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桑黄具有抗肿瘤功效,但由于难以人工栽培,目前国际市场的售价昂贵.探讨了桑黄菌菌丝人工培养的条件,可供进一步液体发酵,以提取桑黄有效成分参考.经初步实验表明pH6.1~6.8、30℃条件下桑黄菌丝体生长速度最快.适宜的培养基配方为桑树枝30g,葡萄糖30g,KH2PO4 1.0g,MgSO4 0.7g,麦皮15 g,黄豆粉10 g,琼脂20g,水1L.  相似文献   

2.
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发酵条件的初步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石油为 C 源,经过富集培养从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 15 株具有较强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能力的菌株.其中菌株 BS-5 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能力最强,该菌发酵液的表面张力可达 27.3 mN/m(空白发酵液表面张力为 54.5 mN/m).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发现该菌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为糖脂类物质.另外,通过正交试验对该菌的培养基条件进行初步优化,结果以植物油 10 g/L、MgSO4 0.2 g/L、K2HPO4 1.0 g/L、KH2PO4 1.0 g/L、蛋白胨 1.0 g/L、FeSO4 0.05 g/L、CaCl2 0.02 g/L、初始 pH 值 7.5 为最佳.通过16S rDNA 测序结果表明该菌为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相似文献   

3.
采用盆栽玫瑰海棠的叶片作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试验。结果表明:用0.1%HgC l2对叶片表面灭菌10 m in的死亡率和感染率较低,接种于3/4 M S 6-BA 2.5 m g/L NAA 1.0 m g/L 琼脂7.8 g/L 蔗糖25g/L的培养基上诱导出新生芽,在3/4 M S 6-BA 1.0 m g/L NAA 0.2 m g/L 琼脂7.8 g/L 蔗糖25 g/L的培养基上,增殖系数可达6~8;在1/2M S KT 2.0 m g/L NAA 0.3 m g/L 琼脂7.8 g/L 蔗糖25 g/L的培养基上培养25 d左右,可形成6~9条粗壮的根和2.0~3.0 cm高的完整植株,试管小苗带培养基移栽到泥炭 泥沙 锯屑(1∶1∶1)的基质上,成活率达95%。  相似文献   

4.
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中钝顶螺旋藻高密度培养的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螺旋藻作为保健食品或食品添加剂被广泛的人工培养并被制成片状和粉状广泛应用.生物反应器是一个进行涉及到生物或生物活性物质生产的容器.用光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培养微藻也成为国内外研发的热点.中国养殖的螺旋藻主要为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本研究中,以钝顶螺旋藻为试材,用三角瓶和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并设计不同的培养条件(添加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和抗氧化剂,设置不同通气模式和光照条件),探讨其培养工艺参数的优化.结果显示,在三角瓶中,分别适当添加葡萄糖、Na2S2O3和Na2SO3,均可显著提高钝顶螺旋藻的生物量,其最适浓度分别为3、3和2 g/L;光反应器培养下,随着通气处理强度的上升,藻生物量显著增加;而逐步增大通气强度的处理下,藻生物量促进效果则更为明显;单面光源(4 500 lx)培养下的藻生物量要显著高于双面光源(9 000 lx)培养的,但是先单面光源培养,在微藻进入对数期生长时,转变为双面光源培养,其培养产量更高.进一步研究表明,与Na2S2O3相比,Na2SO3与葡萄糖组合效果更好,进一步对各条件优化显示,在葡萄糖浓度4 g/L和Na2SO3浓度3g/L时,藻生物量达到最大值.上述研究表明,添加葡萄糖、Na2SO3、逐步增加通气强度的模式、先单面光源后双面光源培养的光照模式可明显促进钝顶螺旋藻的产量,综合优化的培养条件下,该藻体的平均生长速率和生物量可高达0.85 gDW/(L·d)和10.02 gDW/L.本生物反应器还具有动力消耗小、占地面积小、造价相对便宜、清洗方便、结构简单和容易在室内扩大规模培养等优点.