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带锁钢板(ACLP)治疗下颈椎损伤的效果。方法:在前路开槽减压植骨后应用ACLP进行内固定,治疗下颈椎损伤17例。结果:17例均获随访12个月以上,并在4~6个月内获得骨性愈合与神经功能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恢复。17例中1例钢板固定位置偏斜,2例共3处螺钉位于椎间隙内,余无1例出现钢板螺钉断裂、松动。结论:用前路带锁钢板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植骨的融合程度较高;同时ACLP操作简单,安全性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ORION锁定型钢板在颈椎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4例颈椎疾病和损伤患者行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采用ORION内固定,随访6~15个月,平均随访8.3个月。结果:所有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3个月植骨块获骨性愈合,无1例发生钢板或螺钉断裂、松动及滑脱等并发症。结论:ORION钢板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固定节段稳定性高等优点。适用于颈椎外伤、退行性变及肿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应用Orion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系统治疗颈椎外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Orion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系统治疗颈椎外伤的疗效。方法:通过15例颈椎外伤并截瘴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并应用Orion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15例治疗后随访4~18个月结果,所有病例植骨完全愈合,疗效满意。结论: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系统操作简单,可提供有效的固定节段稳定性,利于神经功能恢复,适用于颈椎不稳、颈椎外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由于工农业、交通业的迅速发展,颈椎并颈髓损伤日益增多。颈髓损伤具有高危性,如无及时有效治疗,致残、致死率高。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颈髓损伤,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其手术方法多。但手术如何更直接、更彻底地切除硬脊膜前方的致压物,如何建立损伤椎体节段的稳定性,手术时机的选择等仍是探讨的焦点。我们采用急诊颈椎前路环锯椎体次全切除大块植骨融合加CSLP内固定术治疗各类颈椎颈髓损伤共28例,除2例出院后死亡,余26例经3~12月随访。我们认为:本术式具有减压彻底,植骨稳定可靠,损伤小,出血及并发症少,能及早终止脊髓损伤病理进程,脊髓功能恢复明显等优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AO颈椎前路带锁钢板(CSLP)在下颈椎损伤的应用疗效。方法:对26例下颈椎骨折患者进行前略减压,植骨融合并采用前略颈椎带锁钢板CSLP固定。结果:平均随访10个月,全组病例植骨融合良好。结论:CSLP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操作安全并发症少,内固定材料生物相容性好,适用于下颈椎损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Z-形钛合金钢板前路内固度定术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进行前方减压、椎体间植骨、Z-形钛钢板内固定,术后卧床3周,3周后戴支架起床活动。结果随访平均12.5个月,术后CT或MR显示椎管内压迫去除,植骨愈合。脊柱后凸Cobb角较术前改善12.7°,无继发脊柱后凸畸形。神经功能较术前有1~2级以上的改善。结论Z-形钛合金钢板前路内固定术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减压彻底,固定牢固,不破坏后稳定结构,并能一期重建脊柱系列。  相似文献   

7.
颈椎病多因颈椎间盘退变、老化及继发性改变,从而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脊髓或影响椎动脉血液供应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男性较多。我科2006年06月至2007年06月共收治颈椎病患者8例均行颈椎前路减压肽网植骨内固定术。肽网植骨的优点在于能够灵活适应椎体切除后所需的植骨长度,减少供骨区的并发症,比髂骨或腓骨植骨的强度更好,且肽网提高了整个植骨体的抗扭转性。肽网植骨比大块植骨可获得更多的松质骨与周边骨的接触面积,更有利于植骨融合。8例患者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采用一期同次麻醉下颈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6例,其中,前路椎间盘摘除(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植入、锁定钛板内固定 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14例;前路椎间盘摘除(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植入、锁定钛板内固定 后路全椎板切除术1例;前路椎间盘摘除(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植入、锁定钛板内固定 后路半椎板切除术1例.结果:病例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31个月,平均19月.大部分病人已恢复劳动和工作能力.手术疗效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17分法)标准.术后两周四肢肌力和肌张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膝踝阵挛明显减轻,评分提高3~6分,术后半年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为79.6%.无铁板松动及植骨块脱出等并发症.后路单开门无关门现象.结论:一期同次麻醉下颈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为复杂棘手的脊髓型颈椎病提供了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在达到充分解除颈髓前后压迫的同时稳定了颈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减压Zero-P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椎间cage融合内固定治双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56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的双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28例.A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Zero-P椎间融合器治疗,B组采用传统钛板传统钛板cage融合器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病变椎间隙高度和吞咽困难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6个月随访时: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1),但两组术后同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Cobb角及病变椎间隙高度变化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两组术后6个月,两组的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Zero-P椎间融合系统治疗双、多节段颈椎病不但拥有传统前路钛板固定相似的临床疗效,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恢复状况好及维持颈椎生理曲度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经听诊三角微创切口前路病灶清除并内固定术式在临床治疗胸椎结核的可行性。