糊化对其的影响。快速黏度分析参数与粉丝品质有显著的相关性,可作为预测其相应的粉丝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淀粉分子结构对粉丝品质影响更大,按显著程度依次是:直链淀粉(A m )含量>支链淀粉(A P )短链量>AP长链量>Am分支数>AP短链长度>Am链长>AP长链长度。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交联淀粉醋酸酯的制备工艺及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铃薯原淀粉在水相体系、碱性条件下与醋酸酐作用,生成马铃薯淀粉醋酸酯,然后与交联剂进行交联反应,得到马铃薯交联淀粉醋酸酯。通过改变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值和交联剂用量等条件,得出制取马铃薯交联淀粉醋酸酯的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温度35℃,pH值11,反应时间2 h,交联剂用量2%。所制取的马铃薯交联淀粉醋酸酯较原淀粉在糊液黏度的稳定性、抗老化性、抗分离性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红花甜荞籽粒淀粉的理化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明确红花甜荞籽粒淀粉理化特性,选用12个红花甜荞品种为材料,分析了其淀粉颗粒形态、粒度分布特征、直链淀粉含量、溶解度、透明度及糊化特性以及品种间差异。结果表明,红花甜荞淀粉颗粒多为不规则多角形和球形,多角形多且颗粒较大,球形颗粒较少且颗粒小,淀粉粒径范围介于0.38~25.78 μm;品种间淀粉粒径、直链淀粉含量、溶解度、透明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起始糊化温度在62.80~72.60℃,峰值黏度在126.58~141.00 RU;品种间谷值黏度、最终黏度、破损值、回生值和峰值时间差异显著。定边甜荞谷值黏度大,为118.00 RU;破损值及回生值小,分别为13.00和57.33 RU;达到峰值时间最长,达5.80 min;淀粉糊稳定性好。因此,在进行优质专用品种选育和产品加工时,应根据不同目标选择不同的甜荞品种。  相似文献   

13.
玉米淀粉黏结剂的黏结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水量、糊化温度、糊化剂及交联剂4个因素设计了正交试验L9(34)方案,制备糊化玉米淀粉黏结剂,以木材黏结压缩剪切强度评价黏结剂的黏结性能。对试验数据进行了极差分析,得出了影响淀粉黏结剂因素的优水平、主次因素及最优组合,最优组合即当普通玉米淀粉为10 g时,水量125 g,糊化温度B2=75℃,糊化剂NaOH为0.10 g,交联剂Na2B4O7·10H2O为0.03 g。对最优组合进行了试验验证,得到木材黏结压缩剪切强度为1.425 MPa,其结果符合极差分析结果。并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得出各因素对黏结剂黏结性能影响的显著程度。研究表明:水量因素和糊化温度因素对黏结性能影响显著,而糊化剂和交联剂因素对黏结性能影响不显著。该论文为进一步研究玉米淀粉黏结剂的特性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稻米淀粉的理化特性及其应用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概述了稻米淀粉的基本理化性质,分析了国内外稻米淀粉的市场现状,重点介绍了稻米淀粉的产品研发进展,旨在为稻米淀粉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藕淀粉的加工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该文从化学成分、淀粉颗粒大小、淀粉糊、热力学、淀粉颗粒形态和表面结构以及对酶水解耐受力等方面,对藕淀粉的加工性质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结果表明,藕淀粉(重庆产)的水分含量为15.32%、蛋白质0.16%、脂肪0.07%、粗纤维0.02%、灰分0.54%、磷0.053%,其直链淀粉含量(30.61%)高于玉米淀粉的。藕淀粉的平均粒径为50.27 μm,而玉米淀粉的为38.97 μm。藕淀粉颗粒呈小圆形和椭圆形,但在某些淀粉颗粒一端有凹陷。淀粉的X-衍射图谱为B型,糊化温度为54.09℃,透明度为57.9%,淀粉糊达到最大黏度即呈现平缓的特征,黏度峰值远低于玉米淀粉糊的。该研究对实际生产中,提高藕淀粉得率和纯度以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压热-冻融循环处理对甘薯淀粉结构及物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压热冻融循环处理对甘薯淀粉结构及物化性质的影响,以甘薯淀粉为原料,并在不同淀粉乳浓度(5%、10%、20%,w/w)条件下进行重复的压热-冻融循环处理。结果表明,与甘薯原淀粉相比,经重复的压热-冻融处理后,甘薯淀粉颗粒形态消失,破裂熔融,最终呈不规则形状;甘薯淀粉衍射吸收峰强度减弱,晶型由A型向B型转化。随着淀粉乳浓度以及压热-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甘薯淀粉的膨胀势和溶解度均有所降低。在淀粉乳浓度为10%、压热-冻融循环1次处理后,甘薯淀粉中缓慢消化淀粉与抗性淀粉含量达到最高,分别为29.83%和39.82%。本研究为甘薯缓慢消化及抗性淀粉的制备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其在功能性食品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甘薯淀粉糊与绿豆淀粉糊流变行为的共性与区别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淀粉糊在粉丝加工中作为黏结剂,它的流变特性是粉团搅拌、形成、漏粉和定型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通过对甘薯淀粉糊和绿豆淀粉糊在不同浓度、温度、剪切速率和升温扫描过程中的流变行为的考察和分析比较,表明两种淀粉糊有触变共性,在流变曲线图上都呈现出不同滞后面积大小的开口型滞后回路,用Cross方程拟合精度比幂律方程高;用Arrhenius方程描述两者都具有温度敏感性。两者的区别在于:甘薯淀粉糊在各条件下的滞后面积比绿豆淀粉糊小,说明在粉团形成中甘薯淀粉糊的持续增黏效果高于绿豆淀粉糊;虽然绿豆淀粉糊的零剪切黏度值比甘薯淀粉糊要低,但在浓度较低(≤8%)时,两者差别不大,因此用甘薯淀粉糊替代绿豆淀粉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抗性淀粉在食品中的应用及功效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平  孔祥礼  包劲松 《核农学报》2015,29(2):327-336
淀粉是人类从饮食中获取能量的主要来源,对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着重要意义。抗性淀粉是指在小肠中不能被消化吸收,但2h后可到达结肠并被结肠中的微生物菌群发酵,继而发挥有益的生理作用的淀粉。因此,抗性淀粉被看作是膳食纤维的组成成分之一。长期以来研究学者将抗性淀粉分为4种,即RS1-4,现在认为还存在第5种类型,即RS5。当淀粉与脂类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时,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长链部分与脂肪醇或脂肪酸结合形成的复合物称为RS5。抗性淀粉已广泛地应用在面条、面包及油炸食品中。抗性淀粉具有预防结肠癌、降低血液胆固醇含量、减少肥胖和结石的发病率、增加矿物质吸收、控制糖尿病等生理功能。本文主要对抗性淀粉的5种类型、抗性淀粉在食品中的应用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综述,旨在为富含抗性淀粉产品的开发及其对人体健康状况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