本研究为扩大螺旋藻的培养规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了揭示乳酸菌生物膜抵抗不良环境的作用机制,该研究以2株乳酸片球菌RJ2-1-4、TG1-1-10和2株植物乳杆菌RJ1-1-4、RM1-1-11(菌株均高产生物膜)为研究对象,探究浮游态、被膜态菌株对酸、碱、胆盐、模拟人工胃肠液的耐受能力以及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在极酸条件下,菌株生长受到抑制,但是p H值3.0时,被膜态RM1-1-11生长量显著高于浮游态(P0.05)。随着p H值递增,菌体密度增加,在p H值7.0-9.0时,碱性环境对除TG1-1-10外其他3株菌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当胆盐浓度为0~0.03%时,菌株生长有小幅度上升,且被膜态菌株RJ2-1-4、TG1-1-10生长量显著低于浮游态(P0.05);但随着胆盐浓度继续增加,菌株生长受到抑制,除浮游态菌株TG1-1-10外,其余3株菌被膜态菌株生长量均显著高于浮游态;菌株在模拟人工胃肠液中处理3 h后发现,相比于浮游态菌株,被膜态各菌株在胃、肠液中的存活率均有所提高。4株菌对于不同种类自由基均有一定清除能力,清除率从高到低分别为HO·、DPPH·、脂质过氧化、超氧阴离子,其中RJ1-1-4浮游态菌悬液对DPPH·清除率为214.12μg/m L,RJ2-1-4被膜态无细胞提取物、TG1-1-10浮游态无细胞提取物对HO·清除率分别为713.81μg/m L和637.01μg/m L,RJ2-1-4浮游态无细胞提取物对超氧阴离子清除率为93.80μg/m L,RM1-1-11被膜态菌悬液对脂质过氧化物的清除率为122.82μg/m L。结果表明:生物被膜状态下的乳酸菌对于酸、碱、胆盐、模拟人工胃肠液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菌株间存在特异性,即使是同一种属也不相同;被膜态菌株的抗氧化能力高于浮游态,但是对于不同种类自由基会有不同的结果。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乳酸菌在被膜态下抵抗环境胁迫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消化体系的选择及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测试条件的优化,建立了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肥料中砷、汞的方法。方法线性范围宽(As0-100μg/L;Hg0-10μg/L),检出限低(As0.05μg/L和Hg0.07μg/L)。无机肥料中As回收率为98.8%-100.4%,Hg回收率为98.9%-102.2%;有机肥料中As回收率为94.4%-105.6%,Hg回收率为97.6%-103.8%。  相似文献   

7.
微藻的大规模培养以及生产生物燃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使用的微藻藻株性能.为了从自然水域中筛选、分离能够异养生长并同步处理养猪废水和实现油脂积累的高油脂产率微藻,本研究采用平板划线、单胞分离和毛细管分离3种方法,对51个采样点的样品进行分离、纯化,获得了118株藻,71株能够进行异养生长,其中33株能够在猪场污水中生长,且17株藻生长良好.根据形态特征对分离得到的部分藻株初步鉴定为小球藻(Chlorella sp.)和栅藻(Scenedesmus sp.).比较这17株藻在猪场污水中的生长速率和油脂含量,藻株13-6、19-4、20-6和34-2的比生长速率分别为0.147、0.162、0.177和0.154 d-1,较其他藻株生长更快;19-4、24-1和34-2的油脂含量分别为19.7%、22.9%和28.8%,高于其他藻株.从中选取生长快且油脂含量高的藻株19-4和34-2经18S rDNA鉴定为Chlorella sorokinlana和Chlorella sp.,分别命名为C.sorokinlana 19-4 (GenBank登录号:KU948990)和Chlorella sp.34-2 (GenBank登录号:KU948991).将微藻培养体系扩大至30 L反应器,利用稀释猪场污水培养C.sorokinlana 19-4和Chlorella sp.34-2,最大比生长速率分别达到0.153和0.149 d-1;油脂含量分别达到18.73%和29.27%;最大生物量浓度分别达到0.78和1.12 g/L.C.sorokinlana 19-4对废水培养基中总氮、总磷的最高去除率分别高达70.56%和90.98%,34-2则分别为60.24%和85.07%.脂肪酸组分分析表明,Chlorella sp.34-2主要含有Cl6∶0、C18∶2n6c及C18∶3n3,其脂肪酸组分含量符合生物柴油生产的原料要求标准.结果说明这两株微藻在净化废水和生产生物柴油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利用猪场污水养殖微藻,既可以节约大量营养盐成本,促进微藻生物柴油产业的推进,又可以净化污水,促进水资源再利用,实现能源与环境的双赢.  相似文献   

8.