方法以经听诊三角微创切口前路病灶清除并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16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8~12个月,平均10.3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切口的疼痛均消失,而且无肩关节功能障碍。植骨均完全骨性融合。脊柱的后凸畸形由术前的平均30.2°改善至术后的10.5°,随访无明显脊柱后凸加重。所有患者椎体结核均治愈,无局部复发;Frankel分级均为E级。结论经听诊三角微创切口前路病灶清除并内固定是一种治疗胸椎结核安全、微创、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35例,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骨缺损病例同时行植骨术。结果:33例获得12~48个月随访,平均26个月,全部病例均在3个月内骨折愈合,无深部感染及内固定失败。按Sanders膝关节评分法评定结果为优15例,良111例,可6例,总优良率81.8%。结论:复杂型的胫骨平台骨折必须手术治疗,根据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早期的膝关节功能锻炼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伴有剧烈颈部疼痛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外科治疗的有效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且具有手术指征的伴有剧烈颈部疼痛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18例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术前及末次随访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临床疗效评价及X线片、MRI影像学观察。结果术后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椎体间植骨融合,无断钉、断板、复发。术前及末次VAS评分分别为(9.111±0.525)分、(1.011±0.704)分,JOA评分分别为(8.060±1.626)分、(15.170±1.505)分,术后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临床疗效评价:术后无加重患者,末次随访优良率为100%。末次随访复查X线及MRI未见复发。结论手术治疗伴有剧烈颈部疼痛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应用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的2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给予营养支持、功能锻炼、心理护理;术后做好骨搬运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予以出院指导和功能锻炼。结果 1例患者术后出现骨不连,给予二次手术取自体髂骨植骨后愈合;2例患者出现严重钉道感染,予以彻底清创后感染得到控制。根据Paley标准评价骨搬运结果及功能,骨性愈合结果:优12例、良7例、中1例;功能评价:优10例、良8例、可2例。结论 Ilizarov骨搬运技术是治疗胫骨骨缺损的有效方法,有针对性的围手术期护理可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各种手术方式治疗腰椎滑脱失败原因.方法:分析33例手术失败的病例资料,包括内固定方式、植骨方式及术后康复训练的时机.结果:不适当的内固定及植骨导致手术失败;术后康复训练过早导致内固定失败、植骨不融合.结论:经椎弓根内固定,后路或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是手术成功的前提.正确的康复训练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脊柱结核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自1998年9月至2005年8月共收治58例脊柱结核,全部使用2周以上的三至四联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分别采用以下3种手术方法治疗:(1)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Ventrofix前路钛板固定;(2)经肋骨小头切除横突切除入路,病灶清除加植骨;(3)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后路内固定。结果58例均植骨成功,2例Frankel分级从B级恢复到D级,其余均恢复到E级。术后进行半年以上随访,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第1种方法治疗的患者术后2周即可起床活动,矫正角度平均达30°,半年后复查,丢失角度为平均3°。第2种方法治疗的患者术后平均需卧床6~8周,平均矫正角度15°,半年后复查,角度平均丢失5°。第3种方法治疗的患者术后2周起床活动,平均矫正角度为10°,半年后复查丢失角度为2°。结论有效应用抗结核药物,是手术成功的保证。脊柱结核的彻底病灶清除、植骨、坚强的内固定可使后凸畸形得到矫正、并有利于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不规范治疗腕部骨折可能导致骨折不愈合,随之发生腕骨塌陷或创伤性关节炎[1]。有报道显示即使经治疗后,舟骨骨折后不愈合率仍可达10%[2]。切开植骨、带蒂骨瓣移植等治疗腕部骨折过程较为繁琐,创伤较大,并发症多,且费用较高。自体红骨髓中有大量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成骨能力,能促进骨折愈合,鉴于此,本研究采用自体骨髓经皮注射治疗腕骨骨折不愈合30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下腰椎失稳,经椎弓根螺钉固定,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的手术效果。方法;采用后路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56例患者,并对术后植骨融合和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优49例,良4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94.5%。术后随访1~3年,滑脱椎体复位无丢失,椎弓根钉无松动,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椎骨融合率第1年为90%,第2年全部骨性融合。结论:采用椎管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内固定及植骨融合可使滑移椎体部分或全部复位,脊柱间融合达到脊柱稳定,解除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路颈椎间盘摘除加植骨融合术是目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靠而有效的方法之一,我科1997年10月~1999年1月施行该项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5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其护理体会作一报道。1 临床资料本组25例中,男20例,女5例,年龄37~68岁,平均年龄52岁;属单个椎间盘摘除18例,2个椎间盘摘除7例,25例均取自身髂骨植入融合。术后无1例发生手术并发症和护理并发症。2 护理要点21 术前护理211 心理护理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脊髓功能损害表现,加上手术部位的特殊,害怕手术会影…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小切口减压植骨支撑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小切口髓芯减压植骨、2枚空心螺钉内支撑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非创伤性早期股骨头坏死25例(29髋)。结果:术后3个月以上随访,28髋得到改善或无明显变化,仅1例塌陷较治疗前有轻度加重,有效率为96.5%。结论:小切口减压植骨支撑术对早期股骨头坏死具有确切的治疗作用,能预防或延缓股骨头的塌陷,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等优点,符合外科手术微创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侧前方椎间盘切除同时加椎间植骨及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28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行侧前方椎间盘切除加椎间植骨及内固定术。结果:术后随访14~26个月,疗效优16例,良7例,优良为82.1%。结论:侧前方椎间盘切除同时加椎间植骨及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