试验比较了不同保存温度和培养基Ca3(PO4)2含量下解磷根瘤菌SL01的生长和解磷能力。结果表明:固体培养条件下,增大Ca3(PO4)2添加量能促进菌落生长,8g·L-1处理菌落直径(d)为5g·L-1、3g·L-1、1g·L-1和0.5g·L-1处理的116.9%、127.7%、130.1%和132.7%。0~8g·L-1的Ca3(PO4)2含量范围内,菌株的解磷能力无显著差异,故更适于以溶磷圈直径D与菌落直径d的比值D/d来衡量菌株在固态环境如土壤中的解磷能力;其菌液最适宜于15℃下保存,4℃次之。不同保存温度下菌种的解磷能力为-18℃-10℃4℃15℃28℃35℃;不同保存温度下SL01菌株的菌落直径为4℃15℃-18℃28℃-10℃35℃;菌液在不同温度下保存60d后的活菌含量为15℃4℃28℃-10℃35℃-18℃。  相似文献   

9.
高油脂产率微藻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从自然水域分离、筛选出高油脂产率的微藻藻株,对其生产油脂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期为用微藻制备生物柴油的工业化生产打下基础.从不同淡水环境中分离纯化了17株微藻,根据形态特征对这些微藻进行了初步鉴定.比较了其中11株微藻的生物量、油脂含量及油脂产率.从中选取生物量和油脂含量都较高的椭圆栅藻(Scenedesmus ovalternus)、雷氏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ii)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3株微藻,研究了光照、温度、pH、碳源、氮源及不同水平碳氮源组合对其比生长速率和油脂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葡萄糖作为碳源时3株微藻生长较快,油脂产率较高;其最适发酵温度为28(2;椭圆栅藻和蛋白核小球藻最适pH为7,而雷氏衣藻最适pH为9;葡萄糖和尿素分别为这3种微藻的最适碳源和氮源.从油脂产率方面考虑,椭圆栅藻的最佳碳、氮源组合为:30g/L葡萄糖和2.1 g/L尿素;蛋白核小球藻的最佳碳、氮源组合为:40 g/L葡萄糖和2.1g/L尿素;雷氏衣藻则为:30/L葡萄糖和1.2g/L尿素.雷氏衣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的5 L发酵试验表明,与摇瓶培养相比,发酵培养时间由7 d缩短为5 d,OD540nm分别可达61.2和59.9,而且2株微藻生物量干重分别由11.2 g/L和8.8 g/L提高到26.58 g/L和20.19 g/L,油脂含量分别由20.3%和17.2%提高到23.2%和20.1%,油脂产率分别由0.3248 g/L/d和0.2162 g/L/a提高到1.2333 g/L/d和0.8112 g/L/a.本研究结果表明,从天然水域分离、筛选得到的两株微藻雷氏衣藻(Y7)、蛋白核小球藻(Y9)经过发酵条件优化控制油脂产率分别可达1.2333 g/L/a和0.8112 g/L/a,有望应用于利用微藻制备生物柴油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0.
以羊肚菌东农羊B为研究材料,通过基础碳源、补充碳源、氮源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进而探讨羊肚菌生长的最适液体发酵环境。结果表明,最优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200 g·L~(-1)、红糖20 g·L~(-1)、NH_4NO_3 3 g·L~(-1)、KH_2PO_4 3 g·L~(-1)、Mg SO_4 2 g·L~(-1)、维生素B_1 20 mg·L~(-1);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26℃,每100 m L培养基接种7 mm×7 mm菌块,摇床转速140 r·min~(-1),接种后静置2 d,选用菌龄为7 d的菌种。培养7 d后菌丝干重达17.3 g·L~(-1)。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野外放水冲刷模拟试验,以神府煤田为例,对比分析煤田建设中扰动地面和原始地面的水沙动态过程,探讨煤田建设中人为扰动地面的产流产沙规律。结果表明:1)土壤入渗率、径流含沙量、土壤剥蚀率均随放水流量和坡度的增大而增大;2)放水流量在5~25 L/min时,扰动地面的平均土壤入渗率(0.14~0.51 mm/min)、径流含沙量(62.16~118.66 g/L)和土壤剥蚀率(19.38~202.58 g/(m2.s))分别是原始地面(0.31~0.61 mm/min、1.61~12.05 g/L和0.24~21.75 g/(m2.s))的0.44~0.73倍、10~39倍和9~79倍;3)坡度在5°~18°时,扰动地面的平均径流含沙量(36.19~155.96 g/L)和土壤剥蚀率(0.79~2.70 g/(m2.s))分别是原始地面(3.27~9.62 g/L、0.05~0.19 g/(m2.s))的11~23倍和14~22倍;4)原始地面与扰动地面的土壤剥蚀率与放水流量和坡度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研究结果对矿区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及水土流失测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小球藻对不同沼液添加量培养液的适应性及净化效果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以成分相对简单、未经灭菌的秸秆厌氧发酵后沼液和BG11培养基的混合液为培养液,以FACHB-5号和FACHB-8号小球藻为藻种,利用人工气候培养箱,在微藻培养温度为(26±1)℃,光照强度为4 000 lx,24 h连续光照,通气量为1.5 L/min,沼液添加比例为20%、30%和40%的条件下,系统研究秸秆厌氧发酵后沼液直接用于微藻养殖对微藻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采用的小球藻FACHB-8号藻种和FACHB-5号藻种均能较好地适应化学需氧量COD含量相对较高的秸秆厌氧发酵后沼液,但FACHB-8号藻种与FACHB-5号藻种相比对沼液的适应时间更短,适应能力更强;FACHB-8号藻种和FACHB-5号藻种均能较好的利用和转化沼液中的有机污染物,各试验组的COD去除率均大于90%,总氮去除率均大于96%,总磷去除率均大于92%。该研究可为沼液直接用于微藻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添加沼液的BG11营养液微藻培养试验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利用沼液培育能源微藻,有利于废水处置的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微藻生产成本。该文研究了S496、1067、1069、C31、Y7、Y3及W 7株微藻在混有体积分数10%沼液的培养液中的比生长速率、培养液pH值和营养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除Y7外,其它6株微藻均能迅速适应沼液营养液,迅速进入对数期生长。在未调节培养液pH值条件下,沼液培养液的pH值在培养的前2~4 d均有所下降,从9.20~9.32下降至8.73~9.09,之后才开始恢复并上升。在pH值下降时,藻的比生长速率有不断增大的趋势。培养12 d后,上述7株微藻在培养液中干质量累积量在0.310~0.607 g/L之间;培养过程中,NH4-N、Mg2+、SO42-、Mn、F-、Fe的浓度都大幅下降,NH4-N、Mn、Fe几乎被完全消耗;Mg2+降幅为11.47%~87.73%;SO42-为37.30%~62.70%;F-为18.18%~54.55%。该文为利用沼液培养能源微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南亚热带主要果树冻(寒)害低温指标的确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历史气候和冻(寒)害灾情资料、2007/2008、2008/2009年冬季盆栽移放试验和典型年考察资料,以及冻(寒)害形态学标准,采用数理统计和对比印证方法,对南亚热带主要果树冻(寒)害低温指标进行研究。确定了几种主要南亚热带果树的轻、中、重、严重冻(寒)害低温指标,结果分别为龙眼:-1.5~0℃、-2.5~-1.5℃、-3.5~-2.5℃、<-3.5℃;荔枝:-2.0~0℃、-3.0~-2.0℃、-4.0~-3.0℃、<-4.0℃;香蕉:3.0~5.0℃、1.0~3.0℃、-1.0~1.0℃、<-1.0℃。结果可为果树冻害监测预警及避冻区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固定化EM藻菌(CEMI)、固定化活性污泥藻菌(CAMI)、固定化EM-活性污泥协联藻菌(CEAMI)对珍珠蚌养殖废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以及光照强度、温度对三者脱氮去磷的影响。以无包埋藻菌胶球(NM)作为对照组进行96h持续去N、P实验,结果表明在设计条件下CEAMI、CAMI和CEMI的去N峰值(最高值)分别为91.16、88.07、80.45,去P峰值(最高值)分别为84.67、76.28、77.81,CAMI去N峰值出现在持续处理56h处,CAMI去P峰值和CEAMI、CEMI的去N、P峰值均出现在64h处;CEMI前40h处于低N、P去除率的适应期,此期间CEMI与CEAMI、CAMI的去N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还表明,光照强度与温度是该三者去N、P的重要环境因子,CEAMI的去N峰值所需光强为4000lx,其去P和CAMI、CEMI的去N、P峰值均为5000lx;三者的最适去N温度为25℃,最适去P温度为30℃。  相似文献   

16.
主要是探讨水牛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与供体的年龄和性别对其核移植效果的影响。体外成熟培养22~24h的水牛卵母细胞,在含有5μg/mL细胞松弛素的操作液中进行去核,然后将经0.1μg/mL蚜栖菌素(Aphidicolin,APD)培养处理24h,再用0.5%胎牛血清(FBS)培养2d的水牛耳皮成纤维细胞注射到去核的卵母细胞卵周隙中,再经电融合形成重构胚。重构胚经5μmol/L离子霉素激活处理5min并在2mmol/L的二甲氨基嘌呤(6-DMAP)中培养3h后,在含有颗粒细胞单层细胞的微滴中(30μL)培养7d,观察其卵裂和胚胎发育情况。结果显示:在添加有10ng/mL上皮生长因子(EGF)成熟液中培养的受体水牛卵母细胞的融合率和重组胚卵裂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其囊胚发育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8.53%vs.7.56%,P〈0.05)。来自胎儿(3个月)或成年(一头5~6岁,另一头22岁)水牛的耳皮成纤维细胞核移植后重组胚的卵裂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水牛胎儿体细胞构建的重组胚囊胚率显著高于成年体细胞(22.55%vs.10.77%和8.09%,P〈0.05)。雌性水牛成纤维细胞构建的重组胚的囊胚发育率(20.23%)显著高于雄性水牛体细胞的囊胚率(10.16%,P〈0.05)。以上结果表明:(1)成熟液中添加EGF能提高受体卵母细胞核移植后的胚胎发育率;(2)水牛体细胞核移植效果受供体的个体年龄和性别的影响:胎儿成纤维细胞的核移植效果优于成年的成纤维细胞,而且以雌性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从内循环厌氧反应器颗粒污泥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硫酸盐还原菌命名为DSRBa,经形态和基于16SrDNA序列分析,该菌株归属于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分别以甲酸钠、乙醇、乳酸钠、葡萄糖等为碳源,以硫酸盐、硫代硫酸盐、亚硫酸盐、单质硫为硫源,研究了不同温度、pH及不同硫酸根浓度对该菌株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0~35℃,最佳生长pH为7.0,无需绝对严格厌氧,当溶液中氧化还原电位(ORP)≤-40mV时,该菌株能较好生长,且生长4d后使溶液内氧化还原电位值达到-380mV,随后溶液内氧化还原电位基本保持不变。当系统内乳酸钠和酵母提取物浓度分别为3.5g·L-1和1g·L-1时,硫酸根浓度在1~4.5g·L-1范围对菌株生长无明显影响,且当SO24-浓度≤3g·L-1时,菌株生长4d对硫酸根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8.
【目的】蛋白核小球藻 (Chlorella pyrenoidosa) 蛋白含量高,富含各种必需氨基酸和多种营养保健因子,2012年被我国增列为新资源食品。本文以蛋白核小球藻 (Chlorella pyrenoidosa) 为材料,研究低氮胁迫对自养和兼养来源的藻细胞生化组分和絮凝性能的影响,为开发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分别以BG11基本培养基和BG11添加10 g/L葡萄糖接种培养蛋白核小球藻,获得自养和兼养来源的种子藻细胞。以BG11基本培养基中18 mmol/L硝酸钠为正常供氮对照,设置硝酸钠水平为3、6、9 mmol/L的低氮胁迫培养基。种子藻细胞培养14天后,分别采用干重法、脂染色法测定藻细胞干重生物量和总脂含量;蛋白和淀粉含量的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用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藻细胞胞外聚合物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 组分和含量。【结果】1) 自养与兼养来源的蛋白核小球藻在低氮胁迫处理下均能生长,自养来源藻细胞更能迅速感应低氮胁迫的条件变化,转接后第1天即开始快速生长。四个胁迫处理中,以硝酸钠6 mmol/L组藻细胞干重和油脂含量最高。该低氮胁迫培养4天后,所有藻细胞样品生长到达稳定期,此时自养与兼养来源的藻细胞干重分别为2.56 g/L和4.62 g/L,藻细胞油脂含量分别为15.5%和39.3%,与正常对照组 (硝酸钠 18 mmol/L) 相比均显著增加。2) 低氮胁迫处理能提高蛋白核小球藻的油脂产率。其中6 mmol/L胁迫处理4天后,兼养藻细胞油脂产率最高,达到129.56 mg/(L·d),同比是自养来源藻细胞的7.95倍。3) 兼养组藻细胞胞内外蛋白、淀粉 (多糖) 初始含量显著高于自养组。藻细胞油脂、蛋白、淀粉含量在低氮胁迫处理培养2天或3天内均显著下降,之后低氮胁迫组藻细胞胞内外蛋白含量持续下降,细胞油脂与胞内淀粉含量开始回升,在第4天出现明显的拐点。4) 6 mmol/L低氮胁迫处理4天后,自养来源藻细胞中,对藻细胞絮凝有促进作用的蛋白类色氨酸物质含量比对照组增加40.3%,兼养来源藻细胞蛋白类色氨酸物质和对藻细胞絮凝有抑制作用的胡敏酸和富里酸类腐殖酸物质的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83.6%、74.8%和54.8%。兼养和自养组藻细胞自絮凝率分别为78.5%和80.3%,均比对照组显著提高。【结论】自养与兼养来源的蛋白核小球藻对低氮胁迫处理的响应存在差异,藻细胞生化组分含量变化受培养基供氮水平和培养时间的影响。低氮胁迫通过影响藻细胞促进和抑制藻细胞自絮凝的生化组分的比例,显著提高其收获期的自絮凝率。针对供试藻种,以硝酸钠6 mmol/L低氮胁迫处理4天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油脂产率和絮凝性能的提升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凤凰山牡丹药用器官的愈伤组织培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时侠清  张子学 《核农学报》2005,19(3):186-190
本文采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在MS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以牡丹根韧皮部为材料诱导愈伤组织,并在不同温、光条件下继代培养30d,测定愈伤组织的生长情况和丹皮酚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在MS培养基中加入1.0mgL2,4-D或1.5mgLNAA,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大于70%;培养基中加入1.0mgL2,4-D和5.0×10-6mgLTDZ、或1.5mgLNAA和5.0×10-3mgLTDZ,并在29℃、黑暗条件下继代培养,可以显著提高牡丹根皮愈伤组织的增长倍数和丹皮酚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